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1页
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2页
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3页
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4页
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研究

摘要

本论文主要从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的诗歌、小说和戏曲入手,主要从对杨贵妃美貌的描写,红颜祸水的罪责,贵妃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李杨”二人爱情的讴歌这几个方面表现文人作家褒贬不一的态度。在语言描写,修辞手法以及结构上表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展现了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的发展演变和对文学的影响,以及在现今社会的魅力。

关键词:杨贵妃;体裁;思想内容;发展演变

Abstract

Thisthesismainlyfromsubjectmatterliteraturepoetry.novelsanddramas,mainlyfromthebeautifullady,femmesfatalesguilt,theimperialconcubinethesympathyofthetragicfate,aswellastothe’secondpersonlovepraisethisafewaspectsofperformancewriterliteratimixedattitude.Inthelanguage,rhetoricandshoweduniqueartisticfeatures,structureshowstheevolutionofYangsubjectmatterliteratureandinfluenceonliterature,andcharminmodernsociety.

Keywords:Yang;Genre;Ideologicalcontent;evolution

杨贵妃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相传在她出生的时候手臂上还套着一枚玉环,所以又叫杨玉环,从小生活在官宦之家,父亲杨玄琰是当时的一位蜀州司户,但其高祖显赫。十岁左右因父亲去世便一直寄养在三叔杨玄璬家,她从小就表现出了卓越的音乐舞蹈才能,对胡旋舞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当她长大出落成一位亭亭玉女的时候,被寿王李瑁看中便成为了寿王妃,但是好景不长便劳燕分飞了。因武惠妃去世,玄宗整日郁郁寡欢,萎靡不振。身边的高力士便为其另觅佳人,传闻寿王妃美貌出众,于是就将其传入宫中,玄宗看到后格外喜欢,但因杨玉环是儿媳,为了避人耳目,玄宗以为母亲祈福的名义将杨玉环出家为道士,道号“太真”。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为杨贵妃,由于贵妃的极度受宠,杨氏一族的势力也随之崛起,杨氏兄妹横行霸道,百姓苦不堪言。而李杨二人却整日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玄宗荒废政事,任用安禄山等奸臣,引发安史之乱,带贵妃出逃到马嵬,在六军的逼迫下,贵妃被下令赐死,葬于马嵬坡。

杨贵妃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有“羞花”之美称。更令世人为之倾倒的是她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不少文人骚客以她的故事为题材,为她书写多部佳作。关于杨贵妃题材的文学作品数量非常之多,但在不同时期的文人笔下的杨贵妃形象都有所不同,本论文将历朝历代与杨贵妃相关的诗歌、小说以及戏曲的思想内容作以详细的分析说明,并归纳出各部作品主旨的异同,然后分析了杨贵妃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最后展现了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的兴盛原因以及影响。

一、杨贵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杨贵妃和唐玄宗二人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经久不衰。关于她的文学作品受到千百年的广泛流传,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体裁,而不同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主旨也不同。

(一)历代与杨贵妃相关的诗歌作品分析

杨贵妃生于我国历史上诗歌发展最为繁荣的唐朝,一直以来关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与杨贵妃有关的华清宫、骊山、马嵬等物的诗歌作品更是多不胜数,在检索全唐诗时候,我们发现关于华清宫的诗歌就有很多,其中包括张继《华清宫》、皇甫冉《华清宫》、卢纶《华清宫》、王建《华清宫感旧》、《华清宫前柳》、《晓望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刘禹锡《华清词》,张籍《华清宫》,李贺《过华清宫》、张祜《华清宫四首》、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华清宫三十韵》、《华清宫》,李商隐《华清宫》、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林宽《华清宫》、吴融《华清宫二首》、徐夤《华清宫》、《再幸华清宫》等。在搜索马嵬时,就出现了李益《过马嵬二首》、《过马嵬》,刘禹锡《马嵬行》,张祜《马嵬坡》、《马嵬归》,李远《过马嵬山》,李商隐《马嵬二首》,郑畋《马嵬坡》,贾岛《马嵬》,唐求《马嵬感事》,苏拯《经马嵬坡》,高骈《马嵬驿》,温庭筠《马嵬驿》、《马嵬佛寺》,罗隐《马嵬坡》等。关于骊山的诗作主要有杜甫《骊山》,李商隐《骊山有感》,薛能《过骊山》,窦巩《过骊山》,唐彦谦《骊山道中》,罗邺《骊山》,杜牧《过骊山作》,张咏《骊山感事》,韦应物《骊山行》等。这些仅仅是一部分而已,李白《清平调》、《宫中行乐词》,杜甫《丽人行》、《解闷》、《哀江头》,元稹《连昌宫词》,苏轼《荔枝叹》,金朋说《杨贵妃》,陆文圭《跋明皇贵妃普马图》,方岳《贵妃夜游》,许应龙《贵妃阁春帖子》等。

杨贵妃天生丽质,美貌绝伦。关于她的美貌,诗人李白在《清平调》中写道: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佛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1]

这首《清平调》是李白在被玄宗召见时所创作的,在第一首诗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杨贵妃的花容月貌,诗人用花中之王牡丹来比喻杨贵妃美丽的容貌,认为拥有此美貌的人应是神仙,而非凡人。第二首说的是只有包含露珠及香味的牡丹花才能和杨贵妃相比,那巫山神女也只能因为比不上而难过哭泣,诗人用巫山神女和汉宫里的赵飞燕两位美人,来衬托杨贵妃的美丽无人能及。第三首诗人用“两相欢”来说牡丹花和杨贵妃一样美丽,引得玄宗“带笑看”,表现玄宗对贵妃的喜爱之情,此情此景下,玄宗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里将“牡丹花、贵妃、玄宗”相互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而贵妃这么美丽肯定会有人嫉妒,可是就算嫉妒又能怎样,只能无可奈何。与李白不同的是对于杨贵妃这一形象,杜甫有着明显的讽刺意味,《丽人行》最后两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宰相嗔。”[2]形容杨国忠的声势无人能比,势态逼人。表现了诗人对杨氏一族的豪华奢靡以及声势煊赫的讽刺。

在这么多的杨贵妃诗歌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是白居易《长恨歌》,全诗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篇一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3](P1)这部分主要表现的是杨贵妃的美貌,以及李杨二人的爱情生活故事。一句“汉唐重色思倾国”[3](P1)就将玄宗爱好美色的形象跃然纸上,随之诗中“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3](P1)等句充分展现了杨贵妃美貌出众,仅仅是回眸一笑就千姿百态,令君王心花怒放,无比欢喜。从而导致“君王不早朝”,只恨“春宵短”说明了玄宗对杨贵妃是极其宠爱的,所以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不重生男重生女”[3](P1)的现象;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3](P2)玄宗因为“不早朝”引发安史之乱,“六军不发无奈何”[3](P2)说明了玄宗被逼无奈只能忍痛割爱,“掩面救不得”表现了玄宗矛盾痛苦而又无奈的内心,在这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3](P2)透露出玄宗的哀愁,以及对杨贵妃深切的思念之情,夜不能寐,最后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梦中,第三部分是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3](P3)玄宗对贵妃的思念之情令道士大为感动,便施法召来贵妃的魂魄,让玄宗和贵妃二人在仙境中相遇,两人共起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P3)这句诗广为流传,成为象征男女爱情忠贞不渝的佳句。

关于《长恨歌》的主旨,一直饱受争议,主要是有三种观点:(1)讽刺说;认为诗人揭露了玄宗重色轻国,整日沉迷歌舞升平,男女之爱,借两人的爱情故事来揭示统治阶级的荒乱无耻,贪图美色而荒废政事,从而引发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逐渐走向兴亡;(2)爱情说;诗歌大部分篇幅描写了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借此爱情故事,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所以人们认为此诗是对李杨爱情生死不渝的歌颂;(3)双重主题说;一方面认为这首诗是对李杨二人的荒淫无耻引发政治变动的强烈批判,另一方面认为此诗体现了人们对李扬二人悲剧爱情故事的深深同情。相比之下,第三种观点是最为客观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逐渐走向衰败的道路。有诗人将其原因归结于杨贵妃身上,认为其红颜祸水,迷惑郡主,是祸国殃民的根源。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写道: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只是荔枝来。[3](p225)

这首诗一方面体现了玄宗对贵妃的宠爱之极,一方面也凸显了玄宗的昏庸无道,驿马原是古代传十万火急的大事的消息,而如今现在却用来运输荔枝,造成庄稼被践踏,驿马累死的惨剧。罗隐的《马嵬坡》中写道:

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香骨此为尘。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3](P303)此诗将杨贵妃刻画成为一个迷惑君王的负面形象,以此来讽谏所有迷惑于美人的君主。但是也有人同情杨贵妃的遭遇,为其鸣不平,认为国家政治衰败的根源是玄宗的问题,以此来警戒后世君王。李商隐的《马嵬》中写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4]这两句具有极为强烈的讽刺意味,将玄宗和普通男子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普通男子都能保全妻子,能夫妻始终相守,而玄宗却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告诫世人玄宗的昏庸无能,对玄宗有着强烈的批判思想。

唐诗中关于杨贵妃的看法主要分为红颜祸水论和为杨妃的不平之鸣,对玄宗大多是以温婉的讽刺为主,而宋人总结唐朝政治失败的原因,谨记历史,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极为强烈。在危稹《题杨妃牙痛图》中写道:

痛入香龈是不禁,三郎心痛亦何深。当时更有唇亡处,自是君王不动心。[5]

诗人通过玄宗对贵妃和将士态度的差异对比,对玄宗进行深刻的嘲讽。而陆游则直称贵妃是迷惑君王的妖精。

唐宋之后,元代的杨贵妃诗歌主要是以题画诗的形式来表现,在袁桷的《题明皇击梧图》中“阿环起学飞燕轻,笑唤三郎作供奉。”[5]表现了李杨二人相亲相爱,突出了两人在一起生活的欢乐。“愁声换出铎铃语,三十六宫散秋雨。曲江宫晓清露寒,零乱瑶阶逐风舞。”[5]写出了在安史之乱后玄宗悲苦凄凉的心情,引人深思。表现了诗人对李杨二人的讽刺,以此来警戒后人。

清朝诗人袁枚在《马嵬》中写道“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6]将李杨二人的爱情悲放在百姓的遭遇下加以审视,他认为生活中的太多困难已经让很多百姓夫妻不能团圆,李杨二人并不值得同情。

(二)历代与杨贵妃相关的小说作品分析

在杨贵妃题材文学题材中,除了诗歌体裁的繁荣,还出现了杨贵妃小说体裁的作品,其中主要包括唐代的《长恨歌传》,宋代《杨太真外传》、《梅妃传》。

《长恨歌传》是陈鸿以《长恨歌》的内容为写作素材为主的,两者写的都是同样的人,同样的事情,但是作者对主人公的看法态度还是有所区别的。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相辅相成,并行于世,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互为补充,互为印证的姊妹篇。”[7]两者体裁不同,但是后世之人对《长恨歌》的研究较多,对《长恨歌传》的研究颇少。《长恨歌传》的开篇“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3](P39)表现了玄宗在位时间很久,对君王生活已经厌倦了,将朝政之事交给丞相打理,自己一直居住在内宫,整日游玩享乐,整日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宴专席,寝专房”、“自是六宫无复进幸者”[3](P40)等句表现了玄宗对贵妃的宠爱程度,里面还有这么一句歌谣:“生女勿悲酸,生儿勿喜欢。”[3](P40)此句说明了李杨二人感情所引起的社会影响,后来引发安史之乱,玄宗带贵妃出逃到马嵬被逼赐死贵妃,“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3](P40)写出了玄宗矛盾的心理,在当时的局势下他难以挽救贵妃,可是又舍不得贵妃死去,就用袖子盖住脸,让手下的人将贵妃带走。贵妃死后,玄宗对贵妃极为思念,于是玄宗让招魂的方士召来贵妃的灵魂,两人许下“愿世世为夫妇”的[3](P41)誓言,这时候两人已不是帝王与妃子,而是一对心心相印,难舍难分的普通男女。

而关于《长恨歌传》的内容主旨,主要分为爱情说和政治说。爱情说;前面已经提到玄宗对贵妃的极度宠爱,以及两人在长生殿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都令人为之动容,作者是赞美两人这种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关于政治说,作者的批判思想更为浓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玄宗沉溺声色,宠爱杨贵妃,导致失政是不争的事实。”[7]作者批判玄宗的荒政,谴责贵妃作为妃子但是没有劝诫玄宗勤政治理国家,对于二人均有谴责之意,因为李杨二人的乐之太极,玄宗荒废政事,引发安史之乱的历史悲剧,《长恨歌传》里最后“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3](p42)这句话就是作为警戒,告诫后人不能重蹈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具有讽刺劝诫的意味。

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写了杨贵妃的生平事迹,内容和陈鸿的《长恨歌传》类似,但是里面的故事情节更加细腻,运用大量的笔墨写出了杨氏兄弟姐妹的豪华奢靡,飞扬跋扈都是因为玄宗的赏赐,最后直至唐朝逐渐走向灭亡的故事。里面写了“五载七月,妃子以妒悍忤旨。”[8]表现了贵妃善妒,随之两次违抗圣旨被逐出宫,还有贵妃有上百人为其绣衣等奢靡生活,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位嫉妒之心极为强烈的人,符合宋代市民文学的审美趣味,一方面有对杨贵妃命运的同情,一方面又突出了这一切事情都是拜玄宗所赐,小说最后写道:“唐明皇之一误,贻天下之羞。”[8]表现了对唐玄宗作为一国君王的批判,因为玄宗的错误,为后世之人遗留下可笑的把柄。

而《梅妃传》里写道“太真忌而智,妃性柔缓,亡以胜,后竟为杨氏迁于上阳东宫。”[9]这里把杨贵妃塑造成为一个嫉妒心强,蛮横不讲道理的女配角,强调了梅妃在与杨贵妃争宠的时候失败的痛苦和悲哀之情,同情梅妃的遭遇,而是更直接的丑化杨贵妃形象,深刻的批判唐玄宗。

唐朝社会繁荣安定,思想开放,陈鸿笔下的《长恨歌传》遵循了大量的史实,在表达爱情主题的同时也深含讽刺劝诫的意义。经历过大唐王朝的衰落,宋朝统治者谨记唐朝政治动乱的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宋人对国家的忧患意识较为强烈。宋代的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三纲五常’。”[10]其中包括夫为妻纲,所以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在宋人眼里是违背伦理道德,是被批判的,但是作者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去看待二人的故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通过杨氏一族的各种行径主要对玄宗进行了讽刺批评。而《梅妃传》里的梅妃和玄宗才是一对主人公,贵妃只是一位工于心计、善妒的配角,贵妃的形象遭到了丑化。

(三)历代与杨贵妃相关的戏曲作品分析

在唐宋文学发展繁荣的情况下,元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较为繁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作家和作品。其中关于杨贵妃题材的戏曲作品有元代杂剧代表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又叫《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屠隆《彩毫记》,还有清朝洪昇的《长生殿》、以及后来出现的《贵妃醉酒》、《太

真外传》等。

《梧桐雨》这一剧本从《长恨歌》中提取题材,此剧共有四折一楔子。在折中开始描写杨贵妃的身世之时,根据史实叙述了杨贵妃的身世背景以及成为寿王妃的经历,随之被玄宗看上,杨贵妃被逼迫入宫成为杨贵妃,在感情上她是没有选择权的,虽然玄宗对她格外宠爱,但是她到底是不是真爱玄宗需要考证,“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情,一旦离去,怎放的下心。”[5]安禄山的这句话揭示了他与贵妃的不正常关系,说明两人是有私情的。可是当她与玄宗在七月七日花下共同起誓的时候,看起来她是深爱玄宗的,希望玄宗只会爱她一人,她担心自己会失宠,如果失宠的话所有的富贵荣华也随之而去,杨氏一族的命运也会变得悲惨,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富贵生活,她也要抓紧玄宗的心,她周旋于玄宗和安禄山两人之间,说明了她是一个用情不专,淫乱放荡的女人。马嵬之变,陈玄礼及六军逼迫玄宗赐死贵妃,贵妃听后请求玄宗挽救自己的性命,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玄宗也是无计可施,“陛下,怎生救妾身一命?”[11](p43)一句几乎威胁的语气表现了贵妃的愤怒,也显示出了贵妃的贪生怕死,在重要关头丝毫没有为国家百姓着想的念头。在这个剧本里杨贵妃只是一个配角,她纠缠于唐玄宗和安禄山之间,始终是一个红颜祸水,淫乱放荡的形象出现,揭示了唐玄宗夺取儿媳的丑行,还揭示了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的私情,通过描绘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人世沧桑,物是人非,凸显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

到了明代出现了吴世美所作的《惊鸿记》,其剧本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以及梅妃之间的故事,作品直接批判了安禄山叛变的丑恶行径,在马嵬兵变中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位舍身救国,深明大义的形象,这个和元代戏曲的杨贵妃形象不同,而剧本的最后写了唐玄宗和梅妃经历种种,最后终于相聚。

随着文化种类的繁荣发展,清朝戏曲深受昆曲,小说等说唱艺术的影响,其中关于杨贵妃戏曲题材最为出名的就是《长生殿》,主要写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二人的爱情故事,但是《长生殿》在其主旨上再度发挥,塑造的杨贵妃形象饱满,在内容上没有提到她曾经成为寿王妃的经历,似是有意美化杨贵妃的形象,在[密誓]一节中“惟应和你悄语低声,海誓山盟。”[12](P94)体现了贵妃对爱情的向往,在面对马嵬兵变的重要关头时,贵妃说道“今事势危急,忘赐自尽,以定军心。”[12](P116)刻画了一个深明大义的为国舍身的形象,和前代文人笔下塑造的杨贵妃大为不同,这部作品主要批判了唐玄宗的昏庸无耻而给国家带来的悲惨命运,但是又同时体现了作者对李杨二人悲剧爱情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真切的期盼。

元朝国家动荡不安,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唐朝政治衰败的过错推到杨贵妃的身上,将安禄山与贵妃暗下私通大肆渲染,将杨贵妃归结于红颜祸水的行列,《梧桐雨》重在写政治,意在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现实社会并表现人事沧桑的感受。[13]而明清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文化倾向于世俗化,平民化。洪昇生活在清朝初期,前代王朝的没落还历历在目,但是异族统治又要逐渐袭来,他饱受家难,后半生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借着对《长生殿》主题的添加,抒发了作者对传统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之情,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

(四)杨贵妃文学作品的内容特点

古往今来,关于杨贵妃文学的作品比比皆是,从诗歌发展到小说,再到后来戏曲的繁荣。但是在各体裁里面内容的主题又有很多共同之处,主要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杨贵妃外形的赞美

杨贵妃从小天生丽质,美貌惊人。在所有杨贵妃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有写道关于杨贵妃的美貌。在李白的《清平调》里作者用花中之王牡丹和贵妃进行对比,衬托了贵妃的美无人能及,就连那神女也因比不上而要伤心难过了。在《宫中行乐词》中,诗人用“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3](P72)出了汉宫的第一美女赵飞燕只有倚着新妆才能和杨贵妃相媲美,如果不带妆的话,肯定也是无法相比,进一步衬托了贵妃之美。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诗人用“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3](P1)等诗句对贵妃的外形作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描写。还有在小说《长恨歌传》中,作者用“鬓发腻理、纤秾中度”[3](P39)来形容杨贵妃举手投足之间都从容妩媚,《梧桐雨》中作者在第一折就写玄宗看到贵妃的时候写道:“圣上见妾貌似嫦娥”[11](P43)用“嫦娥”来形容杨贵妃之美。《长生殿》里写道:“六宫未见一时愁,齐立金阶偷眼望。”[12](P3)仅一个“偷眼望”便勾勒出侍女们对贵妃美貌的羡慕嫉妒。这么多文学作品中都给后人展示了杨贵妃的美貌,可见杨贵妃真的称得上是一位美人。

2.杨贵妃六宫专宠的地位

杨贵妃不仅美,而且从小精通音律,擅长歌舞。而玄宗也对音乐舞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两人可谓是琴瑟之和,互为知音。从而也使得玄宗对贵妃非常宠爱。在《长恨歌》中,诗人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3](P1)说明了杨贵妃的受宠程度。在《杨太真外传》里写道玄宗说的话:“‘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乃制曲子曰《得宝子》,又曰《得子》。”[8]说明在玄宗看来能得到贵妃就像是得到了一件宝物一样,还专门为她制作了曲子,可见贵妃在玄宗心中的地位之重。在《梧桐雨》里写道“搀夺尽六宫庞幸”[11](P43)说明了杨贵妃成为六宫专宠,《长生殿》里面用“金钗钿盒”作为两人定情信物,这可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也从侧面反映出玄宗对贵妃的一片真心。

3.对“李杨”二人爱情的讴歌

在关于杨贵妃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作品中都有对“李杨”两人悲剧爱情故事的赞美,作品大多刻画出了一对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的恋人。杨贵妃生前,两人整日如影随形,如胶似漆。可是经过马嵬兵变杨贵妃死后,玄宗一人整日郁郁寡欢,日益思念贵妃。《长恨歌》中诗人写道:“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3](P2)写出了因贵妃不再,玄宗夜里孤苦凄凉,无法入睡的处境,后来道士让两人相见,两人许下“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P3)的诺言,这一情节在陈鸿的《长恨歌传》也有写道:两人“愿世世为夫妇”[3](P41)的海誓山盟,说明了两人爱情的生死不渝。《梧桐雨》最后一折里全是写了下雨的景象,玄宗看着这梧桐雨景,想起两人生前的你侬我侬的美好岁月,而自己现在却独自望着这深秋夜雨,暗自神伤,孤独寂寞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表现了玄宗对贵妃的深切思念。《长生殿》最后一节[重圆]中两人相见时写道:“把别离生死同磨练,打破情关开真面,前因后果随缘现。”[12](P201)两人的爱情故事感动了玉皇大帝,最后有情人终眷属,从此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虽然杨贵妃文学作品中大都写了杨贵妃的美貌以及拥有六宫专宠的地位,以及对两人爱情故事的讴歌,但是在这么多杨贵妃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同之处,每部作品都有其想表现的侧重点,所以各个作品之间也有各自的突出之处。

在杨贵妃诗歌题材作品中,有对杨贵妃红颜祸水的批判,也有对其悲惨命运的同情。比如在罗隐的《华清宫》里“也知道德盛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3](P304)因为过分宠爱杨贵妃,导致玄宗都不能成为圣明的君主了,侧面烘托了杨贵妃成为迷惑君主的负面形象,而在李益的《又过马嵬》中写道:“托君休洗莲花血,留寄千年妾相痕。”[3](P132)这句话极为愤慨,为杨贵妃鸣不平,同情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关于杨贵妃小说题材作品,《长恨歌传》主旨里面一方面有对两人爱情的赞美,一方面也有对两人极为强烈的政治批判,劝诫后人不能重蹈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杨太真外传》里则是侧重批判玄宗,认为唐朝的衰败和玄宗息息相关,将杨贵妃塑造为一个善妒的人,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在《梅妃传》里的杨贵妃完全是被丑化了,将杨贵妃刻画成一个善于嫉妒,工于心计,自私自利的形象;关于杨贵妃戏曲题材作品,《梧桐雨》里面写杨贵妃在被赐死时,用了几乎威胁的口气来让玄宗救自己一命,在国家安危面前,丝毫没有为国家百姓考虑,一心只想求保全自己的性命,把杨贵妃刻画成一位贪生怕死之人,还写了与安禄山的私通之事,将杨贵妃写成一位淫乱放荡的形象。但是在《长生殿》中,作者有意不提杨贵妃以前是寿王妃的经历,把杨贵妃刻画成一位善良单纯之人,作者重在讴歌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歌颂两人之间这种真爱至纯的爱情传奇。

二、杨贵妃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杨贵妃文学在不同时代被演绎成多种体裁,在研究杨贵妃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到杨贵妃文学体裁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也有所不同。

(一)杨贵妃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

唐朝诗歌发展繁荣,关于杨贵妃诗歌作品,李白的《清平调》这一组诗语言清新明快,自然流畅,想象丰富,辞藻华丽,善于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塑造新奇鲜明的形象,将人、花相互融合在一个空间,情景交融,通过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李杨二人爱情的赞美。杜甫的《丽人行》诗歌语言经过千锤百炼,富丽华美,苍劲凝练,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主旨,此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运用写实的手法来对现实社会加以鞭笞。

而《长恨歌》这首叙事抒情的感伤长诗在述说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将叙事,写景和抒情三部分相互融合,情景交融。诗人运用民间流传故事和大胆的想象手法勾勒出了一个仙境让两人才得以相见,情节波澜起伏,具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诗歌第一部分诗人直接用简练明快的语言塑造出杨贵妃美好的外貌形象,对于玄宗的形象也刻画的非常准确,一方面表现了玄宗重色荒政,但是一方面又用了“行宫、夜雨、断肠”等事物将玄宗专一重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诗歌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来刻画生动的形象,牵动读者的思绪。运用了抒情诗回环往复的特点,把两人缠绵凄怆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结构宏大,连体紧密,律调缠绵,此诗前半部分注重写实,后半部分多以虚构,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融合,将“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故事向后世读者展现了出来引起后人广泛的探讨。诗歌文字浅显,语言通俗平易,琅琅上口,自然流畅,富含艺术魅力。

晚唐诗歌在风格上没有中盛唐的豪放壮阔,因为当时的政治衰败,诗人在创作时候题材大都是忧国忧民的内容,风格深婉绮艳,哀怨低沉,审美情趣较于细腻阴柔,感怀伤时之情油然而生。受孔子诗“兴观群怨”说的影响,诗歌大都要反映当时的政治生活,批判社会现实,从现实中取材创作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李商隐身处政治黑暗的社会,批判腐朽政治的作品较多,尤其是以七律七绝为主,更多的是在历史的怀念中引发出对现实的哀叹,《马嵬》将玄宗和普通男子作一比较,运用对比、反问等手法来讽刺玄宗昏庸无能,表现了诗人对贵妃的遭遇予以同情。

宋代诗歌在唐诗的基础上都有了新的发现和创造,基本上都是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内容,宋诗运用了大量的人文意象,其中宋代画家钱选就有一幅画作叫《杨贵妃上马图》,生动形象的刻画了杨贵妃的动作神态,宋诗的叙述性非常强,多是以五言七言为主,气势波澜,但是对其所描写的事物,采用细致入微的叙述描写,例如“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14](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这首是唐代流传下来的一幅名画,诗篇由画生意,但是意不在画,通过对画的描写加以文学史料的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自己的观点,全诗前十句以画为诗,自然酣畅,后四句紧跟前文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元代杨贵妃题材题画诗在宋人的基础上出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飞跃,[4]元代萨都刺的《杨妃病齿图》将诗、书、画三者融合在一起,巧妙地运用了想象、象征等表现手法将杨贵妃齿痛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二)杨贵妃小说作品的艺术特色

唐代陈鸿的小说《长恨歌传》里手法上运用了史实和虚构想象的结合,叙事委婉又不失警戒之意,利用大胆的想象手法加以描绘,丰富作品的内涵,将文学追求优美生动与史学真实度加以结合,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宋代传奇小说将目光更多的转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纠葛上,注重对细节性描写的刻画,在唐传奇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展,随着宋代市民阶层文学的兴起,文学作品更加趋于市井化,从雅到俗的文学分支开始形成,语言通俗生动,简单明了,更于市民所接受。由于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小说大都是以理性的思考来撰写文章,多以议论、铺垫等叙事手法,重视伦理道德的惩戒作用。《杨太真外传》是宋代乐史而作,小说更加看重撰写史实,遵从历史的真实性,其内容主要是从别的小说、笔记摘录而来,几乎没有太多的改动,以李杨二人的故事向后世作以劝诫。

(三)杨贵妃戏曲作品的艺术特色

元曲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白朴的《梧桐雨》在元代具有很高的地位,剧本从唐明皇、杨贵妃的聚与欢写道离和悲。[15]其内容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曲式结构复杂严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自然流畅却又不失细腻微的描写,最后一折全是写了下雨的景象,玄宗看着这梧桐雨景,暗自神伤,孤独寂寞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利用中国传统梧桐所具有的忧郁色彩加以发挥,将玄宗内心的悲伤刻画得淋漓尽致,伤感色调愈加浓重。剧中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剧中把玄宗刻画为一个至情专一的皇帝,尤其是最后一折,面对深夜秋雨玄宗的心里活动描写、动作描写更为突出了他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诗词意象,比如“金钗细盒”,这个属于李杨二人的定情信物,也是作为一个道具或者是情节而展开,使得更为生动自然。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用典等修辞手法,把人物情感刻画得极为形象具体,细致入微。

清朝的戏曲顺着元明时期的趋势,戏曲文学的发展较为突出,洪昇的《长生殿》把杨贵妃的形象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将杨贵妃刻画成为一个纯情专一的美好形象。《长生殿》结构壮阔,宏伟华丽,在描写李杨二人爱情生活时,却结构紧凑,细腻入微,以宫廷生活为发展主线,中间含有社会政治的变化,将爱情与政治融合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气势波澜,通过“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反映唐朝政治的衰败,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批判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又采用了想象的情节来赞美李扬二人的爱情故事,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在曲辞方面,使音乐和曲辞完美结合,风格奇特,雅俗共赏,运用了诗歌中的有名诗句,具有清新明畅的语言特色,文章最明显的就是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人物语言往往是以刻画其内心情感为主,在其[夜怨]一出中,“怎教冻蕊寒葩,暗识东风面。”[12](P76)说明了对梅妃的嫉妒之心,平日被玄宗宠惯的贵妃,一旦玄宗去了其他妃子那,她忧虑惶恐地神情刻画了贵妃又妒又怕,夜里孤独哀伤的心境。

三、杨贵妃题材文学兴盛的原因及其影响

杨贵妃文学横跨诗歌、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体裁,从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都给予其关注的目光,可见其影响之广泛。安史之乱以前诗人笔下的杨贵妃大多是以美貌和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大多是以赞美之意,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疾苦,诗人身处于黑暗腐败的社会,唐代多以政治讽喻为主,爱情主题和感伤主题共存,一方面表现出对杨贵妃悲惨命运的同情,一方面又显示出“李杨”二人危害国家的批判思想,具有两面性。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说是杨贵妃题材文学的代表名作,对于后来的杨贵妃文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代强调杨贵妃故事的历史讽喻功能,主要是以讽喻为主。比如宋代出现的《杨太真外传》将杨贵妃形象以负面化,加以深刻的批判。杨贵妃文学从宋代发展到元朝,元代戏曲发展繁荣,白朴的《梧桐雨》在我国戏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它以独特的表现手段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极为宝贵的佳作,不仅对杨贵妃文学进行更多的继承发展,而且重新将杨贵妃的形象再以做出细致的刻画,为后人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明清时期是我国继元代杂剧之后发展史上的另外一个高峰,明朝中期,杨贵妃文学中传奇小说《惊鸿记》,作品追求情节的奇异性和主观抒情性,是文人作家对南戏进行改造的结果,提高了作品的文学质量,文辞典雅明丽,对中国戏剧的风格、表演等做出了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