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20-2021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7单元不朽的红楼含解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本单元所讲内容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享受读书的愉悦,丰富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与这部被誉为“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的经典对话,还可以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单元目标]目标内容方法指导1.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2.根据课后学习任务,侧重阅读相应回目,重点完成任务中的其中两项。1。粗读。阅读《红楼梦》这部文学著作,利用书中的回目、序跋、注解等,学习搜集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对作品相关评价等资料,进行深入研读。2.细读。梳理全书回目,把握情节主线,大致了解小说的结构;依线索勾画圈点,力争读通读懂;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分析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关注人物形象塑造;反复阅读和思考,鉴赏小说的语言特点。3.新读。以现代人的视角,结合现实生活,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全新的解读或评价.《红楼梦》[知人论世]曹雪芹(约1715—1763),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除夕,因贫病无医而逝。(一)著书背景《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二)学术背景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清代学者运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五四运动前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引进西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自此正式步入学术之林,被称为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20世纪末21世纪初,红学发生分化,主流红学遭遇瓶颈,民间红学奇谈怪论迭出,红学整体的学术品质和社会声誉均呈下滑之势,同时又给人很多想象空间。红学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等.红学具有高关注度、高吸引度、高参与度的特点,上至政商学,下至工农兵,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不乏红学爱好者,甚至跨越国界、跨越语种,其在国际上的热度堪与莎学(莎士比亚学)比肩。《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笔法,为我们徐徐铺开了十八世纪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由鼎盛而至衰颓的过程,也看到了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众女儿的不幸命运。这部小说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红楼梦》被王国维誉为“艺术的绝大著作",被周汝昌先生评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被王蒙赞为“生活的百科全书,语言的百科全书”。[阅读任务]任务一总览目录,了解基本信息阅读范围任务指向前五回梳理小说的整体艺术架构,厘清人物关系,提高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阅读任务1.(粗读)请阅读《红楼梦》前五回,绘制荣、宁二府主要人物关系图表,并将其中各类人物的关系体现出来。[参考示例]2.(细读)阅读第1回,谈谈小说中人物甄士隐及其梦境在小说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甄士隐在整部《红楼梦》里,只是个起引子作用的人物,作者借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告诉读者,他是从生活原型出发来写这部书的。甄士隐投亲受欺,贫病交加,感到人生幻灭,终于断绝一切牵挂,随疯道人去了。这一切对全书情节来说是一个缩影,甄英莲(香菱)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观园里众多儿女不幸命运的一种象征性的写照,甄士隐的人生经历也是贾宝玉的人生经历。甄士隐之梦也就是小说由虚幻过渡到现实的一种方式和暗示,由此展开对故事庞杂内容的描写和叙述。3.(细读)小说以虚幻的手法作为开头,并且在整本小说中不时穿插这样的一种写作形式,有何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因为正是这些内容,形成了与实界相对的虚界,正是这种虚界寓意的丰富无穷,使得小说像一个纵横错杂,混绕不清的迷宫,诱引着一个个的爱好者、研究者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这正是此书的魅力之处,也是此书生命的元气所在.试想,倘没有这些诗词歌赋牙牌酒令,一切都已坐实,那红楼的价值和意义又安在?《红楼梦》就是这样,虚虚实实,假假真真。虚界是对实界的预示,具有天命性质;实界是对虚界的敷衍,具有人力性质,红楼悲剧的产生就是这种人力不敌天命的结果。同时作者迫于现实的压力不能直书其事也是采用虚幻手法来写的原因之一。4.(细读)文中的诗词《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艰苦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曹雪芹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旷世千古的奇书.这里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而是他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故的无情批判和揭露。既包括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的经历;也包括宝玉、黛玉、宝钗爱情的悲欢离合及四大家族的内部斗争等.“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的酸甜苦辣.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雪芹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红楼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最好的诠释。5.(细读)本回在整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小说构思了一个带有梦幻色彩的楔子式结构,甄士隐的梦是小说由虚幻过渡到现实的一种方式和暗示,由此展开对故事庞杂内容的描写和叙述。用“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为开篇,从甄士隐这样一个引场人物的角度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打上了一条因果链。这条因果链起自“以泪偿灌”,结自“林黛玉归位”,以梦起,至梦结。6.(新读)文中梦境与现实有机结合,那么这个梦境有什么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梦境本是虚幻,原无真实可信,但文学作品中的“梦境”艺术,是把现实生活梦幻化或把梦幻境界现实化,用荒诞离奇的手法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意趣。《红楼梦》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对封建制度本身的强烈批判.这种批判性通过宝黛爱情的生离死别,十二钗的红颜薄命和贾府的衰败没落得以全方位表现,同时也达到了揭示这种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趋势的效果.而“梦境”意象由于渗透了这种强烈的批判性而具有其他作品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7.(细读)结合第一回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仔细阅读第五回,初步了解《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寓意,猜测其中隐伏的作者对人物命运的设定,绘制出人物命运的思维导图。[参考示例]任务二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阅读范围任务指向第六回、九回、十七回、二十三回、三十回、三十五回反复阅读品味,体会小说的主旨,通过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提升把握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阅读任务1.(细读)在第二十三回中,作者是如何将宝玉对父亲的畏惧心理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宝玉对父亲的“畏惧"心理。如:表情描写——宝玉听了这谕,喜的无可不可;“老爷叫宝玉",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语言描写-—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连连的答应了几个“是”.动作描写—-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宝玉答应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嬷嬷一溜烟去了。对比手法—-蹭到这边来;一溜烟去了.2.(细读)请结合第三十五回的内容,梳理玉钏儿对宝玉态度的变化,请分条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1)玉钏儿对宝玉的态度先是怨怒不悦;(2)然后是惭愧不好意思;(3)最后是欢喜。3。(细读)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共题写了五处匾对,贾政对宝玉的态度各有不同,如何理解贾政对宝玉的态度中蕴含的深意?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作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①题写“曲径通幽”时,“贾政笑道”是满意。宝玉题的对额确实体现出过人的才气,超出众人甚远,众人的称赞更是让贾政很有面子。②题写“沁芳亭”时,“贾政笑道”“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体现的是贾政掩饰不住的得意。③题写“有凤来仪”时,“贾政冷笑道”“贾政点头道”“贾政摇头说道",是掩饰自己的得意,同时也是在众人面前体现自己教子严厉,维护自己大家长的威严形象.④题写“杏帘在望”“稻香村”时,“贾政一声断喝”是对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表现出的按捺不住的表现欲和年少轻狂意味的不满,他不想让儿子过于骄傲。⑤在讨论“稻香村"时,“贾政气的喝命”,是宝玉“牛心",对父亲也不客气地反驳,流露出叛逆的意味,这让贾政不喜欢。4.(细读)从第九回来看,袭人是个怎样的人?宝玉对她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①袭人性格温顺,处事稳重、周到、细心,对宝玉的照顾无微不至,并能常常规劝宝玉读书上进.另外,她也有自私一面,怕宝玉上学而忘了自己,对宝玉有不舍之情。②宝玉知道关心袭人,但更多的是信任,让她多和林妹妹顽笑。5.(细读)小说第五回中写道:“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姊妹)不同.”这一点在上述选文中是如何体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一是宝玉对袭人的交待之语,让她多和林妹妹一处去顽笑才好;二是宝玉到黛玉处跟黛玉告别,却没有跟宝钗告别.6.(细读)第三十回中,为什么黛玉听见宝玉来,便开始落泪?试分析当时黛玉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①感动,生气争吵中宝玉仍坚持来看她.②委屈,拿他当自己最亲近的人,他却不明白自己的心.7.(新读)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了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任务三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阅读范围任务指向第三回~第九十七回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欣赏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提升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阅读任务1.(粗读)请阅读《红楼梦》相关内容,绘制出林黛玉身份、事件、情感等的思维导图,清晰地呈现小说中林黛玉命运的发展轨迹。[参考示例]阅读第三回,完成下列任务.2.(细读)这一回描写了众多的人物,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集体介绍,有单独描写;有详写,有略写;有实写,有虚写.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并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①正面描写的人物最多,如贾母、王熙凤、迎春三姐妹等,侧面描写运用得最好的是对林黛玉的多处描写,如林黛玉的形貌,主要是从王熙凤口中、贾宝玉眼中点出。②集体介绍的人物如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以及迎春三姐妹,单独描写的如王熙凤、贾宝玉。③详写的如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迎春三姐妹,黛玉的丫鬟雪雁.④实写的如王熙凤、贾宝玉,虚写的如贾赦、贾政.小说在描写主要人物时常常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之以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总之,小说在描写众多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符合小说情节的需要,因而人物个性鲜明,避免了雷同。3。(细读)黛玉进贾府,可以说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请找出体现黛玉这种心态的句段,并举例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①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迟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②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③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不合家中之事,便“一一改过来"。④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4.(细读)在贾宝玉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他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他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1)贾宝玉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他作侧面描写的。①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②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2)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①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②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即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词着重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分,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③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5.(细读)曹雪芹写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这番表演堪称绘人的经典。请点明王熙凤的表演顺序,并分析其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①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②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用帕拭泪”。③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④关心黛玉的吃住,对丫头婆子们颐指气使.这是为了在贾母面前显示自己对黛玉的疼爱,也为了炫耀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和权威。此处入木三分地描绘了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见风使舵的性格,这也是她在贾母面前得宠的原因.6.(新读)有人认为,王熙凤是个矫揉造作的人物;有人认为,她具有外交家的风度;还有人认为她威严而又不失女子的温柔。你认为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观点一:王熙凤是个矫揉造作的女人。为了迎合贾母,在黛玉面前虚情假意。刚一见到林黛玉,就携手嘘寒问暖。在贾母面前察言观色,极尽奉承之能事。一切都以贾母所好所恶为转移。观点二:王熙凤具有外交家的风度。在贾府众多的女子中,只有她能稳住阵脚。如大家一听到她来了,都屏气凝息。她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家风范”,措辞得体,语气感人,一看就知道她在贾府中的位置举足轻重。任务四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阅读范围任务指向第四十一回、五十四回、八十六回、八十七回品味作品在日常生活描写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任务(新读)阅读第四十一回、五十四回、八十六回、八十七回,以《〈红楼梦>中的音乐描写》为题写一篇短文,说说你所品味出的文化内涵.[参考示例]《红楼梦》中的音乐描写《红楼梦》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形象的音乐性描写以特殊的方式品味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哲学情怀,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文化意蕴,更挖掘了不同人物的多重性格,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与众人席间吃酒嬉笑,贾母让在“藕香榭"的姑娘们演奏,对演奏之声的描写:“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此处将人为的音乐之声运用到自然之中,又笼罩了一层清风流水,与当时的环境相得益彰,以极有意趣的提议,感受音乐之美,文雅清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第五十四回中,“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一时歇了戏,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生儿进来,放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将弦子琵琶递过去.贾母便问李薛听何书,他二人都回说:‘不拘什么都好。’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那两个女先生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女先生回说:‘老祖宗不听这书,或者弹一套曲子听听罢。’贾母便说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说,忙和弦按调拨弄起来.”在这一段中,贾母对于《凤求鸾》的洋洋洒洒的批判也就是作家曹雪芹自己的观点,即过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会流于俗套,有媚俗和脱离生活的嫌疑。贾母出身名门望族,嫁到贾府又正值贾家鼎盛之时,因此她从少年之时就见多识广,有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精通人情世故,长于才干。这样的描写从更全面的角度塑造出了人物的丰满形象。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也是颇晓音律并具有很深的造诣.第八十六回中,有林黛玉为宝玉讲解琴谱,“黛玉笑道: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由此可见黛玉是深识古琴的减字谱和掌握了抚琴的技法的.从她对古人抚琴前须择静室、焚香静坐、气血和平等要求的熟知,可知她对琴音颇有解悟.写黛玉抚琴,而不做其他乐器,正是因黛玉之秉性内敛、雅致、淑静,唯有古琴能与之相和。而在第八十七回中,有宝玉与妙玉听黛玉抚琴,妙玉边听边解琴音,如:“刚才‘侵’字韵是第一叠,如今‘阳'字韵是第二叠了……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这段描述颇有钟子期和俞伯牙知音相遇的遗风,不仅写出黛玉琴艺之妙,也说明了妙玉深谙琴音。曹雪芹善于将音乐运用于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驾轻就熟,数量颇多且又巧妙.文字叙述虽然是无声的,但对于人的感官在接受阅读的过程中,它的语调所体现的节奏、韵律等也包含着音乐因素.《红楼梦》中音乐描写的分量是很厚重的,其涵盖的审美意蕴也是十分丰富的。任务五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阅读范围任务指向全书《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结合整部作品进行赏析。阅读任务(新读)小组合作,选择《红楼梦》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撰写短评。[参考示例]顾影自怜,多愁善感——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林黛玉是贾老夫人的女儿贾敏和林如海的独生女,自小娇惯使她具有优越感,进而发展为极强的自尊心。但她的生活境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父母相继早逝,她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孤身寄住在外祖母家。在“都是一双富贵眼"的贾府,黛玉的处境,其实只不过是因仅有一层极不牢靠的亲戚关系的面纱,而得到的“不正经主子”身份。在这样的际遇中,“多愁善感”已成了黛玉的代名词。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都是她悲泣的对象,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影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称悲婉之绝唱,诉说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愁情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景萧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由于自己病情渐重,更由于环境的冷酷,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世独立的态度,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更加消沉了。如果说《秋窗风雨夕》的愁情是凄冷、萧条的秋风秋雨带来的,那么明媚的春光总会给人一丝希望吧?然而,黛玉的伤春之作竟比悲秋更加凄苦悲凉。她的《桃花行》和《唐多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忧伤隐痛的哀音,描绘了林黛玉终至命薄如桃花柳絮,接近泪尽夭亡.“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这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国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更清楚地表明了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愁。她在《唐多令》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首缠绵悱恻、幽怨凄美的词,句句似在咏柳絮,字字实在写自己,抒发了她身世的飘零与爱情无望的愁苦.宝钗也有咏柳絮的一首词,但却表现的是另一种人生况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与黛玉柳絮词低回的调子迥然不同,充满了春风得意的乐观情绪,更是掩不住她期待青云直上的得意神情。同为咏柳絮,两者相比,更衬托出了黛玉的无尽哀愁。这种多愁善感和哀怨的性格,在黛玉的《咏白海棠》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咏白海棠》诗中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是多么的凄楚。“娇羞默默同谁诉”是作者对自我心灵的真情独白,说明她有满腹的心事,但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即使对自己的知音宝玉也羞于启齿,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任务六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阅读范围任务指向后四十回许多研究者从思想观念、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等角度比较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但各人的见解不同,结论各异。普遍的看法是续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较前八十回存在不少差异。试设想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写出故事梗概。阅读任务(新读)如果让你设计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你会怎么做?试设想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写出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贾元春在宫中暴病而亡后,贾家在权势斗争中处于劣势,而北静王一派占了上风。贾政知北静王跟贾宝玉关系不错,邀北静王过府一叙,而北静王在贾府看中了林黛玉,见色忘友,一心想纳林黛玉为妾。贾家自然欢喜,求之不得,林黛玉心高气傲,宁死不从,在婚嫁头天,于林中自缢(玉带林中挂)。林黛玉的死,让贾宝玉心痛,让贾家清醒了—不能再像对林黛玉那样为权势逼贾宝玉娶亲了.贾宝玉最终答应娶了薛宝钗。未能得到北静王支持,贾家在朝堂上更孤立了。贾家为荣华富贵,让贾迎春嫁给了当时的王公大臣,希望能因为拥有这样的靠山走上权势的顶峰。结果这一做法不但害了贾迎春,也使贾家吃上官司。贾母因惊吓过度去世,贾府家产充公.得势的贾雨村带官兵查抄贾府,看中了薛宝钗。薛宝钗无奈之下,委身于贾雨村做妾,最后在宅斗中丧命埋在雪地里(金簪雪里埋)。王熙凤在贾母死后被贾琏休回金陵,最终病亡。探春被藩王看中,远嫁他乡,却在途中暴亡,葬在芭蕉树下。流落在外、一无所有的贾宝玉和史湘云走在了一起,过着贫穷窘迫的生活。官府追拿贾宝玉,二人出逃,史湘云被抓,她跳江而死;宝玉被抓,妙玉为营救宝玉,委身金陵府尹,换得宝玉出来,自己与府尹同归于尽.贾宝玉和贾惜春先后出家.巧姐因曾与刘姥姥孙子板儿互换香橼佛手,故嫁于板儿为妻。贾兰中了武举,战死沙场;李纨受命诰封,伤心而亡。任务七体会《红楼梦》的主题阅读范围任务指向全书《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写作任务(详见本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五”)[以练促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①,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②,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要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③。”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④”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⑤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注】①中浣指每月的中旬.②《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③倾国倾城貌: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④“苗而不秀”两句即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是偷偷阅读,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B.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目的是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C.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D.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B[B项,“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错误,黛玉并不是真的“告状”,原文“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由此看出,黛玉也是极喜欢这书的.]2.选文最后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黛玉的心理变化,结合文本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黛玉不喜戏文,但被曲中优美的词句打动,发现“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感慨自己先前没有听到。B.黛玉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子时,想到自己父母已逝,寄人篱下,无人倾诉衷肠,便“站立不住”。C.“水流花谢两无情”,黛玉想到自己对宝玉一片真情,而宝玉却压根不懂,不知珍惜,便心痛落泪。D.黛玉感叹自己的青春在似水流年中无可奈何地消失,人生短暂,爱情珍贵而不可定,愁多情浓,心痛落泪。D[A项,“……感慨自己先前没有听到”不准确,属表面理解,没有从深层次理解黛玉的心思。B项,“想到自己父母已逝,寄人篱下,无人倾诉衷肠,便‘站立不住’”错误,看不出父母已逝,寄人篱下带来的感受,更多的是联想宝玉。C项,“而宝玉却压根不懂,不知珍惜,便心痛落泪"错误,宝玉不是压根不懂,是成熟的迟,黛玉感叹自己也是如此,能否与宝玉共享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是自己能决定的。]3.选文中两次写到黛玉的“眼泪”,两处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结合文本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选文中第一次写黛玉的“眼泪”是两人看完书,宝玉用“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逗弄她,黛玉听了娇羞难耐,面带嗔怒,并且说到宝玉欺负她,“欺负”一词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寄人篱下”之感,因此“眼睛圈儿红了”,写出了黛玉似怒而实娇的情感。第二次写黛玉的“眼泪"是黛玉看《西厢记》听戏文之后,听到《西厢记》中的曲子,引发她的感叹,再联想到古人所写的伤春惜时的诗句,更引发她的感慨,再联系自己的身世,于是觉得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所以两次流“泪”的原因不同,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不同。[答案]①两次“泪”流的诱因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也不相同.②第一次是黛玉听了宝玉的戏语后,娇羞难耐,面带嗔怒,“欺负"一语激发了其“寄人篱下”之情,故而“眼睛圈儿红了”,似怒而实娇。③第二次是黛玉看《西厢记》听戏文之后,叹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联想到古人伤春惜时之句,自伤身世命运,“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4.一样惜花爱花,但宝黛二人葬花的方式不同,其内在心态自然也不同。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先从文中找到贾宝玉和林黛玉对待落花的语段,然后根据二人对待落花的不同做法和态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即可。例如,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葬花的方式和态度两个角度概括作答.要注意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概括。[答案]①方式不同:宝玉兜起花瓣,放入流水之中.而黛玉用花冢葬花,让花日久与土相化。②心态不同:宝玉认为落花、女儿、流水,都洁白无瑕。怕落花遭人践踏,故以对待女儿的心来对待落花,把花放入清澈的水中。以为流水干净,不会玷污花瓣;不甚关心或没有想落花的归宿。黛玉认为流水眼前虽是清澈,可到了有人家的地方,仍旧有可能会被糟蹋;且流水还会让落花继续漂泊,漂泊之中仍会有一番苦难的历程.泥土才是落花的归宿,让落花与泥土一体,以此希求落花的洁净;自己就是落花,以此希求自身的超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材料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就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万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备至.他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与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虽然曹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材料二:《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钗黛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诗)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承“胭脂”句发挥,白海棠淡极更艳,颇和艺术辩证法,实亦自写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庚辰本此处有脂批:“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己害人都不自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诗)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相反,黛玉笔下的种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潇洒活泼,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月窟仙人”不恰似“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其时黛玉正居父丧,孝服在身,满腹的哀愁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四平八稳的诗作评为第一了。材料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句诗?因为这句诗直露浅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大凡一篇优秀的诗词,在文字上无不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熔铸而成的.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写过一首非常好的《谒金门》,全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词中刻画了一位思妇在春风乍起、春色迷人的时节,盼望丈夫归来的场景。从“终日望君君不至”这句话可推测,对于女主人公夫君回来的日子,她应是事先知道的.所以在这一天,处于思念状态中的她,就显得特别敏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看似写景,其实是写深闺少妇心灵的敏感与波动.然后通过“闲引鸳鸯"“手挼红杏蕊"“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这一连串的动作与形象,来表现她的狂喜、矫饰、不安、失落等等复杂的心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都契合少妇春心萌动的形象.“闲引鸳鸯”,有意无意地戏弄鸳鸯,“闲”字用得很传神。因丈夫即将归来,女子内心喜悦而不知所措,故以它事掩饰排遣,打发这段最为漫长而又无聊的时光,然终只是心猿意马,投射出内心的惆怅,故看似无意实却有情。“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转入下阕,作者进一步刻画外在的形象以表现少妇内心的情绪状态。夫君久等而不回,她孤身只影靠在斗鸭阑干旁,无情无绪地低着头观看鸭子相斗,以致“碧玉搔头斜坠”,都不曾注意到,她的心绪该是多么低落啊!“终日望君君不至”,低落乃至绝望时,忽又“举头闻鹊喜”,她的神情顿时兴奋起来,词在达到最高潮时便戛然而止.短短一首抒情小词,有人物,有心理,有转折,有高潮,把古代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大千世界的万千景象,都该引起内心的共鸣,都要怀着一颗多情的心来观照万物,是谓之“诗心".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意思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屋里焚香写字,因为不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因阅读书写,当然就注意到“古砚微凹聚墨多”了。这两句虽如香菱所评“真切有趣”,但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歌里面,太冷静,太客观,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这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化的把玩心理。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诗歌、美,或者文化,乃至一切所要追求的,都需要用生命来悟证,最忌“把玩”心态。5.下列对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观念.B.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C.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D.著名作家王蒙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读《红楼梦》,并且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原型。D[D项,“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原型"有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文中说的是“参照”“解释”“依托”“共振"。]6.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告诫”的意思是警告。B.文中倒数第二段中“颓丧”和“父丧"的“丧”读音不同。C.“目无下尘”意即“看不起别人”。D.“风流”兼有褒贬义,文中为褒义。A[A项,“告诫”的语境是“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既为“善意”,怎能“警告",不合语境,此处的“告诫”应是劝诫、提醒。]7.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钗、黛玉所做的两首诗都是七律,且为同一韵部。B.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C.黛玉以白海棠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处境。D.李纨推崇宝钗诗作,等于暗示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B[B项,原文信息“‘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庚辰本此处有脂批:‘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这里宝钗之诗无标榜自己之意,选项无中生有。]8.“材料三”中黛玉所说的“格局”,具体所指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词源自材料三第一段,“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句诗?因为这句诗直露浅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从黛玉的语言中可以知道,她对于这种“格局”是反对的,后面解释了原因,而原因就是“格局"所指代的内容。[答案]诗人以“把玩”的心态创作诗歌,冷静客观而没有真正投入情感,诗句直露浅俗。9.曹雪芹“惊人的天才”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材料一中找出名家对曹雪芹以及《红楼梦》的评价,如“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仔猪购销合同纠纷
- 车辆租赁合同范本
- 食品供应商合同协议样式在线工具
- 专业版排水工程劳务外包合同
- 抗紫外线透过玻璃购销合同
- 房屋装修材料选购合同
- 简单房屋出租合同范本
- 农村自建房买卖合同的签订证明指南
- 圣女果购销合同范本
- 批量石膏板购销合同
-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营救汪汪队》
- 小儿手足口病课件
- 2024年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共五套
-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部编新改版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中考地理试题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江苏省政务服务办事员(五级)理论考试题库-下(判断题)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 幼儿园小班寻找秋天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课件
- 大学生心理健康(贵州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贵州大学
- DB5334 T 12.3-2024《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香格里拉藏香猪》的第3部分饲养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