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实用:细讲《弟子规》_第1页
绝对实用:细讲《弟子规》_第2页
绝对实用:细讲《弟子规》_第3页
绝对实用:细讲《弟子规》_第4页
绝对实用:细讲《弟子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状,可以说源于家庭不健全,不和睦。我们如何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所以这是学习《弟子规》原因之一。我们常常讲:“做事先做人”,但如何才能把人做好呢?做人的根基是什么呢?很多人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于是到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中苦苦寻觅,虽然勇气可嘉,但方法不可为后人法。其实做人的根基非常简单,就是古人所说的“五伦八德”,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仁”。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虽然简单得只有一个字,但要完全做到却也并非易事。那么,有没有一个简捷明了、浅易通俗的路子或法子呢?有。那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做《弟子规》,是“约之以礼”,是完善人格。每一个人能了解自己应当如何做人,不但自己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和睦共处、幸福美满。当孩子一出生后,没有受到不良习气的污染,天性纯洁,教于善就是善,教于恶就是恶。所以这时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时机。当家长的学、做《弟子规》,是以身作则的最好表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当老一辈人学习《弟子规》,调和身心,修心养性,不就可以益寿延年吗!这何乐而不为呢!这是其因之二。《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其内容采用了夫子著的《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实慧。《弟子规》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家教、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学习《弟子规》可以培养人三个方面的素养:一是德行,二是礼仪、行为规范,三是生活能力。《弟子规》从孝、悌、谨、信等方面开启人的善心,建立人的德行修养。俗话说:孝为百善之首、万福之基,孝是仁德之根。一个有孝心的人懂得体恤父母的辛劳,会自觉的学习,会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一个有孝心的人,在家庭里会承担家庭责任,敬夫爱妻,不会做出背叛家庭的事情,在工作上会尽忠职守,不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就如“入则孝”中,为人子就要做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规》培养人良好的待人、接物、处世的态度和行为规范。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严于律己、努力学习、认真负责;对待他人,懂得感受他人的需要,己所不欲就不施于人,能够友好的和周围人相处。《弟子规》是生活的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勤劳简朴、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从小,孩子在家里能有担当,有责任感,会干家务活,长大以后,孩子可以建立良好的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因为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的保护,要独立的生活,要为渐渐年老的父母、为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打拼,父母不能保护子女一辈子,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可以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所以,有智慧的朋友们,选择学习圣贤教诲,从《弟子规》开始,谦虚受教、老实力行,将会引领我们自己和家庭美好的未来。“弟子规”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也许,好多人认为《弟子规》是给儿童看的,其实不然。《弟子规》讲述的言语虽然简单,但道理广大,要完完全全做到却是很不容易的事,那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力行。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社会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象太阳,虽然古老,但每天常新,它不仅赋予我们生命,又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现代人很喜欢收藏古董,如果偶尔淘到了一件上了年代的盘子罐子,就当作了宝贝。殊不知真正的宝贝并不是这些,真正的宝贝是蕴藏在传统典籍、教化中的古圣先贤的智慧。这是中华族的传家之宝!古圣先贤的智慧,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永远给们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典故】唐元和十五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白居易对禅宗非常推崇,听说高僧鸟窠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兴,决定抽空上山探问禅法。一天,白居易上山来参访鸟窠禅师。他望着高悬空中的草舍,十分紧张,不由得感慨:“禅师的住处很危险哪。”鸟窠禅师回答说:“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要员,镇守江山,有什么危险可言?”鸟窠禅师回答说:“欲望之火熊熊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怎么不危险呢?”白居易若有所思,又换了个话题,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讥笑说:“这话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说:“虽然三岁小孩都知道,但八十岁老翁却未必能做到。”白居易豁然开悟,施礼而退。“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这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很多人活到八十岁都还做不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问最重要的是能够力行,要落到实际生活中。学得千句万句,不如做到一句两句。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从中获得实益,就看落实的力度。处世哲学千万,知者众,明者寡,践行者更是凤毛麟角,明明自己没有做到,还要怨天怨地,受到惩罚也只能是自作自受。《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所以我要倡导: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看什么叫《弟子规》?第一章总叙其内容采用了夫子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是《弟子规》一书的总纲。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和辅修的一门课(学文)。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书、礼、乐、御、射、术)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弟子规圣人训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资料链接】“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弟子”之说,学者为“弟子”了;“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边际到底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就如:伏羲、黄帝、炎帝、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老子、孔子、孟子……人与圣人的区别:“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圣人训:“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三字经》首孝悌次谨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资料链接】首也,次序之义。这里提醒我们在做人的次序和根本在哪里?在哪里?在孝道、悌道。这就如“千里之行始于哪儿——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哪儿——平地起”;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该从哪里做起呢?孝悌是首要的。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最高境界、升华:事诸父如事父【温馨提示】孝,就要爱护父母给予的身体,让父母省心;孝,就要尊敬亲长奉养双亲,让父母放心;孝,就要修身扬名成就功业,让父母开心。孝敬父母“八心”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忌盲从,不迁就,谏父母真心;重推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王老先生说:“道是在于对面,其在自身为本,本立道自然生。为兄的,但问兄宽否,不问弟忍不忍,为夫的但问自己义不义,不必问妇之顺不顺,这样就是‘本立道生’”。“悌道”,兄弟友爱,从曹操的几个儿子身上可以看出来。曹丕和曹植之间发生过一件很有名的故事,就是七步诗。曹丕的心眼极小,他就看不得自己的弟弟曹植才华横溢,名满天下。曹丕看不得,觉得生气,就老想找个机会去折腾一下弟弟,想趁机把他给杀了。所以就找到一次机会来整治他的弟弟。曹丕说:“不是说你很聪明吗?有急智吗?这样,你走七步路,作首诗,作得出来我饶你,作不出来我杀你。”曹植就作了非常有名的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若有所悟,就把曹植给放了,没有加害于曹植。在这当中什么起了作用?是曹植的才华吗?难道是曹丕突然发现,弟弟那么有才华,赶快放了他?不是。因为曹丕原来嫉妒的就是曹植的才华,他之所以要杀曹植就是因为弟弟才华超过了他。我想,在那一刻,打动曹丕的还是一种“悌道”。就是曹丕在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悌”的感觉,觉得自己与弟弟同根生,的确不应该相逼太急了。曹丕和曹植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悌”。《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首先,最重要的是“孝弟”。情不自禁,且曼吟一曲:“苍苍者天,茫茫者地。天地间生出我与你。同沐日月,共历四季,所有人都是姐妹兄弟。不管你肤色人种,地域差异。皆同胞,一般地同气连理。同胞骨肉要讲悌,你友我恭,大家都欢喜。又何必,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人世纷争皆为利,偶然言语令人气。细思量,不过是兄弟相残,令人太息!和气致祥是至理,愿人间,从此无争端,和谐无终极!”【大道理】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弟子规》【大道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行举止: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泛爱众而亲仁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坏事不可强加于人,比如你不希望自己得大病,也就不要让你的职工在有毒的环境下工作身患重症。“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使上下级能够理解沟通,同事间能够协作配合。而这也正是人本管理所追求和倡导的。有余力则学文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资料链接】“学文”是“解”,是理论;“力行”是“行”,是实践。一个人的学问要增长,必须「力行」加「学文」同时并行,这叫解行相应,这太重要了。「解」跟「行」就好象一辆车子有左右两个轮子,假如只有一边的轮子能转,车子就推不动,一定要两个轮子协调车子才能前进。经常看到报导「专业的高材生,生活的低能儿」,为什么学历都那么高、看过的书那么多,结果连做人都不会?因为这些读的书拿来干什么?考试用,跟生活脱节。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所以古人写文章非常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后人,他才把它留下来。现在人怎么写文章?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也不管会不会天下大乱,不知道如何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所以「学文」,不能不加选择地什么知识都去学,我们必须选择古圣先贤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都是历经几千年印证,确实可以启发人的智慧的。当然「学文」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其中的一种,但是次序是不一样的。孔夫子教学设四科: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孔子教育的次序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上面提到的学习圣贤的经典,属于「德行」,是排在第一位的。而这里提到的「艺文」,那是「文学」,排在末位。因此,没学好圣贤的经典,是不能学艺文的。PPT:第二章.入则孝【导读】百善孝为先;孝是百行首。孝道是我们首当要去做到的,只有在家里行好孝道,那么到社会上才能将孝道发展弘大。孝与生具有的,所以说:“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庶人章第六》篇中的。)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敬。~廉(a.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b.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道。~子贤孙。孝道,旧指奉养父母所应做到的;孝道,口语孝顺,是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父母意志。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何谓孝,是爱心的表现,是对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我们家庭中实行孝道,是重温“孝”,是唤醒爱和亲情。中国人讲孝,有其根深蒂固的思想所在。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何谓孝,是爱心的表现,是对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天性自然的流露。而且是一切善行的开端,所谓“百善孝为先”;因此如何来实践孝道,值得大家深入探讨及实行;孝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任何的赔偿.那么,有谁亲自为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吗?有谁为自己的父母系过鞋带,穿过衣服吗?又有谁为自己的父母梳洗过吗?没有.或许,你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有手有脚,这样简单的动作都不会,根本就用不着那样做,再说让人看见了多尴尬.其实,这些人想错了,完完全全的想错了.孝心不是一种仪式,也不是让别人看的,而它两代人心与心的沟通。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以及的脆弱。孝的言词也众多: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孝,善事父母者。——《说文》孝利亲也。——《墨子经》子爱利亲谓之孝。——《贾子道术》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书·谥法》众之本教曰孝。——《礼记·祭义》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孝经》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中和祗庸孝友。——《周礼·大司乐》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诗·鲁颂·泮水》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旧唐书》要知恩---感恩---报恩,这就是孝。孝,是天性自然的流露。而且是一切善行的开端,这就是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孝,是爱心的表现,是对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是应尽义务;孝,是和谐之本。孝,才能知恩图报;孝,才有仁爱礼仪;孝,才会忠诚负责。敬孝——让人们领悟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性真谛。《孝经·三才章第七》篇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孔夫子说:“孝道,如天体的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的行为。《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篇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孔夫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礼记·祭义》:“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又云:“‘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大道理】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最高境界、升华:事诸父如事父【温馨提示】孝,就要爱护父母给予的身体,让父母省心;孝,就要尊敬亲长奉养双亲,让父母放心;孝,就要修身扬名成就功业,让父母开心。孝敬父母“八心”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忌盲从,不迁就,谏父母真心;重推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入则孝”的理解是首先着手的应从孝道开始,这是根本。入,是在家,在家善事父母者为孝也。这是礼的开始。入则孝,分孝顺、善待、律己、修身、劝诫、尽孝六个方面去学习。(一)、孝顺:应对进退应有恭敬之心。这首先表现在:恭敬父母、恭敬老师、恭敬君王。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孝经·圣治章第九》)这就是所谓的「薄其所当厚,厚其所当薄」,不孝顺父母而孝顺别人,这个人你要对他提高警觉,他一定是别有用心。不能尊敬他的老师,不能尊敬他的尊长,而来尊敬别人,他用意何在?必定有企图,必定有他的目的。为什么?反常。这个人能够孝亲,他也能够孝顺别人,这是真的,真情自然的流露;他能够尊敬他的尊长、他的长辈,友爱他的兄弟,他对外人也能尊敬、友爱,这是正常的。本节课要学明白怎样听父母的话。做一个谨听教诲的人。要顺礼法,中国人常讲合情、合法、合礼,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以违背「情、理、法」,这个样子我们这一生就能够减少过失。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呼也,有声音的呼,肢体的呼,心灵的呼。我们有时只在意声音上的召唤,却或略了肢体和心灵上的呼唤。不是吗?肢体之呼,【资料链接】“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曲礼》)对父母的呼唤不能只口头上答应,老师的呼唤也不能只口头上答应,要答应着并且站立起来。这是恭敬心的表现。【大道理】有呼必应。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友情提示】父母有事交代要认真去完成,在执行中发现错误要正确地去处理,然后再汇报(情况允许的话是先汇报再执行,特殊情况是执行后再汇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年少时,有一次读书厌倦了,就逃学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儿子逃学回来,就拿刀割断织机上的线。孟子赶忙问为什么。孟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线一样。”孟子听了很受震动,从此一天到晚勤奋学习,没有停顿。后来他拜子思的门人为师,成为孔子儒家学说继承者,被后代的人尊为亚圣。【理解含义】过去时有说:“一言九鼎”而现在为人子女的有的也是“一言九顶”。【谨记】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父母责须顺承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故事】伯俞泣仗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辨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枝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了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友情提示】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如果没做错事,却受到批评和指责。这时,一定是很委屈的,不过千万不要愤怒,不要大吵大嚷地去顶嘴,而要心平气和地讲清楚事情的原委。【大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资料链接】孝敬与孝顺孝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内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把孝视为为人之本;认为“是孰为大,事亲为在……事亲,事事本也。”把孝亲视为万事之本。儒家倡导的孝道,主要是孝敬与孝顺。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主张人子对于父母,应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谓孝敬。关于孝顺,则主张“勿违”,提倡“顺者孝也,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但也认为子女对于父母不可一味顺从,对父母的错误言行,亦应规劝,主张“父有诤子”“父子责善。”【想一想】在故事一中,孟子是怎样孝敬母亲的?【情景链接】(1)想一想从出生到现在是谁一直在关心你、照顾你?(2)说说看,现在我们年纪还小,要如何做才能报答父母?(3)回去想想看,父母都为你们做了那些免费的事呢?给同学们的话: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曾向父母要求过,写完功课要看电视、打电动、玩电脑,过生日要买玩具,考试100分要礼物、奖品……,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免费的,有时为了鼓励我们还送我们很多礼物,带我们去玩。看看父母的用心,为了让你们学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怕辛苦,所以你们更应该无条件的以“好表现”来回报父母,才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做一做】1、经常帮父母做做家务;2、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二)、善待父母做一个对父母体贴入微的人【导读】行孝不只是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应该做的。当父母上年纪时,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生活上的照顾,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我们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冬则温夏则凊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资料链接】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故事】(黄香温席的故事-PPT)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扇枕,奉侍晨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正好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晨则省昏则定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睡。【资料链接】“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凡做子女的礼,在于冬天使父母感觉温暖、夏天使父母感觉凉爽,傍晚的时候要为父母整理床铺,早晨的时候要向父母问安。出必告反必面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让父母安心。居有常业无变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友情提示】在学业,学生时代是学业;出社会,是事业;结婚了,是家业。【资料链接】“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做子女的人,从家里出去必须告知父母,从外面回家必须面见父母,出游必须有规律,所学的必须是正业。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弟四》【理解含义】孝: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资料】孝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孝”的思想源于我国父系社会。“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被尊为儒家之经典之一《孝经》。即“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成书于2000多年以前。《孝经》说: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大道理】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不晓得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所以我们要感念父母的照顾之恩。【资料链接】有感于比尔﹒盖茨的“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一次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的采访,记者提了三个问题请他回答。其中有一个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令记者吃惊的是,比尔﹒盖茨没有说到记者最希望听到的“机会”二字,而是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的确,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孔子说得好:“子欲孝而亲不在”。这就是说,等到你要孝敬父母亲时,父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去孝敬父母亲,否则就孝敬不成了。【引申讨论】1.同学们你们以后迈入中老年,希望儿女们将你送进养老院吗?还是喜欢由专业护士替代儿女来照顾自己吗?2.现在的新闻常有很多佣人虐待老人的事件,我们该如何预防?【友情提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名言欣赏】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篇中第六节子游问孝。释义: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想一想】你身边有没有纯孝与愚孝的例子?【做一做】给父母倒一杯水。给父母洗一次脚。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与同学、朋友出去玩时,一定要告诉父母,回来时一定要见见父母。【我这样做】(三)、严于律己做一个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德行的人。【导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一个人的身躯四肢毛发肌肤,都是从父母禀受来的,不敢毁坏伤残,这就是尽孝的第一步。立身处世能本着孝道行事,把自己的名声显扬于后世,使父母得到光耀,这就是尽孝道的最终境界了。我们的血肉都是父母亲给予的,所以要更要好好爱惜。事虽小勿擅为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苟擅为子道亏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小故事】一个玩笑抱憾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小故事】董卓的恶行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啊!【大道理】常常有同学觉得父母亲太唠叨,这都是因为大家没有把自己的本份做好,如果同学都能把自己照顾好,父母亲又何须挂念呢?所以要先反省自己。若是我们的品德有了污点,会让父母蒙羞。我们平常在学校里,或是各种团体中,如果和别人起冲突,违反团体的规定,像对老师不礼貌,和别人打架,破坏公物,或是偷窃东西,流连网吧,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难过。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古代有所谓“诛九族”的制度,一个人如果犯了大错,所有的亲族都会连累被杀害,现在虽然没有了,但我们依然要谨言慎行,安父母的心。(例如:董卓无德弄权,连累九十余岁的老母被斩首)【友情提示】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构建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华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根本。它的影响早已穿越了国界。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从个体来说,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对国家来说,可以长幼有别,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对国家来说,倡导爱国敬业,报效国家。【“孝”的成语】孝子贤孙:贤:贤良,有德行的。孝敬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孝悌忠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忠孝两全: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的很好。亦作“忠孝两全”。忠孝节义:即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夫妻之间恩爱、和睦,对朋友尽义。亦作“忠孝节烈”。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导读】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物虽小,勿私藏”,除了不可以偷,不可以拿,同时不要吝啬,不要什么东西都想到先留给自己,要培养乐于助人的行为,因为施予比接受更有意义啊!物虽小勿私藏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苟私藏亲心伤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理解含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故事】陶母责子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本故事是说世上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但孝敬要正当。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陶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大道理】有些孩子说谎话时脸不变色心不跳,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从小犯错时,父母没及时抓住时机遏制住,说谎话说习惯了,习惯成自然。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也要告诫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物虽小,勿私藏”,除了不可以偷,不可以拿,同时要教导孩子不要吝啬,不要什么东西都先想到先留给自己,要培养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因为施予比接受更有意义啊!假如孩子从小就吝啬,长大之后也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气。【引申】1.有些小朋友在合作社或外面的店家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钱买又想要占为己有,就会用偷窃的方法来取得,店家都有装监视器,这种行为最后都会被发现而受到处罚。2.有些出国旅行的人,在飞机上或饭店里,看到毛巾、卫生纸或烟灰缸都会随手带走,这种就是没有公德心与教养的行为,除了会让你的爸妈丢脸更会让你的国家在国际上有坏的名声。3.就算是一块钱或一颗糖果,这样小的东西也不可随意拿取,不然就是小偷的行为。(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提问: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办法拥有时,要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呢?【分组活动】请学生到前面来分两组回答下列问题,答对的人就可获得一分:1.捡到别人的东西,如果很破旧了就可以不用还。2.脚踏车停在路边,我刚好有急事可以先借来骑一下。3.爸爸妈妈很疼我,所以他们的钱我可以任意的使用,不用经过他们的同意。4.对同学说:“你如果不借我东西,你就死定了“只是吓吓同学,没有关系。(加题:这是犯了什么罪?)5.同学走过去时,我偷偷的把脚伸出去绊倒他会有什么结果?6.当同学要坐下来时,我偷偷的从后面把他的椅子拉开会有什么结果?7.别人打架,我在旁边加油,有没有犯罪呢?(加分题:这是犯了什么罪?)8.网络游戏中的宝物或游戏币,我偷偷的把它变成自己的会有什么结果?【想一想】如果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该怎么办?【做一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做到了】(四)、修身养性洁身自爱【导读】人要真正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最重要的要“敦伦尽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亲所好力为具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亲所恶谨为去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友情提示】封建时代刑律所定的十种大罪。《隋书·刑法志》:“﹝开皇元年﹞更定《新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佛教以杀生、偷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为十恶。四大恶习:骄、奢、淫、逸身有伤贻亲忧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友情提示】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德有伤贻亲羞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故事】董卓的恶行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①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啊!亲爱我孝何难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亲憎我孝方贤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故事】丁香孝母从前,有这么一家,一个老太太,三个儿子和三房儿媳妇。两个儿媳妇又懒又馋,背地里还竟在婆母面前说三儿媳妇丁香的坏话,她们今天说丁香如何馋,明天又说她怎样的懒,后天又说她多么地笨拙。说来说去的,老婆婆就信以为真了。她俩见婆母对丁香有气,就更添油加醋起来,说丁香今天偷了这个吃,明天又偷了那个吃。老婆婆年岁大了,也不分青红皂白,今天骂丁香一顿,明天打了一顿。丁香呢,只有默默地忍受,也不吱声。一天,老婆婆病了,儿子,儿媳妇都来看,问她想点什么吃,老太太想了想说:“别的什么也不想,就是想喝人肉汤。”大儿子说:“市上卖的都是牛羊肉,哪有人肉在市上。”大儿媳妇听了忙往外躲,二儿媳妇听了往外藏,屋子里只剩下个小丁香。丁香想:丁香年长十七岁,从小没有了爹和娘,婆婆要是有个好歹,有事咱与谁相互商量?丁香想着回房子去,灶王爷前烧好香:“灶王爷呀灶王爷,丁香我有孝顺母亲意,但愿你别给我留刀疤。”说吧磕了三个头,拿起刀来自思量,有心割了大腿肉,又怕婆母嫌肮脏,于是割下胳膊肉,喊声嫂子来煎汤。嫂子听见喊声了,急忙来到丁香房。大嫂说:“我切肉。”二嫂说:“我煎汤。”这时候丁香才拿起被子躺在床上。不一会汤煎好了。大嫂说:“都说人肉香。”二嫂说:“煎好咱俩先尝尝。”她俩一尝不要紧,可真气坏了老灶王。灶王把蝇甩子用力甩,甩了她们俩一脸黄水汤。俩人端起肉汤往外走,就听婆婆乱嚷嚷:“哪来人肉这么香。”大嫂说:“肉是我的肉。”二嫂说:“汤是我的汤。婆婆问:“丁香呢?”她俩说:“丁香装病躺在床。”婆母说:“我见人肉就会好,不用吃来不用尝,我找丁香去算帐。”婆婆来到丁香房,气得嘴里乱嚷嚷。丁香一见婆婆好了病,高高兴兴叫声娘。婆婆说:“我有病想喝人肉汤,你大嫂给我拿来肉,你二嫂给我煎了汤,你为何装病躺在床?”丁香说:“大嫂肉,二嫂汤,你没有见谁的身上有刀伤?”说完撩起红绫被子,婆婆一见着了慌,拄着棍子上了房:“东头你大嫂,西头你大娘,你们快来我家见贤良。”【故事】虞舜至孝。虞舜至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5、谏诤:善意的劝诫【导读】劝诫也要讲究方法和时机。“怡”的态度,“柔”的声色,“悦”的时机,最主要的是信任的人。【友情提示】《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子夏曰:“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意思是子夏说:“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亲有过谏使更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资料链接】「亲有过。谏使更」。这里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当父母有过失时,我们要及时地劝谏,让他们明白圣贤的道理,从而恢复他们本有的智慧。这里说的「亲」,我们应该知道,它的意义需要延伸开来,就是你所有的亲人、朋友有过失,我们都有责任去规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经文非常精辟,它不只告诉我们劝诫亲人是我们的本分,连方法、态度、劝诫的时机都帮清清楚楚地讲了出来。规劝一个人应该注意到:第一是存心,第二要注意时机,第三要注意态度跟方法,第四要注意很有耐性。劝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有修养,这里面有大学问。有没有劝亲友的时候,你当场一劝他,他从此以后就改过?假如有,他必定能德比颜渊。因为颜渊能做到「不二过」,只要别人指出他犯了错误,他当下就能改正,并且以后永远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们劝诫亲友,要先观照到自己的存心,自己的心地一定要非常地纯正。怎样算是纯正?我们要掌握两个标准:一,心须用圣贤的教诲进行劝诫;二,绝不能包含自己的私心和利益。第二,时机。什么样的时机规劝人比较好?俗话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称赞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做的好事,我们可以在人群当中讲,因为可以让其它的人「见人善。即思齐」,他也会更积极地去努力。但是规过,规劝别人的过失应该在没有其它人的时候,因为人最看重面子!人的面子很珍贵,所以要能顾虑别人的面子,要「规过于私室」。当你能这样规劝对方时,对方就会觉得你很真诚,从而有利于他改正错误。假如你是在公众场合讲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当场可能发生冲突、争论,所以「规过于私室」,是让我们抓对劝谏的时机。《论语》里面提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时机已经到了,你可以劝诫他,但是你却没有劝他,这样「失人」;我们就失职了,失了子女之职,或者失了朋友之职。「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时机还没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讲了,这样是「失言」,你就讲错话了,你的善心可能就行了恶事,这叫失言。《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子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意思是说,孔子:“古时候天子有七位敢于直言的谏臣,尽管天子无道,但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位诤臣,虽然无道,但不会失去他的国家。大夫有三位诤臣,虽然无道,但不会失去他的家。士子如有诤友,就能保持好的声誉。父亲如有诤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境地。所以当处于不义的时候,作儿子的就不可以不谏诤他的父亲,作臣子的不可以不谏诤他的国君。所以当父亲处于不义的时候,就要谏诤;”“事亲有隐而无犯。”《曲礼》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过失,应该委婉地劝谏,不可面色难看、语言顶撞。怡吾色柔吾声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谏不入悦复谏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资料链接】「悦」字是很有学问的,当我们第一次劝谏父母时,可能因为条件不成熟,他们没有接受,我们就必须等待时机,要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再去劝诫。这个时候我们要察言观色,「悦复谏」。态度跟方法,当然是「怡吾色。柔吾声」,这就是态度,我们平心静气;因为你作为劝谏的人动了气,给别人的感觉你盛气凌人,就会让他也动气,劝谏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产生了新的误解和冲突。因此,你作为劝谏的人,你不能动气,他就不容易动气。所以我们要「怡吾色。柔吾声」,然后再抓对时机劝诫。「悦复谏」,这个「复」字,是一而再,再而三,「复」就是要很有耐性才行。这个耐性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只要我们有真诚的孝心,有友爱的心,有尽忠职守的心,一定会有成果出现。号泣随挞无怨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曲礼》【故事】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去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不是能够承受?是不是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6、挚诚尽孝亲有疾药先尝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喂药时一定要先尝一尝,看是不是太烫或太凉。【友情提示】现在中西药都有,为人子女不须药先尝,但先要看清说明,才能让病人服下,否则会出意外的。“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曲礼》“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曲礼》昼夜侍不离床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故事】汉文帝侍母西汉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的母亲。虽然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他从没忘记到母亲的房间去问候。后来文帝的母亲病了,他日夜精心服侍,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先亲口尝尝。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长达三年之久,实在难能可贵。后来,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丧三年常悲咽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故事】宰我问孔子,三年居丧守礼太长了能不能改?孔子说,你若觉得心安就按自己的意思办,宰我出去后,孔子才说出了这其中的原因:“宰我不仁啊!儿女生下三年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个三年守丧,是天下通行的规矩啊,实我难道没有得到父母三年怀抱之爱吗?”原来如此,“丧三年”不只是简单的表示孝,还包含了父母美育儿女的辛苦以及子儿对父母的理解与回报,【资料链接】《礼记·三年问》云:“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公羊传·闵公二年》云:“三年之丧,实以二十五月。”这是“三年之丧”明确期限的早期记载。“三年之丧”产生甚早,《尚书》中已见记载:“帝(尧)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尧典》);凡父母亡故,都须行“三年之丧”的礼仪:“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礼记·中庸》);“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孟子·滕文公》)。这种礼仪的实施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至于国人对君主行“三年之丧”礼仪,似是由君主乃民之父母的观念而生,后世所谓“国丧”亦当是受此远古遗风的影响。居处变酒肉绝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丧尽礼祭尽诚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祭拜时应诚心诚意。【资料链接】(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尽礼」,这里就提到办丧事的时候,子女一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说要很铺张,很浪费,而应该庄严肃穆。「祭尽诚」,这个「祭」就是每年固定的时间祭祀父母,祭祀的时候要真心诚意,这是孝道的落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古时候每个家族都会有宗祠,每年,在先人的忌日、清明、中元、冬至时,都会在宗祠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先人。《朱子治家格言》中提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论语》中也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当父母不在了,子女每年都要祭祀父母、祭祀祖先,孝顺父母,父母生的时候、死的时候都是一样对待,孝心没有改变。《孝经》上讲,「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讲父母走了以后,子女每逢春秋二季都要祭祀父母,春天的祭日是清明节,后半年是冬至,清明节、冬至节都是祭祀的日子。子女祭祀父母,这是缅怀父母恩德的活动,这是学习孝道的教育课,子女一定要竭尽诚心,对待父母的灵位如同父母站在眼前。事死者如事生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资料链接】(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故事】刻木事亲。丁兰丧亲,刻木奉养,张叔击之,像亦悒怏。王裒闻雷泣墓魏晋时期的王裒,孝顺之极。他的母亲活着的时候,非常惧怕打雷的声音,母亲去世后,埋葬于山林之中。每次遇到风雨交加的天气,王裒一听到响雷的声音,就立即奔赴到母亲的墓旁,跪拜在母亲跟前,哭着安慰母亲:“裒儿在这儿,母亲您别害怕。”【大道理】我们在清明节给去世的亲人上坟扫墓,摆上亲人生前爱吃的食品等供品;天气转冷时,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逝去亲人也需要添置棉衣,所以,十月一日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要给去世的亲人送去寒衣,这一天,也称之为“寒衣节”,等等这些都是基于中国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PPT:第三章出则悌【导读】这个「出」是指在家庭以外,我们要能做到「弟」。「弟」包含兄友弟恭、尊敬长辈的礼节与态度。“悌”又作为“弟”,本义是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系对同辈而言。悌也,悌道。要求兄执爱和关心弟,弟善事和敬从兄。“悌”又是孝道的延伸;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小篆:悌,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见<说文许箸>。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悌,兄弟姊妹间的友爱、互相敬爱。〈古〉儒家宣扬的是“兄友弟恭”式的友爱。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提倡“悌道”,要求兄执爱和关心弟,弟善事和敬从兄。所以孝道做到全面了,接着就是圆满悌道。“出则悌”的理解是接着要圆满悌道。“悌道”或兄弟伦理是儒家统摄家族中同辈分人伦关系的泛称之词。其对象范围涵盖了姊妹、堂兄弟姊妹、姑嫂、堂姑嫂、表姑嫂、叔嫂、伯伯与弟妇和妯娌等。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兄弟伦理是平辈的人伦关系,应该坚持相互性原则和平等精神,互助互爱,遇疑相谋,遇难相助,同甘共苦,有通财之义,若遇间隙,及时修补完璧,当有相互间共同珍惜而生不容毁伤的爱惜心。《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理顺,莫善于悌」。教导人民如何亲爱他人,如何关怀他人,没有比教孝更有效果的,「莫善于孝」;教导人民有节有度,「教民理顺」,懂得尊敬他人,没有比教悌更好的方法,「莫善于悌」。所以「悌」还包含一个礼节的教诲,孔夫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我们在社会就会无法立足。悌,善兄弟也。——《说文》

弟爱兄谓之悌。——贾谊《道术》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子曰:“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大学》篇中。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古人说:“善事兄长曰悌”。在此则扩充为兄弟姊妹之间,和睦相处,亲敬友爱之道。即是悌道。兄弟姊妹本为同一父母所生,所以孝敬父母,就得和睦兄弟姊妹。悌道也是出于天性之自然。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所以孝悌都是天性所固有的。如人在幼童时期,同在外边和小孩们玩耍,如果有人欺负他哥哥,弟弟一定要帮着哥哥,谁教他这样呢?这便是天性之自然。即使弟弟无力帮哥哥去打对方,也一定在旁边哭泣。然而弟兄长大了,便不一定那样亲热和睦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认为父母偏爱了,生嫉妒心了。尤其结婚之后,便明显地分心眼了。欲尽悌道,其关键在于一个“让”字。朝阳县李子和是尽悌道的典范,他相信凤仪先生的话,曾三次让产给哥哥,无怨无悔,以全悌道。先生道:“李子和因为把悌道行真了,所以后来有那么大的光辉。”王老先生说:“道是在于对面,其在自身为本,本立道自然生。为兄的,但问兄宽否,不问弟忍不忍,为夫的但问自己义不义,不必问妇之顺不顺,这样就是‘本立道生’”。“悌道”,兄弟友爱,从曹操的几个儿子身上可以看出来。曹丕和曹植之间发生过一件很有名的故事,就是七步诗。曹丕的心眼极小,他就看不得自己的弟弟曹植才华横溢,名满天下。曹丕看不得,觉得生气,就老想找个机会去折腾一下弟弟,想趁机把他给杀了。所以就找到一次机会来整治他的弟弟。曹丕说:“不是说你很聪明吗?有急智吗?这样,你走七步路,作首诗,作得出来我饶你,作不出来我杀你。”曹植就作了非常有名的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若有所悟,就把曹植给放了,没有加害于曹植。在这当中什么起了作用?是曹植的才华吗?难道是曹丕突然发现,弟弟那么有才华,赶快放了他?不是。因为曹丕原来嫉妒的就是曹植的才华,他之所以要杀曹植就是因为弟弟才华超过了他。我想,在那一刻,打动曹丕的还是一种“悌道”。就是曹丕在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悌”的感觉,觉得自己与弟弟同根生,的确不应该相逼太急了。曹丕和曹植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悌”。《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首先,最重要的是“孝弟”。情不自禁,且曼吟一曲:“苍苍者天,茫茫者地。天地间生出我与你。同沐日月,共历四季,所有人都是姐妹兄弟。不管你肤色人种,地域差异。皆同胞,一般地同气连理。同胞骨肉要讲悌,你友我恭,大家都欢喜。又何必,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人世纷争皆为利,偶然言语令人气。细思量,不过是兄弟相残,令人太息!和气致祥是至理,愿人间,从此无争端,和谐无终极!”「悌」是尊重老师、尊重长辈、和睦兄弟。孟子讲,「孝悌」可以帮助我们成圣成贤,他说尧舜之道也就是「孝悌」而已。《论语》上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它是仁的根本,当然也是你成就家庭、成就事业的根本。出则悌,可以分亲情、人情、品德、亲缘四个方面学习。1、亲情:同心同德的体验。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故事】孔融让梨,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资料链接】,「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法昭禅师和睦兄弟就为孝

这孝叫做顺气丸

和睦妯娌就是孝

这孝家中大小欢

——《百孝篇》【故事】赵孝争死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友情提示】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大道理】家和万事兴。财物轻怨何生如果彼此都把财物看得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资料链接】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钱财乃身外之物。争什么?争个广厦千间,夜眠只有七尺;良田万顷,日食只为三餐。最后落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争值得吗?何况是兄弟姐妹之间呢。言语忍忿自泯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友情提示】财物,是一种欲望、一种是嗔心。任其发展就是“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了。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大道理】言语为福祸之门。言语要忍,有这么一句话:“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2、人情:尊敬尊长的表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或饮食或坐走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长者先幼者后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资料链接】孔老夫子的招牌,是圣贤人的招牌,要常常把它擦亮。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来长养自己的道德、学问,也时时期许以身教去带动他人的那一分恭敬、那一分仁慈之心。所以,这样才能给予别人对圣贤教诲的信心,才能带领别人真正学习和落实圣贤教诲,当我们对他们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时,他们才能心悦诚服。「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这样就没了礼节,从而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恭敬之心。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有的学问要从哪里长养?就是这颗存心、这颗仁心、这颗恭敬心。为什么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从哪里变?从心!这才是学习圣贤的唯一的入门之处。因为经典当中,比方说以《弟子规》来讲,它所教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他在读这些经文当中,他慢慢就会用心会去实践;而当他在实践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会逐渐懂得其中真实的涵义,从外慢慢就能内化成他的存心,他这一分恭敬心就愈来愈扎实;恭敬心扎实,「诚于中」自然就「形于外」,他自然就变化气质。所以,当孩子仅仅只是读经文,但什么都不去落实的时候,能不能变化气质?效果就会相当有限,所以学贵力行。长呼人即代叫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人不在己即到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资料链接】「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这个礼节很重要,它是接待客人的基本礼仪。接待之礼,不仅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里面要遵守,在政府机关更要谨慎。礼节确确实实很重要,是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立足的根本。所以,孔老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很难在社会、团体当中立足得好。【大道理】树立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节,这是做人的大学问呢!“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做一做】有迎客礼。有送客礼。在接待的礼仪当中,还有一个礼仪也不容忽视,就是接电话的礼仪。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其姓名。【资料链接】不要小看「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这样的称谓,叫久了,人与人会愈来愈亲密。在孩子面前,我们身为父母、长辈的,即便是同事,也要以礼相称,这样才能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称尊长。勿呼名」,不只对尊长如此,一般与人相交往,我们就以他的职位来尊称他,他会觉得很高兴,这也是对人最基本的礼貌。对尊长勿现能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要夸夸其谈,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资料链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以「见能」,时刻谦虚谨慎才能长养谦卑的态度。我们在《易经》里面看到「谦卦,六爻皆吉」,《书经》里面也提到「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的六十四卦当中,每一卦都吉凶参杂,只有一个卦是所有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所以一个孩子懂得谦卑,他必定无往不利。在《了凡四训》这部很重要的人生哲学当中,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谦虚的益处。袁了凡先生当初去考试,也参加过好几次进士考试。每一次在考试以前,他都会发现一些人特别谦卑,对人很恭敬、很谦逊。虽然这些同学有的年纪很轻,但都能考试高中。所以,谦虚的人处处都能游刃有余,何况考试?【大道理】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会有收益。路遇长疾趋揖在路上遇见长辈,应快步上前去行礼问候。长无言退恭立如果长辈一时没有说什么,即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待长辈指示、吩咐。【资料链接】「疾」是快步走过去,「趋」是小步迎上去,「揖」就是很恭敬地来向他问候。如果见到长辈来了还慢吞吞地大摇大摆走上去,这种形象就已经充满傲慢,谁会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被人批评指责?傲慢的人。所以傲慢、高傲的人会被贬低,而谦虚的人、恭敬的人却被大家赞叹。现在有些学生在路上看到老师,马上就躲开了,没有走过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可能会有很多原因,比方说我们当老师的跟孩子不够亲,也有可能这孩子从小就不习惯对大人行礼,这种人情就会不懂。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遇到长辈一定要向前去问好、鞠躬,这个是见面的礼仪。鞠躬容不容易?现在叫你对一个人九十度鞠躬,可能很多人会不习惯。在深圳有一个幼儿园,老师训练孩子鞠躬训练了差不多一、两个月了,孩子们鞠躬还没能形成习惯,这些老师很有毅力和恒心,继续训练孩子们做这个动作,目的就是让这个动作形成孩子们真正的习惯,从而内化成他的恭敬之心。“遭先生遇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曲礼》目前很多场合都是用握手来打招呼,握手应该注意哪些事情?比方说,是谁先伸出手来比较符合礼仪?我们要考虑到「顺序」问题,这是握手。长辈跟晚辈谁先伸出手?长辈先伸手,晚辈再伸手。长辈不伸手,我们鞠个躬就可以了。上司跟下属应该谁先伸手?上司先伸手。你到别人的公司去,看到董事长,他还没伸手,你就伸出来:你好!你好!你不是很尴尬吗?所以,面对别人的上司,也是等他先伸手,我们再伸手。这个顺序不能搞颠倒,不然可能会有尴尬的情况出现,同时也是不尊重上司的表现。先生跟女士谁先伸手?女士。这也是礼仪中的顺序。我们在握手的时候还要注意「态度」问题。握手应该注意哪些动作,哪些态度?首先我们要注意,眼睛要看着对方。比方说跟对方握手,「你好!你好!」,但眼睛乱飘,对方会觉得你心不在焉,怎么这么没诚意!同时,我们要面带微笑,微笑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但是孩子假如从小对人就没有善意,你要突然叫他笑得很灿烂、很真切,还确实很困难;真要勉强地笑一下,可能会笑得对方心惊肉跳。要跟人家鞠个躬,要鞠得很真诚,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光是鞠躬就必须至少训练两、三个月。经过两、三个月后,他那个躬鞠下去的时候,才能把傲慢的态度全部打下去,从而打心里产生出恭敬来。所以当我们慢慢、慢慢这个躬能鞠下去,心就愈来愈谦卑,心就愈来愈恭敬,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真心。这时你任何一个礼仪的动作,都是你恭敬心地外在表现,而不是敷衍了事。那么,对方的内心必然会有感应,他必然会跟你产生一种互动。这样的礼节才是真诚的,当你在各种礼仪中都始终能保持用真诚、恭敬的态度,那么,长久下来,你会发现,这样的礼仪,有着无比的外交力量。【故事】懂礼的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孔子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样恭敬有礼,但生活中有些细节也应该注意,比如:我们下班或放学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来,给父母泡杯茶,坐10分钟后,会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许父母这时就会有感受要同你沟通,话就可以慢慢流露出来。假如坐10分、20分钟父母无话,我们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没事,就告诉父母我要回房间去了,这叫“长无言,退恭立”。现在的孩子很卑慢(内心空虚,没有本事,所以傲慢),对长者的话听不进去,更不会恭敬地向长者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损失。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在人类迈进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成为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今天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必须学习和讲究礼仪。骑下马乘下车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过犹待百步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