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子行业发展概况_第1页
小麦种子行业发展概况_第2页
小麦种子行业发展概况_第3页
小麦种子行业发展概况_第4页
小麦种子行业发展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种子行业发展概况

种子行业技术水平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种子行业的技术水平主要体现育种环节,育种是种子行业的基础、核心、源头,是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育种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创造遗传变异、改变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从而培育出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等优质植物新品种。目前,我国种子行业育种仍以杂交育种为主。但是,近年来,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极大带动了育种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已进入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特征的育种4.0时代。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组学等成为当前国际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的前沿与主流。而相对于该些前沿的生物育种技术,我国目前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杂交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本质上是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种子基因的组成来获得优良性状的种子。(一)种子行业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原理是将同品种间父母本杂交,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杂交后代,再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筛选,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且不带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状的后代品种的育种方法。传统育种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选育周期长,工作量大。目前,我国杂交育种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二)种子行业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转基因可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打破不同物种之间天然杂交的屏障。转基因技术研发经历了从单基因到多基因转化的提升,如从单一外源功能基因的转化向包括调控基因在内的多基因转化发展;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由第一代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逐渐向抗逆(抗旱、抗寒、抗盐碱)、品质改良、营养改良、生物医药等转基因作物发展。目前,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的领导者,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我国的转基因技术总体处于跟随的状态,且尚未大规模商业化。(三)种子行业基因编辑技术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研究热点。从技术研发角度来看,美国和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我国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在部分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基因编辑技术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种子行业全基因组选择育种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对作物的产量、品质等复杂性状的预测效果已经有很大提升,未来有望成为作物育种过程中杂种优势预测、高产优质品种筛选的核心方法。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目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已在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育种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目前,拜耳、科迪华等国际种业巨头已在玉米等作物上实现了相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美国是该技术的领跑者,德国、法国等国家的相关研究也较为领先。我国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五)种子行业基因组学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作物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启动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国家,已完成水稻、小麦、玉米、黄瓜等重要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初步掌握了这些作物遗传基因的功能性状,研究水平走在国际前列;开发了基于高通量基因组测序的基因型鉴定方法,开展了水稻、玉米农艺性状的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功能研究。水稻小麦等是种子使用量最大的三类农作物1999年至2020年,国内种子市场规模历经2大发展阶段:一是1999年至2015年,国内种子市场规模从330亿元增长至1,17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8.23%,种子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加;二是2016年至2020年,国内种子市场规模从1,229.61亿元下降至1,199.89亿元,种子市场规模趋于饱和,行业增速显著放缓,主要原因系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政策先后引导玉米及水稻等调减非优势产区面积,2015年至2020年,我国玉米、水稻等价格大幅下降并长期低位徘徊,农户生产收益不佳主动弃种,种子需求量有所下降。从品种结构来看,根据《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7种重要农作物用种面积17.15亿亩,总用种量97.88亿千克。其中,全国玉米、水稻、小麦的用种面积分别为6.20亿亩、4.35亿亩和3.42亿亩,用地面积占比分别为36.09%、25.34%和19.93%,种子市场规模分别为274.38亿元、200.24亿元和159.44亿元,其中,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市场规模最大的农作物品类。1、我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市场集中度低,研发实力与全球领先种企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与美国等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市场集中度低,研发能力相对落后,且种子研发以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院校为主体,研究与商业化分离。我国种子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缓慢发展。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施行,我国的种业才真正走向市场化,各类种子企业纷纷成立,外资种企业也开始进入我国。正是由于市场化起步时间较短,截至目前,我国种业企业数量较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根据《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末,全国纳入农作物种业统计的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有7,372家,经营玉米种子的企业有1,789家,经营小麦种子的企业有1,291家,经营花生种子的企业有273家,数量众多。而净资产超过1亿元的仅有251家,占比仅为3.40%;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142家,占比仅为1.93%,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仅为49家,占比甚至不足1%。根据《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种子销售收入前5名(CR5)企业(即隆平高科、北大荒垦丰种业、荃银高科、广东鲜美种苗与登海种业)种子销售收入合计为74.30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仅为10.6%,与全球种业的市场集中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呈现出产业过于分散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行业竞争格局,导致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我国种子企业的研发技术、研发投入距离全球领先种企仍有较大的距离。目前,我国种子育种以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为主,对于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组学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我国目前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同时,受制于企业规模和自身科研能力等原因,我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根据《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2020年规模种子企业(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科研总投入为40.30亿元,远不及全球巨头种企的作物科学投入。研发技术、研发投入等的较大差距,导致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我国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明显不足。此外,因过往经济体制、过往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品种审定流程较为繁琐严格等原因,我国的种业研发存在长期以国家出资的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院校为主,大量的种业科技资源、优秀的人才和技术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院校,种子企业技术研发力量依然薄弱的国情。种业科研院所、科研院校的种业科研常以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为主,易造成产研分离的现象。例如,研发成果与企业生产需求不符合,或研究成果与商业化推广不匹配等。因此,我国政府在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和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同时,也积极倡导、推进种业科企合作、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等政策。2、我国政府确定了品种创新、技术创新为推动我国种业发展的顶层指导方针回顾种业技术历史变迁,从农民原始自留种,到杂交育种技术显著提升产量,到分子标记辅助技术提升育种效率,到九十年代的转基因技术突破,再到未来基因编辑及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新一轮变革,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种子育种、研发一直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创新行业之一。全球知名的种子企业如拜耳、先正达集团等,均是依靠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不断创新,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来推动农业转型、提供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等优质种子品种。种子行业主要门槛和技术壁垒(一)种子行业技术壁垒种子行业包括育种、制种、加工、销售等环节。种子行业的制种、加工、销售环节,其技术壁垒相对较低;而育种环节,技术壁垒则非常高。一个优质植物新品种的诞生,具有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同时,全球、我国均执行专利保护机制,以保护育种单位或育种家的知识产权,植物新品种研发成功后,育种单位或育种家可在植物新品种上获得知识产权(即植物新品种权),并向授权经营企业收取授权经营费用,该情况更进一步提高了行业技术门槛。(二)种子行业资金壁垒种子行业的育种、制种、加工等环节都需要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育种环节。育种周期往往较长,且研发的人才、种质、资源等投入高昂。因品种创新是种子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国际种业巨头、我国知名种子企业每年均需要投入大额资金甚至巨额资金进行育种、研发。(三)种子行业人才壁垒种子育种的周期往往较长,搭建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研发团队绝非易事,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此外,种子行业是农业、生物、化学、工业等多领域结合的行业,对育种人才的知识体系要求也较高。(四)种子行业种质资源壁垒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原始种质资源的搜集、优质种质资源的开发培育、种质基础的拓宽是整个育种工作的基础。种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育种的成功率以及植物新品种的质量。但是种质资源的开发、寻找、培育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优劣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种子企业未来的发展。(五)种子行业资质壁垒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2016年农业部公布、并经2022年农业农村部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更是极大地提高了种子行业的进入门槛和科研能力要求。种子行业发展前景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但生物育种依旧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巨大短板。如今我国种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比航空发动机和芯片更弱,强化生物育种,捍卫种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公开资料,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额达到10.1亿美元,但是进口额高达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亿元),出口只有3.3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3.5亿美元。我国的农业生产每年都要支付高昂的进口成本。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水稻、小麦这两项最为重要的主粮种子我国已经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玉米种子自给率达到95%左右,蔬菜种子自给率达到87%以上,但很多蔬菜种子尤其是一些高档蔬菜品种依旧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玉米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超过90%,大豆和油料作物进口依存度高,黄羽肉鸡、蛋鸡、水禽、大部分蔬菜水果以及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国产品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一些常见的蔬菜品种如番茄、西蓝花,种子进口比重较高。快餐店采用的白羽肉鸡祖代主要靠进口,肉牛生产水平是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奶牛产奶量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衡量种子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育种是种子行业的基础、核心、源头,是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育种能力决定了种子企业是否能研发出具备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植物新品种,决定了老品种进入衰退期时及新品种推出后,种子企业是否能持续保持竞争能力。植物新品种是种子育种的成果体现,是衡量育种能力的标尺之一。优质植物新品种的占有是种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优势和竞争壁垒,是种子企业持续扩大销售收入、增厚经营利润的基础。占有植物新品种的方式主要包括自主研发、品种权受让或授权经营等。一旦种子企业自主研发出在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品种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则意味该企业在该品种上拥有15年的排他独家经营权。育种能力的体现、植物新品种的产生与该种子企业的研发团队直接相关。育种专业人才的研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一支人员稳定、素质高、能力强、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对于种子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种子行业的下游终端客户是广大种植农户。种子质量直接决定了农户的收成,一般来说,一旦农户认可了某一品牌种子的质量,在后续年度的较长时间内,农户将会更为认可该品牌,并且愿意接受该品牌推广的其他植物新品种。种子行业前景分析农业农村部、发改委等部门颁布的种子行业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进科研育种基地建设;2)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3)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4)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对种子企业的育种材料及相关育种基地开展转基因成分检测,严防非法转基因育种。总结来看,种子行业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做大做强相关企业为发展目标。我国农作物种子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种业龙头在全球市场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技术持续突破下,我国农作物种子行业市场空间可期。种子行业产业链可分为育种—制种—销售三大环节,其中育种是种子产业的核心、源头。种子行业的下游行业主要是种植业。种子处于农业生产的最前端,对于农作物产量、质量和抗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的芯片,种子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命脉,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显示了种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政策先后引导玉米及水稻等调减非优势产区面积,2016年至2020年,我国玉米、水稻等价格大幅下降并长期低位徘徊,农户生产收益不佳主动弃种,种子需求量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国内种子市场规模从1229.61亿元下降至1199.89亿元,种子市场规模趋于饱和,行业增速显著放缓。相关研究机构预测,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在2022年将达到1170.56亿元。与美国等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市场集中度低,研发能力相对落后,且种子研发以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院校为主体,研究与商业化分离。数据显示,中国种子销售收入前5名(CR5)企业(即隆平高科、北大荒垦丰种业、荃银高科、广东鲜美种苗与登海种业)种子销售收入合计为74.30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仅为10.6%,与全球种业的市场集中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呈现出产业过于分散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行业竞争格局,导致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我国种子企业的研发技术、研发投入距离全球领先种企仍有较大的距离。种子行业现状分析种子行业上游种子研发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育种采摘环节涉及企业包括隆平高科、丰乐种业、荃银高科、苏垦农发等,中游种子生产企业主要包括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丰乐种业、万向德农、荃银高科、苏垦农发等。下游种植业企业主要包括亚盛集团、苏垦农发、宏辉果蔬等,林业企业包括福建金森、平潭发展等。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农作物种子需求国之一。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政策先后引导玉米及水稻等调减非优势产区面积,2016年至2020年,我国玉米、水稻等价格大幅下降并长期低位徘徊,农户生产收益不佳主动弃种,种子需求量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国内种子市场规模从1229.61亿元下降至1199.89亿元,种子市场规模趋于饱和,行业增速显著放缓。预测,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在2022年将达到1170.56亿元。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超过千亿,但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种业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缓慢发展,以2000年《种子法》实施为标志,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开始蓬勃发展。202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1180亿元,体量庞大,排名全球第二。但行业集中度较低,CR5仅11%,对比全球种业市场CR5高达51%,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巨大的种子需求,与落后的育种格局之间的矛盾亟需改善。从全球市场分布来看,国际种业集团正通过并购不断提升集中度,种业规模呈上升趋势,种业产业链一体化态势明显。作为农业大国,种子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中国农用种子行业空间次于美国在全球位居第二,中美两国种子需求总量占全球种业60%。从地区来看,全球种业行业的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和欧洲地区,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