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江西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与其他人类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的起源包括:生物起源说,神话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心理起源^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学校教育的产生: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痒序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制度也日趋完善,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塾、痒、序、校)两类.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原始教育社会的教育特点:a,教育的非独立性,b,教育的原始性,c,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a,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b,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累积,为学校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c,文化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可见,学校教育的产生既有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型。古代教育--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商代,开始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职业。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在欧洲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合成“七艺”。在西方的僧侣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等教育知识中,神学仍是主修课程.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同属于古代教育的范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a,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分离.b,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c,基本组织教育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现代社会教育,其特点为:a,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b,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c,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外在动力)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学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古代的〈论语>,<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其中〈学记>是我国史上最好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施,禁于未发’等是学记中千古传颂的教育格言.)在教育的创立阶段(17〜18世纪)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科学并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卢梭的<爱弥儿>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稿于1632年,大体上确立了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轮廓,<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在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时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必考)他还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实验教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提出形成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素质教育)为教育教学观.杜威的偶遇思想通常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表.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第二次世纪大战以来,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教育交叉学科。我国的教育学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1901年,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这是中国最早了解到的教育学.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教育学语录话(1966-1976)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年至今)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特点是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广,它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三)教师与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①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②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③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①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结合起来.把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结合起来二、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教育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的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于内容。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教育和经济是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其中,劳动者身上的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体现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与政治制度。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③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教育的政治功能①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③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选择功能、融合功能、创新功能。.教育与社会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人口出生率和教育水平呈反比关系,教育是可以通过实施优生教育,改善人口的先天素质,实施出生后的教育,改善后天教育.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人口向城市流动,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有助于人口职业结构趋向合理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a,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b,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c,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内发论,外铄论,实践主体论.如孟子讲’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认为’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内发论,而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就是内发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体现了实践主体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登于1869年在〈遗传的天才》中说道‘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其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其三人都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代表观点: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提出了儿童犹如一块白板.即’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称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第三,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适应和遵循儿童发展的这些基本规律和特性。顺序性与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阶段性与教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教育: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具有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所谓“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个别差异性与教育:同一年龄阶段的每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除了有共同的,典型的特征之外,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者称之为个别差异。可分为外部差异与内部差异。在外部差异上由于遗传和生活条件的不同,身高体重体质等都有不同。内部差异上,儿童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也很大。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实际上,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第一层次为教育方针,第二层次为教育目的,第三层次为培养目标,第四层次为各育目标,第五层次为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层次为每节课的目标。(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的功能。a,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b,调控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C,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总之,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个人本位论:卢梭、帕克、马斯洛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奇、小原国芳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伦理本位论:康德、赫尔巴特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第二,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第三,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三)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少遵义会议.1986年,<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1995年,<教育法>.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实质: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性质.B,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c,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D,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E,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由凯洛夫的教育学提出来的.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我国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只是总量的急剧增长、只是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对教育认识的深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目的的迥然相异.教育素质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培养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①政治素质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③道德素质教育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⑤体素质教育⑥心理素质教育五、学生与教师(一)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第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第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的地位。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其基本原则,儿童利益的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青少年享有的权利/儿童受教育权利:a,生存的权利.B,受教育权利.C,受尊重权利.D,安全的权利..当代学生的特点。所谓当代学生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校学生。①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②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③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④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⑤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行的学习方式⑥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期学业竞争加剧,心里问题增多⑧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二)教师.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高度分化之后的产物。教师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非职业化阶段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班开办’南洋公学)(1681年,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传统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常规角色行为:a,父母的替代者.b,知识的传授者.C,学生的楷模.D,集体的领导.E,法官和裁判.F学生的朋友和知己.21世纪教师新角色/新时代教师的特征:a,学习的促进者.B,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C,终生学习者.D,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F,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劳动的特点A,劳动对象的能动性.B,劳动方式的示范性.C,劳动手段的创造性.D,劳动效果的隐含性.E,教师劳动时空的广泛性.F,个体性和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教师的职业素养。a,专业知识素养.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③,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b,专业才能素养.①,教学技巧.②,教学能力.③,教研能力.C,专业精神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西方三位学者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A,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①,教学前关注阶段.②.早期生存关注阶段.③.教师情境关注阶段.④,关注学生阶段.B,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C,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主要依靠自我发展,自主发展,合作发展.波斯纳则提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先生摸索出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作用:第一,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第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的构成。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的模式。①专制型②民主性③放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师生关系的工作关系式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六、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只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因素: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d,民族文化传统.特征:a,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就教育年限c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d,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e,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欧美现代学制主要类型:西欧双轨制(典型代表:英国.德国)美国单轨制(六三三学制)前苏联型学制(被称为中间型学制/Y学制).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旧中国的学制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痒、序、校”等,形成于西汉,我国的现代学制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现,至民国期间,推出四种学制: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但未能实施②癸卯学制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③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④壬戌学制1922年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老解放区的学制老解放区的学制:(特点)a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b,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赋予灵活性,c,依靠群众办学.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三)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其领袖是马丁•路德.其被称为‘国民教育之父’.1763~1819年,德国先后三定法令推行义务教育,成为推行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义务教育大规模实施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全世界义务教育的平均水准为8.63年.德国为12年.英国为11年.1904年.义务教育一词出现,<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我国正式试办义务教育是在1911年.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于7月1日期实施.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6年6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1985年颁布教师节.1986年实施.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政策趋向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四)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上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机构等等。特性:1.民主性2.形式多样性3.连贯性产生的背景:1.社会变化加速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3.人口急剧增长4.闲暇时间的增多终生教育的思想起源于成人教育的实践.终生教育改写了传统教育的定义与概念,改变了整个教育的结构和坐标系,从而实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史上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哥白尼革命”。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终身性和整体性.这是一种完全崭新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一)教育途径概述教育途径概述是指教育者为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教育途径也是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之一。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二)学校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概念: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特点: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内容上的灵活多样性和广泛性。意义:P63页.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①群众性活动参观、访问、游览出墙报等等②组活动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文艺小组等③人活动一阅读书籍、独立观察制作模具等.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第二,坚持科学性第三,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复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第四,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三)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课程性质: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室一种实践性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内容: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③劳动与技术教育④信息技术教育开发:第一,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第二,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第三,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八、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教育研究概述(二)中小学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教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个和基本规定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a,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b,学习结果的性质c,阐明学习的过程d,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二)教师的专业成长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教师的特点:.教学知识传递知识的过程。.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累积过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从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水平教师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专家教师(老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三个基本方面:a,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b,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业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c,关于洞察力的,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柏伯林纳提出,一个教师专长、教学能力和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中,专长层次的内容是指教师的教学法知识,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专长,它们是知识、管理、教授、诊断。心理品质:P82页上端.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a,以教研组未基地的教研活动,b,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C,教学决策训练d,反思训练.e开展行动研究.微型教学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波斯纳则提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判断/单选).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知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发生认识论研究的主体是,认识是如何发生或祈愿的,以及认识是如何逐渐发展的。.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之为认识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认知发展: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他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示的基础上,通过通话、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图式。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平衡。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的平衡过程。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的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形(4)交叉性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④体运算阶段(7~11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②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③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基本观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的本质。.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内化,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埃里克森指出,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教育意义:①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②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含义: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反战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1.寻求认可.社会法制取向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J俗水平(9岁以下)2.相对功利取向 (10〜20岁)2.遵守法规取(20岁以上)2.普遍伦理取向教育意义:要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相比较,引起冲突。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理性和民主的教养方式).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同伴关系: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一)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①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②沉思型和冲动型③整体型与系列型③合式思维与发散思维⑤具体型与抽象型.认知能力差异。立的个体差异②智力的群体差异智商达到或超过140的儿童被称为超常儿童,大约占总人口的1%;智商在70以下为智能不足;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差异,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认知结构差异。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他将人质结构中的内容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即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认知结构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认知变量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个体间学习成绩的差异,这些变量包括:①.观念的可利用性②观念的可辨别性③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P94(二)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显示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的个别差异。科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模型分为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最重要的一层,其中根源特质可分为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对人的性格加以分类。.性格差异的鉴定。①自陈量表是测验②投射测验③情景测验④自我概念测验.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第一,有的放矢;第二,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第三,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概念。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特殊儿童的类型。(一)智力超常儿童(二)智力落后儿童(三)特定认知和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特征有学习成绩差,朋友少,多动、不专心、冲动以及不能作恰当反映。.特殊儿童的教育。P99三、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述.学习的定义。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P10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表达的知识 分三类:号记忆比如记住人名、地名、外语单词等事实的知识比如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等”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如影响稻谷生长的原因知识。(2)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分为五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巴普洛夫的的经典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的经典实验—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操作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基本原则如下:①小步子②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③及时反馈④学生自定步调⑤低的错误率.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班杜拉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替代强化。观察学习的方式(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型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掌握学习自律学习 (P108)(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托尔曼认知地图论:托尔曼不赞成学习的:刺激―-反应公式,把学习公式改成:刺激一中间变量一-反应公式。强调个体认知的变化导致行为变化。.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②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④视学习过程④强调形成学习结构⑤提倡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五、广义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二)智慧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三)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的性质。.认知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六、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性质.动作技能的含义。.动作技能的分类。.熟练操作的特征。(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动作技能的保持。(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有效的指导与示范。.练习。.反馈。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含义。.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巩固态度的方法。(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价值观概述。.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八、问题解决与迁移(一)问题解决1.问题及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二)为迁移而教1.学习迁移概述。.传统迁移理论。.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九、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1.动机与学习动机。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论。.需要层次说。.自我效能感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十、学习的测评(一)测评理论概述.测评中的基本概念。.测量与评价的功能。.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十一、教师心理(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二)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调适策略第三部分教育政策与法规一、教育法基本理论(一)教育法概述.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的功能。(二)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三)教育法的渊源.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自主性教育法规。.教育行政规章。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一)教育法的制定.教育法制定的含义。.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二)教育法的实施.教育法实施的含义。.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育法的遵守。.教育法的适用。.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三)教育法的监督.教育法监督的含义。.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一)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二)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四、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学校安全教育。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一)教育政策概述.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的执行。.教育政策的评估。.教育政策的监控。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学生伤亡事故处理方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一、德育德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德育是什么.德育的意义(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二、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二、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一)德育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灵活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二)德育的途径.各科教学.校级班级和各种教育活动.少先队教育.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心理咨询(三)德育方法.说服法.陶冶法.榜样法.锻炼法.奖惩法四、师德与师德规范(一)师德的内涵.师德是什么。.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二)师德规范.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五、师德教育(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布)第五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课程理论与实践(一)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果程类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课程理论流派。(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课程设计1.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课程设计模式。(五)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的内涵。.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二、教学理论基础(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及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四)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分组教学。(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评价的原则(六)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常见的教学模式。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授技能。.板书技能。.结课技能。.“三笔字”技能。(二)说课.说课的类型。.说课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保卫家园教学实录 龙教版
- 中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 高校办学的模式分析
-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带上她的眼睛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积极向上的演讲稿15篇
- 护士长个人原因辞职报告(集锦9篇)
- 学科工作计划
- 快递业务员辞职信7篇
- 医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0篇
- 办公室主任个人总结万能10篇
- 员工健康状况筛查方案
- 执行 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 刑事辩护与刑事辩护策略
- 6.2《青纱帐-甘蔗林》【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 (康德卷)重庆市2024届高三一诊英语试卷(含答案)
- 农村排水渠道疏浚与治理
- 2023年房车设计工程师年度总结及下一年计划
- 南非的地理特点
- 2023年硬件研发工程师年度总结及下年工作展望
-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