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0海权时代与中国海洋利益安全海权(Thalassocracy;Sea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既然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海洋是地球上除陆地资源外的最重要的资源,这样就引申出“海洋权利”(searight)的概念;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但是,权利永远是要有力量来捍卫的,这样便从主权的“自卫权”概念中引申出具有自卫性质的“海上力量”(seapower)的概念。随着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条件下,联合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赋予了一定的国际权力。这样海权便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享有海上权利,主权国家又让渡出部分主权利益以形成联合国具有强制力的海上权力(seapower),而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形下的“海上权力”则是海上霸权,使用这种力量的国家,则是霸权国家,这时霸权国家的“海上力量”便因失去自卫性质而异化为追求海上霸权的工具。但“海权”概念却是与现代国家主权而非与古代王朝皇权相联系的概念,属法权而非皇权范畴。古代国家是王朝国家,王朝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还是依据血缘关系建立并以皇权维系的关系,而不是依据“权利——义务”(right&obligation)体系建立并以国际法维系的主权间的法权关系。如果将古代的“海上力量”(seapower)表述为“海权”,这在汉语词义上并没有错,但它与我们所说的基于主权的海权(searight)却不是一回事。所以,就其科学性而言,“海权”的概念一定要纳入主权和国际法范畴来讨论,而不能仅仅纳入“海上力量”(seapower)范畴来讨论,更不能与“海上力量”混同使用。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seapower)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searight)的阶段。比如中国统一台湾和中国海区其他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岛屿,这是中国海权实践的重要内容,但这只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及其相关海洋权利(searight),建设对这些地区的海上利益的海上保护力量(seapower)的实践,而不是追求霸权意义的海洋权力(seapower)的实践。而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海军活动及对中国台湾的军事插手活动,则是一种霸权意义上的海权即“海上权力”实践。从这些意义上看,中国的海上力量(seapower),属于国家主权中的自卫权的范畴,而美国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海上军事介入,则是一种为实现其海上“权力”(seapower)的海洋霸权行为。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将seapower的这两种语义转译为“海权”,而不是将seapower与searight相区分,这会使周边地区和国家对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及相关的海权诉求造成大的误解。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前者包括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国际法认可的主权国家享有的各项海洋权利。这部分权利随国际海洋法的变化而缓慢演化,比较确定。后者包括由海洋权利产生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部分权利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海权中变化较大的部分。不同的国家依据国际海洋法享受着同种的海洋权利,但据有同一海洋权利的主权国家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得到的海洋权益却不同。在此之外,还有“海洋利益”,它是比海洋权益更广泛的中性概念。它既可能是来自海洋权利的合法的海洋利益,也可能为霸权需要而产生的非法的海洋利益。由于中国目前的海权实现能力尚未“溢出”其主权范围,所以中国的海权与海上霸权无缘,中国的海洋利益,更多地属于有待于争取和实现的合法海洋权益的范畴。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已成为与世界发生广泛联系的国家,其海洋权益泛布于世界并随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而持续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实现其海权的内部需求动力和外部压力也在同时增大。这是中国海权与世界其他国家海权实践的共性方面。但是,中国海权不可能不具有中国的个性。那么,中国海权个性特征何在?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相一致。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这些地区既是中国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实现中国对台湾、南沙部分岛屿的主权,既是中国实现统一的正义事业,又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海权的关键步骤。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与实现国家海权进程的统一,这既是中国海权的特点,也是中国海权的优点,它决定中国海权实践的正当性和正义性,也排除了中国的海权实践转向海上霸权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中国为实现其海权利益而发展海军是“中国威胁”和认为中国不应当发展海军的看法,都是不对的、没有道理和不符合逻辑的。第二,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型的国家。英美国家属两洋夹护中的国家。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从20世纪末以来,中国东部面临的安全压力,特别是捍卫台湾、南沙地区中国主权的安全压力日益严重,而中国应付这些压力的手段恰在这一时期却严重不足。正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才特别强调捍卫海权,特别呼吁全力发展中国海上军事力量。但这并不表明中国要走英美式的,尤其是苏联式的无限海权和海上霸权的道路。中国海权应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基本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第三,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中国人对海洋战略利益的认识是从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失败后开始的,而从经济全球化视角认识海权却是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开始的。在古代世界,由于不具备远航动力技术,因此东部大海反倒成了保护中国东疆安全的自然屏障。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及抗日战争初期的海上失败,也只是使中国人从“边防”的角度认识海权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已深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对国际市场和资源产生了日益深厚的依存关系。鉴于此,中国不可能不需要发展在全球范围得以保护其海外利益的海军力量,并随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大而扩展。这种扩展进程是无限的,但其性质却不出自卫的限度。那么,中国海权包含哪些内容和范围呢?从近中期看,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统一台湾及周围属于中国主权岛屿的问题上,中国扩大海军的意义十分重大在维护海外政治经济权利方面,中国海权及其实现力量即中国海军的扩展是有限的。这由于在这些领域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国际海洋法框架中多边协商解决,中国海军目标只是确保这些多边协商结果的合法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海军的建设仅限于自卫性威慑范围。中国海军建设的目标将永远服务于中国以平等之地位独立于世界的要求。“中国永远不称霸”,这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更是中国政治家从世界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中总结出的成熟的强国经验。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权,经济,安全的意义?海权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海洋空间内的事物,而是国家总体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问题更是紧密联系于其政治和经济安全,在海权问题上实现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地位提升、经济发展也必要有重大意义。从世界地图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而在历史上,应对陆疆的压力始终是处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防务重心,明朝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面对来自陆海的双重压力,这一情况,在清朝演变成日趋严重的“塞防”与“海防”危机并存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深受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陆海方向的双重挤压,使得国家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直到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中国海权发展的较好战略机遇期才宣告到来。在政治方面,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西方国家及南亚部分国家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在应对马六甲困境问题中的努力正体现了海权问题的深刻影响。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在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近代以来,海权发展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一直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乏力的固有弊端,并且对中国经略海洋的思维观念造成消极影响。为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海权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中国需要转换思路,重点不应放在盘算减少本来已经非常低的海军国防投入,而是寻找思路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它的综合国力贡献率,进而为海军力量的发展提供动力,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确保海权问题的稳固。安全方面,各种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常会提到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实现了,局势稳定也将随之实现,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国际事务影响力,另一方面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环境。因此,重视海权问题,实现海权的的强大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当代海权竞争有什么新特点和新趋势?世界新军事变革给海军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海军的战略理念和作战方式等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消耗,各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利益,由对海上通道的控制、特别是对海洋资源的争夺而引发的各国间的海上利益磨擦日趋激烈,拥有丰富资源的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近年来,随着石油等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石油已成为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源。作为维护国家海上利益的重要支柱,海军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国家利益拓展的巨大驱动,并成为海军发展建设的重要动因和趋势。随着国家利益不断拓展和海上作战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各海洋国家都在积极打造各自的远洋海军,通过扩大防御纵深,将海上力量前伸,更大范围地彰显实力。二是突出进攻性。适应时代和未来战争需求,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纷纷调整海军战略,逐步以“攻势战略”取代“防守战略”。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是信息化,海军是技术最为密集的国家战略力量之一。在新军事变革中,远程化、精确化、隐形化、无人化等信息化武器装备,将广泛运用于海军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国关注和发展的重点。未来海军将从目前主要应对海上单一平面威胁,扩展到以应对海、空、地、天、电磁多维立体威胁;从海上独立的单个作战单元,扩展为以编队为主,整体作战效能将大幅提升。海军的发展表明当前国际海权不断走向激烈化。军事化。严峻化。2。当前我国的海洋权益仍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并突出表现为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主权和权益的侵蚀。因此,如何处理日益严峻的海洋争端,如何应对潜在的竞争甚至是冲突,构成了我国国际战略的重要课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海洋开发与保护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主要体现在海洋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还比较低,海洋开发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许多海洋开发领域尚处在粗放型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带来了很大压力。近年来,为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我国加强了海洋领域的法制建设。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也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有效保护,使我国的海洋综合管理初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但必须看到,无论是国内的海洋法制建设,还是对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框架的国际海洋制度建设的参与,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不仅需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要求加强国内的海洋法制体系建设,更需要为未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调整与完善提出自己的主张。近年来,我国陆续建立并完善了国家和沿海地方海洋管理机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洋执法、管理监测和科学研究队伍,并制定了有关法规,开展了各项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海洋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海洋管理人才,已成为中国海洋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在国际海洋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大战略应以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为根本目标;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大战略应以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根本目标。海洋大战略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构成了指导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由此出发,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应该是包括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科技、海洋安全、海洋社会(文化)等子战略,并彼此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战略体系。海洋经济战略的功能在于通过海洋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政治研究的目标在于处理国际关系领域的海洋矛盾,服务于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总体外交战略;海洋管理战略的功能在于借助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海洋法律战略的功能在于探索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服务于国际和国内海洋秩序的建立与完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功能在于寻求海洋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并协调科技与海洋发展之间的关系;海洋安全战略的功能在于应对海洋领域的传统军事安全以及形形色色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海洋社会(文化)战略的功能在于在继承和借鉴人类与海洋关系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建构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良性模式,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各子战略之间应该是相互融通、渗透与互补的关系,并服务于海洋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国家大战略所需要的多重战略需求,要求中国海洋大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并实现彼此需求的平衡和互补,有效弥合或减缓不同战略需求之间的矛盾张力,进而服务于中国海洋大战略多重战略需求的实现和满足。就海洋大战略的发展需求自身而言,海洋经略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通过海洋开发和利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海洋经济的国民经济贡献力。但它又必须是对海洋科学合理的、有序的开发与利用,避免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实现海洋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主权需求与发展需求、责任需求的关系来说,中国既需要从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问题出发发展中国的海权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和海洋权益等主权利益,同时中国又面临着如何规避与周边国家的潜在海洋冲突,进而危及中国发展需求的满足和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的塑造等挑战;中国既需要通过海洋经略寻求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经略海洋捍卫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又需要通过海洋经略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的建设作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贡献。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大战略的多种战略需求,并使主权需求、发展需求、责任需求的矛盾张力保持在最小的程度,是中国构建和实施海洋大战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如何更好的解决外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下面按照我国的海域分别阐述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1、黄海,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因此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韩国去年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大陆架勘探石油,勘探地点越过两国等距线50千米。可以看出韩国在与中国争夺海洋资源咄咄逼人的态势。在大陆架划分问题上,韩国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它在处理与日本的海底底土时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在处理与中国的海底底土问题时就“忘记”了这一原则。韩国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中国大陆边缘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大陆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此外,在领海划分上我国与朝鲜以124°10′6″E为领海分界线,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船只一出海就是朝鲜水域,虽然两国确定在123°59′E至124°26′E间两国一切船舶可自由航行,但这毕竟是一个被动的权宜之计。中朝在专属经济区(朝鲜称为经济水域)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分歧,朝鲜在1977年6月颁布的“关于建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水域的政令”中声称其经济水域在不能划至200海里的海域划至海洋的半分线,即中间线,这是我国不能接受的,在北黄海,中国一侧岸线长度为688公里,朝鲜一侧仅为414公里,其比例为1∶0.6,且黄海沉积物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大陆,按中间线法划分显然有失公平。2、东海,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它是中、日、韩三国陆地领土环绕的一个半封闭的海域。东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以等距离原则为根据提出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划分,而我国坚持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则,双方(三方)有极大分歧。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中国有16万平方公里、韩国与中国有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这其中以我国与日本的争端最为激烈,日本故意忽视冲绳海沟单方面宣称与我国是共大陆架国家,妄图争夺我大陆架。近年又因中国在东海的正常开采活动制造事端,进而提出在日中等距线两侧共同开发的方案,企图使等距线划分事实化。日本无理指责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在该海域从事海洋科学考察活动为侵犯其管辖海域。此外,我国在东海作业的渔船、海洋科学考察船经常遭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和海保厅舰机的无理骚扰、跟踪和监视。2001年12月,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舰船明目张胆地在我国专属经济区内使用武力击沉一艘不明国籍船舶。并且公然侵占钓鱼岛,企图以钓鱼岛为划分两国东海大陆架的依据。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对此,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声明,指出旧金山和约是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对日单独和约,不仅不是全面的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约。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对此,我国外交部于1971年12月30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日两国政府公然把我钓鱼诸岛划入"归还领域",严正指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明目张胆的侵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美日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其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归还冲绳的施政权,对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企图将非法占有的钓鱼岛变成其合法领土。3、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北濒中国大陆和台湾,东临菲律宾群岛,南以连接西南婆罗洲到苏门答腊的一条线为界,西南是从马来西亚到马泰边界再到越南南端和越南南部沿岸。南海的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岛屿大都狭小,其中最大者为东沙岛,12平方公里,其他各岛面积要小得多。西沙最大的永兴岛为1.85平方公里。南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同时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因此被周边国家觊觎。我国在南海的传统海疆线(既地图上的不连续线),是二次大战结束后,我国于1946年11月—12月从日本手中接管西沙和南沙群岛时划定的。1947年我国内政部公布了南海诸岛170多个岛、礁、沙、滩的名称。同年10月内政部还公布了“我国四至地点及其经纬度、我国与各邻国之境界线之名称与起迄地点”,同年12月内政部方域司绘制的南海诸岛位置图(1948年2月出版)、西沙群岛图、中沙群岛图、南沙群岛图,在南海诸岛的周围明确标绘了断续国界线。当时南海的周边国家并未提出任何异议。但是随着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明显扩大,南沙的周围邻国纷纷觊觎南沙群岛,悍然侵占南海海域。截至目前为止,越南已占据了21个岛礁,菲律宾占了8个,马来西亚占了3个,文莱和印度尼西亚我国南海的岛礁也都提出领土要求。目前东南亚国家为了巩固“既成事实”,进一步扩大它们在南海的海洋权益,千方百计地使南沙问题“国际化”。而某些国家竟然提出用“南极模式”来解决南海问题,甚至要求对南海进行国际共管。这都是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的产生原因有三方面:1、历史原因:二战后形成的波茨坦-雅尔塔体系是现今世界政治关系的基础,也是东亚大多数国家领土及领海边界的划定依据。我国与周边国家疆界的划定也是以这个体系中的一系列公告作为法律依据的。根据波茨坦公告中国应当收回自1895年后所有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因此东海的台湾以及钓鱼岛群岛,南海的西沙、南沙都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封锁,围堵共产主义中国的需要,长期霸占钓鱼岛,后转让给日本,埋下今日的东海争端的伏笔。而后又鼓动东南亚国家敌视中国,促使其侵占中国在南海的岛礁。而日本则希望通过继续占领二战时所掠取的中国领土-钓鱼岛来突破雅尔塔体系,摆脱战败国阴影,。2、周边国家对资源的觊觎:中国的近海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必然会被周边国家觊觎。而南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鸟粪石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是战略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周边国家借国际海洋法的名义,瓜分我国大陆架以及经济区,甚至公然岛屿也就不足为奇了。3、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是现阶段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白热化的原因。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大陆国家,因此对海洋并不重视。由于不断的国内政治斗争,在我国宣布领海后并没有有效的行使主权。因此,南海的诸多岛屿被东南亚国家偷偷占领。而在改革开放后,为了拥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国宣布对领海争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没有及时收回被侵占的岛屿,也是产生现在的被动局面的原因之一。二、可以借鉴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寻求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方式时,应该参考其他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1、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法律依据和平解决争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容了众多争端解决方法,涵盖了现行所能采用的一切手段,鼓励各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33条规定的“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争端解决程序的规定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5部分、第11部分第5节,以及附件五调解、附件六法庭规约、附件七仲裁、附件八特别仲裁中,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而完整,不仅吸收了国际社会在和平解决争端实践中的有益经验,而且也发展了传统方法(如调解),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创新(如海底争端分庭的强制管辖),加强了各国在和平解决争端方面的多边义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首先尊重各国自由选择解决争端方法的优先权,将自愿与强制的解决方式结合。(1)自愿的方式:双方自愿解决争端有以下两种方式A双方协商最终达成共识的方式:例如我国与越南通过谈判最终解决北部湾划界问题。北部湾是中越两国陆地和中国海南岛环抱的一个半封闭海湾,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中越两国在北部湾既相邻又相向,历史上从未划分过北部湾。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越双方只按各自宣布的领海宽度进行管辖,湾内资源共用共享,一直相安无事。20世纪70年代初后,随着现代海洋法制度的发展,中越两国划分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问题呈现出来,按照以1982年签字、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公约》为核心的现代海洋法制度、沿海国可拥有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最多不超过350海里的大陆架。但是北部湾是个比较狭窄的海湾,最宽处也不超过180海里。根据《公约》规定,两国在北部湾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全部重叠,所以必须通过划界给予解决。也就是说,整个北部湾均为中越权益主张的重叠区。实际情况也说明,随着专属经济区制度在各国逐渐推广,由于没有一条明确的北部湾分界线,双方渔民的传统捕鱼权受到冲击。随着捕鱼技术的进步,在北部湾,中越双方的渔业纠纷也日趋增多,这不仅使渔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也影响到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两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需要尽快解决划界问题,并建立新的渔业合作机制。1974年8月15日,中越双方在北京举行第一轮谈判。北部湾划界谈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前后历经27年,三个阶段,1974年,1977-1978年,1992-2002年。在前两个阶段的谈判中,因为双方立场相差甚远,都是无果而终。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尽早解决包括北部湾在内的边界问题,成立了包括外交、国防、渔业、测绘、地方政府等部门组成的政府边界谈判代表团,启动北部湾第三次划界谈判。从1992年到2000年,双方共举行了7轮政府级谈判、3次政府代表团团长会晤、18轮联合工作组会谈,平均每年举行6轮各种谈判和会谈。双方在2004年6月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双方划界后对于北部湾渔业资源保护,矿产资源合作开发都有积极的作用,减少了两国因为资源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并且为和平解决南沙问题以及南海经济区划定问题提供了范例。B双方自愿的调解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二八四条规定:I.作为有关本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争端一方的缔约国,可邀请他方按照附件五第一节规定的程序或另一种调解程序,将争端提交调解。II.如争端他方接受邀请,而且争端各方已就适用的调解程序达成协议,任何一方可将争端提交该程序。III.如争端他方未接受邀请,或争端各方未就程序达成协议,调解应视为终止。IV.除非争端各方另有协议,争端提交调解后,调解仅可按照协议的调解程序终止。[附件五第一节相关规定]目前尚没有双方自愿调解解决争端的案例。(2)强制的方式:在自愿选择的解决方法无法奏效时,争端当事方有义务接受公约提供的四种管辖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国际海洋法法庭;国际法院;仲裁;特别仲裁4种。这四种强制程序处于平行并列,横向竞争的地位,缔约国可按照各国国情和法律传统的差异选择适用。为了避免由于缔约国无选择或选择不一致时而导致管辖落空,在出现此种情形时,根据附件七成立的仲裁法庭则适时发挥“剩余备用”作用,从而保证争端获得最终有拘束的解决。A由国际海洋法庭仲裁;从国际海洋法庭成立至今,已成功处理了13个案件,涉及船舶、渔业、海洋能源、海洋环境等许多方面。虽然《公约》赋予了国际海洋法庭对海洋权益争端的管辖权,但是,相对于国际法院、国际常设仲裁法院等解决海洋争议的传统国际司法机构,国际海洋法庭的实际成效并不明显。截至2004年12月刚结束的圣文森特及格林纳丁斯诉几内亚比绍(JunoTrader)案,诉诸到法庭解决的13个案件中,除上述涉及申请采取“临时措施”或“迅速释放”船员和船只外,仅有2个案件涉及到对公约“实质问题”的解决。这是因为法庭并不当然地取得所有国际海洋法争端的管辖权,而是依据缔约国一方的选择或是协商同意方能取得管辖权。国际海洋法庭只是《公约》规定的导致有拘束力裁判的众多强制程序之一。在涉及海洋划界或领土争端等重要海洋争端方面,国际社会对于国际海洋法庭这一新兴国际司法机构尚有不信任感。随着公约缔约国的进一步扩大,国际海洋法庭实践的增多,国际海洋法庭的地位必然会有所提升,正如在“200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10周年”的专题讲座上,国际海洋法庭扬克夫大法官所言:“其实,当两个国家在海洋问题上产生了争端并且相持不下的时候,提交给国际海洋法庭来解决,或许这还是比较便捷的一个途径。”B由国际法院仲裁:在《公约》生效前国际法院是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最主要的国际机构,国际法院曾先后几次划定大陆架。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海大陆架案。1966年,以联邦德国为一方,以丹麦和荷兰为另一方,就它们之间在北海的大陆架划界问题发生了争端。1967年2月,联邦德国分别同丹麦和荷兰订立特别协定,将划分大陆架的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这两个协议请求法院判定:"在划分属于这三个国家的北海大随架的区域时应适用什么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并承诺在此之后按照法院指明的原则和规则划界。国际法院认为作为有关各方之间划界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应是:(1)以协议划界,按照公平原则,考虑到所有有关情况尽可能为各方保留构成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而进入海下的所有大陆架部分,并且不侵犯其他国家的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部分。(2)在适用前项规定时,如果划界留有各方的重叠区域,应由他们按协议的比例划分,除非他们决定建立一项联合管辖、利用或开发他们之间相重叠的区域或任何部分的制度;(3)在协商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应包括:①有关各方海岸的一般结构,以及任何特别的或显著的海岸性质:②已知的或容易确定的大陆架区域的自然地质结构和自然资源;③合理的比例程度的因素,这种比例是划界按公平原则应给予沿海国大陆架区域的范围按照海岸线一般方向测量其海岸的长度,并考虑到在同一区域内相邻国家间任何其他大陆架划界的有效的、实际的和未来的目的。1969年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中为了阐明自然延伸的概念,考察了挪威海槽(NorwegianTrough)。该海槽位于挪威南部和西南部海岸边缘,从斯卡格拉克海峡(StraitofSkagerrak)尽头起到北纬62°止,深235—650米,长约430海里,宽度从南部的30海里到北面的70海里。国际法院指出:“被该海槽同挪威海岸隔开的北海大陆架在任何自然意义上都不能认为是邻接该国,或是其自然延伸”。在这个判决中,国际法院明确的否定了将等距离原则作为划分大陆架的基本原则,并且确定了“公平原则”,同时也考虑到“比例性”问题与“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在1993年的格陵兰-扬马延海域划界案中,格陵兰岛与扬马延岛之间的相关海岸线长度存在明显差异,格陵兰岛海岸线长504.3-524公里,扬马延岛长54.8-57.8公里,它们之间的比例大约为9:1。法院认为,在本案的情况下,适用等距离方法,在相关海岸线长度和由它们产生的海洋面积之间,将会导致不合比例,以致于在划界时必须考虑当事国相关海岸线长度之间的差别。为此,应该把中间线向扬马延岛方向推移,以使丹麦得到更大的海域。而在1982年的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中,双方当事国都强调自然延伸概念在大陆架划界中的重要作用。国际法院虽然没有否认自然延伸与大陆架划界的相关性,但判决对自然延伸的处理,减少了自然延伸在大陆架划界过程中的重要性。见阿塔德:《国际法中的专属经济区》,1987年,第235页;坦加:《国际海洋边界的法律确定》,1990年,第188页。国际法院注意到北海大陆架案判决并没有认为公平的划界和确定“自然延伸”的界限是同义词。虽然自然延伸的确定,可能在公平的划界时起重要作用。但法院强调,对实现公平原则和确定自然延伸的考虑,不应放在同等地位。作为大陆架法律权利基础的自然延伸原则,并不必然提供适用于划界的标准。见《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案判决书》,第124、44和48、118、133、133、107、105段。在1984年的美国-加拿大缅因湾案、1985年的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案和1992年的圣皮埃尔—密克隆案中,一方面,涉及划界的大陆架在地质结构上是单一构造的同一大陆架;另一方面这三个案例都涉及用同一条线划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或渔区),因此,国际法院或仲裁法庭虽然审查了地质因素,但最后认为与该案的划界无关。但是这并代表国际法院不承认地质因素,地质因素在国际法院的裁判过程中也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由于国际法院的裁判(判例)有法律效力的(即便仅就特定争端的当事方而言),并且由于这些裁判是对国际法的权威解释,因此,各国和国际组织必须加以考虑。这些裁判是国际行为的准则。此外,受托编纂和逐渐发展国际法的机关,例如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起草新条约时,常常援引国际法院的裁判。最典型例子就是海洋法。在国际法的这个广泛而重要的领域,国际法院的裁判明显影响了联合国为统一和编纂海洋法而举行的会议。因此,在借鉴别国的争端解决机制时应当对其给予重视。C由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组成的仲裁法庭进行仲裁;2、其他解决方式A有效占领如韩国与日本之间的独(竹)岛争端,韩国就抢先对独岛进行有效占领,在日后与日本的争端中占据主动。1953年5月,日本趁朝鲜战争仍在酣战之际,曾派兵一度占领了该岛,并在岛上建立了领土标志碑。当韩国方面得此消息后,居住在郁陵岛上的韩国居民立即组成“独岛义勇守备队”。1953年7月12日,在23岁的洪淳七的领导下,韩国义勇守备队开赴独岛,将日本军人赶走。至此,独岛完全在韩国的实际控制之下。在现今行政区划中,韩国将其归为庆尚北道郁陵郡郁陵邑独岛里1-37番地管辖。1956年李承晚政府派出海上警察守备队,洪淳七结束了神圣的“守土护国大业”。为此,韩国政府向洪淳七颁发了勋章,以表彰他独自守卫独岛长达3年8个月之久的爱国行为。自1957年开始韩国在独岛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据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侦察得知,独岛东岛上韩方设有1无人灯塔、2个了望哨所、3间房子以及各种天线和石碑等设施。1981年底,韩国海军人员还在岛上修建了守岛工事。由此对日本政府提出与韩国就该岛纷争进行对话的要求,韩国官方以“独岛自古以来是韩国领土,这个问题不能作为两国纷争进行对话”。的理由加以拒绝。B使用经济、政治、军事威慑压制,取得控制福克兰群岛(FalklandIslands,为英国所使用的称呼)或马尔维纳斯群岛(西班牙语:IslasMalvinas,是声称拥有其主权的阿根廷所使用之称呼)。是一位于南大西洋的群岛,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有15个岛屿,首府为斯坦利港。根据现有文字记载,英国人约翰•戴维斯在1592年最早发现该岛,最早登陆者则为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1810年阿根廷爆发起义,成立了拉普拉塔联合省临时政府,于1816年宣布独立,并声明继承西班牙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1820年11月,阿根廷人在岛上升旗并宣布行使从西班牙继承来的主权。1829年英国致函阿外交部长,声明福克兰群岛为英国领土。1833年1月2日,英舰“史诗女神”号(HMSClio)开进东岛,于次日升起英国国旗,宣布奉命行使主权,阿根廷总督何塞•玛丽亚•皮内多中校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诺斯艾利斯。英国夺回福克兰后一个多世纪,历届阿根廷政府虽未加以承认,但是也未再对该岛提出主权要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胡安•多明戈•庇隆将军上台,才用“民族主义”这一武器,将对经济状况不满的民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大量宣传“收复马尔维纳斯”的问题。1982年,英阿因为福克兰群岛归属问题爆发了福克兰群岛战争,阿根廷战败,英国保住了对福克兰群岛的管辖权。三、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解决机制及可能带来的影响1、与韩国和朝鲜之间的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应当使用双方协商最终达成共识的方式。首先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属于共大陆架国家,如果提交国际法院解决,按照国际法院之前的判例推断,国际法院极有可能会在公平原则上参考“比例性”原则。如果按照比例性原则划分,我国与韩国相对的领海基线比较平直,而韩国的领海基线则比较曲折,我国可能会失去一部分应有的大陆架。因此,应当参照我国与越南解决北部湾的方式与韩国进行磋商,最终解决划界问题。两国和平开发黄海及东海的资源。2、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1)首先,事关主权问题必须坚定立场,可以与日本协商解决,但是主权问题不能交由国际组织解决,例如钓鱼岛问题。我国应对钓鱼岛必须做出主权宣示行为,并且需要有效占领。同时不放弃用外交手段解决东海争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无论是发现,还是先占都由中国完成。而日本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占领钓鱼岛的。二战后美军从日本接受钓鱼岛,在70年代转交给日本。钓鱼岛是个牵扯到台湾海峡两岸和日美两国的问题,战后演变成今天这个局面,“始作俑者”就是美国。1972年5月之后,美国把问题留给中国、日本去争,美国则隔岸观火,伺机继续操弄东北亚的国际政治。因此,中国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仍须小心美国会不会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动作。(2)对东海大陆架划分,我国积极先作好海底调查采样活动,取得有力证据后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进行申报。由于1997年联合国设置了审查沿海国家大陆架的“大陆架界线委员会”,而申请的期限是2009年5月,因此现在日本是“与各国竞争,与时间竞赛”。与日本不同,我国自70年代起海洋调查活动就很有目标性,在资料方面应该有优势。如果双方协议同意由国际法院进行划界仲裁,我国应当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公约》和国际法院都承认自然延伸原则。而自然延伸的范围可以根据海床的地质构造来决定,但更直观的是根据某些重大的地貌特征来判断。中国与日本的大陆架之间的冲绳海槽是自日本九州西经琉球群岛至我国台湾东北的弧形梅槽,形同舟状。海槽南北长1,200公里,宽36—150公里,槽底平均宽度104公里,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海槽北浅南深,北部最深894米、中部1,188米、而南部深达2,700米。根据某些重大的地貌特征来判断特定待划界地区的自然延伸状况是司法和仲裁实践中的通行做法。由于冲绳海槽比被国际法院所认定的构成北海自然延伸中断的挪威海槽的地质、地貌特征显著得多,因此可以说前者同样构成了中国大陆领土和日本琉球群岛间自然延伸的界限。这样,中日大陆架划界就不应当使用等距离线,否则就会否定中国主张直到冲绳海槽的构成其领土自然延伸的全部大陆架的权利,而这将是不符合国家平等原则和公平要求的。(3)不承认日本对冲鸟岛的占有,并且积极组织强制仲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条约》相关规定,冲之鸟不具备人类居住的条件,日本在冲之鸟礁盘围海造岛是与海洋法相违背的。(4)日本凭挟《美日保安条约》结成的军事同盟,有恃无恐,在东海石油勘探和钓鱼岛问题上对我国频频发难,并有逐步升级的迹象。对此我国应当在坚定立场,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与日本展开东海划界谈判。如果日本做出过激行为,应当坚决进行还击,并且借机收复钓鱼岛。3、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1)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前提下与发达国家合作对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应当加紧引进外国石油财团,共同勘探和开发南海油气,并阻止这些石油公司牵连在其他“提出要求者”在南海的探矿活动。我国将通过对外招标,把勘探和开发活动扩展到有争议的南海水域,使我国的要求获得国际承认。否则,如不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南海资源,那里的所有资源将被周边国家抢掠一空,区区岛礁对我国还有多大用处?(2)通过法理证明主权归属,向国际法院提起仲裁。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首先是基于传统国际法上对“无主地”的发现,其次是在历史上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而南海周边国家都曾经承认过我国对南沙群岛的先占。一般国际法认为,一国对他国取得某一领土主权的承认对该国具有拘束力,即它有义务尊重他国的该领土主权,不得对该领土重新提出主权要求,更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侵占。承认的这种拘束力也得到了国际实践的肯定。因此部分国家对我国南海岛屿的侵占是非法的。(3)可以在南海国家经济水域问题作出让步,换回南海诸岛主权。我国传统海疆线是紧贴着南海周边国家领海基线的,对其基本的海洋权益有一定的侵害,对此我国可以考虑,适当收缩传统海疆线,给予南海周围国家一定的经济水域。并以此作为条件换取对南海岛屿的主权。(4)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东沙群岛是清政府通过谈判和平解决的。根据1909年8月中日双方达成的协议,日本承认中国对东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西沙群岛则是我解放军于1974年通过自卫反击,赶走了入侵的西贡军队,捍卫了国家主权。因此,就南沙争端来说,应当按照《联合国宪章》第2条和第51条的规定行事,尽可能争取和平解决争端,但一旦受武力攻击时,也不放弃行使自卫的权利。为了制止一些周边国家对南沙岛礁的进一步侵占和对南沙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增强我国在南沙的军事存在是迫切需要的。四、结论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蔚蓝国土和海岸线。在21世纪一个波及全球的海洋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我国首先应该加强海防,因为有实力才有谈判,国家的利益只能靠实力获得。没有强大的海军,周边国家未必愿意让出已经侵占到手的海洋权益。其次,我国在处理争端时应当唯国家利益是问,以合作为主,适当强硬。因为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我国虽然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进行改革,但是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将海洋权益拱手让人。4.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历程,你有什么启示?新世纪刚刚掀开扉页,中国共产党就迎来90岁生日。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回首中国社会90年的沧桑巨变。历史和现实总是反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饮水思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不断走向成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呢?在大力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今天,我们抚今追昔,就不难发现,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这样说,过去的90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90年,是风雨洗礼、成就辉煌的90年,也是我们党积极探索和实践“三个代表”的光辉90年。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现实的重要指针,更是历史的重要结论。一、过去90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90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形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当旧的生产关系制约着新生产力发展步伐的时候,就必定有一种力量,去打破旧的桎梏,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种力量。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她的诞生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政治基础。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国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且很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成功地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基础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果断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标准,为此,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实,突出发展经济;为此,我们推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其实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开放也是一种改革,其实质是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目的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我们突破了传统的错识,要求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为此,我们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今,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致力于推进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通道。90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无愧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它是自觉地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争取代表而且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求,中国共产党才能书写这90年的光辉历史。二、过去90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90年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健康向上、积极推进社会前进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是优秀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五四”运动时期,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产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脱胎于这样一种新化,所以她诞生之初,就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使无产阶级的先进文化在国内取得主导地位,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毛泽东同志在文化领域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过去90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90年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才能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早在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邓小平也说:“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四、历史的启示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综观中国共产党年的历史,正是坚持不懈地实践着“三个表”的历史,尽管在“三个代表”的实践上,我们党走过弯路,例如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时期,我们党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极“左”路线占据了主导地位,给人民利益带来极大损失,付出过沉重代价,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的形象,失误本身不是“三个代表”的错误,恰恰是违背了“三个代表”的错误。过去90年,由于我们能够成为“三个代表”,我们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展望未来,我们党只有不断成为“三个代表”才能取得更大胜利。年轻人在字典上的解释是是指有理想的,敢于创造,积极向上的,努力为梦想拼搏进取的人。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敢于创造,积极进取,为了梦想抱负不断努力前进的人,为了社会的发展努力奉献着自己的一份薄力。充分利用在校就读期间充实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俗话说“穿前人的鞋子,走自己的路",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上有意义的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嘛~人才总是不会过剩的。凡事整体利益放于首位。不要小觑自己的能力,未来未来正是由这些看似碌碌无为的大学生挑起国家大梁~!5,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③〕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国际局势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曾向全国大学生明确提出:“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