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垃圾综合服务产业发展意见_第1页
市政垃圾综合服务产业发展意见_第2页
市政垃圾综合服务产业发展意见_第3页
市政垃圾综合服务产业发展意见_第4页
市政垃圾综合服务产业发展意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政垃圾综合服务产业发展意见

各地要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后可回收物数量、种类等情况,综合考虑环保要求、技术水平、区域协作等因素,推动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示范性强的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提升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率。原则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具备焚烧处理能力或建设条件的县城,不再规划和新建原生垃圾填埋设施,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剩余库容转为兜底保障填埋设施备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区)的人口稀疏地区,受运输距离、垃圾产生规模等因素制约,经评估暂不具备建设焚烧设施条件的,可适度规划建设符合标准的兜底保障填埋设施。工业废物处置行业发展状况(一)工业废物处置行业基本情况我国工业废物处理行业细分领域众多、空间巨大,从事工业废物处理的企业数量众多,但目前行业集中度不高,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较低,行业整体呈现分散的特点,工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效率和处置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1、一般工业废弃物处置行业基本情况一般工业废弃物由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构成,通常包括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和炉渣等。以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例,2016年至2021年年产量维持在36亿吨以上,综合利用量保持20亿吨规模。2、危险废物处置行业基本情况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特性,以及不排除具有以上危险特性的废弃物,以固态、半固态和液态形式存在,具有毒性、污染性和危险性。危废物处理处置方式主要包括综合利用、物理化学与生物处理、热处理、固化处理、填埋等。2021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8,653.60万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为8,461.20万吨。(二)工业废物处置市场情况2016年随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改和以及两高司法解释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生态环境部会同公安部联合开展打击涉及工业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工业废物整体监管进一步趋严,产生量同比增长31.3%,达5,219.50万吨,工业废物处理行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6%,至2020年底达到7,281.80万吨,受到疫情影响,危废产生量同比下滑10.4%。近年行业产能扩张迅速,竞争加剧影响危废处置价格。从供给端来看,自2016年两高司法解释修订带来工业废物市场放量后,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参与竞争,危废经营许可证核准进程加速,工业废物处理行业产能实现快速扩张。据生态环境部统计,2019年全国危废许可证数量高达4,195份,2016-2019年复合增速为24.1%;全国危废准经营规模从2016年的0.65亿吨/年增长至2020年的1.7亿吨/年,四年复合增速高达27.3%。受制于工业废物处理需求增速放缓、供给端产能快速扩张,市场竞争愈发加剧,产能利用率出现下滑趋势。据生态环境部统计,2020年危废处理量仅占核准经营产能的44.9%,产能过剩情况显现。工业废物处置市场区域性差异显著。从处理需求来看,受经济发展程度与优势产业影响,不同地区工业废物产生量差异较大。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20年广东地区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名全国第六,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排名全国第七。从工业废物处理产能来看,截至2022年7月31日广东省共发放危废许可证170张。根据智通财经调研,广东地区出现明显产能过剩现象,危废焚烧处置费呈现下跌趋势。完善全过程监测监管能力建设聚焦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填埋处理、厨余处理等污染防控关键节点,进一步摸排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监管全过程,健全监测监管网络体系,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加快建设全过程管理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智能终端感知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的监控能力、预警能力、溯源能力。加强有害垃圾分类和处理(一)完善有害垃圾收运系统实行有害垃圾单独投放,规范有害垃圾收运管理,不断提高收集率和收运效率,扩大收集覆盖面,完善暂存设施和运输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定期或者预约收运,完善有害垃圾收运网络,推广密闭化收运,减少和避免有害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二)规范有害垃圾处置各地区应根据生活垃圾分类产生的有害垃圾量及种类,制定有害垃圾处理方案,补齐有害垃圾处置设施短板。加强风险管控,有害垃圾中的危险废物应严格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交由有相应危废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加强垃圾焚烧设施规划布局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设施、集中供热供暖等专项规划的衔接,统筹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依法依规做好生活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工作,鼓励利用既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建设生活垃圾焚烧项目。规范垃圾填埋处理设施建设(一)开展库容已满填埋设施封场治理规范有序开展填埋设施封场治理,着重做好堆体边坡整形、渗滤液收集导排、堆体覆盖、植被恢复、填埋气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对封场填埋设施开展定期跟踪监测。鼓励采取库容腾退、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等措施推动封场整治。(二)提升既有填埋设施运营管理水平各地要加强对既有填埋场运行监管力度,不断优化运营管理模式。聚焦垃圾进场管理、分层分区作业、防渗与地下水导排、渗滤液收集处理、填埋气收集利用、雨污分流、恶臭控制等重点环节,根据填埋场环境管理目标,合理评价填埋场现状、环境管理的差距和潜力,识别填埋场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控制因素,实施既有填埋设施升级改造。(三)适度规划建设兜底保障填埋设施原则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具备焚烧处理能力或建设条件的县城,不再规划和新建原生垃圾填埋设施,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剩余库容转为兜底保障填埋设施备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区)的人口稀疏地区,受运输距离、垃圾产生规模等因素制约,经评估暂不具备建设焚烧设施条件的,可适度规划建设符合标准的兜底保障填埋设施。科学选择处理技术路线各地要根据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情况、厨余垃圾特征、人口规模、设施终端产品及副产物消纳情况等因素,科学选择适宜技术路线和处理方式,着力解决好堆肥工艺中沼液、沼渣等产品在农业、林业生产中应用的梗阻问题。积极推广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合理利用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产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试点示范(一)开展小型焚烧设施试点示范人口稀疏、垃圾产生量少、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设施的地区,经技术评估论证后,可开展分散式、小型化焚烧处理设施试点示范,着力解决小型焚烧设施烟气达标排放和飞灰安全处置方面相关技术瓶颈。(二)飞灰处置技术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飞灰熔融处理技术应用和飞灰深井贮存技术应用,推动工业窑炉协同处置飞灰技术开发,探索利用预处理后的飞灰烧结制陶粒、作为掺合料制作混凝土等技术的应用,鼓励飞灰中重金属分离回收技术开发应用。(三)渗滤液及浓缩液处理技术试点示范推动构建渗滤液多元化处理技术体系,重点加大对高效新工艺的技术攻关,改变传统单一膜分离处理工艺。对于浓缩液长期回流、回灌、积存的设施,积极开展蒸发、高级氧化等浓缩液处理工艺的试点示范。探索浓缩液残渣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的新路径。(四)焚烧炉渣资源化试点示范推动焚烧炉渣用于建材骨料生产、路基填充材料、填埋场覆盖物等建材利用试点示范,鼓励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就地或就近建设焚烧炉渣资源化利用设施,逐步推广焚烧炉渣资源化利用处置方式,减少或避免焚烧炉渣进入填埋设施。环保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我国环保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从初期以三废治理为主,发展成为包括环保产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产业体系。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和环保产业政策日趋完善,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技术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升级,运营服务业发展加快,不断为环境保护和污染物减排做出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21年国家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从2,640.98亿元增加到5,536.3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68%。2021年国家财政环保支出同比下降12.36%,主要系受疫情影响,政府提出提质增效,减少非刚性支出所致,但行业长期向好趋势不变。城市环境服务行业发展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城乡道路清扫面积、生活垃圾清运量、公共厕所数量及等级公路长度等数据,2021年城市、县城、乡镇清扫保洁面积同比分别增长6.0%、15.1%和3.2%,城市绿化面积同比增长3.7%,城市公共厕所数量同比增长11.4%。根据研究机构测算得2021年环卫服务市场规模总量为3.532亿元,环卫第三方运营市场规模为1,882亿元。随着城市化水平提升,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居环境改善,环卫运营市场呈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环卫运营市场达4,791亿元,环卫第三方运营市场将超3,000亿元。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升,道路清扫面积还将稳定增长,城市综合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老龄化加剧及劳动力成本提升将倒逼行业提升环卫服务效率。因此,大型机械化进程加快、小型智能环卫装备减轻环卫工作强度成为城市综合服务行业发展新态势。积极探索多元化可持续运营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城市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典型经验,推动建立责任明确、多方共赢的长效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建立厨余垃圾全链条、整体性处置利用体系。鼓励社会专业公司参与运营,不断提升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化水平。存量填埋设施成为生态环境新的风险点垃圾填埋设施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一些填埋场环保、技术和运营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填埋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渗滤液处理不达标、防渗系统薄弱、日常作业不规范等环境隐患突出,对周边环境构成潜在威胁。一些填埋设施库容渐满、服务年限陆续到期,改造难度大成本高成为推进封场整治的主要制约因素。(一)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垃圾跨区域清运及处理的协同机制不顺畅。第三方服务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低于成本价中标、权责不清晰或不对等、治理信息公开不及时、监管不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居民生活垃圾减量化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计价、计量收费机制尚不完善,垃圾处理费征收难度大,收缴率及收费标准普遍偏低,主要由地方承担垃圾处理的成本支出,地方财政补贴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