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促进智能汽车协同发展行动方案_第1页
示范引领促进智能汽车协同发展行动方案_第2页
示范引领促进智能汽车协同发展行动方案_第3页
示范引领促进智能汽车协同发展行动方案_第4页
示范引领促进智能汽车协同发展行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示范引领,促进智能汽车协同发展行动方案

示范引领,促进智能汽车协同发展1、加快建设智能汽车示范区发挥福州新区现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数据存储、算力方面的优势,争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双智试点)、智能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应用环境。逐步拓展高等级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和示范应用领域,在福州新区率先开展智能汽车测试牌照发放工作,鼓励经过充分验证的L4级及以上智能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路段行驶,探索开展商业运营服务。2、强化智能汽车产业协同支持在福州新区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计算平台、线控执行系统,发展智能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加强闽侯县、福清市、连江县、马尾区、高新区和福州新区在汽车产业链上的联动,引导数字经济企业为整车企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3、推动智能汽车产业集聚引导车规级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及软件企业在福州新区集聚发展,高标准打造智能汽车产业园。联动东南汽车城和高端装备制造的园区,支持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布局智能汽车零部件生产线,打造可满足高度自动驾驶需求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引导和鼓励智能汽车重点零部件企业申报各类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一)L2级自动驾驶技术进入企业规模化量产L3级成为下一个发展目标。智能网联车已经进入人们生活,技术储备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是如何实现业务模型。(二)自动驾驶作为大批量生产的切入点围绕着更高级的自动驾驶,一些特定的场景可能会落地,比如停车问题,这一直是欧洲和亚洲的痛点。现在驾驶辅助技术已经成熟,下一步就是进入自动驾驶停车服务阶段,基本上不需要人进入停车场。(三)出行服务市场成为企业竞争焦点在市场落地方面,L3级以下是市场普及和L3级以上是技术创新不断迭代的问题。美国的技术成熟度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无论是客流还是物流都有相应的布局。(四)基于人工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时代发展即将到来5G/V2X和云计算的应用带来了汽车应用、商业模式或新技术的机遇。在模块、产品、市场应用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突破。(五)智能汽车特有的新安全问题成为核心关注的问题四个现代化都是手段,最终目标是解决交通运输中的一些痛点。目前我国最大的痛点是安全。过去,交通事故涉及从碰撞到汽车稳定性的安全问题。现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在智能汽车出现,信息安全是智能汽车最大的隐患,全世界的工程师都面临着这一挑战。目前有一些好的解决方案,很多技术可供参考,但是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出来。(六)产业合作、跨境协调是必然趋势不仅是汽车公司之间的合作,也是华为与汽车公司之间的跨界合作。智能网联汽车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一)智能网联汽车重新定义汽车概念智能网联汽车因具有智能化与网联化,不仅能实现人们对交通行驶安全、舒适、节能、高效的要求,而且能够实现人们对车辆管理、道路信息管理、自动驾驶、资讯娱乐、健康等多种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不仅具备传统意义上汽车应具备的功能,而且智能网联汽车能够实现定制化、人车交互,提升用户体验与创造使用价值。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技术创新集成体,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节能、更加高效的移动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二)智能网联汽车重塑汽车产业结构传统汽车产业结构系统是一个封闭的、可控制的系统。其结构是一级供应商根据汽车整车生产商的要求和指示来设计和供应部件。其次,汽车生产商通过装配和运输将车辆送至经销商,最后车辆通过经销商进入销售市场。智能网联汽车延伸了传统汽车产业链,产业链上游是芯片、传感器、车载软件研发与设计。智能设备与车联网融合,推动了产业链下游车辆运营维护、信息内容服务等一系列数字化服务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速了传统汽车产业结构重塑。新的汽车产业将会是一个更开放、更多层次、更注重数字服务而非具体产品的全新生态系统。在这样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中,新车和二手车的销售将会降低,而汽车租赁和汽车共享服务将会加快发展,跨品牌的服务平台日益增多。(三)智能网联汽车将引领汽车产业升级作为产业创新载体的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了新材料新能源及信息通讯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强调以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加快资源整合,建立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联合攻关共性核心技术,重点攻克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在传感器、控制芯片、车载通信操作系统等产业链重点薄弱环节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形成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加速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引领产业升级。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背景(一)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规划》提出,我国坚持纯电驱动的战略取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卓有成效,未来将进一步深化纯电驱动战略的高质量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规划》提出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深化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力求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二)新兴技术与传统汽车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新兴技术的涌入,加速了汽车产业链的重塑、重构、重建。2021年3月,工信部提出将促进整车电动化和智能网联等技术进一步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汽车企业的盈利模式正在从单一的车辆销售收入向移动出行整合服务收入转变。目前,传统车企及Tier1(车厂一级供应商)已纷纷开启智能化转型,未来真正体现车企差异化竞争力的则是在软件层面,软件价值地位将大幅提升,为软件实现盈利夯实基础。(三)智能电动汽车成为移动出行第三空间汽车正在由传统机械的代步工具向智能移动的第三空间转变。新兴的技术快速融入汽车产业链,推动了汽车产业发生结构性的变革,为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汽车产品的属性随之发生嬗变,车企在此变化下突破了业务边界,加速向智能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智能出行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当快速发展的技术与用户需求发生碰撞后,市场上出现了新型的出行工具,即具有算力与智能软件的能力,以车载电源为动力,以电机驱动车轮形式的乘用车辆—智能电动汽车。在产业变革的过程中,智能电动汽车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汽车代步工具,成为人们出行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和移动出行的第三空间。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目标至2025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汽车产业链融合,智能汽车产业规模力争突破千亿元。布局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智能汽车生产线,开展高度自动驾驶(L4级)和完全自动驾驶(L5级)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应用示范及探索商业化运营,开展自动驾驶和车联网规模化、多场景示范应用。争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双智试点)和智能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全力推动全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后,利用5至10年时间,实现智慧道路基础设施重点区域覆盖,满足车路协同、智慧交通、智慧出行应用需求。建设智能汽车创新基地、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及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智能汽车产业链,高标准建设智能汽车产业园,实现特定区域内商业化应用,培育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建立健全智能汽车管理体系,推动我市汽车从交通运输工具属性向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转变,建成特色鲜明的智能汽车应用示范城市。我国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起步晚,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范围研究。21世纪初,我??开始着手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研究,2010年车联网概念正式成型,2015年智能网联汽车概念才为人们所认识,2015年被业界称呼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元年。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在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契机,国家频频出台产业政策,加快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国内主要整车企业以及信息、互联网企业开始积极参与产业布局,产品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突破。国家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分为3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确立了顶层设计标准体系与能力建设市场应用以及社会效益目标,指导产业发展。(二)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成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现在智能化与网联化两个方面。智能化方面,国内整车企业、互联网企业积极开展汽车自主式无人驾驶技术ADAS的研发,推进了智能化发展与应用。国内整车企业已经将ADAS技术成功应用到整车上。例如上汽名爵已经搭载了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等功能,并进行了多次车速在60~120公里下的无人驾驶测试。(三)多方参与产学研为了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谋产业发展,2016年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各主要整车生产企业、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硬软件企业等多个参与方,成立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盟成立多个工作组,组织成员单位对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研究、区域示范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重点工作。智能汽车的特点(一)高科技智能汽车是一种正在研制的新型高科技汽车,这种汽车不需要人去驾驶,人只舒服地坐在车上享受这高科技的成果就行了。因为这种汽车上装有相当于汽车的眼睛、大脑和脚的电视摄像机、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操纵系统之类的装置,这些装置都装有非常复杂的电脑程序,所以这种汽车能和人一样会思考、判断、行走,可以自动启动、加速、刹车,可以自动绕过地面障碍物。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它的大脑能随机应变,自动选择最佳方案,指挥汽车正常、顺利地行驶。智能汽车的眼睛是装在汽车右前方、上下相隔50厘米处的两台电视摄像机,摄像机内有一个发光装置,可同时发出一条光束,交汇于一定距离,物体的图像只有在这个距离才能被摄取而重叠。眼睛能识别车前520米之间的台形平面、高度为10厘米以上的障碍物。如果前方有障碍物,眼睛就会向大脑发出信号,大脑根据信号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通过、绕道、减速或紧急制动和停车,并选择最佳方案,然后以电信号的方式,指令汽车的脚进行停车、后退或减速。智能汽车的脚就是控制汽车行驶的转向器、制动器。(二)重要标志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将是新世纪汽车技术飞跃发展的重要标志。可喜的是,智能汽车已从设想走向实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都可以领略到智能汽车的风采。所以,智能汽车实际上是智能汽车和智能公路组成的系统,主要是智能公路的条件还不具备,而在技术上已经可以解决。在智能汽车的目标实现之前,实际上已经出现许多辅助驾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动感应雨水及雨量,自动开启和停止;自动前照灯,在黄昏光线不足时可以自动打开;智能空调,通过检测人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也称主动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行程,减少颠簸;防打瞌睡系统,用监测驾驶员的眨眼情况,来确定是否很疲劳,必要时停车报警等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汽车的智能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前景(一)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呈三化趋势由于汽车产业链发生了重塑、重构与重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将呈现三化特征。1、核心供应商中心化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中,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等技术已逐步成为智能电动汽车的灵魂,掌握该核心技术的供应商将通过有效的车辆、道路和用户数据,优化用户出行体验,打造智慧出行的大脑系统,在汽车产业链中占据中心地位。2、OEM平台化OEM主机厂将继续发挥集成商的优势,跨界吸纳多元化的新兴技术,挖掘精细化的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出行工具。作为制造平台和运营平台,OEM将成为出行工具的母体,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技出行需求。3、汽车品牌多元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个性化的出行需求逐步凸显。未来,多元化的汽车品牌将为人们提供精准完善的出行服务。(二)多场景融合,实现车联万物在人工智能、云计算、5G技术的推动下,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将会呈现指数级增长。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将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移动终端接入物联网,结合端到端的信号传输,实现车与家之间的双向控制,将智能电动汽车与人们的生活实现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上,智能电动汽车通过将各维度空间进行融合,以人为核心的服务生态将从人体感知+判断的人为调控,进化为机器感知+判断的自动调控,结合智能电动汽车打造动静态全覆盖的智慧生活,进而实现车联万物的终极形态。智能电动汽车作为新兴物种,与交通体系融合,推动多层数据融合与计算处理平台的构建,促成智慧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场景的落地,推动构建车端—传输管网—云端安全体系、新型智能交通管控系统等,真正实现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重要参与者,智能电动汽车可通过V2G技术(VehicletoGrid),统筹智能电动汽车充放电、电力调度需求,综合运用峰谷电价、汽车充电优惠等政策,实现智能电动汽车与电网能量高效互动。作为一个产品,走上快车道的5G技术为汽车这一大型智能终端奠定了基础设施,驱动着下一个出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一个纽带,当智能电动汽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时,其将作为关键性纽带为人们的生活连接更多可能。作为一个载体,汽车产品是数万个零部件精密组合的产物,承载着上万家企业的技术研究成果,是精密技术的优良应用和展现载体,是推动中国科技出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