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科普 课件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科普 课件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科普 课件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科普 课件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科普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二】主观题2023新高考

一轮复习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文本阅读传记类文本阅读访谈类文本阅读科普类文本阅读

04

PARTFOUR科普类文本阅读

【学习目标】1.了解科普文本特点,掌握高考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2.通过了解相关考点和答题要求,学会阅读分析、比较文本,概括整合有效信息,准确答题。【考点解读】1.科普文分类科普文可分为两类: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科学说明文以说明的表达方式来对某一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属性等进行说明,具体来说,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手法。科学小品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通常以小品的写法,运用一些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来说明科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

2.科普文技巧指导针对科普文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一般采用选择题或简述题的形式考查。(1)解答“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2)“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类题目一般要求分析文章中某句话、某段话、某几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这句话、这段话、这几段话的含意及作用。可分三步进行解答:一是详细解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二是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或文段的意义;三是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说明方法①下定义:准确揭示概念内涵特征②举实例: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③引用(事例、数据、名言格言谚语、神话、新闻报道、轶事趣闻)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增强趣味性④作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事理和特征⑤拟人比喻:形象生动⑥列数字:准确,更有说服力⑦摹状貌: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描摹,更具体形象⑧列图表:直观形象⑨分类别:对事物性质特征进行分类,一目科普文特点:科学性:①实用性,与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②知识性,向读者介绍有关知识,增强认识,引发思考启发人们注意有关问题③客观性,介绍对象客观存在,有时不带主观感情。文学性:为增加趣味性,有时运用描写,多种表现手法,并运用修辞等。通俗性/趣味性/娱乐性:通俗易懂,趣味性强。内容角度语言手法角度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高考真题(2022年全国乙卷)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高考真题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改编题:7.科普文特点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2022年全国乙卷)

材料二: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解析:根据材料三中的“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可知,图解中“温度轴上随着温度的降低,雪晶基本形状的排列应为板状、柱状、板状,据此排除C项。再根据材料三中的“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可知以水饱和线为分界线,其上下雪晶结构应有变形,据此排除D项。另外根据材料三中的“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可知,图解中“温度’轴上的-5℃对应的应有针状晶体,据此也可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中的图解可知,符合“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这一变化关系的是B项。故选B。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解析:A项,“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关于“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的相关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项,因果失当,材料一中的确提到“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开始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但并不能由此推测出“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结论”,且根据材料二中的“开普勒认为雪花……进而,他猜想……有序堆积过程”可知,他的研究向前推进了。C项,“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述不准确,材料二中说的是“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错误,材料二中说“他猜想这个机制……堆积过程”。高考真题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意义:①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②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启发:①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

②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

③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一篇实用类文本组合出题:新闻+访谈+科普类+传记+论文不同材料或可不同文体来源同为实用类文本,前三则材料的语言特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7年,国家海洋局共布设监测站位约13000个,获取监测数据200余万个。监测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6%,连续三年有所增加。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5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赤潮灾害累计面积比上年减少51%,绿潮灾害分布面积为5年最小。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冬、春、夏、秋四个季节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近岸海域面积分别占近岸海域的16%、14%、11%和15%。(摘编自国家海洋局《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材料二:今年3月,27吨改性粘土被运到智利,这是我国赤潮治理技术第一次走出国门。改性粘土到底是一种什么土?海洋所俞志明研究员说:“它就像是专门扑灭赤潮灾害的‘灭火器’。”赤潮,在国际上被称为“红色幽灵”,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因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上世纪70年代,外国研究人员提出了撒播天然粘土,利用粘土颗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来治理赤潮的方法。但是,天然粘土的絮凝效率低,每平方公里要用土大约200﹣400吨,耗时费力。俞志明团队从1993年开始研究利用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他们发现,天然粘土之所以絮凝效率低,是因为粘土表面带有负电,而赤潮生物也带有负电,“同性相斥”,粘土与赤潮生物能够发生碰撞然后“抱团”的几率很低。“那就给它改性吧。”俞志明团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将粘土颗粒表面的负电变为正电,极大提高了粘土的絮凝效率。

如今,运用海洋所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每平方公里只需4﹣10吨粘土,“就如同你在自己周围的地面上撒了包咖啡粉,这种用量对海洋来说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俞志明说。经过改性的粘土,不仅很容易与身边的赤潮生物发生碰撞、吸附,而且能够发挥“长半径”作用,像是突然拥有了加长的手臂,可以把远处的浮游藻类也“抓”过来,絮凝效率比天然粘土提高几十到几百倍。(摘编自《改性粘土击退“红色幽灵”》,《青岛日报》2018年11月12日)材料三: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在创新驱动和政策导向的有力支持下,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已在近海建成6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牧场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海洋牧场是具备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海洋牧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一定海域范围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藻类移殖和鱼礁投放是改善海洋环境的重要手段。大型藻类在6米以浅的海域迅速增殖形成人工海藻林,具备净化水体环境、补充食物来源、提供栖息场所等生态功能,以天然饵料为食的小型鱼虾类等饵料生物聚集,吸引其他经济野生海洋生物,从而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品品质。海洋牧场建设融合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海水综合利用、盐碱地耐盐植物栽培利用,可最大限度利用海岸带环境和空间资源,提高海洋产能。海洋牧场建设后期,可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发展海上观光旅游、垂钓、海底潜水、疗养等海洋第三产业,吸引牧场周边人群参与到海洋牧场的运营中来,打造新型的海岸带绿色田园综合体,充分共享海洋牧场带来的科学、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摘编自杨红生等《着力实现海洋牧场建设的理念、装备、技术、管理现代化》材料四:

参考消息网7月19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海洋战略的眼下与远方》的文章,称中国决策者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大海。

文章称,中国的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远洋捕捞渔船数量从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近45%,中国也不断建立完善与国际渔业管理相适应的标准化捕捞日志、渔船船位监控、签发合法捕捞证等监管措施。此外,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角色和影响也日渐凸显。今年5月,中国在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后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