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暨大)2022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考试总结范文“文化”概念文治教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称为人化。1.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特定的模式和作用。口硬文化,又叫物态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形式,如古剑、古瓷器,等等。软文化,是精神和方式文化,具有继承性,可通过继承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孝)(2.)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征。(所以中国不可能全盘西化,“淮南之橘,淮北之枳”,而且在新文化运动时已以实践证实是错的。)文化的超地域性:文化超出原有地界,带有一种普遍性质。两层含义: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有一些东西为全人类所共有。(善良)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儒学)(3.)文化具有超个人性。文化是群体共同创造的,个人不能创造文化。(4.)人与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文化概括为四层次结构:(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人文主义.从时代角度看,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是一个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性格。传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不断变异中转化、扬弃、突变。一般来说,能够成为传统文化,必有其内在的凝聚力和保持性。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演进的。文化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一般指“软文化”部分)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要素群(物态文化、方式、精神、制度文化等)的有机整合。一个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得积极作用)o能够称为传统文化体系,没有性格上绝对封闭或开放之分。口0中国文化的性格是封闭与开放交替出现,封闭时反省自己,形口成个性;开放时则吸收外来信息,充实自己。否则,中国文化不可能进化至今,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口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发展背景.(一。典型的大河文明、二。多元文化融合、三。独特的社会结构)一。典型的大河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历史就是改造自然环境的历史(1)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虽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2)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着天“道”地“理”,即便是相对于独立于自然之外的文化景观(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也仍然受制于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①促进了工具的进化和科技进步。口②人的文化观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1)文化观与园林中:无我合一天然完美山水(有山水人)欧:物(自然科学)我(人文科学)分离天然山水(森林一角)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种说法:大陆文明说——海洋文明大陆文明JJ开放型文化封闭型文化海洋民族(古希腊、英国、日本)相对开放的民族大陆民族(中国、俄罗斯)相对封闭的国家(没有文化是绝对开放或封闭,例如:日本喜欢吸取外来文化,却拒绝把自己文化传出去,如日本市场)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1)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2)文化中心转移(3)移民和战争(4)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与融合黄色(黄土)文明说——蓝色文明黄色文明((国家的经济支柱:航海、商业农业大河文明说——大河对文化起源产生深刻影响支持大河文明说的依据:(1)地理因素只对早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2)四大文明古国均起源于大河流域(3)文化传统没有绝对的开放、封闭之分二。多元文化融合中国文化融合的四个转择点: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在黄河文化形成之际,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也有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周至秦时期,是黄河、长江乃至五大河流域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国的版图正是在这种融合中逐渐扩大的。(所以黄河并非发源,还有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f华族和夏族f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f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㈡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在武功拓疆中经济、文化交往实现融合促进融合汉汉代以后,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几个主要途径:.经济交往使各民族文化互相同化。口.贸易之路成为连结各民族文化的纽带。口.成功的民族宽待政策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提。口宽待政策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和亲政策”——政治联姻。“自治政策”——设立自治州㈢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戏剧的多民族性和中外交融性表现在:1戏曲的音乐和演技带有突出的中亚成份。2戏曲文学吸取了印度的精萃,尤其是佛教文化。3近代以后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和美学的有益内容。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疆域的不断扩大上,汉以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式上区分,可分为:传统典籍文化——官方扶持的文化形式,是一种服务于国家统治和管理的政治文化。其中包括治国治民、皇朝统治、官僚政治管理论文和著作,如《论语》、《孟子》、《贞观政要》、《皇朝经世大典》等,还有《孙子》等兵书,也包括众多官修或以官方名义编撰的史书和大量哲学和科技著作。雅文化(上层阶层的文化非精英文化)——属于文人文化形式。通过诗、文、书、画、造形艺术等形式,表达和反映文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俗文化(通俗文化非大众文化,是草根文化)——是以社会心理、日常心态的形式存在的民间文化、下层文化,其中包含了农民意识和小生产者的文化心理,形式主要有流传民间的口头传说、野史小说、民间技术及工艺等。一个新型文化——大众文化,当代兴起,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三、独特的社会结构㈠早熟的官僚体制促进传统典籍文化的发展口(课本:第二章第二节)体制(政体)——国家管理体制I(形式、结构、方法、实质、内容)(最大特点)古代近世界的政体主要的三种形式:民主政体:“民治”——没有(不需要)权威。贵族政体:“人治”——“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一一某个人就是权威口官僚政体:“法制”——用统一的、恒定的制度(官制)管理国家。——国家就是权威中国的夏、商和周朝是典型的贵族政体(表现:没有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即没有“官僚”)天子(口(公、候爵)诸候(封国)(贵族(领主)(伯爵)卿、大夫(采邑)(特点:世袭)J(子、男爵)士I口庶民、农奴(份地等)JJ“宗统”(族长治理)“君统”(君主治理)□中国古代政治体质从秦开始进入官僚政治时期。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的“法治”表现:⑴建立官僚组织以取代贵族统治。从秦朝开始设立国家行政管理机构,而且代代完善。⑵确定官僚选拔制度,取代“任人唯亲”。口现代的“法治”是维护人民的利益,而中国古代的“法治”仅仅是维护君主统治。现代与古代的“法治”的区别: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秦国以后,中国国家体制“法治”表现在:.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3)唐朝,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体制的成熟,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世界中最为完善的官僚制。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和对自然的反思辅助雅文化成长。口㈢小生产者经济成为俗文化发展的土壤专题:为什么中国的小农经济会长期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家族制。(家国同构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主要影响。)(参见课本:PP.30-33)(不知道考不考)伴随国家政治体制的转变,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两种家族制:(西周)领主制f①土地不能买卖口'嫡长子(宗法)继承制;②宗法家族嫡庶(宗法)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秦汉)地主制f①土地可买卖口'②亲情家族f多子分继财产制;(千年田八百主)'同祖同宗子孙聚集,没有严格的宗法要求。本来是嫡长子继承制,后来汉代推出了“推恩令”,从此开始实行多子分继财产制。从政治上看,“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诸候势力和地方政权,使中央政权更为巩固。从经济上看,“多子分继财产”制加强了家族的力量,使家族制更为稳固。同时,又造成土地不断被分割,这是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载体思维方式是文化特征的以成为传统的另一种载体。.中国传统观思维方式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理性思考的过程。思维即“人脑的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吸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合成新新信自的过程。思维方式则是心理深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人或者群体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所以,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民族思维具有定向性,形成习惯。因为思维方式可以承载文化基因,使民族文化长久、稳定、普遍起作用。在认识方法上具有“意会体悟”的直觉性,在思维方法上以“月令图式”的辩证性为主要内容,在分析方法上则首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1)经验思维(2)管理思维(3)兵法思维(1)经验思维: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由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不精确,以至不知从何说起。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直觉f低层次直觉(直觉行动思维)'口高层次直觉(悟性——较强领悟能力)(领悟外界世界生灭变化,试图推论世界本源)('口触类旁通创造之始(水之源)直觉思维长于将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人的经验而不是分析,所以对事物认知带有概括性,模糊性,缺乏论证。思维的模糊性和朴素性促使人们用概括的语言笼统地、直接地说出格言式的定律或定则,如世界本源是水本源、火本源等。合理外推:这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方法。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上述思维的缺点:太重视经验,甚至会陷入经验的泥淖而不能自拔。而且,这种思维偏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难以准确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2)管理思维(系统观)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一)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有机性的)过程性思维方式,辩证逻辑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时间关系——“宙”)中国对规律(道)的认识便是一种有机论。凡是具有有机生命的物质或生命形式,似乎都具有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都以事物两极的相互转变为依据。有了对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慢慢变成习惯,将事物及其规律看成是动态的,承认其中的矛盾。由于中国传统有机论(生命发展)的过程性思维的影响:(1)中国文化因此带上乐感文化色彩。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与之相反的是大乘佛教特性:罪恶文化。欧美民族特色:罪感文化,日本:耻辱文化。(世界戏剧史上的四个黄金时代:(1)古希腊悲喜剧时代(2)元杂剧时代(3)明清传奇时代(4)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莎士比亚),世界戏剧史上四大剧种:(1)古希腊悲喜剧(2)罗马戏剧(3)印度梵剧(4)中国戏剧)(2)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手段之一(3)导致形成应变的习惯。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变化。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化不会一成不变,而是根绝生命发展,文化也会根据时代的不同而转变,满足那代人民的需求。(欧美的变——改变现状,与人不同,是主动的)(二)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月灵图式)(空间关系——“宇”)阴阳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万事万物。换言之,万事万物再怎么不同,都只不过是阴阳不同组合、不同关系的演变而已。这代表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特征。(爻——阴阳)(周易)五行观:为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周易成,传为七篇十翼。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概念,名词解释)《易传》为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相传由孔子编写。易传有七篇,内含: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易经》为中国最早的宗教经书之一,含(1)“卦“(符号),爻。八卦,四象。(即为矛盾)。《易》对矛盾关系的放映:(矛盾非冲突)1.正反卦表现的矛盾关系,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卦象本身不矛盾,但与实施矛盾,这常被看成是不正常的。(2)知变:1.必变,所变,不变2.应变:既有变,而随之变3.适变:主动、《周易》的特点就是可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人立于天地之间,因此作为现实生活的人,必须法天象地,效法天道,才能够找到现实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周易》就是天道与人事的关系的“天人之书。”在周易中有两种基本的精神,即乾与坤、阴与阳的精神。“乾坤,其《易》之门耶”!。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所代表的精神即是一种自强不息、刚健坚毅、忧患意识、与时俱进、仁爱义利、诚信忠心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儒家的入世精神。坤卦象征的是厚德载物、柔顺忍让、谨慎含蓄、兼收并蓄、自然无为、顺势而行,这是一种道家的出世情怀,事来则应,事过则往,不着于心,因无所住而而生其心。乾坤这两种精神,如阴阳的两面,是互补而同存的。古代的士人,多是二者的复合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儒道互补的一种体现。《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占四条学习《易经》的门径。这个特征就是:思考问题时,总是基于一点,然后层层向外发散。人们常去发掘这每个层次以及每条“路”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认识不可知的宇观世界或微观世界的目的。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从而在围观科学和鱼贯科学未形成的古代,就能探索了解到那遥远的世界。以上可见: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涟漪式发散;特点:研究相互关系。㈣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知性思维:知识性思维,又称“科学思维”,以严密而精确论证为特点。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方式可大致分为两种:辩证型思维——注重整体——属理性思维——研究事物的“功能”(有什么用)智慧分析型思维——注重具体——属知性思维——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智力对比中国与西方两者区别(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三、比类和运筹一一商战和兵战谋略㈠“取象比类”和“合理外推”口(课本:pp.56-59)口取象比类,指的是将杂乱无章的事物分门别类,用以比较某种结构、规律或秩序,以此了解这些事物间的关系。这里的“象”指的是元素、指代的事物及其特征;“比”是比照、对比的意思。合理外推: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对尚不可知的事物进行符合规律的推理。这是古代经常使用的一种独特的推理方法,是对“取象比类”方法的补充。㈡运筹和博弈口博弈论——“对策论”、“游戏理论”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和总结。(一)阴阳启行:哲学起源期(1)原始阴阳学(2)原始五行说:五行观:为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二)多元之秋:哲学形成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儒: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但至孔子始,儒的意义发生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道:道家是以老子“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三)举本统末:哲学发展期汉:独尊儒术魏晋:佛教取代,融合儒道学说隋唐:儒、道、佛三教鼎立,儒教治世、道教养身、佛教治心。宋明:儒家纲常伦理为内容,兼取佛道两说的道学(理学)。(四)近代哲学启蒙期总括说:就儒道佛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学派林立各异,彼此互相争鸣、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和智慧类型,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儒家的人文主义——一种对人性的认识儒: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但至人称至圣孔子始,儒的意义发生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孔子把“仁”看作自己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原则,把”礼“视为维护旧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以仁释礼,并发展成具有浓厚伦理、政治色彩的仁礼一致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以社会政治为中心的人性哲学(国家管理的学说),所以我们也可称之为古代的“人文主义“。也正因为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是由儒家兴起,所以中国的人文主义偏向人性的关系层面。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特征:它是国家学说,提倡群体和谐以及道德内约的原因之一,以群体为主。儒家的人文精神:1)儒学对人的关注,是希望个体通过对人世间伦理关系的践履下学而上达,安顿生死之间,养浩然正气,成大人成贤人成圣人。所以儒家以做人为人生根本,以希贤希圣希天为做人规模,以内圣外王为做人之极至。概言之,儒学是教人做人以通达人生。(2)儒学对个体道德的关注只是其学说的基础,其思想的主旨是在经由内圣道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学在本质上更近于一种国家学说,它提倡和谐,追求道德,以群体为主。(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精神是以个人道德为基础的群体道德和谐)(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人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理论:仁义观--古代仁义观包括”仁政“和“尚义”,这是早期儒学的理论核心。(1)仁政思想,是以“仁”为核心而建构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仁: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尚义:义,指道义,是道德原则;利,指功利,是物质利益。孔子的礼学:礼法即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礼”。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人性论: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及善恶性质的讨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孔子的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强调人性当中应存有共性,但性善恶于否他并未给出明确回答。孔子亦强调后天环境习行的重要性,开创了人性研究的先河。孟子:“人性本善”,性善论荀子:“人性本恶”性恶论,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民为贵,社稷。。。君为轻)董仲舒:“性三品””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相同之处:都突出了人的文化和本质。相异之处:欧——出现在近代。针对神学而提出。
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主义为主。中——出现在古代。是一种国家学说。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社会论:社会论:专门研究解决人际冲突、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P.87-88,大题400字,自己分析)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按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主导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相对协调关系,而不是起压制对方的作用。道德观:“道”即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道德即从物之道引出人之得。道德(“善”性)是人的社会性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用来协调人际关系的最理性的方式。而道德之性多为后天培养。(二)道家的自然观种对宇宙的认识(二)道家的自然观种对宇宙的认识道家是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道“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本质与变化,故称为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法:效法、以为依据、遵循。地:自然界。天:宇宙。自然(1)以”道“为本这是道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基本思想之一。老子提出”道“是将人之视野引向天地之外,探讨宇宙的本原或本体,在天地人之外提出“道”这一概念以描述他所理解的宇宙中的本原或本根。道无处不在,自生、自化、无对,这是最高范畴,主要用以推论天地万物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老子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总规律\。(2)自然无为老子意在“自然”,庄子意在“自由”老子的自然观:“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自然”是“顺其自然”,“无为”是不做违背或超越规律的事,并非什么都不做。(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自以为然,自本自根的。“道法自然”,非谓道之外更有其自然。“自然”不过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之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之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道法自然”实际上即是“道性自然”(2)如果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则是道的运作方式。无为不是不做为,而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敢为即不做违背自然之道的行为。(3)自然无为既可合而言之,亦可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曰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之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4)老子认为自然无为必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庄子的自然无为:相对于老子哲学侧重于社会政治治理方面,庄子哲学则带有追求个性自由的特色,在“自然无为”的思想的展开中更明显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庄子认为人应该按人的自然本性去生活。强调生命个体按自然本性自由自在的发展的境界。(2)反者道之动以老庄为代表的老道家学说,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根源,也是世界万物运动的规律。在考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基础上,他猜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而老庄企图在主观上超脱乃至回避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不自觉弟滑向了相对主义的立场(庄周梦蝶,朝三暮四)三。儒道互补——中国古代系统观儒道互补的系统观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和,非忍)(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中和之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指的是在审美范畴中,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以及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智圆行方: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儒道互补的原因:(1)儒家需要方法,道家需要沟通。(2)儒需要内化,道需要外合。(3)儒需要远,道需要近。儒道两家思想之不同:(1)在儒家看来,天地是仁爱的化身。天抚育万物,春生夏长,成物以奉人,即是天爱人、爱物的具体体现。而在道家看来,天地乃道的化生物。道化生为天地,是自然而然、无有目的、无有用心的。天地万物因道而生,因道而生并不意味着道于物有什么特殊的作为,道之于物只是顺其自然而为之,只是“任其自生自成”。所以,道之作为即是无为。儒道互补的系统观在古代世界辩证法发展史上不仅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有自己的系统和特色。(非重点,可不看)1.古代系统论的进一步完善(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2.“近取诸身”的实践方法儒注重“经验”,道注重“理性”,但两者都注重“心”的作用,这成为儒道融合的基础之一。中国哲学在讨论“心”的问题时,既借助儒的“经验”,又借助道的“理性”,形成一种直观的理性主义。3.内在的人学倾向。4.智与慧的结合。三。中国古代系统观中的几种关系:1.循环关系口五行互为循环,每个元素(“行”)都是其他元素的始或终。五行观为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2.克谐关系口相生相克,即五行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克制。3.“君臣”关系(“主导关系”、“伺服”)主导元素与被主导元素之间的关系应是协调关系,而不是压制关系,这是关乎系统存亡的关键。4.胜复关系(“平衡关系”)口胜复关系是系统内自体的调节机制,它的功能是利用反面因素的牵制取得系统内部的平衡。特点:、(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当系统出现无序时,保证系统不被瓦解的两条途径⑴外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来自系统外部的力量,对系统内的“元害”进行压制或帮助较弱的一方恢复力量,以帮助系统回复到原来的秩序中。系统内自体的调节机制发挥作用。⑵口即被压制的一方在积聚力量后,对“元害”进行反制,这种力量叫做“复气”。宗教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的后期,已有万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致可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个阶段。(1)自发宗教1.实行多神崇拜,无明显的创教者2.无独立的宗教概念和系统3.无独立的教团组织4.未有专职的神职人员。(2)人为宗教1.有系统、理论化的宗教意识和观念2.有完整系统的经典、教义和教规3.有固定的宗教组织场所和规范化的宗教礼仪4。有教主和专门的神职人员及完整的教阶制度。如佛教。人为宗教,“三宝”:教主,教义,教团组织。佛教汉化的最为重要的成果:创立禅宗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的特点内容:一。现世实用二。和平宽容三。政教分离三才之道:天地人为三才,天道即阴阳之道,地道即刚柔,人道即仁与义。天人合一:效法天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育婴师安全意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的资料准备与学习推进策略试题及答案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中知识巩固的有效策略试题及答案
- 牛排品牌测试题及答案
- 心态技能测试题及答案
- 科普2025乡村全科执业医师考试知识试题及答案
- 药剂类考试独特策略试题及答案
- 莆田初三竞赛试题及答案
- 统计学最难试题及答案
- 卫生管理专业分析的证书考试试题及答案
- 煤炭行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转型
- 抗生素合理应用课件
- 2024年广西广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酒店露营基地项目计划书
- 小学趣味科学 3D打印技术 课件
- 轻量化目标检测模型的研究
- 医疗器械人因工程与可用性测试总结
- 管道中的流量与压强的关系及特殊情况分析
- 完整版工资条模板
- 药品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标)
-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