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推科常见失误及防治对策_第1页
针推科常见失误及防治对策_第2页
针推科常见失误及防治对策_第3页
针推科常见失误及防治对策_第4页
针推科常见失误及防治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推拿科常见医疗失误、医疗纠纷及防治对策推拿与针灸疗法经济简便,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没有或极少副作用,还可代替药物,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但任何疗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禁忌症,如果我们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要求来操作,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必然会发生和引起一些医疗失误和医疗纠纷,下面仅就我科常见医疗失误、医疗纠纷及防治对策做一初步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一、严格掌握禁忌症:(一)推拿禁忌症1、有皮肤病及皮肤破损处,影响按摩施术者包括有: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2、急性软组织损伤并且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如急性踝关节扭伤。3、诊断尚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患者,推拿可能加剧脊髓损伤。4、骨折、骨关节结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质疏松、可疑或已经明确诊断有骨关节或软组织肿瘤的患者等骨病患者,推拿可使骨质破坏、感染加重等。5、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恶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推拿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出血。6、传染病患者:如肺结核等。7、有严重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脑、肺、肝、肾病患者、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8、月经期、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手法刺激有引起流产的可能或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9、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体弱的人,10、过度疲劳、剧烈运动、酒后或醉酒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以内的人也不宜马上推拿。11、有精神疾病、不能和医生合作的患者。(二)针灸禁忌症二、预防推拿、针灸意外(异常情况)的发生及处理推拿意外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①诊断不明或误诊;②对疾病的机理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③手法操作或者选用不当;④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要减少、避免推拿意外的发生,推拿医生要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医疗技能:①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避免误诊误治而发生意外;②提高手法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特别是一些旋转、扳、牵拉等运动关节类手法;③在治疗时需注意有适当的体位。这样就可以预防推拿意外的发生。1、晕厥推拿过程中患者发生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器官血液灌流不足,突然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甚至昏倒等。其发生原因为:①患者自身因素,病人过于紧张、虚弱、疲劳,加之推拿手法刺激过重或操作时间过长造成主要血管收缩,脑缺血缺氧或低血糖性休克。②颈部扳法失当,造成椎动脉受压影响脑部血供。③忽视解剖因素,过分强调对穴位的刺激,手法不当刺激了某些血管和神经,导致晕厥。一旦病人出现晕厥,应立即停止推拿,让病人平卧于空气流通处,头部保持低位,经过休息后,一般就会自然恢复。如果病人严重晕厥,可采取掐人中、拿肩井、合谷、按涌泉等方法,促使其苏醒,也可配合针刺等方法。如属于低血糖引起的晕厥,可让受术者喝些糖水。2、破皮在使用擦法时,因操作不当有时可导致受术者皮肤破损,此时应做一些外科处理,且避免在破损处操作,并防止感染。不使用擦法时,不可硬性磨擦。皮下出血按摩一般不会出现皮下出血,若病人局部皮肤出现青紫现象,可能是由于推拿手法太重或病人有易出血的疾患。出现皮下出血,应立即停止推拿,一般出血会自行停止,2—3天后,可在局部进行推拿,也可配合湿敷,使其逐渐消散。3、骨折推拿手法过重或粗暴,病人易发生骨折,对怀疑有骨折的病人,就立即诊治。对小孩、老人推拿时手法不能过重。做关节活动时,手法要由轻到重,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不能超过正常生理幅度),并要注意病人的耐受情况,以免引起骨折。4、颈椎脊髓损伤:颈部推拿后出现颈脊髓压迫症状,四肢麻木无力,足似踩棉感,小便失禁瘫痪等。其发生原因为:术前诊断不清,忽视推拿禁忌证的存在,不掌握颈椎生理活动范围,施法强力超限斜扳致伤。有报道一例因落枕请本单位工人施行斜扳导致高位截瘫。5、脑卒中:推拿后患者出现脑血栓形成导致半身不遂。推拿前忽视患者既往的脑血管病史,手法牵拉挤压刺激血管内栓子再次栓塞或血管痉挛,血流瘀滞,导致血栓形成。《都市快报》曾报道一例杭州30多岁女士经盲人按摩后引发脑卒中。6、颈部动脉剥离:是指推拿造成的颈外段椎动脉的撕裂伤,出现头颈项循环缺血剧痛,严重可致重残或死亡。其原因为推拿操作时的旋转性颈项外力损伤了颈外椎动脉。7、颈椎骨折:颈部推拿后疼痛加重,X光检查出现骨折。主要原因为颈部手法失当,旋转暴力致伤,其次为侧屈暴力致伤,年老体弱骨质严重疏松患者尤易发生。8、颈椎寰枢关节脱位:头颈推拿后出现突发性斜颈,头颈旋转受限呈僵直状,对颈椎正侧位张口位摄片,必要时加过伸过屈位,即可诊断,其主要是颈部推拿失误造成,先天发育异常,手法过度旋转颈椎易引发。如有报道1例:男性42岁患者,自诉为一周前因劳动背部牵拉受伤,导致左侧胸背、尤其肩胛内缘深处钝痛,伴有胸闷、头颈活动受限。未作影像学检查,根据症状诊断为“胸胁屏伤”,予手法治疗多次,患者症状加重,并出现肺部感染等症状,经X线片、CT检查,确诊为“肺癌,合并T1、T2、T4、T5骨转移”,20天后出现截瘫症状,3月后死亡。初诊时仅根据症状类似于“胸胁屏伤”,就局限于骨伤科疾患,对于发病前月余患者曾有反复低热及多年吸烟史等重要因素缺乏详细了解和询问,且不做影像学检查,诊断不明即盲目施以手法治疗,误诊误治并存。又如文献报道将T5、T7、T8、T11转移癌导致的腰背痛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斜扳手法治疗致截瘫1例,医生诊治时只注意腰痛忽视了背痛,则拍片时只拍腰片而没有加拍胸片,造成误诊后误治,后果是十分严重。三、推拿用力过大一一手法反应对策:复位时机、力度不合适对策:四、针刺太深气胸对策:五、艾灸-灰,或微波、红外线太近——烫伤,对策:六、拔罐时间过长一一起水泡对策:七、牵引力过大一一引起不适-头晕、呕吐、疼痛加重。对策:重量、时间、病种如T5/S1椎间盘突出症八、漏出针对策:一般在头上或四肢末端容易漏出针,扎针者与取针者加强沟通,扎多少就记得取多少,不能遗漏,加强教育和处罚力度。九、等待太久对策:12、对疗效不满意对策:13、对服务不满意对策: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是决定一种疗法能否立足于临床的关键,所以,如何做到安全有效兼顾也就成为推拿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首要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正确的方法,规范地进行手法治疗,才有既安全又有效的可能。一个安全有效规范的推拿手法治疗,涉及到多个方面,下面根据科室的临床体会深入探讨规范推拿的几个必备条件,以保证手法安全,提高疗效,保护患者身体健康。禁忌证」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注意事项」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对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应取卧位。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在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时,如病人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许,不宜再作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组织。针灸禁忌症针刺禁忌:1,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2,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3,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4,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灸法禁忌:1、穴位禁灸,如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蓼,禾蓼,颧蓼,迎香,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凋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等.2、病证禁灸:病在三阳不宜灸,阴虚内热者不宜灸,表证不宜灸,温热病不宜灸,湿热病不宜灸等。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针刺注意事项: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针灸意外情况应急处理预案针灸注意事项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总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对病人认真负责,严肃细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针灸意外一旦发生,立即进行处置,其要点如下:一、诊断应迅速准确:针灸意外发生之后,立即拔出全部针灸针并迅速地作出准确判断,包括属于哪一类损伤,损伤的部位以及程度,以便进一步救治。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二、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一种是在施治过程中或治疗后即刻出现,一种则于针灸后数小时至一、二日甚至更多时间不等。对于前者,显然需要立即处理。后者则应见微知著,或留院观察,或嘱家人随时注意变化,以免贻误救治时机。三、针灸意外的处理,轻度气胸、局部血肿、晕针等,诊室内即可处理。中、重度气胸,深部位的折针,重要内脏的损伤等,需请外科会诊处理,做好转科前的初步治疗。四、配备部分救治药品和器械,如肾上腺素、强心剂、消炎软膏以及龙胆紫药水针灸意外预防一、加强责任心,提高医德修养,时刻保持冷静头脑,谨慎处理每一病人。针刺时应“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针解》)。二、提高业务水平,针灸医师必须掌握解剖学,熟悉全身解剖情况,掌握哪些穴位易出问题,哪些穴位比较安全。选择恰当的针刺深度和方向。掌握病理学,了解在病变时脏器解剖的位置和特点。三、注意严格消毒:针刺消毒,应包括术者的双手,针具及患者的穴区。四、遵循操作常规:针前仔细检查针具是否有锈蚀和带钩。针刺时,精心体会手感,动作轻柔。有重要脏器部位,更宜谨慎。随时观察患者的神态表情。如有晕针史者,尽可能令其卧位针灸。让患者在针前尽量取舒适的体位,并嘱患者在针灸过程中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针灸意外具体处理措施一、晕针(一)、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二)、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三)、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需适当休息。(四)、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二、滞针(一)、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二)、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三)、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四)、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三、弯针(一)、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二)、原因: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三)、处理:出现弯针后,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切忌强拔针、猛退针。(四)、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四、断针(一)、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二)、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三)、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请外科会诊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四)、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五、气胸(一)、轻度气胸:患者无明显的气急、发绀,针刺后只有伤侧轻度胸部不适,活动后气短,应即令病人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给予持续低低流量吸氧或面罩高浓度吸氧。注意观察,以防症状突然加重。一般卧床休息5〜7天。根据病情给镇咳、止痛剂及防感染药物治疗。(二)、中重症气胸;患者有明显的气急、发绀、胸痛都,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请呼吸科或胸外科会诊,行排气减压或手术治疗。1.晕针: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当劳累、空腹、大泻、大出汗、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给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者要解除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选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滞针: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可行针时捻动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缓解,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针,即可缓解滞针现象。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