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坪桥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1页
安塞坪桥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2页
安塞坪桥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3页
安塞坪桥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4页
安塞坪桥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塞国润天能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塞坪桥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稿)委托单位:安塞国润天能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单位:重庆九天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二〇二〇年一月安塞国润天能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塞坪桥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目录TOC\o"1-1"\h\z\u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概况安塞国润天能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塞坪桥二期风电场工程位于安塞区坪桥镇,位于东经109°08'35.6872"~109°12'18.1556"、北纬37°11'16.9867"~37°09'12.8871"之间。本项目装机容量50MW,拟安装20台2.5MW的WTG/2500型风力发电机组,年上网电量为10725.4万kW·h,年利用小时数2145h。项目总投资38085万元。项目占地面积152122m2,其中永久性占地11122m2,临时性占地141000m2。2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201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订)》,2018.12.29;(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2017.12.15;(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国令第682号),2017.7.16;(5)《“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发〔2016〕65号),2016.11.24;(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令第1号),2018.4.28;(7)《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26;(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3评价等级、范围、评价因子3.1评价等级本项目生态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一般。项目总占地0.15km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判定,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具体判定情况见表3.1-1。表3.1-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表判定依据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工程占地(水域)范围面积≥20km2面积2km2~20km2面积≤2km2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本项目一般区域//0.15km2三级3.2评价范围以风电场场区占地边界外延500m的包络线区域为生态评价范围。3.3评价因子3.3.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建设期和运营期。建设期由于风电场建设、修路、埋设电缆等过程中,开挖扰动地表,改变原地貌,破坏地表植被,受降水和风的影响,使地层原有结构被破坏,植被退化,造成了水土流失。运营期由于风电机组改变当地景观,永久占地改变了植被生长环境,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暴雨季节雨水从道路冲刷而下产生水力侵蚀将造成水土流失以及对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影响。3.3.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本项目生态评价因子筛选为:(1)现状调查与评价因子:①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构成、分布、面积等;②植被:植被类型、组成、面积、分布、覆盖率、珍稀物种的种类等;③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类型、侵蚀程度、侵蚀模数等;(2)影响评价因子:①占用土地影响;②植被破坏影响;③水土流失影响。4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本次生态环境调查采用收集资料与遥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一定量的现场勘察。4.1基本概况4.1.1地理位置安塞区,地处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志丹县,北靠榆林市靖边县,东接子长县,南于甘泉县、宝塔区相连。介于东经108°5′44″~109°26′18″,北纬36°30′45″~37°19′3″之间。南北直线距离92km,东西直线距离36km,总面积2950km2。本项目地处延安市安塞区坪桥镇,位于东经109°08'35.6872"~109°12'18.1556"、北纬37°11'16.9867"~37°09'12.8871"之间,场址区海拔在1280m~1600m之间。场址内有县道及油区道路穿过,对外交通较为便利。4.1.2地形地貌拟建风电场址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场址区地貌主要表现为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场址区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地形被冲沟切割,形成黄土梁、峁及“V”或“U”字形沟壑等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梁、黄土峁一般较窄小,由于雨水冲刷,沟谷边部可见小规模的滑坡及塌滑现象,地势较低处常发育有黄土落水洞及陷穴,规模大小不等。场区地面高差变化较大,高程一般为1270~1598.2m。4.1.3地质构造与地震风电场所在的安塞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地台中部,陕北构造盆地的最南边缘。区域内褶皱、断裂极不发育,为一向北倾斜、倾角1°~3°的平缓单斜,局部有较小的平缓褶皱,断裂以断距很小的正断层为主,多集中在安塞县东南部。第四系下伏的基岩构造形式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中生代地层单斜缓倾,褶皱构造不发育,具地台构造特征由于本区黄土广覆,断裂在地表的迹象和证据较少,主要根据水系变化、沟壑深切、航磁异常及影像特征等综合分析推断。据遥感地质调查,区内主要断裂均为隐伏的基底断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甚微。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项目所在的安塞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安塞县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4.2生态功能区划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风机位置及升压站位于黄土高原农牧生态区、黄土梁峁沟壑水土流失控制区。区内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主要生态功能是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具体见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图-图4.2-1。4.3土地利用与情况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17)》划分,项目区的土地利用分为旱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草地、天然草地、河流水面、公路用地、公路用地、剧迷们那点及建设用地、裸土地共计10个地类。以风电场场区占地边界外延500m的包笼线区域为生态评价范围,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统计见表4.3-1,风电场区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统计见表4.3-2,土地利用现状图见图4.3-1。根据分析可知,项目评价范围内占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其他草地和天然草地,占比分别为33.02%、26.53%和19.39%。风电场区内占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其他草地和天然草地,占比分别为33.15%、23.03%和21.07%。表4.3-1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统计表土地利用类型评价范围面积(hm2)百分比(%)旱地311.186.71乔木林地234.775.06灌木林地1532.0933.02疏林地226.014.87其他草地1231.1226.53天然草地899.8119.39河流水面10.270.22公路用地50.921.10居民点及建设用地83.111.79裸土地60.721.31合计4639.99100.00表4.3-2风电场区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统计表土地利用类型风电场边界面积(hm2)百分比(%)旱地245.597.29乔木林地193.625.75灌木林地1116.8833.15疏林地169.605.03其他草地775.8723.03天然草地710.1021.07河流水面6.360.19公路用地41.431.23居民点及建设用地68.712.04裸土地41.441.23合计3369.61100.004.4植被概况4.4.1植被类型项目评价区范围内植被类型以灌木林植被和灌草丛植被为主。乔木林面积占总评价面积的9.93%,主要植被类型为油松、侧柏针叶林叶林和小叶杨、刺槐阔叶林;灌木林占3.02%,灌草丛占45.93%,主要植被类型为柠条、沙棘灌丛,柠条、黄刺玫灌丛,为蒿草、长芒草杂类草丛和白羊草、赖草杂类草丛;农作物占6.71%,主要植被类型为旱地农作物。项目风电场区内乔木林面积占总面积的10.78%,灌木林33.15%,灌草丛占44.10%,农作物占7.29%。植被类型现状统计结果见表4.4-1及表4.4-2,植被类型见图4.4-1。表4.4-1评价区植被类型面积统计表植被类型评价范围面积(hm2)百分比(%)乔木林植被460.779.93灌木林植被1532.0933.02灌草丛植被2130.9345.93农作物311.186.71水域10.270.22无植被194.754.20合计4639.99100.00表4.4-2风电场区植被类型面积统计表植被类型风电场边界面积(hm2)百分比(%)乔木林植被363.2210.78灌木林植被1116.8833.15灌草丛植被1485.9744.10农作物245.597.29水域6.360.19无植被151.584.50合计3369.61100.004.4.2植被覆盖度本项目植被覆盖度面积现状统计结果见表4.4-3和表4.4-4,植被覆盖图见图4.4-2。表4.4-3评价区植被覆盖度面积统计表植被覆盖强度评价范围面积(hm2)百分比(%)高度覆盖234.775.06中度覆盖1758.1037.89中低度覆盖899.8119.39低度覆盖1231.1226.53农作物311.186.71无植被205.024.42合计4639.99100.00表4.4-4风电场区植被覆盖度面积统计表植被覆盖强度风电场边界面积(hm2)百分比(%)高度覆盖193.625.75中度覆盖1286.4838.18中低度覆盖710.1021.07低度覆盖775.8723.03农作物245.597.29无植被157.944.69合计3369.61100.00由上表可知,项目评价区内高覆盖度植被占评价区面积的5.06%,中覆盖度植被占37.89%,中低覆盖度植被占19.39%,低覆盖度植被占26.53%,农作物占6.71%;风电场区内高覆盖度植被占评价区面积的5.75%,中度覆盖度植被占38.18%,中低覆盖度植被占21.07%,低覆盖度植被占23.03%,农作物占7.29%。4.5动物概况评价区内野生动物主要为鼠、兔等小型动物,鸟类主要为野生麻雀、喜鹊、乌鸦等,无国家及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4.6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区位于陕北黄土塬梁峁涧区,黄土沟谷十分发育。评价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划分在区域土壤侵蚀模数的基础上进行,参照《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规程》的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的分类分级系统,以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地面坡度等间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而实现,将项目区土壤侵蚀划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4个级别。项目土壤侵蚀现状统计结果见表4.6-1和表4.6-2,土壤侵蚀强度图见图4.6-1。表4.6-1评价区土壤侵蚀强度面积统计表土壤侵蚀强度评价范围面积(hm2)百分比(%)微度侵蚀1926.8241.53轻度侵蚀1344.6728.98中度侵蚀1018.1021.94强烈侵蚀350.407.55合计4639.99100.00表4.6-2风电场区土壤侵蚀强度面积统计表土壤侵蚀强度风电场边界面积(hm2)百分比(%)微度侵蚀1395.5441.42轻度侵蚀966.1328.67中度侵蚀765.3922.71强烈侵蚀242.557.20合计3369.61100.004.7生态现状调查结论项目区位于陕北黄土塬梁峁涧区,评级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其他草地和天然草地,植被类型以灌木林植被和灌草丛植被为主,评价区内无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5.1施工期生态影响分析本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中将进行土石方的填挖,包括风电机组基础施工、箱式变基础施工、风电场内道路的修建、临时便道修建等工程,不仅需要动用土石方,而且有大量的施工机械及人员活动。施工期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扰动后,随着地表植被的破坏,可能造成土壤的侵蚀及水土流失;施工噪声对当地野生动物及鸟类栖息环境的影响。5.1.1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5.1.1对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本项目占地性质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占地类型为灌木林地、草地及耕地。对于永久占地,主要为风电机组、箱变、场内道路等,影响的方式是:改变了土地使用功能,地表覆盖性质变化。永久占地上原有的植被被永久的清除,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临时用地,主要占地是施工作业区、施工道路、电缆沟、施工生产生活区等。临时用地在施工结束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选择合适的草种或灌木进行恢复性种植,随着时间的推移,破坏的土地能够得以恢复,不改变占用土地原有的功能,其影响是可逆的。本项目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区通过迹地恢复将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永久占地区将转变为建筑用地。5.1.2施工作业带的生态影响分析本工程临时占地14.1hm2,主要是施工作业区域、施工道路、电缆沟、施工场地等,占地类型为灌木林地、旱地和草地。本项目电缆施工大部分临时占地是在电缆沟道开挖埋设施工过程中,由于电缆施工分段进行,施工时间较短,每段电缆从施工到重新覆土约为三个月的时间,在电缆铺设完成后该地段土地利用大部分可恢复为原利用状态。由于电缆沿线近侧(约5m)不能再种植深根植物,一般情况下,该地段可以种植根系不发达的草本植物。环评要求加强恢复初期的植被浇灌等养护措施,确保生态恢复目标的实现。根据类比调查,临时占地一般经过1~3年即可恢复到原有水平,从区域角度分析,本项目临时占地植被破坏面积较小,且能够通过措施恢复,植被影响较小。5.1.3施工场地的生态影响分析本项目共设施工场地1处,布置临建设施。施工场地主要包括仓库和临时生活设施等,占地类型为其它草地,占地约4000m2,全部为临时占地。施工场地会临时性破坏植被,导致地表裸露,土层结构破坏,产生水土流失;同时水泥、砂石等临时堆放产生的扬尘,施工噪声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环评要求:①严格控制施工场地范围,减少对植被的破坏;②工程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地表清理,清除硬化混凝土,进行土壤改良,恢复为原貌。5.1.4施工道路工程影响分析风电场新建场内道路起点接已有村村通道路,终点至各个风机机位,长约5.31km,施工期设计宽度为6m,检修期宽度为4m,其余路面恢复为原地貌。场内道路施工期不设路面,检修期铺设15cm厚泥结碎石作为路面。路段施工过程中,道路两侧的植被将遭受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破坏,根据现场调查,项目施工道路基本全部为挖方施工。新建施工道路,在施工前清除地表植被,并将表土单独堆存,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严格规定便道设置范围,避免施工车辆随意行驶,施工期的不利影响可以被环境所接受。工程施工结束后,除了作为风机检修道路的占地外,对于施工临时占地采取复垦、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生态恢复,提高景观的协调性。总体看来,施工道路主要影响了地表原有生产力,但只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便道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这种影响只是短时期内而不是永久性的生产力损失,因此施工便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5.1.5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分析项目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风机基础、箱式变压器基础、进场道路加宽、场内道路、电缆沟等施工过程中地表开挖造成植被破坏、埋压等。此外,风电场施工搭建工棚、仓库等临时占地,也会破坏地表植被。施工过程中,施工范围内的植物地上部分与根系均被铲除,同时还伤及附近植物的根系;施工带内植被由于挖掘出的土方堆放、人员践踏、施工车辆和机械碾压等,会造成地上部分破坏甚至去除,但根系仍然保留。这些将会造成施工区域植被的破坏,影响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及植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使区域植被生产能力降低。永久占地内的植被破坏一般是不可逆的,临时占地内的植被破坏具有暂时性,随施工结束而终止。自然植被在施工结束后,周围植物可侵入,开始恢复演替的过程。环评要求,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内的植被进行恢复,主要撒播树种和草籽,种植当地优势灌、草,同时对永久占地内空地进行绿化。经现场调查,项目所在区域没有珍稀植物,施工造成的部分植被破坏不会导致评价区生物多样性改变等不良后果,在采取环评提出的林地异地补偿措施后,植被破坏可得到有效补偿。5.1.6施工期对土壤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占地对原有土壤结构的影响,其次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基开挖、回填过程中。工程在施工时进行开挖、堆放、回填、人工踩踏、机械设备夯实或碾压等施工操作,这些物理过程对土壤的最大影响是破坏土壤结构、扰乱土壤耕作层。土壤结构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在施工过程中,对土壤耕作层的影响最为严重。但对临时占地而言,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可逆的,施工结束后,经过2~3年的时间可以恢复。风电场施工、建设所使用的材料均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材料,不会土壤环境造成危害;建造基座的材料是普通的钢筋水泥,不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电机组和塔架等的材料,都是耐腐蚀、无毒、无害的材料,在施工期和营运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输电线路材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工材料;建设施工道路和其它辅助设施的是普通的建筑材料,这些均不会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但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的管理及使用不当产生的机械燃油、润滑油漏损将污染土壤,且这种污染时长期的,因此应加强施工期机械运行的管理与维护,减少废机油的产生。总体而言,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5.1.7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1)对兽类的影响施工机械噪声和人类活动噪声是影响野生动物的主要因素,各种施工机械如运输车辆、推土机、振捣棒等均可能产生较强的噪声,虽然这些施工机械属非连续性间歇排放,但由于噪声源相对集中,且多为裸露声源,故其辐射范围和影响程度较大。在施工期对兽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动物栖息、觅食地所在生境的破坏,施工区植被的破坏、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施工人员以及各施工机械的干扰等均会使施工区及其周边环境发生改变,迫使动物迁徙至它处,使施工范围内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据调查,本区无野生保护动物及大型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主要为鼠、兔等小型动物,其迁徙和活动能力较强,能迁移至附近受干扰小的区域,对整个区域内的动物数量影响不大。(2)对鸟类的影响施工期间,人为活动的增加以及路基的开挖、机械的振动、噪声,均会惊吓、干扰鸟类,破坏其原有生活环境,使施工范围内的鸟类无法在此觅食、筑巢和繁殖,从而影响施工区域内的鸟群数量。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主要野生鸟类为喜鹊、麻雀、乌鸦等常见鸟类。由于动物本身具有躲避危险的本能,可通过迁移和飞翔至场址区域内与其生活环境类似的区域避免工程对其造成的影响。故本项目施工对区域内的鸟类影响不大,不会造成鸟类数量的下降。5.2运营期生态影响分析5.2.1运营期对地表植被生物量影响分析本风电场项目区植被类型主要以灌木林植被和灌草丛植被为主。本项目运行后,仍有部分土壤不可恢复而成为永久占地,主要为风电机组基础、场内道路等。将永久占地11122m2,相当于减少植被面积11122m2,因此减少植被生物量。由于拟建场内原有植被稀疏,原有生物量较小,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只在短期内对区域植被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小的影响,植树种草措施完成后,区域植被生物量不仅不会较少,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可能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5.2.2对鸟类的影响分析(1)风机布设距离对鸟类的影响风机对鸟类的影响不外乎与鸟类发生碰撞及产生干扰和鸟类栖息地的迁移有关。根据国外二十几年风场设计规划的经验,将风力机排列在一起可以减少风场所影响的总面积,因为风机与风机之间的距离远大于风机可能对于鸟类所产生影响的距离。对飞行鸟而言并不构成威协,以鸟类飞行习性而言,会趋向改变直飞行路径,自行避开风机,研究资料显示,鸟类一般会远离风力发电机100~200m的安全距离飞越或由周围越过风力机(如隼形目中的短趾鹰回避距离50~250m,隼类的回避距离为2250m)(文献来源分别为:Barrios&Rodriguez,2004和Madders&Rodriguez)。本工程在机组距离的设计上不仅从主导风能方向上,而且也从垂直于主导风能方向上均进行了考虑,因此,机组间距可以足够让鸟类穿越,不会干扰到鸟类的飞行。但这并不排除鸟类于夜间及天气恶劣多雾时飞过风力发电场区域,可能因视线不良而撞击风力发电机叶片或塔架的可能。但是,风机叶片的旋转干扰,迫使鸟类避开原有之飞行路径,使得风机的排列很有可能产生栖息地切割之效应。(2)风力发电场对鸟类活动的影响据有关资料,对内陆型风电场,鸟类日常活动的范围一般较低,在20m高的范围内,平均约18.8m,雀形目约5.5m,鸽形目约6.6m。鸟类的飞行高度,通常呈季节性变化,夏季平均飞行高度最低,春季次之,秋季则最高。拟建风电场风机轮毂高度85m,风轮直径为140m,叶片扫过区域的高度在15~155m之间,风机与鸟类发生碰撞的区域为离地15~155之间。对于项目区分布的大多数雀形目鸟类而言,其活动范围一般均在10m高的范围内,因此,风电场运转对其影响较小。(3)风力发电场对鸟类栖息地利用分布、飞行行为、碰撞伤亡的影响风力发电场对鸟类的影响包括栖息地利用分布、飞行行为、碰撞伤亡等,其中以碰撞伤亡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分布位移,而栅栏效应改变飞行的影响最小。风力发电场对鸟类栖息地利用的影响,主要在于风力机的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