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要点阐释:1、意象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例如抑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2、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一境一情。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2)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3)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不朽的意境。4、常用的有关意境的词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等。常见意境术语举例雄浑雄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深远绵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5、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6、常见题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高考)解答分析提问变体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7、思路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8、答题步骤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描述诗歌意境)。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境,概括意境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悟情,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9、答题方式(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典例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典例2双调•清江引(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答案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解题指导: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及意义。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步骤一)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步骤二)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课堂训练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注:外弟,即表弟(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参考答案(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例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6分)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例4、读下面的诗歌,回答诗后问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和我望着同这天上的明月吧!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课后练习1、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2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3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意境真切而甜美(步骤二)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使得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步骤三)。4、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5、读诗答问题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注:朱淑真,宋代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出身仕宦之家,曾随夫游宦吴越荆楚之间,相传她婚姻不遂,抑郁而终。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后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6、读曾巩的诗,回答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2、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7、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描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同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8、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莲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1)“遍”字表现松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由意象组成的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出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用意象所创造的生活图景。”: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诗人创造的意境,有的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的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有的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有的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的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巳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巳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巳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鉴赏古典诗歌意象及意境-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要点阐释:意境诗人以独特的心灵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的艺术境界。意,即情思、情感、情理。境,即形象,融入诗人情感理念的画面般的境界。是诗人心境的形象化体现,是一个引人想象的美妙世界。意境美,就是诗人通过诗中的生活场景表现为或崇高、或悲壮、或优美、或凄清、或悲伤、或喜乐,或幽静、或恬淡,使人产生精神愉悦。古代批评家多以意境高下品评诗作的高下。这类问题的提问方式是: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思考,避免出错。巩固训练:临江仙候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问:《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上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候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问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三国演义》开篇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0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莲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1)“遍”字表现松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答:(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答: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19、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二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20、参考答案:(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二十四、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后面三题(8分)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卓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陆游是我国歌的题目,而“鹊桥仙”则是时期的爱国诗人,“夜闻杜鹃”是诗。(2分)(1)陆游是我国歌的题目,而“鹊桥仙”则是时期的爱国诗人,“夜闻杜鹃”是诗。(2分)①(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2分)答:24、参考答案:(1)南宋(或宋朝)、词牌名(2分)(2)①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4分)(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答:(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答:三十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38、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答案]:(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2)欣赏角度提示: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B,"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2009遵义市如梦令(6分)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3分)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3分)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23.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2009湖南省衡阳市诗歌鉴赏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词的上、下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2分)“路转溪头忽见”透露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2分)23.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2009湖南省邵阳市诗词鉴赏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这首诗写法上由入,抒发了作者之情。(2分)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疽'的优美意境。(2分)26.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不得和亲人团聚的相思27.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1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2分)10.(1分)最爱(爱)11.(2分,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制图基础 05第三章学习资料
-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重点名校2025届初三中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一)生物试题含解析
-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管理学经典阅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唐山师范学院《工程估价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卓越学术之路
- 二零二五版车辆质押借款合同书范例
- 天津家庭装修合同书
- 转诊合作协议书模板
- 私人借款延期补充协议书
- 引领家居设计创新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卷课件
- (完整版)供应商审核表
- 说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课件
- 火电厂工艺流程图
- 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6篇
- 员工奖惩签认单
- 水肿病患者的护理查房ppt
- 第18章生殖毒性研究
- CSD恒速传动装置
- 美的空调制造工艺手册(共220页)
- 皮肤营养美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