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治风剂_第1页
方剂学治风剂_第2页
方剂学治风剂_第3页
方剂学治风剂_第4页
方剂学治风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治风剂第1页/共57页治风剂第2页/共57页概述定义分类使用注意第3页/共57页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为治风剂。概述·定义第4页/共57页风有内外之分(病因)外风:为六淫之首,夹寒,湿,热等内风:为阳气所化,多呈火热炽盛或肝阳偏亢外感风邪,留于肌表,头面、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其致病偏于肌表内生风邪,多因内脏病变所致,

主要责之于肝热盛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第5页/共57页概述·分类外风——疏散外风剂内风——平熄内风剂第6页/共57页(1)辨清外风、内风;(2)辨清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风邪多挟寒、热、湿、痰、瘀等邪)(3)内外风可互相影响或兼夹,当分清主次;(4)辛散疏风药多温燥,易伤阴津

概述·使用注意第7页/共57页分述疏散外风剂平熄内风剂第8页/共57页分述·疏散外风配伍用药:以辛散祛风药为主,配合清热、祛湿、散寒、养血、活血药等第9页/共57页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10页/共57页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组成: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第11页/共57页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功效:疏风止痛主治:风邪头痛(“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寒头痛?风热头痛?第12页/共57页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方证病因病机及证候分析:汗出而腠理开张之际(如沐浴、酒后等)风邪乘虚而入;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风为轻扬之邪,风邪外袭,先犯头部,即“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上扰清空,头部经气不利

——头痛(各随其经而为各种头痛),目眩风邪束表,邪正交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肺气不宣——鼻塞声重第13页/共57页方解川芎(君)——少阳经,厥阴经去白芷——

阳明经风止羌活——

太阳经散痛细辛——少阴经寒荆芥防风薄荷——清利头目,疏风散热(重用)清茶——苦寒上清头目,下泄火热,制约风药的温燥与升散甘草——和中调药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第14页/共57页配伍特点:重在辛散疏风,同时重用辛凉的薄荷和苦寒的清茶,使升中有降,散中有清。主要用于风邪头痛,但是风寒,风热均可用。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第15页/共57页证治要点:

头痛,鼻塞,脉浮加减:头痛属于风热的去羌活,细辛加菊花,蝉蜕,头痛日久加蝎子,桃红等。使用注意:因气虚,或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不宜用应用第16页/共57页消风散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第17页/共57页疏散外风消风散药物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石膏牛蒡子各一钱(各6g)甘草木通各五分(各3g)第18页/共57页疏散外风消风散功效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主治风疹,湿疹第19页/共57页疏散外风消风散主证分析病机:感受风湿或风热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郁于肌肤和腠理。临床表现:皮肤出疹伴有瘙痒,有时有渗水或遍身云片样斑点,时隐时现。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第20页/共57页第21页/共57页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木通石膏知母当归生地胡麻仁

甘草疏风散邪止痒祛风燥湿清热燥湿渗利湿热清热泻火养血活血清热解毒和中调药疏风君除湿(臣)清热臣

养血佐方解第22页/共57页配伍特点祛风为主兼以祛湿、清热、养血第23页/共57页临床应用2.本方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以疹出色红,皮肤瘙痒渗液,舌苔黄或白为辩证要点。加减:风热毒邪盛可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血热盛的可重用生地加赤芍,丹皮等。湿热重的可加地肤子,车前子利湿。瘙痒重的可加白藓皮,刺蒺藜,地肤子止痒。第24页/共57页使用注意服药期间忌辛辣,鱼腥,烟酒一,浓茶等。风疹,湿疹属于虚寒的则不能使用。第25页/共57页大秦艽汤金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26页/共57页【组成与用法】水煎服秦艽三两(90g) 甘草二两(60g)

川芎二两(60g)当归二两(60g)白芍药二两(60g)

细辛半两(15g)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两(各30g)石膏二两(60g) 吴白芷一两(30g)

白术一两(30g)生地黄一两(30g)熟地黄一两(30g)白茯苓一两(30g)川独活二两(60g)第27页/共57页【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第28页/共57页风邪初中经络证【主治】第29页/共57页主证分析

正风气经手足不能动风邪血脉口眼歪斜中入痹失舌强不能言祛风清热经中阻养风邪散见养血活血络经不拘一经虚络

第30页/共57页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甘草生地、石膏、黄芩甘草--祛风通络,为君药--祛风散邪--养血活血--益气健脾--清热--调和诸药【方解】第31页/共57页【配伍特点】以祛风散邪为主配伍补血、活血、益气、清热之品疏养结合,邪正兼顾。第32页/共57页应用1为治疗风邪初中经络的有效方。临床以手足不能动,舌强不能言,病程短,或兼有表证为辩证要点。2加减:若无热证可去黄芩,石膏,生地。风痰偏重加白附子,胆南星,蝎子化痰通络。3.使用注意:本方辛温发散之品较多,若属内风所致者,不可使用。第33页/共57页分述疏散外风剂平熄内风剂第34页/共57页分述·平熄内风配伍用药:以平肝熄风药为主,配合清热、化痰、滋阴养血药第35页/共57页内风分类1热极生风温热疾病急期2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3阴虚风动温热疾病后期4血虚生风第36页/共57页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第37页/共57页羚角片钱半(4.5g)

先煎霜桑叶二钱(6g)

京川贝四钱(12g)

鲜生地五钱(15g)双钩藤三钱(9g)

滁菊花三钱(9g)

茯神木三钱(9g)

生白芍三钱(9g)

生甘草八分(2.4g)

淡竹茹五钱(15g)组成与用法

水煎服第38页/共57页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第39页/共57页热盛动风证主治第40页/共57页主证分析肝经肝经热盛——高热不退热盛

温热疾病极期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热热陷厥阴肝经热烁伤津液,经脉失养——手足极抽搐,发为惊厥生舌脉——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风弦数。第41页/共57页方解羚羊角钩藤(君)桑叶菊花臣鲜地黄白芍佐1川贝母鲜竹茹佐2茯神木佐3甘草凉肝熄风,镇痉清热平肝熄风解痉止痉快清热平肝,肃肺,防止肝的升发太过养阴泄热,增液舒筋清热化痰,防止痰痹心包调和诸药平肝舒筋宁心安神第42页/共57页配伍特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

第43页/共57页应用辨证要点: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随证加减:神昏和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便秘加大黄,芒硝。痉盛和紫金散(全蝎,蜈蚣)。并结合瘟病辩证辩热在哪个阶段。热在气分可和白虎汤,热在血分可和犀角地黄汤。伤阴严重可加玄参,麦冬。第44页/共57页使用注意阴虚风动不可以使用。第45页/共57页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46页/共57页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功效: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第47页/共57页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主证病机分析:1肝肾阴虚(素体,久病)2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脑部热痛,目胀耳鸣,面色如醉(中风先兆,往往有血压升高)阴虚阳亢,心肝火炽——心中烦热肝失疏泄,肝病犯胃——噫气3肝阳化风,气血逆乱——卒中轻则中经络肢体不利,口眼歪斜;重则中脏腑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瘀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中风后遗症)——肢体痿废或偏枯第48页/共57页方解君:怀牛膝——重用,引血下行,补益肝肾代赭石--质地沉重,引气下行,镇肝熄风龙骨、牡蛎——镇逆潜阳玄参、天冬、龟板、白芍

——滋阴清热,壮水涵木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

——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佐使:生甘草——和中调药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第49页/共57页配伍特点:急则治标;重镇与潜降相伍;标本兼顾;平肝佐以疏肝证治要点: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治未病)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第50页/共57页使用注意:方中代赭石、龙骨、牡蛎、龟甲生用,意在加强平肝潜阳清热之功;麦芽生用方有疏肝之效;热极动风者,不宜用;金石介类药碍胃,脾胃虚弱者,慎用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第51页/共57页大定风珠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第52页/共57页主治阴虚风动证第53页/共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