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文全解读_第1页
《论语》十二章课文全解读_第2页
《论语》十二章课文全解读_第3页
《论语》十二章课文全解读_第4页
《论语》十二章课文全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板块一:教学重难点板块一: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读、译、背、默全文,积累文言词汇。〔重点〕累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名句。〔难点〕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重点〕学法指导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归纳文中出现的成语,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反复诵读。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了解,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3.结合本文的学习体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进一步提升自己。板块二:预习板块二:预习局部文题解读》论〞,依次编辑;》语〞,说的话。《论语》成于众人之手,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子弟将孔子言行记录下来,聚集编纂而成。》章〞《论语》中的语录单位。此书由于没有固定的编者,故没有严格的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只是大致以类划分,有些章句还重复出现。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相关资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课文主题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告诫人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要学会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要有老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珍惜时间的观念等。文言词语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学而时习之习古义:温习、复习;今义:学习。(2)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3)吾日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屡次;今义:表数字三。3.一词多义。(1)乐①不亦乐乎(快乐)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③乐亦在其中矣(乐趣)(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3)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可以为师矣(担任)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4)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5)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重点实词。(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3)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4)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5)博学而笃志(笃:坚决)6.重点虚词。(1)而①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②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连词、表转折)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连词,表修饰)⑥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⑦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⑧曲肱而枕之(连词、表修饰)⑨择其善者而从之(连词.表顺承)⑩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其①人不堪其忧(代词,那种)②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④仁在其中矣(代词,那)(3)以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4)于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对于)(5)之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②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善者〞)7.重点句子翻译(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缺就及时改正它。(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8.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贤哉,回也》……也〞,表判断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也〞,表判断倒装句贤哉,回也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回也,贤哉〞省略句可以为师矣省略代词,即〞可以之为师矣〞板块三:课文解析

板块三:课文解析《论语》十二章EQ\o\ac(○,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词: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句解: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表达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表达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表达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EQ\o\ac(○,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词: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屡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屡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老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句解: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EQ\o\ac(○,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词: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句解: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开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EQ\o\ac(○,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词: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句解: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EQ\o\ac(○,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释词: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疑惑。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句解: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EQ\o\ac(○,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释词: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句解: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EQ\o\ac(○,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词: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代词,》……的人〞。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句解:表达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EQ\o\ac(○,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词: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局部,这里指胳膊。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句解: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表达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EQ\o\ac(○,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词: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句解: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EQ\o\ac(○,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词:川上:河边。川,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慨。译文: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句解: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EQ\o\ac(○,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释词:三军:指军队。夺: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句解:强调坚守志向,要保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EQ\o\ac(○,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释词: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笃志:志向坚决。笃,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仁德。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句解: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板块四:思维导图板块四: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第1、4、5、12章《论语》学习态度第7、9章十二章修身做人第1、2、3、6、8、11章珍惜时间第11章板块五:课后习题板块五:课后习题第一题以下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我每天屡次进行自我检查;(我)替人谋划事情,竭尽心力了吗?(我)和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按时温习了吗?(3)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4)不符合正义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以被改变。第二题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参考答案:(1)学习态度:第7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9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学习方法:第1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4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5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12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体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以》好之者〞突出》乐之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自身能力的大小有关,更与对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和兴趣是否浓厚有关。这启示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第三题理解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参考答案:⑴》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有身份的人,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是指有修养的人,即有才德的人。⑵》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信〞即》诚信〞,对待一切人都应如此。⑶》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表达。第四题

背诵全文。第五题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泼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参考答案:出自《论语》的成语: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登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板块六:板块六:课堂问题设置1.《论语》二十章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论语》十二章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等三方面的道理。阐述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阐述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阐述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我们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我们读书学习也一样,光听课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不会掌握规律,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光不切实际的想,也是胡思乱想,也不会学到知识与本领。3.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标准,》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与》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这些思想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交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4.理解性默写〔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心情。

〔2〕《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

〔3〕《论语》中,曾子每天反省自己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说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在本课中,孔子对此的类似的表述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9〕《论语》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10〕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11〕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8〕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9〕感慨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1〕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说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时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比照,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4〕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板块七:他山之石板块七:他山之石《论语》赏析: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不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袖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干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答复,答颜渊"克严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切"。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板块七:课后练习板块七:课后练习〔一〕阅读《散步》,答复以下问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论语》十二章【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