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题库_第1页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_第2页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_第3页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_第4页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一、单项选择题1、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2)A八卦说B结绳说B伏牺氏B指事C仓颉造字说C仓颉D图画说D郑樵D形声D形声D形声D形声)所作A神农氏A象形A象形A象形A象形3456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9、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C会意B指事C会意B指事C会意B指事C会意))A丘皿行回B人血象舟C山雨目本D果州考豆A采明北晶A超街碧冈A古今字B耳林从解B风瓣闻闽B通假字C治星炊信C阁围屈觉C繁简字D自文蚕进D辩凤国裹D异体字)10)11、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号,这几个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A2000B3000C40000D4500)年至5000年1213141516、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1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18、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左形右声的一组是())))A象形A象形B指事B指事B指事B指事C会意C会意C会意C会意D形声D形声A象形D形声A象形D形声))A亦街炎伐A修约菜苗A攻期江棋)A改换意符B涉崔莫私C安即和牧C寐融照哀C河诂语超C读音相同D鸣步武益D问娶分笺D滑株鸠功D意义同源B保禄私空B郊胡鸽邵B增加意符D许慎)1920A王引之B张玉书2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皿亦眉疆2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C阮元A止末行锦B目曰戒哀C又甘受朝D)A佗——他A陈——阵B翦——剪B赴——讣C说——悦C矢——屎D反——返D曾——增2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是(24、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康熙字典》B《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D《词源》2526、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abc/de/fghBab/ch/de/fg27)字。A象形B指事)a桃b雅c洗C会意D形声d室e篇f贼g颖h彩Cac/bh/de/fgDabcg/de/fh)祈A象形B指事C会意D江D转注28、下列各组形声字,声符相同的一组是(2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30313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33、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34、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3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36、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问闷B福C通过河A雨舟水牛A形声B兵本日月B会意C手木鱼甘C指事D刀亦哀鸟D象形))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A草慎武信A莫鱼向闽A锦楚众男A回步文意A固颁旗锦A腾贼章汁A胞记范舀A修梁吟前A炼约输碉a袒b崔c欣B集泪承莫B牧岩岳泪B森栽表朝B笛初明看B病师姑甲B徒问辩背B斩初伐婚B吠技菜荆B唾睹理明C从战天走C凭亦寒罟C友见比炎C即婢休驰C马偷逃布C勉海谐盗C暑迪跳除C志赛浅鸣C油姚破益D现责至秉D集冰迢逐D袜肥果解D暴祭赤半D斧行财国D后美碧途D箸怡哨安D怕表苦存D特灿威慕3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一组是(3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一组是(3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一组是(40、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一组是(41、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d照e路Caeg/bdh/cff效g霜h基Aae/cf/bg/dhBac/ef/bd/ghDacdf/befh42、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ad/ef/bd/ghBae/cf/bg/dhCaeg/bdhcf43、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荆b衷c颖Aa/bf/cdh/egBabf/ce/dghCac/bd/eg/fh44、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闻b阔c旗Aab/cg/df/ehBabd/ceg/fhCae/bf/de/gh45、下列各组字,具有相同声符的一组是(46、下列各组字,与“信——伸”两字间关系相同的一组是(474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a购b露c切d烈e锡f都g爸h贷Dacdf/beghd街e徒f哀g碧Dag/bf/ce/dh)h瓣)d固e辩f病g刊h斯Dae/bd/cf/gh)A治始怡笞B胡朔朗朝C闷问闺闾D颖颍顿颈)A赴——讣B泪——淚C剩——賸D予——舆)A繁简字B通假字C异体字D古今字)A见-现征-徵解-懈4950B奉-俸景-影文-纹C益-溢然-燃干-乾D立-位县-悬雕-凋D古今字)A通假字A异体字B异体字B通假字C繁简字)C古今字D古音同51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52))A214部;540部B540部;197部C214214部D240514部5354)上有所不同。5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扩大的是(A于予与何诛?B皆感激为云泣下。A额头A词义轻重B雕刻C题写D题目D感情色彩B使用条件C语法关系C笑从双脸生。D兔走触株,折颈而死。...5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缩小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C..D青春受谢,白日昭只。...5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转移的是(A同心之言,其臭如兰。B王厚贿之。...)C寤寐无为,涕泗滂沱。D厉王虐,国人谤王。....58A群体B集体C分发D颁布59A词义轻重B使用条件C感情色彩)上有所不同。D语法关系6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扩大的是(A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B孝公时时睡,弗听。C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D治其事故。......6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缩小的是(ABC众人皆醉我独醒。D...6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转移的是(A兔走触株,折颈而死。B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C皆感激为云泣下。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6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B祈父,予王之爪牙。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D交通王侯。........6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缩小的是()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嘉耦曰妃,怨耦曰仇。C兔走触株,折颈而死。D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65)A征询B探望C拜访D访问6667)A重价收买B悬赏征求B淫邪C买D卖)A浸润C过分、过度D不正当的6869A颜色70、下列各句中的黑体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A笑从双脸生。B祈父,予王之爪牙。C同心之言,其臭如兰。)A睡觉B睡醒C睡着D坐着打盹)B怒色C妇女美貌D品种)D交通王侯。......7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转移的是()A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C齐侯之子,魏侯之妻。D.....72)A树B就是“树木”C树木和木材D种树73、下列例句“鄙”字用其本义的是(A焚符破玺,而民朴鄙。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C我皆有礼,夫犹鄙我。D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皆兢为义。74、下列例句“道”字用其本义的是(A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C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D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75、下列例句“防”字用其本义的是(A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B以礼义防民。C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D以防止水。76、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B伯牛有疾,子问之。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D季节7778))A时机A早晨B时常B朝廷C时间C早上省视父母、君王D朝见,朝拜79③期限、日期;④至、及;⑤必、决定。有下列例句:例句和义项搭配得当的是()A①a/②b//④d/⑤eB①b//③d//⑤a①c/②a/③b//⑤dD①b/②a//④c/⑤d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A反——返B芸——耘C归——馈D涂——途E知——智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是(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是(A时——伺B生——性C伯——佰D辟——避E矜——鳏A点——點B泪——淚C烟——煙D敛——殓E弃——棄4A盛气:怒气很大。B揖: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CE谢:谢罪,道歉。D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是(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D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6、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引申义的是(E)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B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C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D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E三十而壮,有室。..7、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其本义的是()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C...D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E淆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8、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假借义的是()A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B日月逝矣,岁不我与。C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E故中御而从齐侯。..9、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A薪:砍柴。B奋:举起,扬起,振作。C权:权力,权衡。D信:言语真实。E候:守望,放哨。10、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引申义的是(A断:决断,果断。B术:道路。C危:不稳定,危险。D析:分析,辨析。E牢:监狱。11、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假借义的是(A弟:表示尊重、顺从兄长。B信:表示伸展。12、下列各组字,后者属于为前者的引申义所造新字的是()A解——懈B辟——嬖C国——國D景——影E取——娶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C岁:表示时间,即一年。D辟:表示逃避。E畔:表示背叛。)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占优势。B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是复音节化。C汉语词汇中词的复音节化规律当同汉语语音的简化规律相联系。D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根源,主要是由语言内部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E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在“异”而不在“同”;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青年。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复音节词的大量产生已成为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个趋势。B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单音节同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复音词。这个复音词的词义只落在其中的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仅仅作为陪衬而存在。CD合音词是指书写形式是一个字,但实际上暗含了两个单音节词,表示的是两个字合起来所表示意义。E16、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有()A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CDE17A盛气:怒气很大。B揖: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D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CE谢:谢罪,道歉。18、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释材料,这说明“东”和“红”的关系是(A两字具有双声关系B两字具有叠韵关系C两字具有同音通假关系D两字具有声调相同关系E两字具有同义关系19、下列各组字,意符全都相同的是())A徒徙行径B腥胡肖胃C冯骐笃骏D孟盟盆益E福神祈视三、释词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2.(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4)夸父与日逐走。..(5)弃其杖,化为邓林。..(6)当湍而浚者为鱼梁。..(7)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8)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9)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10)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11)渊然而静者与心谋。...(12)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13)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14)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答案(1)文首:花脑袋。喙:鸟兽的嘴。(2)詨:呼叫。(3)堙:填塞。(4)逐走:竟走,赛跑。(5)邓林:桃林。(6)湍:水流急。浚:深。(7)偃蹇:盘曲高耸的样子。殆:几乎,差不多。(8(9)刈:割。烈:火猛,此处作动词,意思是猛烈地烧起。(10)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效:呈献。(11)渊然:深沉的样子。谋:谋划,商讨。(12)匝:经历一周。旬:十天为一旬。好事之士:此指爱好山水并到处搜奇选胜的人。(13)陋:鄙陋。此用作意动,即“轻视”之意。(14)胜:景致优美。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3)夸父与日逐走。..(4)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5)是其果有遭乎?.答案(1(2)故:所以。(3(4(5)其:句中语气词,表推测的语气。四、简答题1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正文分为十《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它不但是研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2它们的区别。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3、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什么?答: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涉”由淌水过河引申为泛指过河,都是词义由个别引申为一般。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大,“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由具体引申为抽象。4(l(2(3(4(5(6l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例句(45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5(l(2(3(4(5(6(7l(2567)皆是。“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如例句(346(l(2(3(4(5(6如例句(12357(l(2(3(4(5(67l(23如例句(457)皆是。例句(68(l(2(3(4(5l24对换后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当这两个词对举使用时,其区别就更加明显,如例句(5这一点。9(1)孟尝君使人给其使用,无使乏。(2)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3)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4)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5)令百官府共(供)其财用。(6)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l23)中“给”的用法都是如此。对比例句(45(6的对象大都是食用、财用类物品。通过归10(l(2l21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1)子为父死亡所恨。)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l2“恨”为怨恨,仇恨,较之古义加重了很多。“怨”的古义重,今义轻,今义为埋怨,不满,而古义为怨恨,仇恨。如例句(3之深。例句(412、根据以下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1(2)诗守南楚,民作谣言。(3)下流多谤议。......(4567)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8)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9)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答:所举例句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意义上起了变化,有的从原来的中性词义发展为贬义词,也有的从原来的贬义词变为中性词或是褒义词的情况。例句(l2)的“谣言”意义均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现代“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例句(34)的“下流”在古代指地位低下或处境低下,没有包含贬义,而今义则指品德恶劣,并且有明显的贬义。56)的“吹嘘”在古代用于人事或言语多指替人宣扬,称扬,为中性词。而今义“吹嘘”指说大话,并且含有贬义。例句(7以上四例都是由中性变贬义的情况。也有由贬义而变为中性“或褒义的。如例句(89)别人,为贬义词。而现在“锻炼”一词不但没有贬义,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13、说明下列例句中加着重号的成分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1)虽然,何以报我?)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6)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7)数犯主之颜色。8)安贫乐潜,味道守真。(9)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说。......1(2)知道:懂得道理。是动词“知”和名词“道”的连用。现代“知道”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3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指地上的区域。(4信息,成为一个复音词。(5(6一个复合词,指对人或物起某种作用。(7)颜色:颜面之色,即脸色。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色彩。(8(9)高兴:很高的兴致。形容词“高”和名词“兴”的结合。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愉快。14、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构造,说明每个字的本义,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符的表义功能:鄙、融、鞍、攻、赋、除、耨、题15、指出下列各组字哪些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并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的条件:村——邨雕——彫睹——覩斗——鬥修——脩泪——淚游——遊答案: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宇有以下几组:村一一邨睹一一覩蹟一一跡淚——泪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指读音(通常包括古音)“游——遊”的本义也不相同,它们只是繁简字的关系,所以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16,说明在阅读用简化字排印(或书写)的古代作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适”音ku,本义为疾速,古书中常用作人名“適”音shì,本义为往、到„„去。这本是音义都不同的两个,但意义却不同,后来表示君主的妻子,先後、前後的意思。“发”作为简化字,在古代有两个对应的字,一是“發”,本义为射箭(把箭射出去),后来有出发、发动、启发等义;另一是“髮”,,反映了汉字简化以后必须注意的三个问题,即同形字、同音替代字以及两字共简为一形。尤其是今天阅读用简化字排印(或书写)的古代作品时,应该认识到这些现象,从而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古代作品中的用字。17、分析下列各字的形体构造说明每个字的本义。向、戒、豆、脱、顾答: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象形字。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脱:从肉兑声,本义指消瘦()。意符“肉”,表明本义与肉体有关。顾:从页雇声,本义为回头看。意符“页”,表明本义与人头有关。18、指出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并说明其词义变化的类型。(1)贾四百,连岁不能售。(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4)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1234519、指出下列各组汉字哪些具有古今字关系,并说明其中为本义造今字的组。(1)队—坠(2)无—毋(3)益—溢(4)(5)赶—趕灯—燈134791347五、名词解释1、文言文2、异体字3、甲骨文4、小篆5、六书、部首7、古今字8、本义9、引申义六、默写(7)景—影(8)宁—寧(9)辟—避(10)蚤—早12七、标点翻译1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转问]2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知道吗?”3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事将仕矣[蒸熟的]小猪。孔子暗中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才去回拜他。两人[孔子近前,阳货]样做可以称为仁吗?”[孔子][阳货又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可以称为智吗?”[孔子][阳货又说:]4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事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地位高的]5、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的脸色,就可能歪曲违背法律,法律被歪曲违背了,宰相就会被罢免。虽然我喜欢吃鱼,别人肯定不能长期供给我鱼吃,那时我又人不如依赖自己。懂得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6主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译文:魏主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情顾不得出使任务,从半路折回,衣服皱褶也来不及烫平,满头尘土也来不及洗掉,急在大王您动不动就想称霸成王,一来就想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依仗着您国家大,军队精锐,而攻打邯郸来扩展领地抬高声望;殊不1-5.DBCBA6-10.DAABA11-15.DCADB16-20.DCCAA21-25.BACCC26-30.CBAAA31-35.DBBCD36-40.ABCBA41-45.ABCDA46-50.DABCB51-55.BCADC56-60.BCCAB61-65.BAABA66-70.BCDAA71-75.BDDAD76-79.CDAC二、多项选择题1、ADE2ABCE3、ABC4、ACDE5、ABCD6、ABE7、BCE8、ABD9、ADE10、ACDE、BDE12、ADE13、ABCD14、ABCE15、ABDE16、ABD17、ACDE18BD19、BC一、单项选择题1)A曰:否,以票易之。B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C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D此车一人殿之,可以成事。2A)B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D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3)A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B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C诺,恣君之所使之。D其人—一为具言所闻。4AB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5A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不及黄泉,无相见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6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C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D一之为甚,其可再乎?7))))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8D)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且无令舆师陷入君地。9)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10A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B于是至则围王离。C欲速则不达。D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1A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B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12、在“滕君,则诚贤君(A也,焉B矣,焉C矣,也D耳,矣)13、在“晋国,天下莫强(A也,乎B焉,哉C焉,乎D矣,与)14)ABC日月逝矣,岁不我与。D谁与,哭者?15)AB甚雨及之,楚师多冻。C苛政暴吏,甚于虎也。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16、下列句子中,有名词意动用法的是(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C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17、下列句子中,数词作状语的句子是(A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B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命西鄙北鄙贰于己。C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18、下列句子中,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是()D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A春风风人,春雨雨人。B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D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19)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名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的使动用法20A名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1A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发出者B连词,连接动词与宾语C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22)中的加点字同属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A焉用亡郑以陪邻?B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C驴不胜怒,蹄之。D孟尝君客我。)D句中语气词,可不译....23)中的加点字同属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ABC晋侯饮赵盾酒。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4、下列各句的加点字用法独特的一句是()A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B刻削之道,,目莫如小。..C故俗之所贵,;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D从左右,皆肘之。..25、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有()A在古代汉语里,实际上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B在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用得多些。C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比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要严格些。D26、下列四种说法中,错误的有()AB,C“所以”在古代汉语里是连词吗?──不是,是代词加介词D2728、下列各句中含名词性“所”字结构的有()A作连词B作介词C作动词D读去声)A不如早为之所。B诺,咨君之所使之。C从弟子女十人所。D伐木所所。29)A结构助词B逆接连词C顺接连词D句中语气词30)AB“之”无任何意义,,介绍被支配的对象。CD“之”是结构助词,,介绍比较的对象。31、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B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CD孟尝君客我。32、下列句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B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C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碗、瘘、疠。33、下列句中,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A宣子说,乃轻币。BC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4、下列句子,属于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庄公寤生,惊姜氏。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C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D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35、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工具的一句是(A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B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C太祖累书呼,有敕郡县发遣。D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36、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的一句是()A失期,法皆斩。B射之,豕人立而啼。C37)A曹公,豺虎也。B尔欲吴王我乎?C友风而子雨。D天下云集而响应。38、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的一句是(A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B尔三人当父事丞相。C射之,豕人立而啼。D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39、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一句是(A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B沛公欲王关中。CD40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B及物动词的意动用法C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D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41A时间B范围C程度D语气D沛公欲王关中。))42A行为的对象B行为的主动者C比较的对象D行为的地点43AC44A名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名词用作动词)句中的“以”是一个连词,表示两项动作连续性的时间关系。BDD名词作状语)45A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B人称代词,在句中作前置的宾语C连接主语和谓语,构成名词性词组D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到”46、在下列句子中,用“其”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是()ABC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D47A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D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C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8)A是社稷之臣也。49、下列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的一句是(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夫战,勇气也。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50、下列句子,属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一句是(A子以君师辱于敝邑。B既而大叔命西部北鄙贰于己。C百里奚举于市。D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1ABCD52ABCD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53、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是(A大哉,尧之为君!B是以肠一日而九回。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D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54、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而前置的是(AB姜氏何厌之有?C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55、下列句子,属于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是(A取妻如何?匪媒不得。B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D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B此是何种也?C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D是炎帝之少女。)))))))56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C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57)A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B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惟恐见得。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今岁饑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58、下列句中,有名词作状语表示所凭借工具的是()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D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59、下列句子,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是()A五年卒亡其国。B故不如先斗秦赵。C梁以此奇籍。D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60、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A收族陵家。为世大戮。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C见犯乃死,重负国。61A类属关系B等同关系C比喻D某种结果的原因62、下面各句中的()中,包含有被动句。A宓子不可为。B蔓草犹不除,况君之宠弟乎?C四年春,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63、下列各句中()是判断句。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C宅边有五柳树。D是谓小康。64、下列各句中,被动句是(A君哉,舜也!B陈良,楚产也65、下列句子,属于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彼且奚适也?66的意思的一句是()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D戎狄是膺,荆舒是惩。)B彼且恶乎待哉?C之二虫又何知?D去以六月息者也。)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D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6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A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B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C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D论世之事,因为之备。68)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C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D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69、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A)B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D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句中,有“之”用作人称代词的是(A之二虫又何知?B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E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2、下列句中,有疑问代词充当前置宾语的句子是(A天下一家,何土非君?B彼且奚适也?C客胡为若此?D悠悠苍天,曷其有极?E沛公安在?3ABC诸将后应者,臣请剑斩之。DE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4A)B若为庸耕,何富贵也?C吾翁即若翁。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5)E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AD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B一之为甚,其可再乎?C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E安陵君其许寡人!6A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B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DE请句践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C亟请于武公,公弗许。7AC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B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D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E志乎古,必遗乎今。8A赏以春夏,刑以秋冬。B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D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E寿毕,请以剑舞。)9A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B不足为外人道也。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E谁为为之?孰令听之?D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10)A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B吾与徐公孰美?C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D吾与女弗如也。E与人刃我,宁自刃。11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B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D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E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12、下列句子,连词“而”和“以”用以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的是()C蟹六跪而二螯。)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D长驱到齐,晨而求见。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E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13)A子之仕也,行其义也。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DE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做副词、表示“已经”意思的句子是()A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BC既克,公问其故。D既来之,则安之。E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5、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为副词并表示“将要”意义的句子是(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B此时鲁仲连适游赵。C行略定秦地。...D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E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16、下列句中,有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是()A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B项伯杀人,臣活之。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E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17、下列句中,有形容词用作使动的是(A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B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C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D达其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E宣子说,乃轻币。18、下列句中,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是()A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B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CD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E收其货宝妇女而东。19、下列句子,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B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C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D益烈山泽而焚之。20AB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E父母唯其疾之忧。21A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C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E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2E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A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B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C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23、下列句子,属于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是(D嘱予作文以记之。E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A毋妄言,族矣!B梁以此奇籍。C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D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E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24、下列句子,属于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是(A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DE项王军壁垓下。25、下列句子,属于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AB项伯杀人,臣活之。C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D梁以此奇籍。E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26、下列句中,有宾语前置现象的句子是(A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B彼且奚适也。D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27、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A余为伯儵。B相如素贱人。D夫始如处女,逼人开户;后如脱兔,遭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28、下列判断句,属于主语与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的是(A南冥者,天池也。B夫战,勇气也。C兵者,凶器也。D百乘,显使也。E曾公,豺虎也。29、下列判断句,主语与谓语为比喻关系的是(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B仲弓父,钱人。C夫战,勇气也。D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E曹公,豺虎也。CE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E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30、下列句子,属于在语义上表示被动的是(A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C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D故不能推车而及。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31、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是(A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B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C吾围于陈蔡之间。D官军加讨,屡为所败。32A有为法者,为生老病死所见逼迫。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C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E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D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3、下列句子,有介词宾语前置的是(A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B责毕收,以何市而反?C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矣。D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E谁与,哭者?34、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是()A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D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B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E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35、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的是(A许子奚为不自织?BCDE吾谁欺?欺天乎?36、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是(A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B沛公安在?CDE许子奚为不自织?37A惟余马首是瞻。B求,无乃尔是过与?C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D君子是则是效。E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38、下列句中属于被动句的是(A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B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E吾属今为之虏矣。C君王为人不忍。D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39、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B何兴之暴也?C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D客何为者?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40、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是(A吾为若德。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C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D壮士!赐之卮酒。E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41、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C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B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2、下列句子,属于使动句的是(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D收族陵家,为世大戮。三、释词题)B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E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C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2)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3)制,岩邑也,虢叔死焉。.(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6)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7)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8)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9)段入于鄢,公伐诸鄢。.(10)擐甲执兵,固即死也。..(11)病未及死,吾子勉之!..(12)不介马而驰之。..(13)余病矣。.(14)君将不堪。.(15)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16)多行不义,必自毙。.(17)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18)无庸,将自及。..(19)夫人将启之。.(20)君何患焉?.(21...(2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23)无令舆师陷入君地。...(24)右援桴而鼓。..(25)马逸不能止。.(26)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27)三周华不注。.(28)故中御而从齐侯。.(29)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30)下臣不幸,属当戎行。.(31)且惧奔辟而忝两君。.(32)敢告不敏,摄官承乏。.(33)赦之,以劝事君者。.1(2)亟:屡次。许:许诺,答应。(3)岩:险要。(4)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雉:量词,长约合古尺三丈。(5)国:国都。(6)厌:满足。滋蔓:滋长蔓延。(7)完:修葺城郭。聚:聚集民众。缮:修缮。甲兵:泛指武器。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卒:士卒。乘:战车,连同驾车的马。(8)羹:带汤的肉食。遗:赠,送给。(9)诸:之于。(10)擐:穿上。即:走向。(11)吾子:您。吾子,对人的尊称,比“子”更亲热些。(12(13)病:伤重。(14)堪:经得起,受得住。(15)宠:尊,处于尊荣地位。(16)毙:倒下去。(17)既而:事后不久,过了不久。鄙:边境上的城邑。(18)庸:用。及:招致。(19)启:开门。(20)患:忧虑,担心。(21)置: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黄泉: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22)封人:封,疆界;封人,职官名,为镇守边疆的官职。(23)舆:众多。陷入:进入。(24)援:接下来。桴:鼓槌。(25)逸:狂奔。(26)贯:穿入。(27(28)从:追赶。(29)毙:仆倒。越:坠。(30)属:时间副词,正好。(31)忝:辱。(32)摄:暂时代理官职。(33)劝:鼓励。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公伐诸鄢。.(2)请以遗之。.(3)敢问何谓也?.(4)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5)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2(3)敢:表敬副词,表示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4(5)其:句首或句中语气词,在本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四、简答题1、说明下列各句中的“孰与”其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1)吾孰与徐公美?(4)救赵孰与勿救?)我孰与皇帝贤?3)君料臣孰与舜?)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6)惟坐待亡,孰与伐之?答:下列各句中的“孰与”均为疑问代词“孰”与介词“与”的结合使用,并且都用在表示比较的句子里,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但是,它们的用法又有不同之处,具体如下:(1词“美”表示比较的内容。(2(3(4(5)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孰与”用于反问句,表示肯定语气。表明比较和选择已经有了结果。用反问句,表(6)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孰与”用于反问句,表示肯定语气。表明比较和选择已经有了结果。用反问句,表示对自己所2、根据以下例句,对比说明疑问代词“谁”和“孰”在用法上各有什么特点:(1)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4(7)王者孰谓?谓文王也。(2)寡人将谁朝而可?5)吾与徐公孰美?(8)孰王而可畔也?(3)敢问谁之罪也?(6)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9)礼与食孰重?(10)孰城?城卫也。l234句(567891014326871059的用法的不同之处。3、根据以下例句,对比说明疑问代词“何”和“奚”在用法上的各自特点:(1)何贵何贱?(2)大王来何操?(3)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人乎?(4(5(6)许子何不为陶冶?78)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9“何”的用法较为广泛。可以作主语,如例句(l43的宾语,如例句(2)为动词宾语,例句(5)为介词宾语;可以作状语,如例句(67894、根据以下例句,归纳说明“之”的词性和用法:(1)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3)之二虫又何知?(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5)姜氏欲之,焉辟害?(6)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7)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9)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1至,到。(2(3(4(5(6(7(8(9)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之: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在句子中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5、指出下列句中所用的表示谦敬的副词,并说明它们的意义:(1(2)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3(4)先生幸告之以便计,请奉教。(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7)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8)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9)猥以微贱,当侍东宫。(10)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答:所列句中表示谦敬的副词具体如下:(1)请:表敬副词,有“请允许我„„”的意味。(2)惠:表敬副词,意思是对方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恩惠。辱:表敬副词,意思是对方的行为有屈尊的意味。(3)谨:表敬副词,表示自己恭敬谨慎地行使某种行为。(4)幸:表敬副词,意思是对方的行为是自己的荣幸。请:表敬副词,有“请允许我„„”的意味。(5)猥:表敬副词,意思是自己如此卑微,而对方肯行此事,实在是对方的屈尊下顾。(6)敢:表谦副词,表示自己谦卑,自己的行为很冒昧大胆。(7)窃:表谦副词,表示自己谦卑,有“私下里”的意味。(8)忝:表谦副词,表示自己谦卑,有愧于承担某事。(9)猥:表谦副词,鄙,表示自己谦卑,以微贱的身份得以承担某事。(10)伏:表谦副词,有“伏在地上”的意思,表示自己谦卑。6、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语气副词哪些表示确认语气,哪些则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l((3...(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5)殆有之矣,我未之知也。(6)梁父即楚将项燕。...答:句中加着重号的语气副词所表语气具体如下:1(23(4)盖:表示委婉的论议语气,带有猜测性。5(67、指出下列句中的语气副词有哪些,并说明它们各自所表示的语气:(1)谁谓河广?曾不容刀。(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4)此天所置,庸可杀乎?(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答:所列句子中的语气副词具体如下:(8)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巨能入乎?(12(3(4(5(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皆为情态副词,说明它们各自所表示的意义:(68(1)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2)良亡,间行归汉王。(3)广暂腾而上胡儿马。...(4)其后秦稍蚕食魏。)晋仍无道而鲜胄。6)爱共叙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7)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8)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答:各情态副词所表示的意义具体如下:(1)故:故意,特意。(2)间:秘密地、暗中做某件事。(3)暂:疾速,突然。(4)稍:逐渐,渐渐。(5)仍:多次,屡次。(6)亟:多次,屡次。7)益:逐渐,渐渐。(8)这:匆忙,急迫。9、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皆为程度副词,说明它们各自所表示程度的特点及意义:(1)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2)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3)邻国之民不加多,寡人之民不加少,何也?(4)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6)太后之色少解。(7)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8)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1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皆为范围副词,说明它们各自所表示范围的特点及意义:(1)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2)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3)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4)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但为典属国。(5)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6)此特匹夫之勇耳。(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8)凡枉赠答诗仅百篇。....1的意味。(23(45(67(811(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5)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6)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答:所列句子中的“然”的词性主要为指示代词,也有充当形容词词尾的。具体如下:(1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然:指示代词,充当谓语。((4(5于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61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哪些为复合词,哪些为词组,并说明其词性和意义:(1234.......(5)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6)荡荡乎,民无能名焉。....(7)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8)周公方且膺之。....答:所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有单纯词,有复合词,也有两单音词连用的情况。具体如下:(1(2)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虽然: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其作用相当于复句的一个分句,意(3(4(5(6)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荡荡:叠音连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78)周公方且膺之。方且:两副词同义连用,表示时间,将要。13、说明下列句中“与”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义,则说明(1)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2)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3)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4)文公与之处。5)自织之与?(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8)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7)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答:所列句子中的“与”词性有介词、动词及句末语气词。具体如下:(1)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与:动词,给予。(2)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与:动词,参与。(3)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与:介词,同,跟。(4)文公与之处。与:动词,给予(5(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与:介词,同,跟。(8)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与:介词,同,跟。14、说明下列句中的“之”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义,则说(1)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5)文公与之处。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7)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8)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答:所列句中“之”的词性有代词、连词及动词等。具体如下:(1至,到。(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之:连词,连接定语和被修饰或限定的中心语。(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代词,在否定句中充当前置宾语。(4)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之:连词,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5)文公与之处。之:代词,在双宾语句中充当间接宾语。(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之:代词,用来复指前置宾语。(7)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之:代词,在双宾语句中充当间接宾语。(8)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优者,农夫也。之:连词,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15、说明下列句中“是”的词性和意义:(123)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4)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5)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答:下列句中“是”的词性均为指示代词,但在句中的作用略有不同,具体如下:1(2(3(4(516、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古代汉语表示动量有哪些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特点:(123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答:根据所列例句,可以知道古代汉语表示动量一般不用动量词。动量的表示主要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只用单个数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如例句(l2)34以上两种做法中,数词作谓语比数词作状语更强调动作行为的量。17、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哪些属于使动用法,哪些属于意动用法,试说明两者的区别:123)故天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45)尔欲吴王我乎?(6)既来之,则安之。(78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124)57)8)3)6)9)的“暴露百姓之骨”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在于:18、根据以下例句,归纳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有哪些类型:(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2)吾老矣,不能用也。(3)然则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6)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7)先则制人,后则为人所制。8)亮子被苏峻害。答:根据上述例句,可以知道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有:第一是只在语义上表示被动而无被动形式标志的句子。如例句(2上下文的意思体会出来;第二是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即被动句式。又有以下几种类型:(1l(234语省略)皆是。(356(4)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所”字。如例句(7(5)用介词“被”介绍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如例句阅“被苏峻害”即是。19、说明下列句中哪些地方省略了什么句子成分,说说这些省略有什么特点:(1)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2)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3)季氏以公鉏为马正,愠而不出。(4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6)淆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答:所列例句省略的都是主语,具体见括号的位置及括号里的词语。(1(2(3((5)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字,九月(蟋蟀)在户,十月蟋蟀人我床下。(6根据以上所列省略的情况,可以知道古代汉语主语的省略有两类:一种是主语承上省略,即复句的第一分句里出现了主语,而后面几个分句如果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则可以省略。如例句(l)(234)皆属于此类情况。另一种是主语蒙下省略,即前面分句中主语省略,没有出现,但是主语在后一分句中出现。如例句(56)皆属于这种情况。20、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主语,并说明这种省略有什么特点:(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2(3(4)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答:省略的主语具体见括号的位置及括号里的词语。(l2(3(4上述例句中,除省略主语而外,各分句的主语还在暗中变换,必须联系上下文仔细分辨,以避免误解文意。21、补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宾语,并说明它们各属于那一种省略:(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2)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强者,秦也。(3(4(5)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答:省略的宾语具体见括号的位置及括号里补出的词语。(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攻宋。(2)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也。(3(5)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41325)为动词宾语的省略。22、补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句法成分,并说明它们各自属于那一种省略:(1)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2)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5)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3(4答:省略的句法成分具体见括号的位置及括号里补出的词语。(1(2(3的宾语。(4“与”的宾语。(5五、标点翻译1、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黠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译文]:已经签定降约,章邯拜见项羽并流着眼泪诉说赵高诬陷自己。于是项羽就把章邯立为雍王,安置在楚军营中;任命长史欣为上将军,率领秦朝的军队走在攻秦队伍的前面。部队到了新安。项羽队伍中的官兵过去服徭役戍边经过关中秦地,关中秦地的官兵对他们多虐待;到章邯率秦军向项羽率领的诸侯部队投降,诸侯部队的官兵很多趁此虐待他们,随便侮辱投降的秦朝官兵。投降2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杰建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沓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译文]如星火燎原般迅疾。在这个时候,人们所忧虑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消灭秦国。现在楚汉分裂争斗,使天下百姓惨遭无辜杀害,汉王带领几十万兵众,占领巩县和洛阳以拒守楚军,凭借山势和河水的险要阻止他前进,一天交战多次,没有任何进展,而且屡受挫折失败,无法挽救,在荣阳作战失败,在成皋作战又受箭伤,于是便向宛县和叶县之间逃跑,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聪明的刘邦和勇猛的项羽双方相持不下,两败俱伤。楚军的锐气在险要的关塞前受挫,而汉军仓库中的粮食已经光了,老百姓因战事而精疲力尽,怨声载道,动荡不安,不知哪里可以安身。以我的推断,这样的形势如果不是天下的贤圣之人,就一定不能平定天下的祸患。3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译文]: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闲游。有一位老爷子,穿着劳动人民装束的粗麻衣,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自己的鞋掉到干4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产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率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译文]到军营,竖起测日影的木杆,设下计时的漏壶,等待庄贾。庄贾一贯骄横跋扈,认为统率自家的部队,又是自己当监军,就不怎么着急,听凭亲友稽留饯行。正午,庄贾还没有到。穰苴撤掉木杆,放掉漏壶里的水,走进校场,按原定步骤指挥队伍,宣布纪律。一切就绪,已是黄昏急时刻,更应该不顾个人的性命。当前敌人已经侵入我国内地,全国上下惶惶不安,一边防士兵在露天下忍受日晒雨淋,国君睡不就杀了庄贾悬首示众。全军将士都为之震动畏惧。5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