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赏析试题_第1页
中国文学赏析试题_第2页
中国文学赏析试题_第3页
中国文学赏析试题_第4页
中国文学赏析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

赏析试题库

B2017

中国文学赏析试题库2017

使用说明

《中国文学赏析试题库》乃配合天行出版《新高中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时序版)》

而设的教师专用参考材料,设题参照「香港中学文凭中国文学」试卷二(文学赏析)形式,每

题30分。每年出版一次。

是年的《赏析试题库2017》,设题安排如下:

1共设题30道。题目涵盖全部28篇指定篇章。

2为配合来年的DSE课程,《西施》(2017DSE)及微调课程中的《日出》(2018DSE)均收入

本试题库内。

3相较历年出版的赏析题库,今年题库特参照DSE2016情况,作出以下调整:

*题目内设多个小分题

*增设更多表格题

*增设指出显性事实一类较浅易的题目

*增设更多须阅读「两篇」课外篇章的题目

《赏析试题库》除以WORD档制作,备印刷本外,另会收录于每年增订的每课指定篇章

的「教学资料汇编」内。

《赏析试题库》旨在让老师有更多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欢迎老师提供宝贵意见,

让同工有更佳使用效果。

文学教材编辑委员会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8月

赏析试题库2017目录(按时序版编排)

时序版(第一册)

1兼葭(文类版第1课)诗经10

涉江(文类版第2课)屈原

四愁诗张衡

2涉江(文类核2课)屈原14

诗经•召南•江有汜诗经

诗经•鄢风•相鼠诗经

3齐桓晋文之事章(文寿膜12课)孟子18

荀子•王制(节录)荀子

墨子•所染(节录)墨子

4庖丁解牛(文蟒第13课)庄子21

技艺(节录)沈括

5苏秦约纵(文林第14课)战国策24

鸿门会(文类版第15课)司马迁

左传•楚灭邓左传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论语

6战城南(文康第3课)汉乐府27

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7鸿门会(文摘膜15课)司马迁30

列女传・魏节乳母佚名

8战城南(文蛾第3课)汉乐府33

短歌行(文踊第4课)曹操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诗经

9归去来辞(并序)(文级第16课)陶渊明36

溪居柳宗兀

【南吕】四块玉•闲适(节录)关汉卿

时序版(第二册)

10将进酒(文螂第5课)李白40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骤雨打新荷元好问

11登高(文类版第6课)杜甫43

菩萨蛮李白

旅宿杜牧

12进学解(文献第18课)韩愈46

孙权劝学司马光

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节录)范晔

13醉翁亭记(文羽除19课)欧阳修50

小石城山记柳宗兀

14前赤壁赋(文献第17课)苏轼54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黄机

15齐天乐•秋思(文邮第7课)周邦彦58

诗经•北口风・击鼓诗经

宿府杜甫

16南乡子(文荆膜8课)辛弃疾62

述怀魏征

蜀先主庙刘禹锡

时序版(第三册)

17登高(文类附6课)杜甫66

双调•夜行船,秋思(文翔膜9课)马致远

江城子牛娇

幽居韦应物

18法场(文类版第26课)关汉卿69

送杨氏女韦应物

浪淘沙刘禹锡

19西湖七月半(文哪第20课)张岱73

贺新郎・西湖有感文及翁

20却奁(文类版第27课)孔尚任76

白头吟卓文君

^歌行佚名

21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文施第23课)曹雪芹80

鹏鹃天♦京洛风流绝代人姜夔

诗经•郑风•风雨诗经

时序版(第四册)

22死水(文类版第10课)闻一多84

眼儿媚赵佶

楚江怀古马戴

23错误(文类版第11课)郑愁予87

有所思卢仝

忆秦娥李白

24书(文类版第21课)梁实秋90

读书的意义(节录)俞平伯

25前赤壁赋(文题第17课)苏轼94

我的四个假想敌(文荆滕22课)余光中

中年(节录)梁实秋

26我的四个假想敌(文城第22课)余光中98

药(文类版第24课)鲁迅

一个人在途上(节录)郁达夫

27去fl奁(文类版第27课)孔尚任102

碗(文烽第25课)西西

我的空中楼阁(节录)李乐薇

28鸿门会(文类版第15课)司马迁106

日出(文类版第28课)曹禺

获虎之夜(节录)田汉

29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文类版第23课)曹雪芹109

西施(文类版第28课)姚克

丽人行杜甫

30去[1奁(文类版第27课)孔尚任113

西施(文类版第28课)姚克

西施咏王维

赏析试题库B2017目录(按文类版编排)

文类版(第一册)

1兼葭(时序版第1课)诗经10

涉江(时序版第2课)屈原

四愁诗张衡

2涉江(时序■2课)屈原14

诗经•召南・江有汜诗经

诗经•庸6风,相鼠诗经

3战城南(时序频6课)汉乐府27

奉送封大夫出帅西征岑参

4战城南(时序版第6课)汉乐府33

短歌行时序版第8课)曹操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诗经

5将进酒(时序版第10课)李白40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骤雨打新荷元好问

6登高(时序盛11课)杜甫43

菩萨蛮李白

旅宿杜牧

文类版(第二册)

7齐天乐•秋思(时序版第15课)周邦彦58

诗经•邺风•击鼓诗经

宿府杜甫

8南乡子(时序版第16课)辛弃疾62

述怀魏征

蜀先主庙刘禹锡

9登高(时序版第11课)杜甫66

双调•夜行船•秋思(时序版第17课)马致远

江城子牛娇

幽居韦应物

10死水(时序版第22课)闻一多84

眼儿媚赵佶

楚江怀古马戴

11错误(时序版第23课)郑愁予87

有所思卢仝

忆秦娥李白

文类版(第二册)

12齐桓晋文之事章(时序峥3课)孟子18

荀子•王制(节录)荀子

墨子•所染(节录)墨子

13庖丁解牛(时序版第4课)庄子21

技艺(节录)沈括

14苏秦约纵(时序版第5课)战国策

鸿会(时序版第7课)司马迁24

左传•楚灭邓左传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论语

15鸿门会(时序版第7课)司马迁30

列女传・魏节乳母佚名

16归去来辞(并序)(时序版第9课)陶渊明36

溪居柳宗兀

【南吕】四块玉•闲适(节录)关汉卿

17前赤壁赋(时序版第14课)苏轼54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黄机

文类版(第四册)

18进学角军(时序版第12课)韩愈46

孙权劝学司马光

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节录)范晔

19醉翁亭记(时序班13课)欧阳修50

小石城山记柳宗兀

20西湖七月半时序魁19课)张岱73

贺新郎•西湖有感文及翁

21书(时序版第24课)梁实秋90

读书的意义(节录)俞平伯

22前赤壁赋(时序版第14课)苏轼94

我的四个假想敌(时序版第25课)余光中

中年(节录)梁实秋

文类版(第五册)

23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时序骏21课)曹雪芹80

鹏鹃天,京洛风流绝代人姜夔

诗经•郑风•风雨诗经

24我的四个假想敌(时序版第25课)余光中98

药(时序版第26课)鲁迅

一个人在途上(节录)郁达夫

25去奁(时序版第20课)孔尚任102

碗(时序版第27课)西西

我的空中楼阁(节录)李乐薇

文类版(第六册)

26法场(时序版第18课)关汉卿69

送杨氏女韦应物

浪淘沙刘禹锡

27去口奁(时序版第20课)孔尚任76

白头吟卓文君

^歌行佚名

28鸿门会(时序频7课)司马迁106

日出(时序版第28课)曹禺

获虎之夜(节录)田汉

29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时序版第21课)曹雪芹109

西施(时序版第28课)姚克

丽人行杜甫

30去口奁(时序版第20课)孔尚任113

西施(时序版第28课)姚克

西施咏王维

兼葭(时序版第1课/文类版第1课)/

涉江(时序版第2课/文类版第2课)

1试据《诗经•秦风•兼葭》、屈原《楚辞•九章•涉江》及下引作品,回答以下各问: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1艰,侧身东望涕沾翰2。美人赠我金错刀3,何以报之英琼

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升5,何以报之双玉

盘J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7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檐谕8,何以报之明月

珠。路远莫致倚蜘蹦,何为怀忧心烦纤。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零零二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

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张衡《四愁诗》

注释:

1梁父:太(泰)山下的小山名。

2翰:衣襟。

3金错刀:刀环或刀柄用黄金镀过的佩刀。

4琼瑶:两种美玉。

5琴琅讦:琴上以琅耳装饰。琅耳是一种似玉的美石。

6双玉盘:成双的白玉盘。

7陇阪:山坡;高坡。

8檐谕:直襟单衣。

9零零:霜雪很盛的样子。

(a)请完成下表:(3分)

《兼葭》《涉江》《四愁诗》

创作时代(i)(0.5分)(iii)(0.5分)东汉

作品体制(ii)(0.5分)(iv)(0.5分)古诗

句式四言为主长短不一;既有散(V)(1分)

句,亦有偶句

(b)《兼葭》和《四愁诗》所记述的追寻思慕对象的情况有哪些相近之处?试加以说明。(6

分)又《涉江》中,屈原通过叙述南行的经过表达对楚国的眷恋,试加说明。(4分)

(c)(i)《兼葭》和《四愁诗》同样运用了哪一种章法结构?(1分)又这种结构有甚么效果?

试加以说明。(3分)

(ii)《涉江》和《四愁诗》皆在篇中运用「兮」字,有甚么艺术效果?(3分)

(d)(i)《兼葭》、《涉江》和《四愁诗》皆善用象征手法,试分别各举一例,略加说明。(2

分、2分、2分)

(ii)有论者认为文学作品不宜运用象征手法,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试抒己见。(4分)

参考答案

(a)完成下表:

(i)春秋战国(0.5分)

(ii)诗经(0.5分)

(iii)战国(0.5分)

(iv)楚辞(0.5分)

(v)七言(1分)

(b)《兼葭》和《四愁诗》追寻思慕对象情况的相近之处:

《兼葭》和《四愁诗》追寻思慕对象时都遇到困难。

1《兼葭》

,逆流而上「邂涧从之」,诗人需逆流而上去寻找伊人。

•艰险漫长「道阻且长」,道路艰险又漫长。

•崎岖险峻「道阻且跻」,道路崎岖又险峻。

•险阻曲折I■道阻且右」,道路险阻又曲折。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2《四愁诗》

•艰险:「梁父艰」,「湘水深」、「陇阪长」、「雪零零」,诗人需跨越支脉艰险的泰山,

还要渡过深不可测的湘水、迂回险阻的陇、雨雪纷纷的塞地,十分艰辛。

•道路遥远:一路远莫致倚逍遥」、「倚惆怅」、「倚跳蹦」、「倚增叹」,道路遥远得令

诗人心中烦扰、徘徊不安。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6分)

《涉江》通过叙述南行的经过表达对楚国的眷恋:

•回头反顾:「乘鄂渚而反顾兮,软;秋冬之绪风」,写作者渡江后登上鄂渚,回头反

顾,从他的行动表现了眷恋故国的情怀。

•不愿离开:「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以船的凝滞不前,寄托作者留恋

故都,不愿远离的心情。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4分)

(c)(i)《兼葭》和《四愁诗》的章法结构:

•重章叠句(1分)

这种结构的效果:

•使诗歌形式整齐。

・在反覆咏唱中,可加强了人物形象。

•能突显诗歌的情感。

«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3分)

(ii)《涉江》和《四愁诗》在篇中运用「兮」字的艺术效果:

・可增强诗歌的韵律美,突出吟诵语气的节奏。

・令句式变化多端。

・有助表现不同的情绪和语气。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3分)

(d)(i)《兼葭》、《涉江》和《四愁诗》运用象征手法的例子:

1《兼葭》

•「兼葭」,兼葭苍苍郁郁,阻隔视野,象征了追求理想时遇到的困难。

・「水」、「道」险阻重重,分隔两人,象征了追求理想时遇到的障碍。

・「所谓伊人」,是诗人热切追求的对象,象征男女情人、贤人隐士、或者某种

理想。

以上三例,任举一例。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2分)

2《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铁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

兮佩宝璐」,以「带长铁」、「冠切云」、「被明月」、「琳I宝璐」象征自己高尚的

品德。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良仑兮食玉英」,想象自己和舜帝漫游良仑、食玉

英,以此象征崇高的理想。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以鸾鸟、凤皇、露申、辛

夷来象征贤臣君子。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以燕雀、乌鹊、腥臊之

物象征谗佞小人。

以上四例,任举一例。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2分)

3《四愁诗》

•「太山」、「桂林」、「美人」象征君主。

•「梁父艰」、「湘水深」象征阻塞贤路的小人。

•「金错刀」、「英琼瑶」、「琴琅耳」、「双玉盘」等珍宝象征仁义道德。

以上三例,任举一例。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2分)

(ii)文学作品不宜运用象征手法:

•同意。

•象征手法把人物的感受暗藏于物象中,情感过于隐晦含蓄。

•象征手法令诗意朦胧,语言晦涩,读者较难理解当中的含义。

•象征手法较侧重暗示和朦胧之美,不适宜描写冲突和人物的具体性格。

【或】

•不同意。

•象征手法能使作品精深意蕴、形象生动。

・象征手法能丰富读者的联想,富于哲理性。

・象征手法能令作品具有含蓄美。

•象征手法令抽象的情感变得更具体,使其所抒之情更具感染力。

学生可从不同角度立论,抒发己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给分。(4分)

涉江(文类版第2课;时序版第2课)

2试据《涉江》及下引作品,回答以下各问:

江有汜L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2,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3。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9也歌。

《诗经•召南•江有汜》

注释:

1汜:由主流分出而后重新汇合的河水。

2渚:水中小洲。

3处:忧愁。

4沱:江的支流。

5啸:号哭。

相I鼠有皮,人而辗倭2。人而瓢倭,不死何为?

相鼠有诙,人而辗止3。人而辗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it。人而辗橙。人而辗橙,胡不遗$死?

《诗经•郦风•相鼠》

注释:

1相:察看。

2仪:威仪。

3止,即耻。

4体:肢体。

5遇:快速。

(a)(i)《涉江》中的屈原与《江有汜》中女子的遭遇有哪些相近之处?试加以说明。(6

分)

(ii)面对这些困境,《涉江》每章的结句表达了怎样的慨叹和志向?试加说明。(4分)

又《江有汜》中,女子面对这些困境,有怎样的表现?试从诗中各章的结句找出答

案。(4分)

(b)试指出以下引文同样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试加说明。(2分)又这种手法有甚么艺术

效果?(2分)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召南•江有汜》

相鼠有皮,人而辗倭。人而辗倭,不死何为?

《那风•相鼠》

(c)(i)《相鼠》以「鼠」类比哪一类人?试析言之。(2分)又《涉江》分别以「鸾鸟凤皇」

和「燕雀乌鹊」比作哪类人?试加析述。(4分)

(ii)有论者认为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比喻手法,容易令读者错解文意,别无好处。你是否

同意这个说法?试就平日所习,抒发己见。(6分)

参考答案

(a)(i)《涉江》中的屈原与《江有汜》中女子的遭遇相近之处:

•屈原和女子皆遭受忠而见弃的命运。

1《涉江》

•「鸾鸟凤凰,日以远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作者以「鸾鸟」、「凤凰」、

「露申」、I■辛夷」等美好事物比喻贤臣君子;又以「燕雀」、「乌鹊」、「腥殖之

物」比喻谗佞小人,按照常理,前者应当执掌朝政,后者应被排斥于朝廷之外,

可是如今却刚刚相反,反映贤人被逐,不为君主重用。

2《江有汜》

•「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女子的丈夫离开江沱返回家乡,却把女子

独留在江沱之间,丈夫抛弃女子不带同她,不再跟她相聚,不再见她一面就离

去。女子只得眼看着丈夫沿着长江之「汜」离她而去。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6分)

(ii)《涉江》每章的结句表达的慨叹和志向:

•第一章:[■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慨叹自己怀才不遇,抒发抒发志

高却无人明白的无奈。

•第二章:「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两句表明自己虽身处蛮荒,但仍不

会因被不幸放逐而动摇他的意志。

•第三章:「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道出屈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并流露出终身愁苦困顿的概叹。

•第四章:「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重申自己将义无反顾,坚守正

道的决心

・乱曰末两句:「怀信传僚,忽乎吾将行兮」,表达自己忠而不得志的失意惆怅,只

得恍惚地远行的慨叹。

以上五项,任答四项。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4分)

《江有汜》中女子面对困境的表现:

诗中的女子强忍伤痛,善以刻薄的语言武装自己,让自己显得很坚强。

「不我以」引出「悔」,女子纵使伤心不已,然而女子却道出「其后也悔」,指丈夫

将来一定会伤心后悔,可见其报复性的心态。

•「不我与」带来「处」,女子又道出「其后也处」,指丈夫不跟她相聚,将来必定会

感到很忧愁,再一次她强装坚强的一面。

・「不我过」导致「啸歌」,女子丈夫不见她一面就离开,因此女子直言将来丈夫哭

喊着求她原谅也没有用,认为丈夫未来在感情上必然会受到惩罚。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4分)

(b)引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顶真法。

•二句中的上句结尾和下句开头皆使用了相同的字词,如《江有汜》的「不我以」和《相

鼠》的「人而无仪」。(2分)

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能使句子与句子之间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2分)

(c)(i)《相鼠》以「鼠」类比:

•《相鼠》以「鼠」类比作寡廉鲜耻的人。

•诗中的鼠是「有皮」、「有齿」、「有体」,皮毛俱全。而那些人却没有威仪、不知羞

耻和不知守礼,比人人可憎的老鼠更不如。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2分)

《涉江》以「鸾鸟凤皇」和「燕雀乌鹊」比作: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诗中把「鸾鸟凤皇」比作贤臣君子,那些贤臣君子被小

人所害,不得赏识,只得远去。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诗中把「燕雀乌鹊」比作奸佞小人,谗佞当道,朝堂满

是那些小人。

如学生别有体会,言之成理,亦可给分。(4分)

(ii)是否同意运用比喻手法,容易令读者错解文意,别无好处:

•同意。

•运用比喻手法,必须找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然而这些相似点,包含了作者主观

的见解,读者的看法跟作者未必全然相同。

・例如「燕雀乌鹊」指「燕子」、「麻雀」、「乌鸦」、「喜鹊」等鸟类。《涉江》中屈原

把这些鸟比作奸佞小人,然而今人常把「燕子」比作海外归子,又把「喜鹊」比作

预闻喜讯、通风报信的人,跟屈原的想法相去甚远。

•而且,各地的文化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亦未必完全相同。例如中国人视「鸦」

为不祥之物,而英国人却视之为吉祥之兆。

•由此可见,运用比喻手法确是容易令读者错解文意。若读者跟作者的想法有落差,

便会误解当中的意思。

【或】

,不同意。

•有说比喻手法容易令读者错解文意,我并不同意这个说法。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

须具有相似点,读者可通过当中的相似点理解文意。这样,便不会出现错解文意的

情况。

・例如I■鸾鸟凤皇」是瑞鸟;「燕雀乌鹊」都是平凡的鸟,由此我们便可得知I■鸾鸟

凤皇」可比作好人,即贤臣君子;而「燕雀乌鹊」可比作不好的人,即奸佞小人。

・而且在作品中运用比喻手法,能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生动和具体,并非别无好处。

例如《涉江》以「鸾鸟凤皇,日以远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作者以鸾鸟、

凤皇、露申、辛夷来比喻贤臣君子;「燕雀乌鹊,巢堂坛兮」、I■腥臊并御,芳不得

薄兮」,以燕雀、乌鹊、腥臊之物比喻谗佞小人,既生动又形象鲜明。

学生可从不同角度立论,抒发己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给分。(6分)

齐桓晋文之事章(文类版第12课;时序版第3课)

3试据《齐桓晋文之事章》及下引作品,回答以下各问:

故君人者,欲安,即莫若平政爱民矣,欲即莫若隆橙敬士矣,欲立功名,即莫若尚督使

能矣,是君人者之大也。三^者常,即其绘莫不常矣;三第者不常,即其绘雎曲常,才酋符辗

益也。孔子曰:I■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

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

《荀子•王制》(节录)

注释:

1大节:关键。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2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

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3染于许由、伯阳4,禹5染于皋陶、伯益6,汤7染于伊尹、

仲虺8,武王❷染于太公、周公1。。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

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墨子•所染》(节录)

注释:

1苍:青色。

2所入者:染料。

3舜:中国传疑时代帝王,备受儒墨两家推崇。

4许由、伯阳:许由,有名的隐士。伯阳,舜的友人之一。

5禹:中国传疑时代帝王,舜晚年把帝位^让给禹。

6皋陶、伯益:皋陶,禹在位时任刑法之官。伯益,禹在位时任牧猎之官。

7汤:商代开国君主,也是儒墨两家推崇圣主。

8伊尹、仲虺:二人皆为商汤的大臣。

9武王:周代君主,任内推翻商纣暴政建立周朝。

10太公、周公:太公,曾辅助周武文伐纣。周公,周武王之弟。

(a)《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运用了甚么事例,证明齐宣王具备「保民而王」的条件?

(3分)又《荀子•王制》(节录)中提出当君主的关键是甚么?(3分)

(b)试指出以下引文同样运用了哪一种说理手法?(1分)又以下引文分别说明甚么道理?试

加以说明。(4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三第者常,即其绘莫不常矣;三第者不常,邱J其绘虽K曲常,酒招辗益也。」

《荀子•王制》(节录)

(c)(i)《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运用类比手法,用「一羽之不举」和「舆薪之不见」

说明甚么道理?(2分)又《墨子•所染》(节录)同样运用了这种说理手法,试加以说

明。(2分)

(ii)又这种手法在说明道理上有甚么效果?试加说明。(3分)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