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1页
暑温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2页
暑温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3页
暑温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4页
暑温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暑温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第1页/共27页2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体温40.3℃,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2000/mm3,中性78%,淋巴22%。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第2页/共27页3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法。

4、选择处方。第3页/共27页4

一、概述

1、定义: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2、沿革:

《内经》中有病暑之名

吴鞠通首创暑温之名,认为是“暑病之偏于热者”。3、类型:暑温本病暑温兼湿暑温兼证暑湿兼外寒暑温类证:冒暑、暑秽、暑厥、暑风、暑瘵等第4页/共27页5

二、病因病机

1、病因:暑热病邪挟湿——暑湿病邪2、发病条件:天气炎热外界条件天暑下逼,地湿上蒸贪凉受泠兼受外寒体内条件元气素虚饮食起居失常,湿邪内生第5页/共27页6病理变化:暑入阳明暑伤津气津气欲脱阳气外脱暑湿困阻中焦暑湿弥漫三焦暑湿化燥暑伤肺络暑入营血暑入心营痰瘀滞绺暑入血分

暑热动风暑伤心肾第6页/共27页7三、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暑季(夏至到处暑)

典型症状——初起即见阳明热盛见证,病变过程中变化多、传变快,易有津气外脱、内闭、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

2、鉴别诊断:

冒暑:为夏季感冒,以上焦肺卫见证为主;

暑秽:为暑秽交阻中焦脾胃之病。

湿温:参“湿温”章第7页/共27页83、辨证环节:)辨病邪性质,明有无兼挟——辨兼湿、寒等邪,以判断暑温本病、暑温兼湿、旱湿兼寒等病证。)辨热势高低,明病情轻重——热势愈盛,持续越久,越易发生变证)辨病理特点,明传变趋势——“风火痰”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注意神志异常、呼吸微弱、抽搐、面色苍白、脉细微等症状的发生。第8页/共27页9四、辨证论治

治则:清暑泄热

治疗大法:

初用辛凉——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继用甘寒——甘寒清热生津益气

再用酸泄酸敛——甘酸益气敛津、

酸苦泄热

王伦:“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第9页/共27页101、气分证治

(1)暑入阳明

症状:壮热,汗多,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无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辨证要点:“四大”证。

治法:清暑泄热,

如津气受伤兼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第10页/共27页11

(2)暑伤津气

症状: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辨证要点:暑热较盛而津气损伤较甚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清涤暑热:西瓜翠衣、黄连、知母、竹叶;

益气生津: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第11页/共27页12(3)津气欲脱

症状: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刷喝欲脱,脉散大。

辨证要点:身热骤退,大汗,脉散大(血压下降)

治法:益气敛津,生脉固脱

方药:生脉散

本方用于暑热之邪已退者,徐灵胎:“不可徇俗而视为治暑之剂”。第12页/共27页13

(4)暑湿困阻中焦

症状: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脉洪大。

辨证要点:见于病之初,

治法:清阳明热,化太阴湿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

(湿甚可加藿香、佩兰、滑石、大豆卷、通草等)第13页/共27页14

(5)暑湿弥漫三焦

症状:身壮热,面赤耳聋,胸闷,咳痰带血,脘痞,不甚渴饮,小便短赤,下利稀水,舌红赤苔黄滑。

辨证要点:见上中下三焦症状。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杏仁——宣开上焦肺气,

石膏、竹茹——清泄中焦邪热,

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湿热

银花、金汁——涤暑解毒

第14页/共27页152、营血分证治

(1)暑伤肺络(暑瘵)

症状:身灼热,烦渴,头目不清,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粗,舌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要点:发生于壮热之后,来势急,出血量可多可少,但如见面苍、唇紫们烦躁不安,应引起高度重视。

治法:凉血解毒、清络宣肺。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银翘散

(方中去荆芥、豆豉、薄荷等,如有阳气外脱之象,应及时用补气固脱法。)第15页/共27页16

(2)暑入心营

症状: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神昏,谵语妄言,或昏愦不语,舌红绛,脉细数。

或突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舌绛,脉数。(暑厥)

辨证要点:营分证+热闭心包

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等;

可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曲池、合谷等,或用红灵丹、行军散等成药。第16页/共27页17

(3)暑热动风(暑风、暑痫)

症状:灼热,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迷不清,或喉有痰壅,脉弦数。

辨证要点:发生于高热之后,如抽搐持续则预后不良,或易留下后遗证。

治法:清泄暑热,息风定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

本证的治疗应注意祛除引起动风的原因;每与清心开窍剂同用;对痰涎壅盛者,加用胆星、天竺黄、竹沥或猴枣散以注意清化痰热,或及时吸痰;可配合虫类息风药。第17页/共27页18

(4)暑入血分

症状:灼热躁扰,斑疹密布,色紫黑,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喉中乌黑声漉漉,舌绛苔焦。

辨证要点:多从气营分证发展而来,主症为“动血”。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犀角、金汁、银花、连翘、紫草、板蓝根、黄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

天花粉(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豆豉(紫草、生地)——凉血透斑

石菖蒲——化痰开窍第18页/共27页19

3、后期证治

(1)暑伤心肾

症状: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燥。

辨证要点:发生于后期,属肾水不济心火。

治法:清心火,滋肾水

方药:连梅汤

黄连——苦寒清心火

乌梅——配合黄连酸苦泄热

配合生地、麦冬酸甘化阴

生地、麦冬、阿胶——甘寒养阴第19页/共27页20

(2)余邪未净,痰瘀滞络

症状:或有低热,心悸烦躁,手足颤动,神情呆纯,默默不语,甚或痴呆,失语,或手足拘挛,强直,或抽搐、瘫痪。

辨证要点:见于后期,易发生于神昏、痉厥持续较久者。

治法:清解余邪,化痰祛瘀,

方药:三甲散加减。

地鳖虫、炒鳖甲、炮山甲、僵蚕——通络化痰

柴胡——配合鳖甲入阴以透邪

桃仁——活血破瘀第20页/共27页21附:(一)冒暑

——暑月感冒

第21页/共27页22

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舌苔薄腻。

辨证要点:表寒证+暑湿内蕴

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

香薷——辛温散寒,祛暑化湿

厚朴——燥湿和中,理气开痞

银花、连翘——清热涤暑

扁豆花——清暑散邪(吴鞠通:“夏月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第22页/共27页23

2、暑热挟湿,犯于肺卫

症状:头晕,寒热汗出,咳嗽,苔薄腻。

辨证要点:以肺气失宣为主要特点,病位在肺卫。

治法:涤暑清热,兼化湿宣肺。

方药:雷氏清凉涤暑法

青蒿、扁豆、连翘、西瓜翠衣——清涤暑热,透邪外达;

滑石、甘草、茯苓、通草——泄热利湿

(咳甚可加杏仁、瓜蒌皮、枇杷叶等)第23页/共27页24

(二)暑秽

症状:突然头痛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肤热有汗,甚则神昏耳聋。

病机:暑湿秽浊交阻,气机困遏,蒙蔽清窍

治法:芳香辟秽,化湿涤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

突然神昏可用通关散搐鼻取嚏;

呕恶闷乱者,服用玉枢丹

第24页/共27页25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