第三节线检查技术_第1页
第三节线检查技术_第2页
第三节线检查技术_第3页
第三节线检查技术_第4页
第三节线检查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线检查技术第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X线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属于传统放射学的范畴。主要内容:X线摄影条件

X线检查体位及摄影基本概念

X线常规及特殊检查技术

X线造影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数字成像及胶片处理技术放射诊断质量评价及影像质量管理第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学习目的:①掌握x线摄影基础知识,普通x线检查技术,CR、DR参数选择及影像效果,常规造影检查方法等;②熟悉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CR、DR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第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X线摄影条件第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影响X线照片影像质量因素:

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第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影像的光学密度与灰度(一)概念:

照片的密度(黑化度):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影像灰度:若所获得的被检体影像不打印成X线照片,而是直接在影像显示器上显示,则显示器上显示的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黑化(亮暗)程度第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密度与灰度是组成医学影像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影像上能够分辨出不同组织结构的原因是影像具有足够的密度(灰度)和对比度。第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医学影像的记录方式:干式打印包括:激光打印和非激光打印激光打印:①光一热式成像②激光诱导成像非激光打印:①直接热打印技术②干式喷墨成像第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医用X线照片:第1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X线胶片的观察:

光线透光率的大小由照片的阻光能力决定。

透光量的变化由照片透光率和阻光率表示。第1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照片适宜的可视范围

一般适合人眼观察的x线照片密度范围在0.25~2.0,适于人眼读片的观片灯的照度为5000lx。最适于人眼观片的照片密度值是1.0左右.

一般照片的影像密度值在0.7~1.5最宜于医生识别。第1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影像照片密度的因素

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主要有管电流量(mAs)、管电压(kV)、摄影距离、屏一片组合、胶片的冲洗条件。数字影像打印照片的密度与胶片打印、影像后处理参数、胶片的冲洗条件等相关。第1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管电压值屏-片组合进行普通平片摄影时,管电压值和管电流量是影响密度的主要因素。控制X线光子的平均能量。(2)管电流量在正常的x线摄影曝光范围内,密度与X线曝光量成比例。管电流量决定着探测器所探测的信息量,影响着影像的SNR。管电流量是保证影像质量的基础。第1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摄影距离

X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随摄影距离增大,X线的强度下降,照片密度减低。(4)探测器

屏-片组合:增感屏的增感率越高,x线光子转换成荧光的能力越强,所获得的照片密度越大;X线胶片的感光度越高,获得的照片密度越大。数字成像系统中,CR的探测器是IP,DR的探测器为FPD,影响影像的显示信息量,与照片密度无关。第1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IP成像板结构示意图第1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FPD:从能量转换方式分直接型平板探测器(非晶硒平板探测器)主要由非晶硒层TFT构成。入射的X射线使硒层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外加偏压电场作用下,电子和空穴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在薄膜晶体管中形成储存电荷。每一个晶体管的储存电荷量对应于入射X射线的剂量,通过读出电路可以知道每一点的电荷量,进而知道每点的X线剂量。优点:非晶硒不产生可见光,没有散射线的影响,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第1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1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间接型平板探测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由碘化铯等闪烁晶体涂层与薄膜晶体管或电荷耦合器件或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它的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两步,首先闪烁晶体涂层将X线的能量转换成可见光;其次TFT或者CCD,或CMOS将可见光转换成电信号。缺点:在这过程中可见光会发生散射,对空间分辨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改进:将闪烁体加工成柱状以提高对X线的利用及降低散射,但散射光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不能完全消除。第1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2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图像处理参数图像后处理参数、打印机及胶片处理因素;

处理技术,X线机及解剖、病理的因素。第2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影像对比度第2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物体对比度

1)定义:为使一个物体的组织结构在x线影像中可见,此物体与其相邻物体在物理特性(密度、厚度)或化学特性(组织的原子序数)等方面必须存在一定差异,这种源于物体固有的差异称为物体对比度。2)意义:形成医学影像的基础。3)人体主要物质:气体、脂肪、肌肉、骨骼等。第2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X线对比度

X线本身是一束无信息的能源,当它透过人体时,X线被部分吸收和散射,高吸收区域透过的X线与低吸收区域透过的X线形成强度分布的差别,这种透过人体组织后形成的x线强度的差异称为X线对比度。第2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x线对比度的产生有四种情况:①相邻两物体的吸收系数和厚度均不相同,透过的线量强度产生的差异;②相邻两物体的厚度相等,吸收系数不同而产生的x线对比度;③相邻两物体的衰减系数相等而厚度不同的两部分物体所产生的对比度;④一种或多种吸收系数和厚度不同的物体包埋在另一物体中,医用x线摄影常是这种情况。如位于肌肉之中的骨,位于肺内空气中的血管和病灶,由此产生x线对比度。第2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产生x线对比度的原因:①x线吸收系数;②物体厚度、密度。医用X线摄影主要利用的是产生光电吸收波长范围的X线。

X线吸收系数=b×人体组织的原子序数4×X线波长3。式中b为系数。人体组织的原子序数、X线的波长、人体组织密度、厚度四个因素影响x线对比度。此外,还有散射效应也影响x线对比度。第2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胶片对比度

X线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称为胶片对比度。

胶片对比度具有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主要取决于胶片特性曲线的斜率(γ)或平均斜率。第2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光学(照片)对比度

1、概念一般把照片上相邻两处的密度之差(D1一D2)称作光学对比度。照片上的密度值差异是辨别物体影像存在的基础。照片影像就是由无数的对比度构成的。第2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对比度符合加法法则。照片对比度是以黑化度差异的形式表现出体的结构特性。照片对比度取决于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数字处理参数和胶片处理过程。第2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照片在可视密度范围内,人眼可分辨的密度级数或灰阶数称对比度的影像特征。x线照片密度范围一般是0.25~2.0。特征形式:①高对比度影像:当影像上相邻两点的密度差大时称为高对比度影像。

存在的问题----在可视密度范围内可分辨的灰阶数较少,不易显示出人体组织密度的细微改变。第3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②低对比度影像:当影像上相邻两点的密度差异较小时称为低对比度影像。低对比度影像在照片的可视密度范围内能显示出更多的灰阶级数。

存在的问题,在可视密度范围内可分辨的灰阶数较多,影像上表现的组织密度间差异很小,人体组织密度差别不大的结构不易被人眼区分。

第3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影响光学(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X线质(管电压)、X线量、胶片γ值和灰度

(1)X线质:kV决定X线的质,即穿透能力,控制着影像对比度。

①软组织摄影:用25~40kV;②普通摄影:用40~100kV;③高千伏摄影:大于120kV。第3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2)X线量:X线量与对比度没有直接的影响,但随着X线量增加,探测器接受的能量(信息量)增加,照片的对比度会降低。

(3)胶片γ值:应用γ值不同的胶片记录影像时,所得的照片对比度是不同的。(4)灰度:灰雾来自散射线、胶片与胶片处理过程。①管电压越高,被照体产生的散射线越多;②胶片保存时问太长,或保管不妥,会使胶片灰雾增加;③传统胶片冲洗技术直接影响照片对比度,若显影不当,暗室照明不安全,也可在胶片上产生灰雾。这些异常的灰雾,可使照片对比度降低,导致本来对比度较小的病灶难以辨认,甚至被漏掉。第3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3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五)人工对比度

采用人工注入对比剂的方法而获得人体内组织结构间的影像对比度称为人工对比度。第3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照射野与散射线(一)照射野

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被检体的曝光面。照射野的大小与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对比度有很重要的关系。准直器:第3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散射线(二次射线)

它主要由康普顿效应产生。

散射线形成无用影像,使照片发生灰雾,影响照片对比度。散射线多少相关因素:x线波长、被照体的厚

度、面积、被照体组织的原子序数等。散射线能量相关因素:原发射线的能量及散射

角度。第3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散射线产生示意图第3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1.散射线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散射线少灰雾对比度散射线多对比度模糊效果第3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散射线的拟制

(1)准直器:抑制散射线产生的主要方法是用准直器控制照射野大小,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面积,并将与X线束方向不同的焦点外X线吸收掉。

(2)滤过板:将适当厚度的金属薄板,如铝板、铜板等,置于X线管窗口处,吸收原发射线中波长较长的无用射线,从而减少散射线。第4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散射线的排除空气间隙法和滤线栅法(1)空气间隙法:第4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滤线栅法:滤线栅是直接吸收散射线最有效的设备,与准直器并用效果更好。第4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滤线栅的分型:根据铅条的排列方式可将滤线栅分为三种类型:平行式、聚焦式和交叉式。根据在摄影中其是否运动分为静止式和活动式。第4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使用滤线栅注意事项:①使用平行式滤线栅时,摄影距离要大,一般用于胸部摄影,安装在胸片架内;②使用聚焦式滤线栅时,x线管焦点至滤线栅的距离应在滤线栅栅焦距允许的范围之内;③使用交叉式滤线栅时,X线管焦点在滤线栅的垂直中心上,并且x线管焦点至滤线栅的距离应在滤线栅栅焦距允许的范围之内。④滤线栅有正反两个面,聚焦式和交叉式滤线栅不能反面应用。第4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X线摄影条件的选择与自动曝光控制系统(一)X线摄影条件的选择摄影条件的选择(一)感光效应(二)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三)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第4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感光效应

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统感应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影像效果。即X线摄影后的影像效果均称之为“感光效应”或:X线对胶片的感光作用第4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等感光效应公式:

kVn.I.TE=k

R2n值一般在2-5的范围第4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1)管电压

KV是影响照片密度、对比度以及信息量的重要因素。

X线的穿透能力取决于kV的高低。在x线摄影的能量范围内,主要作用形式是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第4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管电压和管电流量:

其他因素固定,x线感光量(E)与kVn和mAs的乘积成正比。3)管电流和摄影时间:

对于mA和秒(s)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被检体的状态,易运动的摄影部位采用短时间、大毫安。第4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摄影距离:

焦-片距(FFD)或焦点-影像距离(FID)

焦点至胶片(探测器)问的距离。

在摄影的有效范围内,胶片上得到的x线量与FFD的平方成反比。第5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变换屏一片系统:

屏一片系统影响着照片上形成的影像密度、对比度、锐利度以及信息传递功能。关注增感屏的增感率(S)

Q0=Qm/S

若用增感率为S1,的增感屏所需管电流量为Q1,那么用增感率S2的增感屏所需的Q2Q2=KS.Q1=S1/S2.Q1第5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6)滤线栅和照射野滤线栅

在选择摄影条件时要考虑到滤线栅的曝光量倍数(B)。

设不使用滤线栅时的管电流量为Q0,那么在使用滤线栅时的Qm为:

Qm=曝光量倍数BX不用滤线栅时的管电流量Q0

Qm=BQ0

第5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照射野

必须有效地使用遮线器控制照射野。随着照射野的缩小,散射线含有率下降,照片对比度提高,但是需增加毫安秒以保持影像密度不变。第5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

X线摄影条件的制定,除了摄影条件基本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人体被检部位的构成,被检部位组织器官运动状况、病理、年龄、胖瘦等因素。各地应用方法有一些差异,大体可归纳为四类。第5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变动管电压法(变动kV技术)

变动kV法也称美国法

把摄影中各种因素作为常数,使管电压随着被检体的厚度而相应变化,其数值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V=2×d+C式中:V(kV)代表管电压,d代表被检体的厚度(㎝),C代表常数。第5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上式中的C可由实验求出。由此数就可用上式求出被检体的厚度和管电压的数值关系。例如,当管电流是100mA,靶距离是100㎝时,四肢骨的常数C=30,腰椎骨的常数C=26,头部的常数C=24。第5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