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说明县域消费是指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中心地带,即县域内的消费活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县域消费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包括消费群体具有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购买力有限;以生活必需品和基本服务为主要消费品类;消费渠道相对单一,线下消费为主;消费观念相对保守,对品牌和质量的认知度有待提高。同时,随着县域消费市场的壮大,各大企业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市场,从而开拓了县域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

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 7一、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 7二、项目建设地点 7三、项目建设进度 7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7五、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 8六、建设投资估算 10七、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11八、主要结论及建议 12第二章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 14一、县域消费基本原则 14二、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推动县域消费升级 15三、县域消费,助力区域内外双循环 17四、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9五、县域消费发展对策 20六、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消费习惯比较保守; 21七、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不高,对新产品接受度低; 21八、县城内商业设施匮乏,购物渠道单一; 21九、线上零售市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线下门店面临萎缩。 21十、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压力和人口流失压力; 21十一、互联网与现实经济的融合,线上消费增长迅速; 21十二、竞争加剧,县域消费产业整合难度大。 21十三、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消费品质 22第三章企业文化管理 25一、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 25二、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 30三、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 34四、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 40五、“以人为本”的主旨 45六、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 49第四章运营模式 59一、公司经营宗旨 59二、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59三、各部门职责及权限 60四、财务会计制度 63第五章人力资源方案 71一、岗位薪酬体系设计 71二、岗位评价的特点 76三、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 76四、企业劳动分工 78五、绩效考评方法的应用策略 81六、绩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81七、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 84八、招聘活动过程评估的相关概念 85第六章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89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8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8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9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92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9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94三、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96四、偿债能力分析 9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97五、经济评价结论 98第七章投资方案分析 99一、建设投资估算 99建设投资估算表 100二、建设期利息 100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01三、流动资金 102流动资金估算表 102四、项目总投资 10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03五、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104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04第八章财务管理分析 106一、短期融资的分类 106二、财务可行性要素的特征 107三、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08四、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109五、应收款项的概述 112六、现金的日常管理 114七、存货管理决策 118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城乡融合发展项目项目单位:xx(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的实际工作情况,xx(集团)有限公司将项目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项目提出的理由县域消费是指在中国的县乡地区所进行的消费活动。作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消费被视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潜力巨大的新蓝海。当前,针对县域消费的挖掘和释放已经成为提升县乡消费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县域商业发展迅速,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之一。县乡消费市场是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潜力巨大的新蓝海。建设县域商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的必然选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因此,挖掘和释放县乡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县乡消费水平,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县域商业发展迅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一)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乡村经济、社会和人口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缩小城乡差距。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2.促进经济增长。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更加高效的生产力和市场体系,从而带动经济增长。3.提升民生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使得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享有更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指加强国内市场联动,把各地区、各部门的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局。实现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扩大高端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规模,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2.拓展市场空间。实施放管服改革,促进企业多元化经营,打通城乡市场壁垒,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国内市场活力和竞争力。3.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培育新型产业、新型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和城市。(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政策措施为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在政策层面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土地、人口、资源等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多层次的农村产业体系。2.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推进城市和乡村交通一体化建设。3.支持乡村产业升级。加大对农村产业、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等的扶持力度,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4.加强科技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向农村领域转化,加强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的应用和推广。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641.8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232.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9.63%;建设期利息47.3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2%;流动资金1362.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35%。(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3232.07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2472.7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685.43万元,预备费73.92万元。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141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1476.80万元,纳税总额1222.27万元,净利润1920.6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32.50%,财务净现值3647.00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76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4641.831.1建设投资万元3232.071.1.1工程费用万元2472.721.1.2其他费用万元685.431.1.3预备费万元73.921.2建设期利息万元47.371.3流动资金万元1362.392资金筹措万元4641.832.1自筹资金万元2708.262.2银行贷款万元1933.573营业收入万元141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1476.80""5利润总额万元2560.84""6净利润万元1920.63""7所得税万元640.21""8增值税万元519.70""9税金及附加万元62.36""10纳税总额万元1222.27""11盈亏平衡点万元4820.70产值12回收期年4.7613内部收益率32.50%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3647.00所得税后主要结论及建议综上所述,本项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属于投资合理、见效快、回报高项目;拟建项目交通条件好;供电供水条件好,因而其建设条件有明显优势。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县域消费基本原则(一)满足需求为核心县域消费的基本原则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把握时间节点和商业变化趋势,根据不同阶段消费者需求特点实施差异化策略,打造有差异性的产品。(二)拓展消费场景县域消费需求分散,为了提高消费者消费满意度,需要拓宽消费场景,挖掘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建立完善的消费体系,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全面的消费服务。(三)提升消费品质县域消费品质不如城市,因此要提升消费品质,从产品种类和品质、商品包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升消费品质,增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四)创新营销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开展差异化竞争,提升县域消费市场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品牌建设强化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额。(五)完善服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在县域消费市场,服务体系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良好的服务品牌。同时,要加强售后服务,解决消费者的售后问题,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和回头率。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推动县域消费升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中小微企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县域消费市场则成为了新的增长点。因此,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推动县域消费升级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一)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的必要性1、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中小微企业占我国全部企业总数的99.7%,创造了60%以上的就业岗位和50%以上的税收贡献,承担了70%左右的科技创新任务。2、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就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表现。中小微企业在生产、服务等领域中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这些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有赖于中小微企业的提高和发展。3、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二)推动县域消费升级的必要性1、县域消费市场具有较大潜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消费市场已近饱和,县域消费市场成为了新的增长点。据预测,未来五年内,中国县域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以上。2、县域消费市场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县域消费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3、推动县域消费升级可以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当前,我国消费市场仍然以低端消费为主,推动县域消费升级可以引导消费者更多地进行高品质、高品位的消费,从而使消费结构得到优化。(三)如何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推动县域消费升级?1、扶持政策:建立一系列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机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2、减税降费: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县域消费升级。3、提高创新能力: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产品升级和智能化发展,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对县域消费市场的研究和开发,拓宽中小微企业的销售渠道,创造更多消费需求,促进县域消费升级。总之,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推动县域消费升级是一个有益的举措,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县域消费,助力区域内外双循环(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中城市消费市场逐渐饱和,而县域市场则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双循环战略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成为推动区域内外双循环的重要力量。(二)县域消费的重要性1、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消费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带动当地就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2、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选择在县域居住,他们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县域消费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3、促进农民增收:县域消费可以促进当地农产品的消费和销售,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三)县域消费的发展趋势1、消费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消费品质和品牌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县域消费将加速升级。2、线上线下融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的发展,县城消费也将逐渐从传统的线下购物转向线上线下融合。3、文化消费: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未来县域的文化消费市场也将更加繁荣。(四)县域消费的发展建议1、提高消费品质:加强县域消费品牌的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消费体验,吸引更多消费者。2、创新县域消费业态:建设特色消费街区、公共文化场所等,扩大县域消费市场。3、鼓励跨界融合:鼓励县域企业与城市企业、电商等跨界合作,推进县域消费向线上拓展,完善县城服务业。4、加强监管和服务:做好消费维权工作,保障县城消费者权益,同时加强消费场所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县域消费市场的整体品质。总之,县域消费将成为推动区域内外双循环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市场环境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其中。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新的挑战和机遇下,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成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我们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进一步促进全国城乡消费升级。(一)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品质、打造消费品牌、促进消费分层是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应该积极培育和推广绿色、健康、环保和创新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以满足人民对于优质生活的需求,并严格打击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消费黑幕。(二)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的重要保障。政府可加大城市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城市规模和配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从而实现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三)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传统行业得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消费模式创新和升级。例如,在线购物、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智能化消费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消费体验。(四)加强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关注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促进城乡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之一。针对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第三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大力发展,构建健全乡村旅游、特色商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五)提高消费者素质提高消费者素质,是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政府应当切实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警示教育,引导人们形成理性、规范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式,树立和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群体。县域消费发展对策(一)背景和问题概述县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的情况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资源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县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其中,县域消费一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如何推动县域消费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现状分析1、县域消费的现状目前,县域消费市场存在以下问题: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消费习惯比较保守;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不高,对新产品接受度低;县城内商业设施匮乏,购物渠道单一;线上零售市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线下门店面临萎缩。2、县域消费发展面临的挑战县域消费发展主要面临以下挑战: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压力和人口流失压力;互联网与现实经济的融合,线上消费增长迅速;竞争加剧,县域消费产业整合难度大。(三)对策建议1、政策引导,促进县域消费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到县城投资,发展消费产业。政策可以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帮助县城吸引更多投资,并激发地方的内生动力。2、打造消费新体验,提高县域消费品质和水平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县城的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高质量的消费服务体验。可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平台,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3、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县域消费升级要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同时,鼓励农民创业,开拓新兴的消费领域,提高县城消费品质和水平。4、整合资源,优化县城商业环境要整合商业资源,促进县城商业环境的优化。可以通过引进大型商场和品牌连锁店,增加县城内商业设施的多元化,提高消费者购物的选择性和享受感。(四)总结县域消费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和优化商业环境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实现县域消费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增长。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消费品质(一)县域文化建设的意义县域文化建设是指在县级行政管理单位内,以培养、弘扬、传承和创新当地优秀文化为主要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加强县域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维护民族文化传承:县域文化是各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和传承各地民族文化的经验、传统和智慧。促进文化创新:县域文化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也是对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加强县域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和催生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和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软实力:县域文化建设对于当地区域形象的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树立文化自信,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二)县域文化建设的路径要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消费品质,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文化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各地应该注重对于本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可以通过建设博物馆、推广文化活动等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本地区的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一种延续,也是对于当地经济的一种支撑。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市场推广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文化消费供给:要提升文化消费品质,就需要有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进行供给。可以通过增设文化场所、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文化消费需求:提升文化消费品质还需要加强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引导。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等方式,引导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三)加强县域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县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消费品质,不仅是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全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消费品质,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管理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一)企业形象的基础企业形象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竞争手段。它的背后是质量、信誉及良好的顾客满意度。如果没有质量、信誉及良好的顾客满意度为基础,企业形象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靠“包装”塑造出来的企业形象,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1、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形象的有形基础,也是企业产品形象和服务形象的本质属性。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谈得上形象问题。质量是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通行证。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企业强调质量,不仅重视产品质量,更重视服务质量。在市场日益繁荣、商品日益丰富的今天,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空前地扩大了。传统的企业为了扩大经营,增加利润,往往是靠追加资金、降低成本、添置新设施等手段,而现代企业的经营则更注重“高附加值服务”。只有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服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与忠诚,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代表着崇高价值的企业形象。从现代市场观念来看,服务不仅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求”的现代理念。通常,当顾客接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时,就会在心目中对该企业的“质量”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与评价,这种认识与评价,不管是好是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传播,其中对企业不好的认识与评价的传播速度会更快,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因此,成功的企业深知,质量是企业形象的生命,并极力谋求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带动整个经营管理质量、环境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也是更新企业形象的关键。2、信誉信誉是企业长期诚信经营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各种具体形象的综合反映。一个信誉良好的企业,必定视信用为生命,把践约守信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信条,在销售产品和销售服务的同时,也在销售企业的信誉,树立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赖度。信誉构成企业形象的无形基础。提升企业信誉,方实企业形象的无形基础,企业就要在经营服务和管理活动中,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取信于顾客,取信于合作者,取信于社会公众。在企业内部,领导取信于员工;员工取信于企业。3、顾客满意度无论是企业的产品质量还是信誉,都是以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来衡量的。建立顾客满意的管理系统,显示以顾客利益为重的真诚,将顾客满意所引发的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这是现代企业客户管理的基本理念。企业形象最终是由顾客评价的,企业若没有顾客支持,就无好形象可言。所以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顾客达到满意,即使再先进的技术、再优质的产品,如果不能满足顾客的意愿,不为顾客所需要,这样的企业及其产品也是无用的。可以说,使顾客满意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出发点,从企业理念的确立,到领导者、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作风的改变,到产品、服务及经营管理质量的提高,到公共关系的开展,再到环境的改善,均应以顾客为轴心,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综上所述,企业的质量和信誉构成了企业形象的有形基础和无形基础,而这两个基础又是以顾客满意度为核心和灵魂的,所以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实质上是处理企业与顾客、企业与社会公众关系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就是打好“群众”基础,就是要赢得顾客的心,进而赢得社会公众的心,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使顾客满意的企业才是不可战胜的。(二)企业形象的塑造原则塑造企业形象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实际运作中既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办事,又需要创造性地工作。塑造企业形象实践中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1、差别化原则塑造企业形象要突出个性,强调差别化。企业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坚持别具一格,勇于创新形象。具体来说,企业坚持差别化,要突出国家或地区特色、行业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特色;企业要根据客观需要,着力抓好突破口;企业要应用象征性标记,如商标、店徽等,通过视觉识别设计,使企业特征易于传播,便于记忆,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2、整体性原则企业形象的塑造,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首先,企业形象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相互渗透,构成企业统一的整体文化。企业形象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外在表现,而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伦理道德则是企业形象的精髓和灵魂,对企业形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塑造企业形象,不能离开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培育。其次,企业形象的塑造,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具体形象的凝结,员工优秀,必然给企业整体形象增辉。因此,塑造企业形象绝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事,而且是全员的事,更何况企业形象构成要素中就包含“员工形象”。最后,企业形象的塑造必须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市场开发结合起来,与企业管理的改善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推广,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3、战略性原则塑造企业形象是企业对未来的投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企业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费用,花费很长的时间,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塑造企业形象,实际上包含着三种行为:挽救形象,即扭转不良的企业形象;维护形象,即避免现实良好的企业形象受损;更新形象,即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形象定位,创造更受社会欢迎的形象。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述三种行为的侧重点虽不同,但都具有战略意义。不良的形象不能及时挽救,任其自然发展下去,企业就会失去顾客,失去公众,失去市场;现实良好的形象不注意随时精心维护,一旦受损,再想扭转,将会事倍功半,其损失难以估量;现有形象不能随环境改变而及时更新,企业形象就会落伍,时间长了就会被顾客和社会公众所遗忘。因此,企业必须把塑造形象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使企业形象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常变常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特有力量。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一)海尔定律的启示海尔定律(即斜坡球体论)认为,企业如同爬坡的一个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它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依据这一理念,海尔集团创造了“OEC管理法”,这个模式是“制度管理”。在此基础上,海尔坚持把“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其发展目标,矢志不渝,并大力倡导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因而使“爬坡的球”有了“牵引力”,这就是“文化管理”。如果只有“止动力”,没有“牵引力”,或者说只有制度管理,没有文化管理,海尔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业绩。这说明海尔把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二)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差异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从广义角度界定的企业文化,无疑把制度包含在内,即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如果从狭义角度看企业文化,制度只是文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管理底线”,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文化高境界”,二者的具体差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制度与文化演进方式的差异文化的演进是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善的。2、制度与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制度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文化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观念形态和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3、制度与文化对人的调节方式有差异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对制度与文化的感受度不同。体力劳动者因为其作业方式要求标准化的程度高,对制度管理的强制性敏感度较低,也就是说,遵守制度是顺理成章的事,制度管理对他们更适合;脑力劳动者因为创造性强,自由度较高,对较低层次的条条框框比较反感,需要较多的文化管理。这是超Y理论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三)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互动关系正确认识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互动性,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制度与文化相互推动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广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迅速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2、制度与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组织文化。比如,企业要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先制定一项制度,时间长了,员工接受了这一制度内涵,制度就变成空壳,产生了参与文化。3、文化优劣程度或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决定制度成本当企业倡导的文化优秀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高时,企业制度成本就低;当企业倡导的文化适应性差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低时,企业的制度成本则高。由于制度是外在约束,当制度文化未形成时,没有监督,工人就可能“越轨”或不能按要求去做,其成本自然就高;而当制度文化形成以后,人们自觉从事工作,制度成本大为降低,尤其当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制度成本会更低。摩托罗拉公司尝试取消“打卡”制度,是因为员工能够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是大庆人自觉的文化表现。4、制度与文化永远并存制度再周延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文化管理也不可能替代制度管理。由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实际上,在大生产条件下,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组织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海尔为“爬坡的球”创造了一个“止动力”,之后又为它创造了一个“牵引力”,使球既不至于下滑,又有动力往上滚,是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结合的典范。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一)企业文化理念定格设计的内容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是指根据企业文化管理规划的要求,在分析、总结和评价企业现有文化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市场及科学技术等变化趋势,找准企业文化的原点、特点和生长点,用确切的文字语言,把主导的企业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等表述出来,形成完整的文化理念体系的过程。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大体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的事业领域及市场定位;(2)企业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3)企业核心价值观;(4)企业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5)企业精神和企业风尚;(6)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针;(7)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针;(8)企业服务理念和服务规范;(9)企业人才、质量、安全、廉政等理念;(10)领导层、管理层及员工层的基本行为准则;(11)企业的主打宣传用语及文化形象定位。不同的企业因规模、性质、行业、历史、组织层次、作业集中度等不同,企业理念的内容(即条目)多少有很大差别,条目表述方法和形式也不一样。(二)企业文化理念定格设计的原则1、从实际出发,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相结合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不能脱离实际,只有使定格后的文化理念与企业内外环境、员工现有的素质及心态相适应,体现企业的优良传统,才能被企业多数员工所认同和接受,才能逐渐扎根于群体意识之中。但定格后的文化理念不是对现有文化和传统的简单总结、归纳和凝练,而要充分考虑未来市场的竞争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影响,适合企业未来发展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进行一定的升华和创新,反映一定的前瞻性,从而使企业文化保持先进性,体现新文化的导向力、牵引力和促进作用。2、体现共性与创造个性相结合企业文化有个性而无共性不能融于社会,有共性而无个性缺乏生命和活力。企业文化的定格无疑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反映企业独特的文化信仰和追求。具有个性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也应注意到,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市场条件和人文环境中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多共性,如市场经济这个共同的大环境就塑造出企业共同的创新观念、竞争观念和顾客观念等;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大环境就塑造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等。因此,在创造个性的同时,应注重体现共性,注重从社会文化和其他企业文化中吸收有益的文化成分。3、领导组织、专家帮助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一般由企业文化管理领导机构或企业主要领导者发动,执行部门组织实施,经过广泛发动群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酝酿、讨论,企业文化专家帮助进行提炼概括,然后经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共同研讨确认,再最后确定下来。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过程既是员工参与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也是员工自我启发、自我教育及对新文化认同的过程,还是企业领导者、外部专家、企业员工之间价值观念的沟通、融合的过程。所以,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不能由企业领导者个人完成,应由企业全体干部员工参与及外部专家帮助共同完成。4、理念概括的系统性、科学性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好的企业文化理念,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系,应该是内容完整、特色鲜明、含义明确、表述科学的;文字表达应力求严谨,有哲理,同时大气、时尚,符合。潮流,对员工和社会公众具有理性感染力和亲和力。但对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形式没有严格的规范,既可以像多数企业那样分条目概括,最后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也可以像华为公司创造“华为基本法”那样,用一种企业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概括。概括的内容和表述方式要力求有专属性,避免与其他企业雷同。同时也要注意,文化理念要能延展和细化,派生出具体可操作可执行的任务、标准和规范等,避免空洞无物,好看而无用。(三)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中应该避免的问题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应该避免如下问题:(1)企业文化理念的“老板化”。不少企业在建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时,以老板的个人意志、观念取代全员的意志、观念,用一个人的大脑代替所有人的大脑,把老板这一个特殊文化因子的作用无限放大,排斥其他文化因子的作用,企业文化完全变成了“老板文化”,变为老板个人的价值观、追求、素质、能力、作风以及个性和品格等的体现。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2)企业文化理念的“任期化”。在我国目前体制下,国有企业领导者有任期,频繁更迭,三五年换一任,多数企业领导者又不太注重文化的传承,各说各话,各唱各调,导致企业文化理念随着企业领导者的更迭而变轨,导致优秀文化流失、中断,不能持续积累并一以贯之。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呈现明显的“任期化”短视症。(3)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普适化”。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实践中,部分企业只关注文化共性,忽视个性,企业文化理念不能反映企业特有的历史、传统、经验、价值,千篇一律,甲企业的文化理念搬到乙企业照样适用,企业文化理念成了普适的“真理”,缺乏特色,没有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和冲击力。(4)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口号化”。不少企业请了专业公司或文人墨客精心策划、提炼所推出的文化理念,从表面上看非常富有哲理,文辞也很讲究,但仔细考量就会发现其没有实在的内涵,不能延伸成具体的目标、任务,不能变为制度、规范加以执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能“落地”。口号式的企业文化理念就像一件漂亮的外衣,仅仅给企业一个好看的包装,企业文化成了一种装饰文化,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自然流于形式。(5)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一元化”。有些规模很大的集团公司,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中,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试图把全集团几十甚至上百家下属企业,几万甚至十几万员工的思想全部统一起来,用一套文化理念体系和行为准则规范大家的行动,忽视了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成千上万人的不同需求。这种“一元化”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不仅压抑了个性,而且也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僵硬化,窒息了基层企业的创新精神与竞争活力。(6)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CI化”。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混同于企业推广CI中的MI导入,多从营销的角度和塑造企业外在形象的角度加以设计与传播,忽视企业灵魂——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的完善与提升,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成了宣传广告语。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既与企业管理体制有关,例如,不少国有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是做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或是应付差事,应付考核,缺乏加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更与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有关。尽管企业文化理论盛行多年,也出现不少企业文化管理的典型,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企业的主要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管理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或认为经营是实的文化是虚的;或认为企业文化管理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或认为企业文化管理是慢功夫,远水不解近,渴;或认为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只限于管理范畴,只是领导者的一种管理手段。凡此种种,这些认识问题成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的重要障碍。当然,出现的上述问题也与企业文化管理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和缺乏经验有关。因此,在实践中急需纠正上述认识上的偏差,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推入健康发展轨道。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一)企业楷模的个性特征与作用1、企业楷模的个性特征企业楷模又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和英雄人物。他们是集中体现企业主流文化、被企业推崇、被员工一致仿效的特殊员工。这些人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总是走在前面,是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是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力量。企业楷模是企业价值观的化身,他们的观念、品格、气质与行为特征都是企业特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正像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所说:“如果价值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这些价值的化身和组织结构力量的集中体现。在强文化中,英雄是中流砥柱……英雄是一个巨大的火车头,一个魔术师,是每个遇到困难的人都想依靠的对象,他们有着不可动摇的个性和作风,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人人想做而不敢做的。英雄们是一种象征。他们的行为超乎寻常,但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常常是戏剧性地向人们显示,成功是在人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企业楷模之所以受人尊敬和崇拜,关键在于他们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他们做了他人能做而没有勇气做的事情。2、企业楷模的作用企业楷模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楷模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导师,是人人仰慕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导向。他们在企业中也许不担任任何管理职务,也许算不上高技术人才,但他们德高望重,备受人们敬重。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企业追求的真谛,处于企业文化的中心位置。楷模们是人们心目中崇敬的偶像和有形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他们,企业文化就会由于缺乏凝聚力而涣散和支离破碎。只有懂得这种企业文化妙用的企业主管和领导人,才能很好地利用员工这种心理去塑造企业楷模,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楷模在企业文化形成中的具体作用是:(1)榜样作用。企业楷模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实文化的主导精神。他们能以其优秀的品德、模范的言行、生动感人的现实文化形象感染人们。他们的为人和功绩是一般员工直接体验的,容易使大家产生感情共鸣,因而乐意去仿效。(2)聚合作用。企业楷模产生于群众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为群众所认同和敬佩,并产生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周围的员工,使整个组织同心同德,形成整体力量。(3)舆论导向作用。在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中,企业楷模的公正主张和远见卓识,能够控制舆论导向,能够起到引导员工言行、强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4)调和作用。企业楷模以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优势,在解决企业内部的各类矛盾、冲突时起着调和作用。如以公正的态度提出调停条件,判定是非,充分诠释企业处理冲突的立场、原则和手段,化解冲突。企业楷模的调节往往能够起到企业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规章制度等所起不到的作用。(5)创新作用。企业楷模着迷于把自己的幻想变成现实,其观念、言行常常突破惯例。企业楷模“就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每个英雄都有一条龙在等着他去搏斗,或是有些障碍需要他们去克服”②。因此,企业楷模本身的创新之举,往往代表着积极的企业文化倾向。他们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把先进的文化倾向传递给组织其他成员,点燃大家的创新激情,带动着整个企业文化的创新。(二)企业楷模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划分,企业楷模有若干类型。1、群众楷模与领导楷模从企业楷模的来源看,有“群众楷模”和“领导楷模”。即有的来源于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普通群众,有的来源于企业管理层乃至企业最高领导层。基层的楷模身居群众之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管理层和领导层的楷模集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于一身,能够形成超越权力的人格感召力。2、共生楷模与情势楷模从企业楷模的形成特点看,有“共生楷模”和“情势楷模”。这种划分方法源于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所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在书中,他们把企业楷模称为企业英雄。企业英雄分为“共生型”和“塑造型”两类。松下幸之助、爱迪生等皆属于具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共生楷模。前者是与企业共同产生的,往往由企业的缔造者和创业者充当这一角色。这种楷模对企业创立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往往被“神化”,因而在企业员工心目中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形象和持久的影响力。后者是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而难忘的时刻“塑造”出来的,与共生楷模相比,他们的事迹更现实、更具有可仿效性,属于“情势楷模”。3、单项楷模与全能楷模从企业楷模的事迹及特征看,有“单项楷模”和“全能楷模”。单项楷模的事迹及品行特征集中表现在某一方面,全能楷模则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业绩,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优秀品质。也可以说,单项楷模从某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全能楷模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楷模如果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文化楷模固然很好,有利于员工和群众对企业文化的全面认识。但是,人的成长、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成为超群、杰出的楷模者甚少,有的企业没有这样的人物,有的企业仅仅存在于历史人物中甚至是虚幻出来的。因此,企业成员只要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独特的优势,在某些方面体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就成为文化楷模。况且,这类单项楷模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更容易为群体成员所学习和效仿。4、历史楷模与现实楷模从企业楷模形成的时期看,有“历史楷模”和“现实楷模”。如大庆的铁人王进喜即为历史楷模,新铁人王启民即为现实楷模。历史楷模往往是企业文化传统的创立者,他们的品格、行为、作风、形象往往传为佳话,为企业后来者所仰慕、尊崇。他们所创造的企业文化传统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作为企业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够世代延续下去。现实楷模是能够继承企业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在现实中创造新的业绩,体现和传播新的价值观念的企业楷模。历史楷模和现实楷模尽管形成的时期不同,都能对企业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企业楷模与企业家在一个企业中,企业楷模与企业家的角色有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有时表现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在一个人身上,固然有权力影响力和情感影响力合一的效应,但两种角色较难统一。多数情况下,两种角色是由不同的人担当的,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风格,在塑造企业文化中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企业家目光远大,其重要的行为特征在于能当机立断;企业楷模直觉性很强,往往能立即辨认出某种做法合不合理;企业家时常忙于日常事务;企业楷模则总是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尝试他们认为能体现价值的事务,很少受别人的影响。企业固然需要企业家来保证一切按规范正常运转,但也需要英雄人物良好的作风和精神状态在企业中起引导作用。“以人为本”的主旨(一)人的本质人为什么能够创造文化、承载文化和改造文化?我们需要对人的本质进行一些考察,从而也为确定以人为本的主旨找到理论依据。在西方传统哲学那里,人是介于神与自然之间的第三者,既具有灵魂,又具有肉体,人区别于神是因为人有肉体和物质性,人区别于自然是因为人有灵魂和精神性。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在于人有道德,学会修身养性、学会做人是人生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从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来理解和把握人,认为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以上看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复合体,但本质是社会性和劳动性。依据这种观点,我们不难推出这样的结论:人作为社会环境和时代的产物,对集体(或社会)具有依赖性;同时,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改造环境,在承载文化的同时也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才能把企业办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或者说在生产力的进步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哪个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力,哪个企业就能争取主动,获得长足发展。(二)“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实践途径“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确立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也就是提倡尊重人,相信人,激励人,发展人,使人能动地发挥其无限的创造力。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主旨,其主要实践途径是解决好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问题。1、充分地重视人充分地重视人,即视员工为企业的最佳资本,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做人的工作上来。长期以来,在企业中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在管理中又往往把侧重点放在建制度、定指标、搞奖惩上,忽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这种只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做法,是无法实现管理的预期目的的;只有充分重视人,尊重员工的文化创造和管理参与行为,发挥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确保企业文化管理的活力。2、正确地看待人正确地看待人,即明确员工作为企业管理与文化主体的地位,处理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企业员工是什么人的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多种假设。尽管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这些假设一个比一个趋于合理,但都没有摆脱一个大的思维模式:管理者是管理主体,员工是管理客体;所谓科学管理就是谋求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有效控制。用这一思维模式指导实践,不能解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固有的冲突与矛盾。从根本上讲,员工是企业管理与文化的主体。企业只有充分尊重、信任员工,确保其主体性,才能实现管理者与员工文化追求的一体化,企业共享型的文化才能建成。3、有效地激励人有效地激励人,即在确保员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蕴藏在员工中的聪明才智充分激发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员工的民主权益,使员工能够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改变压制型的管理方式,变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式的管理,变善于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为多为下级提供帮助和服务,变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控制为实行员工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完善人才选拔、晋升、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帮助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4、全面地发展人全面地发展人,即努力把员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劳动者。好企业是一所好学校,它不光是人的使用者,而且也是人的培育者。企业只有重视对员工的培养,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丰富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高素养的文化人和关注自身与企业双重价值的现代企业人。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创造与创新的过程。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一)基本功能企业文化管理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完全替代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有十个。1、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管理体现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可以改变以个人价值观为本位的一盘散沙状态,成功实现合拢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像一根纽带,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磁石一般,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与企业外在的硬性管理方法相比,企业文化管理本能地具有一种内在聚合力和感召力,使每个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凝聚功能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之时尤其能显示出巨大的力量。2、导向功能企业文化管理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所培育的整体价值观对企业主体行为,即企业领导者和广大员工行为的引导上。由于企业整体价值观是企业多数人的“共识”,因此它的导向作用对多数人来讲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对照企业价值观进行检查,纠正偏差,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行为基本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对少数未取得“共识”的人来讲,这种导向功能就带有某种“强制”性质。企业的目标、规章制度、传统、风气等迫使他们按照企业整体价值取向行事。如企业所培育的价值观始终把顾客放在第一位,这种价值观就会引导员工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如其中强调创新意识,它就会引导员工在工作中不畏风险,不怕失败,勇于打破旧框框,实现产品和技术的革新。3、激励功能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目的是要把蕴藏在人体中的智慧和劳动充分激发出来。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参与愿望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企业文化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际上,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激励下,员工积极工作,将自己的劳动投入到集体事业中去,共同创造,分享企业的荣誉和成果,本身又会得到自我实现及其他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从中受到激励。所以,企业文化管理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能够使员工士气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并长期处于最佳状态。日本人提出“车厢理论”,即强调在一个目标轨道上,每节车厢(个人)都有动力,这样的列车,就像今天的“动车组”,动力强劲,速度就快。这种理论比单纯强调“火车头”的作用更科学。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管理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它虽然不强调明文规定和硬性要求,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组织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非正式规则),某种违背这些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言行一经出现,就会受到群体舆论和感情压力的无形约束,同时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约束。企业文化管理把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外部控制和以群体目标为己任的内在自我控制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5、协调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使得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众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加了相互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使大家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相互交流和沟通,减少了各种摩擦和矛盾,使企业上下左右的关系较为密切、和谐,各种活动更加协调,个人工作也比较心情舒畅。企业文化管理不仅充当着企业内部“协调者”的角色,而且也能够把企业与顾客、合作者,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调试到最佳状态。6、维系功能企业文化管理像一根无形的“纽带”,维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应该说,维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有三根“纽带”,即资本纽带、权力纽带和文化管理纽带。在这三根“纽带”中,文化管理纽带是韧性最强、最能突出企业个性的纽带,同时也是维系企业内部力量统一、维系企业与环境良好关系,保持企业持久繁荣的最重要的精神手段。7、教化功能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核心,人的素质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文化管理倡导卓越、绩效和创新文化。具有这种文化的集体是一所“学校”,为人们积极进取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和条件。所以,企业文化管理具有提高人员素质的教化功能。它可以使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人的高尚道德,锻炼人的意志,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学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学到进行生产经营及管理的知识、经验,提高人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优化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铸就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会内生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起到优化作用。如当企业目标、决策偏离企业价值观轨道时,它可以自动加以纠正;当企业组织机构不合理或运转失灵时,它可以自动地进行调节;当领导者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有悖于企业道德规范时,它可以自动地加以监督和矫正。实际上,企业文化管理的优化功能,不仅体现在“过程”之后,即对错误结果进行修正,而且也体现在“过程”之前和“过程”之中,对组织活动和个人行为起到必要的预防、警示和监督作用。9、增誉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塑造了鲜明的企业管理风格和经营服务特色,这种管理风格和经营服务特色体现在企业与外界的每一次接触,包括业务洽谈、经济往来、新闻发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关活动,甚至凝结在企业制造的每一件产品中,向社会大众展示着本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状态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管理则是这项无形资产的开发者和维护者。10、免疫功能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可以增强企业文化的免疫功能。当企业处于顺境时,企业文化表现为推动力;当企业处于逆境时,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免疫力”。如果把2008年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比作一场瘟疫,那么,文化优秀的企业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免疫力”,不但能顺利度过“严冬”,甚至还能在“严冬”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而文化相对落后的企业,免疫力就差,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企业文化管理既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文化发展力,培育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要注意增强企业文化的免疫功能。(二)基本价值1、经济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文化力”。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指出,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金钱,当代人的格言应该是: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这说明好的思想是一种力量。文化力的表现形态虽然是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传统、习惯等精神产品,但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即文化力可以转换为经济力。企业文化管理是推动文化力向经济力转化的根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企业文化管理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引导企业尊重经济规律。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法则往往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