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教程_第1页
企业文化教程_第2页
企业文化教程_第3页
企业文化教程_第4页
企业文化教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文化》教程第一章企业文化概述一、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一)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新的里程碑企业文化这个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的企业没有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当代的企业管理已经冲破了先前的一切传统管理模式,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出现,只有企业文化这个词汇才能比较妥贴地反映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本质和特点。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企业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正如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所说的,“文化很可能开始于微弱的没有把握的摸索,而这种摸索到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明确性和肯定性”。企业文化开始孕育、发生也是一种微弱的没有把握的东西,只是到了以后才开始明确和肯定起来。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里程,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但追根溯源,关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必须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的反思谈起。过去,在世人眼里,日本只是一个国土陆地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弹丸小国。但是,就是这个小国,1980年的生产总值却高达10300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跃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这一事实成为20世纪经济世界的一大奇迹,构成了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主要威胁。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增长率为美国的400%。1980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集成电路由1973年的627亿日元猛增到亿日元,还向美国大量倾销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1981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高达180亿美元,达历史最高水平,占到了美国贸易赤字总额的45%。人们惊呼:“桃太郎”生吞了“山姆大叔”!1965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以转让IBM计算机制造技术为条件,打开了日本市场,但很快就被富士、三菱、日本电器赶出了日本。在富士抢走了IBM在香港的市场后,IBM又相继失去了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市场。非但如此,日本还巧妙地用资本出口代替了产品出口,在美国及其欧洲伙伴的土地上开工厂、办公司。日本对美国经济的渗入,不断冲击着美国经济。美国人发现“美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震惊之余,美国人不得不开始考虑是什么力量促使了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日本人凭借什么来实现经济的崛起?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资源缺乏,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严重打击。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基础几乎为零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70年代安然度过石油危机,80年代成为经济强国。在不足20年的时间内,日本不但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其变化之快,令人不禁想寻出背后的究竟。受冲击最大的当然要数美国,因此美国更要研究日本成功的奥秘,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派出了由几十位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日本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原因,不是科学技术不发达,也不是财力、物力缺乏,而是因为美国的管理没有日本好。在进一步进行了管理学方面的比较研究之后,专家们发现,美国倾向于战略计划、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硬件管理,缺乏对人的重视,因而管理僵化,阻碍了企业活力的发挥。管理原因也还只是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文化差异。日本经济的崛起,是因为在日本企业内部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美国人在研究了日本之后,把目光放回到本国的企业文化身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热潮。以日本企业文化为基础,结合自身文化背景、经济体制等因素来致力于调整本国的企业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罗杰·史密斯接任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之后,对日本采取“特洛伊木马”战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韦里蒙特花亿美元与日本丰田合资兴办了“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生产新型汽车。借此,通用汽车公司学习和掌握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学习注重人性和需要”,并活学活用,形成自己的新型管理方式。实践使史密斯认识到,美国汽车工业最强劲的对手是日本。日本公司文化由于历史和民族的原因,使员工们志同道合,而美国国民富于创新、勇于竞争、倾向个性自由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企业内部由于意见不易趋于一致而导致了浪费。员工和管理层之间隔阂很深,合作不力。要想应付全球性的激烈竞争,通用汽车公司需要将日本人的合作精神与美国人富于想象、富于创新的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最佳的公司文化。现实也使美国学者和企业家认识到,美国要重振经济雄风,必须对美国传统的经济文化和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深刻认真的调整,建立起真正具有美国精神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实践开始于日本。日本运用企业文化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并取得了成功经验。美国学者对日本的企业文化实践经验进行调查、总结、研究,并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使之成为可以指导美国企业管理改革的管理理论。其后,日本学者又从美国学者的研究出发,致力于企业文化研究,试图从本国的企业文化实践中提取理论。西欧各国也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研究。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文化研究得以兴起和发展。当然,从最根本的原因来看,企业文化的兴起乃至形成,归结一点就是原有的管理科学陷入了困境。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自泰罗创立起来才100年,但它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令世人刮目相看。特别是当代运筹学等新学科的出现,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使它如虎添翼。因此管理科学被泰罗称为“全面的智力革命”,被列宁称为“包含着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进入本世纪以来,管理成了时代的宠儿,人们把它与科学、信息并立,称作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根支柱。也有人干脆声称:今后的世界将是一个“经营管理的时代”,而文学家和诗人则把它比喻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正是在鲜花和赞歌声中,管理科学的一场真正的危机却悄悄来临了。在一场排山倒海、声势浩大的生产力大变革的潮流面前,它显得软弱无力,束手无策。首先,科学管理的骄傲——“定额管理”发生了危机。有人估计,当代每两年内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相当于20世纪初的30年、牛顿以前的300年、石器时代的3000年的变化。究其原因,就是科学技术已经真正成为生产力的推动力。“知识就是力量”这句17世纪培根提出的名言,在当代得到了最好的证实:美国经济学家分析了1929-1969年间美国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其中知识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做出的贡献,1929-1941年为%,1943-1948年为%,1949-1953年为%,1954-1964年为%,1963-1969年为%。知识来自于人的头脑,“头脑已成为企业的生命”。泰罗的“动作和时间”的研究,可以测定体力劳动者,而无法测定脑力劳动者的“多余时间”,更无法制定“标准化”的思维方法。泰罗那块测定体力劳动者定额的“码表”,在脑力革命的今天,失灵了,不准了!其次,流水线上的工人开始躁动起来。一方面,高技术必须有高情感。社会化分工日益细化,使劳动者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单调重复的劳动使劳动者感到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今天的劳动者已不是泰罗时代的劳动者,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于由于分工越来越细致所造成的越来越简单的劳动,只需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即可以适应。劳动者不愿为了如拧紧一个螺丝帽之类的简单工作而为资本家卖命一辈子。分工对于生产无疑是必要的,然而,如何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给流水线旁辛勤操作的劳动者带来乐趣,增添情感,这就是在知识爆炸时代给管理带来的新课题。既然以前的管理科学无法回答这个难题,那么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劳动者自然躁动不安起来。据调查,美国现在每年有10%的人变更工作,其中三分之一的人不止变动一次。英国至少有32%的人试图调换工种。流水线工作的发祥地,大名鼎鼎的美国福特公司,之所以被后来赶上的日本汽车公司抛之身后,没有解决好这个新课题也是原因之一。再次,官僚等级制的大殿开始动摇。当代的员工素质已非昔比。一方面,员工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之比达到了5:。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掌握知识的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人数的60%。另一方面,员工的文化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如今的工人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学历,因此当今的员工十分清楚自己的权力和价值,也十分清楚如何正确处理实际操作中的各种细节,反对每道工序,每个操作都要服从上级的指挥棒。他们仇视由上而下指挥一切的直线等级制,不愿意使自己成为企业的一部“活机器”,任人摆布。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感。因此,以前的管理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现代企业应该如何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磁力,使一大群具有高度文化而又有强烈展示自我价值的员工紧紧吸引在企业周围,这是困扰当代企业家的一个必须马上找到答案的难题。最后,集中划一的管理模式,受到信息化、多元化的不断冲击。众所周知,新技术革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信息革命。信息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一个新的信息社会正在出现。信息技术导致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信息化的网络社会。信息化成为新技术革命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扩大了人们的信息量,因此,个别人和个别利益集团已很难长期控制信息,因而信息化的结果是多元化。例如,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需求心理不再是过去的“大家都买,我也要买”的认同需求,而是“大家都买,我就不买”的个性化需求。与此相适应,企业生产出现了多品种、少批量的趋势。当初科学管理的兴起,与今天它的困惑,均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前者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迅猛的要求,后者是生产力发展太迅猛的结果。管理与生产力的不相适应,表现为员工对旧管理模式的对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对工人“管、卡、压”的泰罗制已引起工人们的广泛不满,他们用怠工和罢工与之对抗。为此,不少明智的资产阶级管理学者提出种种的改良措施,但均无济于事。其原因正如一位美国管理学家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泰罗去世虽然已经60年了,但之后却并没有增加很多东西。”新瓶装旧酒式的努力,解除不了管理学的危机,于是一场管理学的革命正在悄悄地酝酿着。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善于标新立异的美国人,将日本人的这种管理方式起了一个响亮的赋予时代感的名词,即为“企业文化”。于是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响彻了全世界。(二)企业文化的发展美国和日本是全世界最早进行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国家。美国式的企业文化和日本式的企业文化也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企业文化。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方式,与一定地域条件下的种族特性密切相联系,一定条件下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形态受一定的经济、政治状况的制约。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同样会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经济体制、管理方法都会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并在企业文化上得以体现。法国学者米歇尔·阿尔贝在《关于两种资本主义体制之争的对话》一书中概括出了“美国模式”和“德日莱茵模式”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他指出,“美国模式”注重即时利润、眼前效率,忽视国家为保护社会公平面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劳动者作为一种商品而受到市场规律的“摆布”。“德日莱茵模式”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结合了起来,尊重社会权利。在这样一种体制中,市场法则受到了严格尊重,但同时,大家都承认仅靠市场经济的运转是管不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既是一种商品,又同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日本和美国企业文化的差异上,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及民族差别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么,美国式的企业文化和日本式的企业文化具体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各举一例得以认识。二、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学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主体范畴,这一范畴的生成、发展和确立从根本点上标志着企业文化学科的诞生。因此,研究、讨论和学习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际,首先应当把这一概念弄清楚。(一)什么是企业文化现代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企业运营情况的好坏,对国家经济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企业是整个社会科技进步的一大主体。有关人员在对全球的许多大公司进行考察和分析之后发现,现代企业有许多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地方,正是这些差异性的东西在推动着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如下:(1)有若干大企业为骨干,以众多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的企业共生体,从而造就了现代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大生产。(2)企业管理权不是掌握在资本家家族手中,而是由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管理专家来负责企业管理。(3)通过股份制的形式,使得公司股票广泛分散,在经理和股东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经济制约关系,同时,公司国际化会促进产权逐步社会化。(4)生产方式由标准化向现代的非标准化过渡,企业管理由消除工人发生的错误转化为激发工人的创造力。(5)形成了拥有自己风格特色的一套企业文化,并通过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来推动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5个特征中,企业文化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因为国外许多大公司、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且很多公司也形成了非常着名的企业文化模式。那么,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分支、一个历史阶段、一种亚文化。因此,要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1.什么叫文化乍一提起文化,似乎人人都明白它的意思。在我们平时的谈吐中,也常常离不开“文化”这个词。例如我们常常说“要好好学文化”,“我的文化水平不高”,某某是“文化人”,等等。其实文化在这里只是泛指语文和知识,离它的精确定义还有一段距离。文化这个词的概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在欧洲,“文化”一词刚出现时,是与其他词汇一起混合使用的,它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赋予的意蕴。在拉丁语和中古英语中,它指“耕耘”或“掘种土地”的意思。这种用法今天仍在“农业”和“园艺”两词中保存着,它指的是一种农艺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很早就独立使用,并且对它的理解比欧洲要更深刻一些。早在南朝,着名文学家王融(公元467~493年)在《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之”,文化在这里指的是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在这里,文化虽然含有统治阶级的统治权术的意思,但它包括的内容要比当时的西欧对“文化”内容的理解要广泛得多。“文化”一词在欧洲第一次独立使用,是在18世纪的法国。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文化”解释为一种教养,指通过教育能获得的良好的风度,以及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对于文化更深刻的认识,则是在当代,认为文化不仅是某一种工艺或农艺,也不仅是人们的教养和风范,文化涉及范围十分广阔,从政治、经济、艺术到科学、技术、教育、语言、习俗几乎无所不包。尽管目前对于文化的定义据说有120~250多种,但是不论它们之间有多大的不同,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的关于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作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认识,并且通过人类的道德、价值、知识、信仰、风格、习惯、才能等多方面表现出来。文化是人类历史的沉积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由此可见,文化首先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其次,文化不是指个别人,或者少数人,而是指某一群体共同的行为模式;再次,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几乎包括人类的所有行为领域,但其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最后,根据不同的价值标准,又可把文化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或亚文化(在一个比较小的社会中的文化)。2.什么叫企业文化弄清了文化,什么叫企业文化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望文生义,企业文化是发生在企业中的文化。但在实际上,对于什么叫企业文化,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威廉·大内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家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成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2)沃特曼和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中认为“企业将其基本信念、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它的员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促使广大员工为自己的信仰而工作,也就是产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把企业文化概括为“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策略,为企业员工构建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创设一个优良的环境气氛,以便整体地、静悄悄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3)迪尔和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由5个方面的要素组成:①企业环境,这是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因素。②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构成的核心因素。③英雄人物,他们将企业价值观人格化,为员工提供具体的楷模。④礼节和仪式,即企业的日常惯例和常规,向员工们表明了所期望他们的行为模式。⑤文化网络,即企业内部主要的“非正式”的联系手段,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人物传奇的“运载媒介”。总的来说,西方学者们比较统一的看法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是价值观,一个企业组织内部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信念、历史传统、价值准则、行为规范等等,并且,依赖于这些文化,企业内部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五层次论”认为企业文化有五个层次:(1)在企业领导人与一般员工中树立起一种适合于本企业利益的价值观,并且采取一系列的办法来激励企业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爱本企业,为企业的繁荣与成功奋斗,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以达到取得良好效益的目的。(2)提高企业家的经营文化和管理文化水平。(3)提高企业一般员工的文化水平、文化素质,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4)对企业外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5)企业领导人认真研究问题,提高自己参与宏观决策的意识。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在总结经营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由企业的经营者提炼和培育起来的一种适合于本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是由企业群体所共同认可的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奖惩规则。也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两个部分构成的。从管理思想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部门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精心培植、倡导、塑造的一种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从实践角度看,其构成要素主要含企业宗旨、价值观念、行为规则、道德规范、人员素质、企业形象等。还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上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并为本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精神支柱、伦理道德、典礼仪式及智力因素和文娱生活的总合。也有的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尊重和坚持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企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在企业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中含“人”和“物”两方面的管理,以“人”的管理为主;“软”管理和“硬”管理兼备,以“软”管理为主。其中群体意识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心理态势等,行为规范指企业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标准、风俗习惯等,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总起来说,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活动中,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它作为经济存在,同时也作为文化存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重视如何合理安排和配置资金、技术、设备和组织结构等经济要素,一方面还要重视如何应用和发挥企业中经济要素的作用。这些非经济要素(即软件要素)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在员工内心建立自觉性。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企业文化具体表现为企业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二)企业文化的内涵综上所述,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来,企业文化开始成为公认的管理学概念,并在国外管理学着作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和反复论述。企业文化被提到了管理理论的重要位置,也成了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综观企业文化理论全貌,可以看到,它考察的聚焦点主要倾向于对诸种非经济因素的分析,即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心态,包括流行的价值观、伦理观等种种社会因素,人本惟其如此,我们更是众说纷纭,难定于“一尊”。目前看来,至少有以下八种见解:第一种意见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是由企业的“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构成的。“外显文化”指企业文化的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联谊活动等等。“内隐文化”则是指在企业内部为达到总体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汇、凝聚而成的整体风貌。第二种意见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一个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人际伦理关系、厂规厂法、公约、传统习惯和作风等。第三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相近,但有自己的特色。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与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或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认同。持此种观点的一位年轻学者指出:“这里的‘文化’,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人生处世哲学;不是社交活动,而是社交方式;不是运动会的奖牌,而是奖出来的荣誉观;不是新闻,而是对新闻的评论;不是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而是对工作环境的感情;不是企业管理活动,而是造成那种管理方式的原因……”第四种意见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它是和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等并列而独立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价值观、目的要求,实现目的的行为准则和习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企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其一,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性”概念,而是更多地体现出“经济性”。在这一点上,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社区文化”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二,企业文化包括社会传统观念的积淀,而更多的是现代概念的积聚。据此,他们给企业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即指企业受民族文化、社区文化等文化系统及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教育、自然地理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呈现出的企业员工群体的心理水平状态与管理行为习惯的总合。”第五种意见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风俗、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活动,等等。因此,这种观点也把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政治伦理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总合称为企业文化。第六种意见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管理的“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即包括西方学者发明的7“S”要素。这种企业文化恰如“麦金西7-S结构图”第七种意见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的心理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三个部分构成的。企业文化的中心内容是企业的心理文化,就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形成的,浸入整个企业、全体员工灵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还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技术特色、管理特色,以及企业部分经济行为与非经济行为的外在表现和对社会的影响。第八种意见认为,企业文化是个社会学意义上(即广义)的概念:它由许多文化要素,即企业劳动者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物质所构成。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广阔的文化复合体。就是说,企业文化是通过社会上具有一定范围的人(即企业管理人员、员工)的主观意识,改造、适应和控制自然物质和社会环境所取得的成果。它表现为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厂房、机器、工具、产品、组织、制度、纪律、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市场竞争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角度地位、伦理道德规范、审美价值标准等。上述种种见解,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分析和界定,都从一个角度进行了透视,揭示了它若干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在特性。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基本点。1.文化背景企业文化是特定的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细胞,它不能脱离民族的、时代的文化背景。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充满人情味的日本企业文化,人情关系淡漠的美国企业文化等,都是它们民族文化的某种程度的浓缩反映。2.文化积淀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家及其广大员工群众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不断地产生出种种观念、作风、思想、观点等。它们在最初只是一些偶然的感受,如讲究卫生、饭菜色香味俱佳的餐馆顾客多,反之则少;花样新而质料好的布卖价高,销货快等,经过足够的反复之后,便变成了一种定势和信念,形成了质量意识、优质服务等企业文化观念。因此,它是正在稳定下来的文化积淀。3.实体内容静态、平面地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其方法论基础是企业哲学),以此为主导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信念和企业风俗、习惯、传统等;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等。这里特别应当强调的是,我们列举的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就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信息)的实体—这是一种文化的实体—实际状态,不能把它与某种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特殊形态混为一谈。4.复合形态应当明确,企业文化同一般文化一样,是一种信息。不论是思维模式,还是价值取向,不论是企业行为,还是企业形象,不论是质量意识,还是企业信誉,一切企业文化要素都必须有一个载体,才能被人所把握,由此便决定了企业文化生成、存在和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以人脑或书刊等载体的观念(或心理)形态文化;以生产资料、生产产品等为载体的物质(或物理)形态文化;以人的行为、人际关系和制度等为载体的制度(行为)形态文化,从总体来看,它便是一个三层次的复合形态。至于所谓“外显文化”、“内隐文化”,或“表层文化”、“深层文化”,或“物质财富”、“精神成果”(财富)等范畴对企业文化形态的表述,都不无道理,但又总令人感到不很精确。5.功用特点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赖以发挥的关键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生成的社会群体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从企业管理工作视点上看,即企业家、管理人员正是从培育和调控企业的社会群体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影响、制导和调节企业行为和日常经营的。成功企业的企业家从培育、调控企业社会群体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入手,来调控、转化、制约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关于“利润的心理”、“处世为人的哲学”、“参与俱乐部的动机”和“奖牌折射出来的荣誉观”等,即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推动企业发展。三、企业文化的内容关于企业文化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一种是大体沿用西方学者的看法,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等内容。另一种意见认为,整个企业文化可从决策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精神文化、娱乐文化和联谊活动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第三种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含有企业形象、企业素质、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民主、企业伦理道德、企业制度、团队意识、企业文化活动等子系统。综合上述意见,第三种看法更符合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便以此来描述和构建企业文化体系。(一)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中的本质要素,是企业员工的集体意识,它反映了企业员工集体志向的决心和追求。企业精神具有两重性:要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要么悲观丧气;要么有胆有识、敢想敢干,要么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么勇于开拓进取,要么保守落后、固步自封。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积极进取、富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美国成功的饮食服务企业麦当劳公司,有为顾客提供热情服务为荣的精神;有重视小处、完善细节的精神;有重视团队作用,激发兴奋,鼓舞的精神;有重视服务动作快、品质高、服务好、整洁优雅的精神。由于麦当劳公司为顾客提供了热情和周到的服务,因而它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信誉。公司创办人克罗克提出要“让金黄色的M形拱门标志成为品质、服务、整洁与值得花钱买来吃的标志”。日本松下公司有产业报国、感恩报德等七种精神。日本东京西武百货公司有激励员工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等。这些都是积极向上、富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日本东京西武百货公司激励员工追求自我实现精神所采取的措施足以鼓励员工的工作达到卓越的程度。他们采取的第一条措施是:公司的任何一个商店、办公室都贴着一张既吸引人,又使人费解的宣传画:一个巨大的人头像,头顶上顶着一个小铁塔,塔尖的四周放射着闪电,这叫做西武公司的“热情发电图”,象征员工对公司的热烈情感会化作巨大的智慧,像闪电一样给公司以巨大的推动力。他们采取的第二条措施是:建立一系列保证员工自我实现的制度,如“自我申报制度”、“专门职务制度”、“禀义制度”、“员工再复职制度”,等等,其中“自我申报制度”要求每个员工每年都要填写自我申报表,表达每个员工对自己深造、工种交换、晋升职务的要求,以及对现在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意见,该公司一位29岁的女系长,做妇女服装的销售工作,她一边工作一边学外语,提出两年后希望做海外工作,但她外语还不行,于是课长帮助她制定了一个外语进修计划,两年后她如愿以偿。她到海外后十分感激公司的培养,工作、学习劲头比以前更大了,做出了常人想不到的业绩。该公司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不是人不好,而是没有用好。激励精神、合理用人,当然就能使平凡人干出非凡的成绩。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中的决定性要素,它决定其他企业文化要素的性质。例如它可以使企业价值观、企业信念、企业经营哲学等是上进、乐观、积极、开拓的,也可以使它们是退缩、悲观、消极、封闭的。因此,它影响到企业文化的性质,使企业文化表现为两重性。企业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表现形式简明扼要,语言精练、恰当,富有动员性。有时候可用一句口号表示,如:“顽强进取、争创一流”,“开拓服务、争先创优”,“顾客第一、人为中心”,“开拓文明、求实创新”,等等。一个企业创建自己的企业精神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使员工经过努力可以做到,任何假、大、空的口号和提法,虽然提得高、喊起来响亮,但对员工和企业没有实际意义,都等于没提。(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基石由于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只有那些有益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在群体中反复出现,因而价值在文化中居有核心的地位。同样,企业价值在企业文化中也起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说,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因此研究企业文化的许多人把企业价值称为企业文化的基石。可以这样认为,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取向,对企业兴衰具有决定性作用。正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的那样:公司可以凭借自己高尚的价值观,把全体员工的思想引导到自身想象不到的至高境界,产生意想不到的激情和工作干劲,这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根本。美国管理学家—《寻求优势》一书的两位作者彼得斯和沃得曼也有同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公司的成败取决于价值观正确与否及其清晰程度。企业价值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存在初期。由于企业经营能力差、规模小,其宗旨也只能是为了企业或员工的生存,或者为了养家糊口而赚钱;第二阶段是企业进入成长期,经营能力增强,规模逐渐扩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以赢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它的价值观便超越了生存需要阶段,开始追求“一切为了用户”,“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服务;第三阶段是企业进入成熟发达期,它的价值观便跨越了用户和顾客,变为为社会服务,追求进步,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产,个性全面发展,等等。不同层次的企业价值观引导和制约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取向,进而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三)企业目标—企业文化的指示灯企业目标就是企业的灯塔。何为企业目标,简单地说,企业目标是以企业经营目标形式表达的一种企业观念形态文化。在企业实践中,企业目标作为一种意念、一种符号、一种信号传达给全体员工,把一个企业的特定经营指向指标化。也就是说,其主旨在于,以一种企业目标(如到2010年实现钢产量××吨,或汽车××万辆,产值××万元等等)的形式,引导全体工作人员通过努力,把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预期抽象目标变成实在的成果。显而易见,企业目标有若干基本的特点。其一,经营目标数量化。多少产值、多少收入等,把企业生产经营要达到的目标变成一系列具体数字,具体化了。其二,全部内容集中化。多少万元的产值、多少吨钢材的产生等具体数字,不但是企业的经济奋斗指标,同时也集中反映着企业的群体人格价值追求、企业道德规范、民主建设、团体意识、企业形象等一系列企业文化内涵。其三,战略指向成果化。具体、实际的数字,又使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指向具体地以成果形态事先表现出来,使人们在过程起点,即可大体预知过程终点的情形。其四,发展指标观念化。经各种形式的灌输、宣传有效的思想工作,使之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深入人心,它成了直接导向和调控人们行为的一种观念。(四)企业伦理道德——企业文化的行为规范企业道德同样是企业的一种反映。企业道德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对于企业成员的道德,另一部分是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企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受社会道德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道德产生反作用。当一个企业树立起与社会道德相应的道德时,这个企业的行为规范有了标准,从而才能和谐地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企业道德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是具有强大的舆论约束力,因而企业道德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的功能、机制、作用是从企业伦理关系的角度发挥出来的。它的整个体系,包括企业道德意识、企业道德关系、企业道德行为,都同法规系列呈现为一种互补的关系、格局。它是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业务规定、技术规程等所不能替代的“灵魂法制”。企业道德以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等道德范畴来评价和规范企业、员工的各种行为,调整和控制企业之间、员工之间各种行为的相互边际关系。企业伦理道德通过两种途径调整五种关系。两种途径:一条是通过舆论和教育方式影响人的心灵;另一条是以传统、习惯、规章制度等形式在企业中确定下来。五种关系是:(1)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如企业销售必须讲信用;(2)企业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如真诚合作、互惠互利;(3)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企业竞争必须友好、公平,不能采取卑鄙手段;(4)企业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如企业组织必须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员工必须忠于职守;(5)员工之间的关系,如员工之间应同心协力,开诚布公,同事如兄弟姐妹、相互关照,切忌“落井下石”,等等。这些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人们心中的“灵魂立法”,用以规范员工和企业的行为,协同并肩,同心同德,为企业繁荣而奋斗。(五)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准则企业制度文化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生成和发育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企业为实现其盈利目标,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等,又是处理其相互之间生产关系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它在实践上表现为带强制性质的义务。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文化系统,企业制度大体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员工群体在物质生产、流通、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2)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3)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种种行为规范和准则。企业制度的完备与否、企业制度的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特别是企业文化贯彻“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能力如何,对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关系极大。事实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如,某水泥厂,坚持科学的人本原则,总结几十年企业管理的经验,提出并推行“规范化工作法”,用统一、科学的规范引发统一的行为,把8小时工作时间划分为32个时间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时间内,规定员工干什么,怎么干,按照什么顺序,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从而使工作实现程序化、均衡化、标准化。同时,对每个工人实行定岗、定责、定薪,将竞争机制引入生产、管理岗位,彻底打破八级工资制,使大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这样,使有消极随意性的员工产生了危机感;主观能动性强的员工更加强了紧迫感;中间状态的员工也大大提高了积极性,从而使整个企业以过硬的微观连续性管理,保证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获得了最佳经济效益。这一事实,以及其他许多注重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立足于“治事”,主要地不是“治人”,而是处处注重“感情投资”的企业制度、规范、准则等的改革、创新、调整,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整个企业的发展,是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的。(六)企业民主—企业文化的感情因子企业民主,即企业活动中企业员工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制度。美国很多公司都极其重视企业民主,他们把员工视为同伙人,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尊严,这就大大增强了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松下员工做事的热忱,非要老板出面制止不可,因为他把员工看得比自己伟大。美国的RMI公司总经理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跟员工打招呼、开玩笑、听他们说话,而且还昵称两千多名员工的名字。正是由于他尊重员工,重视民主,曾三年未投资分文,却挽救了几乎80%的损失。企业民主的内容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企业的民主意识。即从根本上树立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企业管理。这是决定企业存亡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的许多公司都要求员工要知道公司的事情,要分享信息。蓝贝尔公司要求公司的每位员工都为公司的形象负起责任。美国的许多公司都没有明确的指挥系统,员工能够同最高管理层接触,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大家见面都直呼姓名南方大厦以其开拓经营、周到服务而誉传遐迩。其成功的秘诀正源于大厦确认“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并通过实际措施来激发和培育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第一是建立沟通日制度,认真倾听员工意见。每月10日、25日为干部沟通日,由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直接倾听员工意见,从而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员工爱厦如家的责任感。第二是理解尊重员工,与员工共享物质和精神快乐,这主要表现在总经理对大厦4000多名员工的理解、尊重和体贴。总经理用企业福利基金,按每人每月一定的标准,让每个员工利用工间15分钟小憩,轮流到店内自设的休息室喝一杯饮料,润润嗓子,提提精神。营业员们喝在嘴里,暖在心里,无比欣慰,当他(她)们重返三尺柜台时,为顾客服务的热情更加饱满。为员工举行生日晚会,也是尊重、理解、体贴员工的表现。要为4000名员工过生日,谈何容易,而他们却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按月份划档,把当月过生日的员工召集在一起,每月为他们举行一次集体祝寿文娱晚会。这天晚上,商店管理人员全都到场祝贺。此外,南方大厦还让员工们每年轮流到别墅休养四天,休假一周,所有这些都使员工充分感到自己正是大厦的主人,进而培育出真诚、团结、效率、奋进的“南大人”精神。员工参加企业管理,领导则尊重、体贴、理解员工,这本身就是企业民主的体现。因为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第二是民主权利和义务。员工有了民主意识,还必须规定相应的民主权利和义务,它既是民主意识的体现,又反过来促进民主意识的强化。美国惠普公司的用人哲学被称为“惠普方式”,它使每位员工都有权享受公司的荣誉,承认“公司的成就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晶。”戴娜公司则强调“公司要为那些想要改进技能、拓展事业或仅只想加强通才教育的工作人员提供训练与发展的机遇”。玛斯糖果公司的每位员工包括总经理,只要一周内人人都上班,就可获得一成的销售红利,只要每个人都对公司尽义务,都能及时得到奖励。第三是企业的民主习惯和传统。这是企业民主制度在企业和员工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并形成一种惯例,不需要克服困难得以实现的自觉行为,比如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对话成为一种惯例,它是企业民主发展到高水平、高境界的表现,如南方大厦长期实行的“沟通日”制度,已成为了一种民主习惯与传统。企业民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既需要外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又需要企业内部决策层、管理层等各级人员的共同努力,而关键在于决策层的认识和观念。因为民主意识、员工的参与意识,民主权利和义务、民主意识和习惯的形成,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企业决策层本身必须具有民主意识,同时又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培育员工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七)企业文化活动—企业的功能文化企业文化活动,总的来说,作为企业的功能文化,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功能性。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一般说来,都是为了发挥其特定功能而进行的,并不是因为它们与其特殊的企业生产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当然技术性活动有些不同),已如上述。还要指出的是,一般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如发展物质文明的主导功能、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功能、对智力开发的动力功能、对共同意识的凝聚功能等,它都具有。第二,开发性。这包括三个具体内容:一是开发生活,拓展人的生活空间,丰富人的生活内容,增添人的生活乐趣,美化人的生活、心理、文化环境。二是开发人的素质,包括人的体质、智力、脑力以及道德情操、价值追求、品质修养等。三是生产、技术、工艺、产品等的开发。第三,社会性。企业内搞的各种功能性文化活动,本身即带有共性,是社会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团体等都可以搞的“通用件”(专业技术培训等例外)。另一方面,他们又可通过这些功能性文化活动,如歌舞晚会、舞会、各种球赛、报告会等,同社会各界加强联系,相互交流信息,提高企业的社会声望;同时,在与社会各界日益增多的接触中,亦可更多地了解用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服务的意见和要求,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作为企业功能文化,企业文化活动大体上可分为文体娱乐性、福利性、技术性、思想性4大类型。1.娱乐性活动这是企业内部(也包括部分以企业名义)开展和组织的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如举办和组织员工之家、工人俱乐部、电影放映晚会、录像放映、电子游艺、图书阅览、征文比赛、摄影比赛、书法比赛、周末舞会、文艺演出、春秋季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射击打靶、游泳、滑冰、野游、游园、钓鱼比赛、自行车比赛、“五月歌会”、“戏剧之春”、“班组之声”等。经常举行交流、比赛、辅导、展览等活动,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员工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形成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滋养着企业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2.福利性活动这主要是企业从福利方面关心的各种活动。企业通过这些活动,在员工中,在企业内外,造成浓厚的人情味,造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情场”,使员工加深对企业的感情,加深对这种福利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依恋感。3.技术性活动在常规的企业生产、经营之外,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和智力开发等问题,由企业倡导或员工自发组织进行的技术革新、管理咨询、劳动竞赛、教育培训等活动。这类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欲和成就感,使员工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同时,它又是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在生产过程之外培育和开发员工素质的一个基本途径,而这些活动每一次的圆满结果和获得成功、取得成果,又都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持久地促进企业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文化环境的生成和发展。4.思想性活动这种包括以下类型:首要的是一些政治性的文化活动,如开展形势教育、法制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学习和其他有关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还有一些像新书报告会、生活对话会、沙龙等。(八)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是指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它主要通过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为及其产品在企业外部的形象,即通过员工的形象、产品形象和环境的形象体现。企业形象同样是企业文化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它在企业内部有凝聚和激励作用,在企业外部有吸引和辐射作用。(九)企业素质——企业文化“软”的硬件关于企业素质,这些年来,学术界和企业内部几乎天天在谈,时时在说,也有以文字问世的,但系统、全面、完备的着述,尚未见到。但观点纷呈,说法不一。这里概括地阐述一下企业素质中的人的素质。企业素质,从大的方面说,分为人的素质、物的素质两大系列。我们认为,人主要有体力素质、智力素质和精神素质三个方面,其中,精神素质是人的主导素质;智力素质是人的主体素质;体力素质是人的物质依托素质,三者的流变统一,构成了活生生的人。(十)团队意识——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团队意识,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东西。人们都明白,社会化大生产优越于小生产,优越于自然经济。它为什么优越呢?核心的东西是,靠分工协作、专业化而生成的“集体力”、结合力。这也即是系统论举例说明的1+1>2(而不是等于2)的“系统效应”,而“集体力”、“系统效应”的生成是同团队意识中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团队意识,就谈不上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协同动作,就谈不上作为它们各个能力的总合的“集体力”。这就是说,发展企业文化,要增强人们的团队意识,从而改变人们原来只从个人单体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定势,建立价值体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潜意识地对企业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强化人们的整体意识、集体观念。具有强烈团队意识的企业成员,会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目标有深刻的理解,自觉地调节个人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企业整体相联系。这样,企业的各项工作就能有机地联系起来,整个企业就能有节奏地运行。由此可见,团队意识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表现为企业这个整体的一种集体力,即1+1>2的结合力,或叫“系统效应”。其次,它表现为企业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一部分。第三,归属感。以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员而自豪,并以此为自己全部生活、价值的依托和归宿。第四,安全感。每个员工都深深体味到这个企业是我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立命安身之所时,这种团队意识便成一种安全感意识。四、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而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又是千差万别的。但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我们不难在这千差万别之中找出共同的普遍性因素。因为企业文化的特征是由其结构和功能决定的。绝对地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构成企业文化基本元素的企业文化质点(特质)具有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作为整体,作为总和的企业文化具有的特征。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归纳为几个方面。(一)人文性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也是企业文化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根本区别。工业文明是诞生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的传统思想带有浓厚的西方科学主义色彩。这样的管理把企业看做单纯的经济组织,把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物的运作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物,人被看作物(机器、产品)的附属品。这其中的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桎梏,而企业文化理论这一充满东方人文色彩的管理哲学应运而生,有效地弥合了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先天不足。所谓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企业内外一切活动都应是以人为中心的。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不应是单纯地制造产品、追求利润的机器,员工不应是这部机器上的部件;企业应该是使员工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事业追求,和睦相处、舒畅生活的大家庭。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社会不应该单纯是商品交换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二)社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这个经济社会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生活信息,等等。它是一种社会群体心理文化、物理文化、行为文化。到“丰田村”工作的员工,往往都以有“丰田精神”而自豪,使它们的观念、行为、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企业文化必然是社会性的。(三)集体性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价值观、规范和制度积淀下来形成的。这不是哪个企业成员或哪一部分人所能完成得了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经营理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都必须是由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企业文化是依靠一个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集体性。(四)个异性许多企业管理理论,往往总是试图寻找一种适合于一切情况的企业运行模式。这种“共性”化的管理模式尽管在今后也不应完全抛弃,但它的确是以往“一刀切”弊病的原因之一,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更强调把握企业的个性特征,强调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实际上,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品质。从生产设备到经营品种,从生产工艺到经营规模,从规章制度到企业价值观,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设施、不同的行为规范和技术工艺流程,所以,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体性、殊异性特色。任何一般的、空洞的企业文化,都不可能有持久、强大的生命力。(五)社区性企业文化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样式,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机构或生产机构,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社区类型。企业对员工来说,不仅是工作环境,而且是生活环境、交往环境。企业不光为员工提供了谋生手段,同时为员工提供了人生舞台,提供了满足多种需求的条件。(六)综合性企业文化不但具有个异性,而且也具有综合性。文化本身因为有用、有价值,特别是当一种文化的价值是另一种文化所不具有的时候,它的这种价值便会被别种文化所吸纳。不管何种文化,它作为民族的、社区的共同体验的结晶,都含有特殊的价值。当这些文化相遇的时候,它们彼此相互吸取、融合、调和各个个异文化中有营养的部分,重新构筑新的个体企业文化的机制和特征。这即是企业文化的综合性。企业文化的综合性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宏观文化的吸纳性的综合,这里还包括有选择的成分。二是对不同企业的微观文化的吸收性的综合,把别的企业文化中适于本企业文化吸取的部分拿来,汇合成本企业的新文化。三是对企业各基层单位、广大员工群众中新萌生出的文化胚芽进行概括、加工性地综合。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一个统一体。企业文化的综合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面的集中,它实质上是精华的吸收与再造,包括生成新的文化。企业文化的综合性愈强,生命力就越强。(七)规范性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所创造出来的,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这就要求企业内个人的思想行为——至少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行为应当符合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认同一致。当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与企业文化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企业整体文化的规范要求,在这一规范下,企业力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八)时代性任何企业,都是置身于一定时空环境之中的,受时代精神感染,而又服务于社会环境。企业的时空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它的生成与发展,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必须要受到一定时代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的制约。由后者众多因子构成的时代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反映出来,即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时地演化着自己的形态。一方面,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代,其文化也有不同特点。每一个时代的企业文化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特点和风貌,反映了它们产生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竞争,效率等观念、文化都必然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旋律。可见,时代特点感染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映着时代风貌。(九)民族性所谓民族,就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由于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不同,处于不同民族群体之中的人们,由于共同参与一种文化制度,共享一种文化制度,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的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如特定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任何工厂、商店等,都是一定国家、一定民族的生产经营单位。因此,任何企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都必定是某一民族文化的微观(经营单位)的表现形式。因此,民族性、国民性,也就成为企业文化必然具备的一个重要特征。首先,民族文化教育是企业文化的根。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企业,其文化往往都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根源。尽管它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各国企业文化,丰富、发展自己,但是其根(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积淀)还是本民族的。其次,企业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美国企业“追求不可动摇的事实”的文化观念,日本企业的礼教习俗、家族风尚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他们民族文化的印记。第三,企业文化的发展往往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伦理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准则等等,往往成为企业文化发育的营养基。例如,日本的“公司精神”——“诚”、“和”、“开拓者精神”等等,就是在激烈的商品竞争背景下,吸取日本文化的拼搏精神而生成的。五、企业文化的功能为何在企业管理科学中,人们注重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把培育良好的企业作为致富至宝和成功之路,就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的软件,能发挥物质资源等硬件所起不到的作用和功能。但是,对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十分清楚的,特别是把它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尚有待于不断完善和科学化、系统化。依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特别是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所以关系极大。一个重要原则是,它是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换言之,它具有一种凝聚功能。凝聚力,从而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可围绕企业目标,凝结成极大的集体合力,生出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空前地焕发起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最有成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单靠发号施令,很难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员工由某种共同意识(以及其他一些精神要素)所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人们越来越发现,企业管理中的分析、控制、决策技术、定量化、合理化等抽象的理性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仍然有其重要作用。但是,企业文化所塑造的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意识表现出更大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生产合力的功能——凝聚功能。美国《寻求优势》的作者指出:虽然好的公司确实在分析技术上比别人高明,可是我们相信他们的主要决策都是在他们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绝不是分析计算出来的。那么,如何理解、如何把握企业文化这一凝聚功能呢?这是一个需要真正弄清,把握住其一系列凝聚机制的问题。1.归属机制在企业这个群体中,个体虽说有相对独立性,但也决不是可以根本超越群体而孤立存在的单个人。他在企业中必定同别人发生联系,结成一定的关系;若从企业原本即是以专业化协作为基础的社会化、现代化生产单位来说,企业中的任一单个个体离开集体,就将是寸步难行。个体对群体事物的参与,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企业群体又迫切需要每一个人的奋发、努力;因而,不时地对个人归属的认同和鼓励、赞扬和支持。这就是一个由归属(凝聚)观念——归属(凝聚)行动——归属(凝聚)结果(即个体与群众相互认同、肯定)的过程。2.准则机制企业文化的确无法分析计算出来,但是,成绩卓着的公司,成功的企业能够创造出一种内容丰富、道德高尚,且易为大家接受的文化准则、价值准则。这种准则本身,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文化氛围、环境结构、具体而又灵活的规范,调控着人们的行为,使员工们情绪饱满,互相适应和协调一致。企业文化的准则机制,先是以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激发广大员工作出不同凡响的贡献,从而在成千上万员工心目中形成一种强烈的目标感。这种目标感可以是来自对产品的热爱、高质量服务的愿望、对革新的鼓励,或者对每个人的贡献给予承认和荣誉等,而要实现赋予了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共同目标,在行为上就必须协同、协调、相互适应。这样,这一作为准则的具体机理又与归属机制一致起来。3.情感机制企业文化之强烈的凝聚力功能包含有一种情感机制。企业文化讲究尊重个人感情,能造成一种亲密友爱、信任的企业气氛。在这种条件下倡导集体主义,满足员工的社会性心理需要,就会使人们改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出发建立的价值观念,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整体信念。它通过共识,使人们认识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与作用,当员工意识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赖时,就必然潜意识地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企业意识。具有强烈企业意识的员工,会自愿自觉地把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竭尽全力帮助企业成功。这样,由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强烈的企业共同意识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把企业全体成员的力量凝聚成一种合力,就使由个人行为构成的企业行为协作系统产生出最大的功效。4.内聚机制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还包含有一种向心力机制,即向一个中心点集聚的机理。许多企业在搞利益共同体建设,不管是不是有意识地搞“利益共同体”的活动,或专门有意识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企业在事实上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每个个体、每个员工、同仁,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之中,受这一群体特定企业文化的陶冶,都必然产生对这个群体的一种内向心理。当某个工厂的员工说“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时,他心目中的这个厂,首要的是他自己所在的工厂;当某个员工说“爱厂如家”的时候,他在心底里首要盼望的当然是他工作所在的那个“厂”能像他的“家”一样温暖、可爱。这都表明,在长期特定企业文化氛围中生活的工人的向心心理,这也表明企业文化的内聚功能和作用之大。(二)激励功能激励是当今企业管理的一种职能,激励理论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激励是基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刺激和影响,而诱发起人这个有机体产生的一种自勉力、发奋进取精神,以及推动人们献身事业的责任感和行为。人们的这些精神和行为状态,对实现自我目标和企业目标有着极大的强化、激发和推动作用。我们经常在企业中发现,广大员工对企业目标的献身精神和从事生产劳动的态度是有极大差异的。有的人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实现企业目标的愿望,并在行动上有所体现,能卓越地完成本职任务;有的人有一点进取意识,但不强烈,劳动工作一般,只要勉强能完成任务,就得到满足;有的人进取的愿望极差,对完成企业目标感到是负担甚至厌恶和憎恨,经常完不成任务。激励的任务就是要使这些处于不同精神状态的员工都能为企业整体和为实现自己所在的组织单位的目标作出贡献。企业文化为什么能对人们起到激励作用呢?一是因为在诸多的激励因素中,组织环境的好坏与激励的强弱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建设能为员工培养起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美国学者利特温和斯特林格在对一个官僚结构型组织的460名主管人员所作的典型调查中发现,人们的动机的强度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其中组织与权力激励有密切的相互关系,而与成就激励、社交激励则呈相反的相互关系,而在一个具有严格责任制、明确的价值观和行为道德准则的温暖、平等的企业环境中,环境与对人们成就的激励关系极为密切,与权力激励只有一定的关系,而与社交激励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在这样的企业中,人们都在竭力为自己的组织工作,在企业组织内能得到公平和温暖的感受,所以不需要过多地从企业外部去寻求满足感。利特温和斯特林格关于组织环境和激励力量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关系的理论,可用表1-2概要示意:表1-2(此处图略)组织环境对激励的关系对权力激励的影响对社交激励的影响环境范围激起减少减少组织机构(具有规章、条例和程序的严格而又刻板的组织)奖赏(强调积极的奖赏而不是惩罚)无影响激起激起风险(强调敢冒风险和接受挑战)减少激起减少温暖(非正式群体的友好气氛)无影响无影响激起职责(感到自己是主人)激起激起无影响风险(强调敢冒风险和接受挑战)减少激起减少无影响激起激起激起激起减少争论(强调听取不同意见,公开问题)激起激起减少准则(感到含蓄的和明确的目标以及工作准则的重要;强调做好的工作;目标的挑战性)支持(主管人员及其助手们感到有用的相互支持)对成就激励的影响身份(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公司并感到自己是一名有用的成员)一般地说,具有良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的组织集体,企业内的小环境比较和谐,人们都有执着的事业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那种彼此之间互不服气,为权力、为奖金、为工资争斗的现象比较少,他们能把对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成就密切连在一起。二是因为企业文化能起到精神激励的能动作用,能发挥其他激励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众所周知,对员工的激励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激励方式都能从不同的侧面或方位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常见的激励方式主要有4个:(1)目标激励。它可以是物质性的目标,如产量、品种、质量、利润等,也可以是精神性的目标,如企业的信誉、形象,员工个人的成就、心理文化上的满足。目标的设置要适当,目标过大过高,脱离本企业实际,会使人感到高不可攀;目标过近过小,会使人们沉溺于眼前的利益,就不可能激发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只有目标适当,才能够发挥人的积极性。一般地说,能够经过努力而实现的目标效益越大,其激励作用就越大。企业文组织机构(具有规章、条例和程序的严格而又刻板的组织)对成就激励的影响支持(主管人员及其助手们感到有用的相互支持)准则(感到含蓄的和明确的目标以及工作准则的重要;强调做好的工作;目标的挑战性)化中内涵的经营宗旨和经营战略目标,一般是属于企业高层次的经营理念,带有较强的精神性、理想性的激励作用。(2)领导行为激励。领导行为的正确与否,对企业员工影响最大,也是企业文化是否形成和企业成败的关键。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报酬引诱及社会压力下的工作表现,仅能发挥各人工作能力的60%,其余的40%则有赖于领导者的激发。(3)竞争激励。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组织内的竞争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通过竞争,能体现社会要求与企业组织目标的统一,并使员工从内心接受组织的目标,激励他们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特别是在竞争中的优胜者和英雄模范人物,能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使人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发挥榜样激励作用。(4)奖惩激励。奖励是对人们某种良好行为的肯定与表扬,使人在物质上和心理上得到一种新的满足,并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好的行为业绩。惩罚是对人们某种不良行为的否定和批评,使人克服这种行为。奖励和惩罚得当,都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但是奖励对企业文化形成的作用,远远胜过惩罚。因为依赖处罚和压力推动员工努力劳动,则员工必然要采取防卫措施,这种不是出于自觉的防御态度,与自动自发的工作意识和行为,两者在工作效率上有很大的差别。企业文化建设应侧重于奖励功能的发挥。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这两种奖励的结合。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则着重体现在精神奖励上。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曾把激励因素分为外附激励和内滋激励两类。前者是来自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对一般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激励;后者是由于员工们自身基于外部刺激而发自内心的激励力量。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在实质上是一种内滋激励,它能综合发挥目标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竞争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的作用,从而激发出企业内各部门和所有劳动者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