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_第1页
石大《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_第2页
石大《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_第3页
石大《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_第4页
石大《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地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二)

师范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课程组

《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Physicalgeography)课程编号:0744620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本课程课内学时:48 学分:3一、教学对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气候、海洋水和陆地水、地貌、土壤、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并为学习区域地理等后续课程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能力,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三、教学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扎实的自然地理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成就,为了配合理论内容的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各章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大气和气候10学时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2学时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2学时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2学时第四节:气候的形成2学时第五节:气候变化2学时第二章海洋和陆地水10学时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1学时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1学时第三节:海水的运动1学时第四节:海平面变化0.5学时第五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0.5学时第六节:河流2学时第七节:湖泊与沼泽1学时第八节:地下水1学时第九节:冰川2学时第三章土壤圈10学时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2学时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2学时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2学时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2学时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学时第四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2学时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2学时第二节:生物与环境2学时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2学时第四节:生态系统2学时第五节: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1学时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学时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2学时第五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6学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学时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学时第三节:自然区划1学时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1学时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1学时五、教学重点难点以下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的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第一章大气和气候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熟悉掌握对流层的特点、大气水分及其相变。掌握气温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弄清气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掌握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了解并掌握全球的气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认识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气温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1)大气的水平运动(2)大气环流(3)主要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1)气候和气候系统(2)气候的形成(3)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五节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简(2)气候变化的原因(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本章重点与难点1、大气的结构和热能2、大气湿度和大气降水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4*、主要天气系统5*、海陆分布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现象6*、气候带和气候型7*、气候变化的原因第二章海洋和陆地水教学基本要求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水循环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水量平衡原理;了解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认识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了解历年来海平面变化情况;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认识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掌握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湖泊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分类,冰川的形成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冰川的分布情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1)地球上水的分布(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1)海洋的起源(2)世界大洋及其区分(3)海及其分类(4)海水的组成(5)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第三节海水的运动(1)潮汐与潮流(2)海洋中的波浪(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第四节海平面变化(1)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第五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1)海洋资源(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海洋环境保护第六节河流(1)河流、水系和流域(2)水情要素(3)河川径流(4)河流的补给(5)流域的水量平衡(6)河流的分类(7)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七节湖泊与沼泽(1)湖泊(2)沼泽第八节地下水(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2)岩石的水理性质(3)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第九节冰川(1)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2)地球上冰川的分布(3)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章重点与难点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2、世界大洋的划分、海水的理化性质3、潮汐现象和引潮力以及潮流4*、洋流的类型、特点和主要的洋流5*、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海洋环境保护7、河流的水情要素8*、区域水量平衡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10、湖泊、沼泽的成因、类型和水文特征。11*、地下水的运动和分类12、成冰作用、冰川的类型第三章土壤圈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土壤的物质组成,成土因素学说,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灰化土、铁铝土、干旱土、淋溶土的特征及分布;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形态及性质,土壤的分类,世界土壤的分布,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征(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3)土壤形态(4)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土壤成分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土壤资源的概念(2)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3)土壤资源利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4)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本章重点与难点1、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4*、地带性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与分布5、各种成土过程6*、土壤资源的丧失、退化的原因及其改良、保护第四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了解地球上生物界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农业的优点及成功实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1)原核生物界(2)原生生物界(3)植物界(4)真菌界(5)动物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2)生态因子与生物(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及其一般特征(2)生物群落第四节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2)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3)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农业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威胁状况(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本章重点与难点1、气候要素、土壤、地形、生物、人类活动对植物适应的影响和植物对地理环境的指示意义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3*、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第五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对自然地理整体性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原则和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方法,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分级系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分类,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地里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第三节自然区划(1)自然区划原则(2)自然区划方法(3)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1)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2)土地的分类(3)土地评价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3)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本章重点与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3、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4*、土地分级和土地评价5、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6*、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或板书为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课外考察。七、需要注意的问题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把握课程的理论体系,在内容上,既注意适当反映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科学近年来的新发展、新成就,更要注意当前及今后教材改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自然地理学的基础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定的超前性。八、测试内容与方法各章节的重点部分和基本概念为测试的主要内容。测试方法:考勤、平时作业占20%,闭卷考试占80%。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使用教材伍光和,田连恕.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主要参考书[1]潘裕生.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