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重点

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策略手段(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开国大典(政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败北逃亡。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加紧进行新中国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于是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思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怎样的准备?

学生答:(1)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纪元等事项。

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看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图,得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一下新政权的组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中共团结广大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可以代表全国人民,是民主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重点理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建国后进行的土改运动、镇压反革命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问题,到1954年才彻底完成)

过渡:独立的政权的建立是实现民主的先决条件,民主宪法的制定是构建民主制度,用法治取代人治的第一步。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法律建设)

1.宪法的颁布

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步宪法颁布的目的,时间,内容、意义。

目的:保障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颁布时间: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内容:(1)共有106条,分为四章;(2)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3)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4)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3)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拓展:

国体: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来决定的。我国的

国体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

政体: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政体和国体是相适应的,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954年宪法的特点:(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法治的完善

(1)背景:1956年底,过渡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材料一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驶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一、二、三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那些进步?

学生答:表现在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

联系材料二、三,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

学生答: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根据前两个问题和教材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的性质。

学生答: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民主宪法。

过渡:为了保证人民民主,1954年宪法为新中国确立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制度建设)

拓展:分析三个概念: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那么三者之间什么关系是怎样的?

人民代表大会包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政权的形式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大代表的产生:县、乡级人大代表由选区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他各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议案→讨论议案和投票决策

1.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

(1)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通过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3)审议报告: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4)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意义(1)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2)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3)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拓展: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1)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三权分立制度:私有制

(2)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

(3)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思考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如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学生答:形成的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学生答: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1982年,中共又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主要形式是什么?

学生答:政治协商

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建国初期曾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后,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的意义

学生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拓展: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2)政协属于政党制度范围,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形式,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无法律效力。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是在中央政权统一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地方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它必须遵守国家宪法,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并根据地区的情况行使自治权。

材料:《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问题1: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答:各民族平等繁荣、团结

问题2:这一主体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学生答:民族区域自治

问题3:它是如何确立通过的?

学生答:通过《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确立的。

问题4: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学生答: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的五个省级自治区:195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65西藏自治区;1958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建立了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可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保证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其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制度和法律的依托,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板书设计: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法律建设:(1)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制度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有基本的掌握历史学习能力,而且语文阅读水平也初步具备较高的水平,地理学科的基础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认知民族区域制度的建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可以适应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理解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学生可能掌握不了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差异的原因。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政治协商制度后和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前,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新中国成立时不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而要等到1954年?学生在理解三大政治制度作用上可能会因为自身对中国特色理论理解不深而产生问题。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会采取看、听、做的学习策略。学生可能会阅读教材及其他资料,观看相关视频(如开国大典,全国两会的召开等),做相关的试题。所以在准备本课内容时,应该多搜集一些史料,准备一些视频片段和测试试题。《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效果分析为进行有效分析,特制定如下表格:教师姓名所在学校课题名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评价内容评价要素反思教学设计优点: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准确、科学、清晰合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基本符合实际教学资源、教学策略选择合适;教学结构得当;教学环节连接紧密,承上启下不足:可以稍微增加各地模拟题,提高学生能力反思教学过程优点:1、本课学习主题内容讲授清楚;学习过程在教师有效控制内2.教学过程有内在逻辑性,按照设计正确执行;教学方法多样化3.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情绪不足:让学生自主讲解错题,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浓烈和谐有趣;有明确的成绩期待2.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是否公正公平,相互尊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材分析本课教材讲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即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任务,必须建设好民主政治建设制度,才能巩固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本课内容在课标中十分重要,是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重要课目。本课内容的三个子目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必修1第三单元已经介绍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差异性。本课内容与2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也联系紧密,本课内容的学习对21课有重要影响。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1课、必修3第19、20、21课。初中教材已介绍过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影响等相关情况,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编写:审核:【教师寄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难点: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课前预习】【问题合作探究】假如1949年10月1日你参加了开国大典,是其中数十万群众中间的一员,你看到了哪些场景?请你谈谈参加盛典的感受。一、政权建设: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召开新政协①时间、地点:1949.9.21北平②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③内容:《共同纲领》等2、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4、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法制建设:五四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2、时间:1954年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4、宪法体现的原则: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5、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6、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革命和建设的成果。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问题合作探究】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体现的原则和所代表民主的本质上有何根本不同?不同《临时约法》五四宪法性质资本主义性质在宪法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原则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本质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三、政治制度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政体)1、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五四宪法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选举3、全国人大的职权:决定权、任免权、立法权、监督权4、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问题合作探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话题,三位网友在聊天,以下是他们的聊天记录:如果你也是网友,你将如何跟贴?并说明你的理由。北极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决议有法律效力。各级人大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山姆大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和雅典的公民大会是一样的。破壳而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一样,都属于代议制,所以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创举)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3、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6)又加上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2)4、主要形式:政治协商5、政协会议的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6、职能:参政议政7、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问题合作探究】思考:分析美国是什么政党制度?中美两国的政党制度有何不同?项目中国美国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两党制关系执政党、参政党执政党、在野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政治竞争、轮流执政【问题合作探究】《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你从歌词中感受到了什么?(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1、原因:国情2、基本内容:①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下②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③方式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3、名称: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4、意义:①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②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知识结构】【疑难点】1、概念辨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说明民主政治具有怎样的特点及其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阶级本质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组织原则不同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政党活动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特点: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决定因素是各国的国情和传统。【高考链接】1.(2013·北京文综·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图8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和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③④。【答案】A2.(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考点】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答案】A3.(2013·上海单科·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考点】新中国的诞生与《共同纲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故选①②④正确。③是在1956年,故排除。【答案】D【当堂训练】1、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B.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D.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3、下列关于1954年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成果B.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C.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第一次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A.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B.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5、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6、下列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共同纲领》是最早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文件②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③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④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23456ADDBCC《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反思本课在授课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深化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所以我直接用《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一定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不足之处是,用了大量的材料和多种教学手段,整节课在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宜以课标为依据注意精讲与略讲的度的把握,最后宜留下5分钟时间做练习,当堂巩固所学内容效果会更好。另外对学生活动控制得不够好。另外本课在学习要注意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从具体的事例中去理解民主政治这一抽象的概念。这方面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