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篇)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篇)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篇)_第3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篇)_第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篇)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篇一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转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其次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育学生的学习力量,初步分析问题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经受试验、讲解、争论、练习与比照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到科学的严谨,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现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索、争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教师演示试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试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教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洁介绍牛顿。

教师对一牛的力毕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便利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一样,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一样,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说明是什么样的力?

教师假设刚刚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适宜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现:力的作用点一样、方向一样、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一样、大小一样、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一样、方向一样、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拟。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章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章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预习指导】

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白什么?

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过一段时间后,翻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是什么?

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

4.做一做。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渐渐地向上提起饭盒,观看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测一下,变化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提起饭盒后认真观看它的下外表,再猜测。)

5.人们宠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缘由就是百花的芳香。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缘由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学习过程】

问题: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毕竟是怎样构成的?

2.人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看到物质的内部构造,又如何去讨论物质的构成?

活动1:用放大镜观看笔迹

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这些微粒又是怎样构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构造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种。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阅读课本活动7.2观看图7-4;7-5;7-6;

1.你分别发觉:①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试验去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缘由。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试验,清晰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试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拟简洁,学生根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根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订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争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凹凸

试验:讨论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23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讨论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五、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拟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肯定的思索题?

§2—3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学问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学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喜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争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争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根底上,教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展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晰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纳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测量、新材料及其应用,其中密度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概念。

密度学问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其他物理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采纳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溶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强调了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为了帮忙学生积存感性熟悉,教材还安排了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内容,介绍了很多密度学问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感受讨论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试验根本贯穿本章的各节。每节的编写也都采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受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1、要求学生把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长度和体积。

2、知道质量的概念,熟悉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外形、位置和状态而转变,同时把握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采纳科学探究的方法讨论密度的性质,并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熟悉用比值下定义是定义物理概念的一种根本方法。

4、简洁介绍一些新材料及其应用,熟悉新材料的讨论,是人类对物质的熟悉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教学目标

1、把握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熟悉质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试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

5、结合密度概念试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6、结合本章学问的学习培育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力量。

教学重点

1、把握利用刻度尺和量筒、量杯测定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方法。

2、熟悉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探究密度的概念试验,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量杯的刻度特点。

2、探究密度概念的试验。

3、应用密度学问解答简洁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1课时

其次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1课时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2课时

第四节新材料及其应用1课时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篇五

学问和力量目标: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洁现象。

2、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看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实例,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力量、观看和分析的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试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关怀机械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树立将机械能学问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教具预备:

小钢球、弹簧、细绳、铁锁、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二、合作探究

1、情景导入

降落的小钢球开头静止无动能但具有势能,落下的过程中,势能削减,速度由静止转变成运动,动能增加

2、提出问题:小钢球削减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争论得出初步结论:势能削减、动能增加。

4、教师引导探究:

教师演示试验:悬挂的金属小球,把小球拉到肯定高度松手,小球做往复来回运动。

教师引导:从小球最高点,动能为0,重力势能最大,到最低点时候,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从这个过程来看,重力势能的削减带来了小球动能的增加。结论: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从最低点到另外一侧的最高点,重力势能增加,动能由最大削减到0。结论:动能转化为了重力势能。

学生探讨课本71页图11、4—2想想做做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师生综合分析:动能、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演示试验:钢球固定在弹簧的一端,弹簧另外一端固定,把钢球水平拉伸肯定位置放手,发觉小球水平做往复运动。

教师引导分析:

松手时刻:弹性势能最大,动能为O

弹簧的自然伸直位置:弹性势能为0,钢球速度大,具有动能。

弹簧被压缩至最短位置,小球静止:小球速度为0,动能为0,弹簧被压缩,具有弹性势能。

综上分析:小球水平运动过程中,小球所具有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

教师归纳:从以上两个试验可以看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动能和弹性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引入新概念: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为机械能。

学生分组争论72页图11、4—3铁锁摇摆时会遇到鼻子吗?

试验说明铁锁不会遇到鼻子,距离鼻子的距离变大,这说明铁锁的机械能总量变小

由此可见,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可能会减小

问:铁锁的机械能总量为什么会减小呢?

学生分组争论

师生共同总结:铁锁在运动的过程中要克制空气阻力做功,导致机械能的总量减小

大量的试验说明: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假如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是不变的即机械能守恒

留意:实际生活中,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往往要克制摩擦力,使机械能总和减小

三、稳固提高:

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它们相互转化的详细事例:

教师引导:奥运赛场上的蹦床竞赛、射箭竞赛用的弓,蹦极嬉戏、儿时的玩具:弹弓、玩具不倒翁等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应用实例: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

空气的流淌形成风,它具有动能,通过风机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动能又用来发电等。

水在高处有重力势能,在从高处落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就会转化成水的动能,流淌的水通过冲击水力发电机的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进而带动水力发电机发电供人类来使用。

四、拓展延长:

1、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的机械能转化

2、课后作业

3、提问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水电站?(三峡葛洲坝等)拓展考察学生认知力量。

五、教后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篇六

课题

3.3液化和汽化

课型

预习+展现

达标测评:

见课件

拓展提升

8、如下图,在“观看水沸腾”试验中,水在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下图,此时水的沸点为;若连续加热2min,温度计的示数;(填“上升”、“降低”或“不变”)温度计四周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学习目标:(投影展现)

1、学问与技能

①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②了解蒸发和沸腾的一样点与不同点。

③通过试验培育学生动手力量、观看力量和分析、归纳、概括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观看并感受汽化和液化现象。②经受探究汽化的现象与实质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让学生参加本节课对汽化现象的探究活动,渐渐培育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②培育学生擅长观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力量,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物理现象。

课堂流程:

预习课:阅读教材10′→组内沟通导学案10′→组间沟通10→稳固提升10′

展现课:预习沟通,发觉问题3′→组内互动,探究问题5′→小组猎取任务,明确答案2′→沟通展现15′→穿插稳固,整理纠错2′→学问拓展5′→达标测评8′

学习内容:

1、观看沸腾现象,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

2、知道汽化会吸热。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篇七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加环境爱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看,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育喜爱、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掌握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争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美丽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美丽的声音使人心情开心,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减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争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但凡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爱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争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限: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掌握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试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拟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试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掌握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四周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当实行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肯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篇八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学问构造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局部,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根本规律。讨论这些根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讨论掌握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根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根本内容。这些学问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严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根底,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很多光现象的根底。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根底: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意于被新奇的生活、试验现象所吸引,简单忽视对现象本质的熟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试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力量。

三、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洁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把握正确观看折射现象以及对试验现象进展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试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会折射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试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育细心观看和相互沟通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试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纳试验探究、争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加课堂教学争论、动手试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加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育自主学习力量。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意每个学生进展的要求,转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学问的传承和积存向学问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承受向主动猎取学问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纳试验、探究、观看、分析、争论、归纳、总结、沟通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外表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看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看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间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觉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剧烈的求知和探究,为下面的自主探究试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试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留意观看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看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相互沟通、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状况。首先由学生进展猜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看到的现象检验猜测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争论、沟通。教师用多媒体展现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标准的光路图比拟,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争论沟通,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争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觉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觉?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学问。

(4)。学问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假如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状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画出猜测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连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状况,并通过充分争论很简单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试验完毕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照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漂亮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缘由。(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教师用多媒体展现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学问的把握状况。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其次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想象、类比、推理力量,搜集信息力量。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讨论的常用方法.

2、培育学生学科学问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识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索。

学生在思索后得不出结论的状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缘由”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缘由”;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缘由”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缘由”;用“流淌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淌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凹凸、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表达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简单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试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答复是由于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答复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缘由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纳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演示试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缘由,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顿了流淌。要让水持续流淌,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淌是由于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由于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供应电压的装置。

留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电压的凹凸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凹凸),在做下面的试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转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