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材内容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
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
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
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
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
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
富多彩。
教材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
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
(-)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
“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
了整合性。(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
和整合。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
目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
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
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
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
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R)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教材分析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
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
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一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
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
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
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
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
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
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
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
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
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
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
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
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
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
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
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儿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
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
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
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
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
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
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教学重点:
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
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
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
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着重教会学生“抓住
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
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
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
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
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
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60人,男生28人,女生32人,学生的语文
基础参差不齐,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本班学生从总体情况看成绩还是比较好的,像丁佳佳、曹
莉莉、谢晨佳等同学等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能进
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写作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标准。很
多同学都能自觉地一周写一篇日记了。但是也有几个同学由于基
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成绩还很不稳定。像王云、陈旭军、陈
立新、何欢欢等同学做作业还需要多次提醒才能完成,有时还会
拖拉。这些都待这学期再进行训练。
教学措施:
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
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依靠是快速反应直觉,是要长期实践,
反复训练的。
2、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因为班级有新生,他们学
习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可以一开始上课就很快,第一周,
要注意培养他们集体意识,使他们融入到其它同学之中。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
读书时间,要指导全班学生把书读通顺、流利、连贯。
4、要充分利用好教辅手段,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这学
期继续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的积累,指导
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
6、多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书,借书过程中加强对读书
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7、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教学准备:挂图、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组:12—14课时第二组:10—13课时第三组:12—14
课时。
第四组:12—15课时第五组:10—13课时第六组:10—14
课时
第七组:12—14课时第八组:11—13课时
教学进度表
课时备
周次单元时间教学内容注
安排
2.201.古诗三首
第一周第一单2.桂林山水
元2.243.记金华的双龙10
洞
2.274.七月的天山10
第二周学习园地一
3.3单元测试1
3.65.中彩哪天10
第三周第二单6.万年牢
元3.107.尊严
3.138.将心比心
第四周〈语文园地二〉
3.17单元测试2
3.209o自然之道
第五周第三单10.黄河是怎样变
元3.24化的
llo蝙蝠和雷达
3.2712.自然的启示
第六周学习园地三
3.31单元测试3
4.313.夜莺的歌声
第七周第四单14.小英雄雨来
元4、715.一个中国孩子
的呼声
4.1016.和我们一起享
第八周受春天
4.14学习园地四
单元测试3
4.1717.触摸春天
第九周18.永生的眼睛
4.2119、生命生命
4.2420、花的勇气
第十周第五单学习园地五
元4.28单元测试5
5.1
第十一五一放假
周5.5
5.821,乡下人家
第十二第六单22.牧场之国
周元5.1223.古诗词三首
5.1524.麦哨
第十三学习园地六
周5.19单元测试6
5.2225.两个铁球同时
第十四第七单着地
周元5.26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纸上
5.2928,父亲的菜园六一
第十五学习园地七
周6.2单元测试7儿童
节
6.529、寓言两侧
第十六第八单30、文成公主进藏
周元6.9
31、普罗米修斯
6.1232、渔夫的故事
学习园地八
第十七6.16单元测试8
周
第十八6.19
周期末复习
6.23
第十九6.26
周期末复习、考试
6.30
7.2
第二十阅卷、放假
周7.7
第一组
本组有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三大版
块。
教学内容本组有精读课文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
龙洞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虽然是选取有
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
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
词句。
2.学习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用
教学目标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背诵、默写,了解诗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
面。
4.了解排比句式
5、初步了解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6、.引导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各种方法,
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1、学习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了解排比句式
教学重点
3、学习运用,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4、朗读背诵这一组课文优美的句断。
5、重视语言的积累。
引导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各种方
教学难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1、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与感受语言的威力,
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
2、收集有关信息,更多地了解这些地方。
教学措施3、仔细咀嚼文章精彩语段,丰富积累。
4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
生见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时数12—14课时
1古诗词三首
课型: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一理解词句、想
象画面一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
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
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
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
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
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
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
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
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
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
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
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
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
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
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
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
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bng、潭tAn、螺lu6、磨m6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
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
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一。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
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说: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说: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
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
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我
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问: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
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
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
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
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
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
To)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
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
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
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
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
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
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六、课堂作业
1、朗读
2、背诵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法进行学习,力争让学
生弄懂每个词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借助图片投
影启发学生的想象,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
能力和根据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2桂林山水
课型: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
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通过学文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
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相
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
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
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
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
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i起荡
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
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
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
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
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
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
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
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
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
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
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
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
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
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
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
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
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
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
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
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
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
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
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
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
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
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
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
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
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
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
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
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
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
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
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
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
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
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
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
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水大海西湖
桂酢清绿
林
山(从水纹矮觉船在前进)(见江底砂石)(无瑕明翠)
水
甲山泰山香山
天奇秀险
_卜
(像……像……)(像……像……)(兀立嶙峋)
舟行碧波匕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
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以读品味是本文教学
的特色。美景美文也能唤起孩子写的愿望,故在本课教学中,我
就读之外还安排了两次写话训练(第二自然后的模仿写排比句,第
三段教学后的选成语写话)。一课两写,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是很少
落实的,故特记一笔。
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
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1第2、3自然段
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
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
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
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本课是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故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
时,以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感知全文,而后重点学习桂林之
水。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找水之特点--抓语言表达方式(①运用
感叹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把水之特点来展现
②运用衬托写作方法)一读、品景美,语言之美--训I练用排比句
式写话。第二课时,以桂林之山为重点教学,再以引读、欣赏画
面的方法总结全文,揭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桂林之山与桂林之水在写作方法上是相同的,根据这个相同点,
在教学桂林之山时,本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学去品味山之特点的,
然第三段中有许多的新词需要理解、积累,如“拔地而起、奇峰
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而且理解了这些词
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山之险、秀、奇的特点。为完成两个
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读--找山之特点--提出疑问,词
语教学--透过词语想像画面与山之特点融合理解词语、品味山之
特点一选用成语写话训练。上完课,发现学生模仿例段写话和选
用成语写话都积极性挺高的,课后发现他们写完后还在互相欣赏
呢。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既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阅读与写作结
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
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
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
洞”的景象。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德育目标: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的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
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
在深入研读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处的特点写清楚
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
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课后可进行一些语文实
践活动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溶洞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
同学们介绍
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
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谜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
画较多的生字
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
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
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儿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
各自进行,也可与儿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
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
前一片明艳。(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
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
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
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
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
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
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
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游览顺序号)
大)(窄靖)(黑奇大)
Alll/c山色水声)
金转罗旬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
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
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
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
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
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
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
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
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
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
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
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
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
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
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
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一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
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
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4*七月的天山
课型: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
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
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
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
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
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
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
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
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
呢?(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
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
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
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
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
剔透的小水珠
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
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
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
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
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
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
现。现在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
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
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
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
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
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
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三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七月的天M密林幽静的美景;移
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四.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
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
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
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
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
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
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
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
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
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
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
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
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
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
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
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
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
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
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
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
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
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
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
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
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
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
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
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
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
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
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
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
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
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
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
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
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
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
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
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互联网购物平台供应商合同样本
- 2025年出口货物海运运输合同样本
- 网页抓取的强化学习性能评估-深度研究
- 装修产业链整合研究-深度研究
- 航空旅游市场趋势分析-深度研究
- 虚拟化资源优化方法-深度研究
- 多系统融合定位-深度研究
- 城市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第1篇-深度研究
- 尾款收款合同范本
- 租赁野营器具合同范本
- 地理-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年2月高三年级联考试题和答案
- 公路工程节后复工安全教育
- 小王子-英文原版
- T-CHTS 10021-2020 在役公路隧道长期监测技术指南
- AQ/T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正式版)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教学设计
- 2024年济南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培训2022年
- 新概念二册课文电子版
- 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管理学原理(南大马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