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2 地貌的观察 教案_第1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2 地貌的观察 教案_第2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2 地貌的观察 教案_第3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2 地貌的观察 教案_第4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2 地貌的观察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第一册教案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学考对标高考对标高考考向地貌观察的顺序学习理解能力观察和记忆比较和关联概括和归纳应用实践能力解释和实践计算和技能综合和推论迁移创新能力区域判断和定位评价规划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水平1水平3【考查内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和应用;描述地貌特征;不同地貌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考查题型】选择题、综合题水平2水平4地貌观察的内容第一部分:本节教材解析—走近学科素养【必备知识一:地貌观察的顺序】地理事实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2.观察顺序(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的大地貌(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核心概念地形: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地貌: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形。但是实际上比地形的范围更广泛一些。【必备知识二:地貌观察的内容】地理事实1.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是高度和坡度(1)高度①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②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2)坡度、坡向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①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巨大。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②坡向坡向:依据热量分为阴坡和阳坡,依据风向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都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核心概念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绝对高度:绝对高度也叫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高度叫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坡度:地表陡缓的程度。坡向:山坡所面向的方向,如山坡向东叫东坡,向西叫西坡。第二部分: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本节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落实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视频、图像等识别3-4种地貌,会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观察的内容。第一部分,从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引出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出地貌观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等。第二部分,观察地貌的内容,首先了解地貌的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其次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态、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最后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都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核心素养如下:核心知识1.地貌观察的顺序;2.地貌观察的内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学情整体分析】地貌的观察因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校园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同时这部分内容和初中等高线知识结合比较紧密,需要对初中知识进行回忆整理,所以这部分内容给初中地理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困难。【教学活动准备】实践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探究本地某地貌形态观察顺序及内容。活动目标:选取考察区域,制定观察规划,撰写观察报告。活动准备:1.在互联网上搜集选定考察区域的地貌图片及资料介绍。2.实地观察选定考察区域的地貌形态。3.根据收集资料描述选定地貌的特征。任务专题设计任务一地貌观察的顺序活动:了解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任务二地貌观察的内容活动1:高度的观察活动2:坡度、坡向及其他要素的观察教学目标设计1.学会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描述地貌特征。2.结合图片,分析地貌观察的具体内容,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教学策略设计以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例导人,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地貌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观察需要注意的事项;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堂探讨地貌观察中注意的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布置课下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学方法建议案例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分组讨论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地貌观察的顺序;2.地貌观察的内容。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2.地貌特征的描述;3.阴坡和阳坡判别;4.迎风坡和背风坡判别。教学材料准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教材、挂图。【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导入教师展示庐山图片,配文《题西林壁》【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庐山教师: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貌往往呈现不同的形态。那么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貌的观察。(设计意图)以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貌观察知识的兴趣。教学精讲◆任务一:地貌观察的顺序◆活动1:了解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教师: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观察地貌应该选择合适的位置,那应该选择什么位置观察呢?(整体设计分步落实)借助问题组使学生有步骤地了解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6,分组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1.在什么位置观察?2.通过何种方式观察?3.按照什么顺序观察?4.有哪些手段可以采用?小组1:地貌观察应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小组2:观测者观察方式有三种:平视、仰视、俯视。小组3: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小组4: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深度学习)依托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深度学习地貌观测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使学生形成全面的认知。教师总结:因为光线沿直线传播,要避免遮挡视线,影响观察效果。所以观察地貌要选择一个相对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障碍物比较少。观测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除目测以外,还可以运用地形图、遥感图像等多种手段。(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概括、归纳使学生将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等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1.观察点选址: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观察点。2.观察方式:平视、仰视、俯视。3.观察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4.辅助观察的手段: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P76内容分类整理,学生能够了解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任务二:地貌观察的内容◆活动1:高度的观察教师:学习了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接下来学习地貌观察的内容高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两种表达方式。绝对高度也叫海拔,是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少教精教)结合讲解,使学生理解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的概念。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组织学生判读甲、乙两点海拔及甲、乙高差。【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学生1:甲点海拔1500米。学生2:乙点海拔500米。学生3:甲比乙高1000米。(意义学习)结合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之间的异同。教师: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和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两种高度对我们了解地貌状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和技能能力)结合讲解,使学生学会计算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高度的分类、获取方式、主要作用分类获取方式主要作用绝对高度(海拔)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反映地面起伏状况(设计意图)依据教材,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理解高度概念,学会高度的计算活动2:坡度、坡向及其他要素的观察教师:除了高度,坡度和坡向同样也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7的文字和图片,分组思考问题。(先学后教)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7,结合教师所提问题理解坡度、坡向的概念及坡度、坡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坡度、坡向及其他要素的观察1.什么叫坡度?2.坡度如何表示?3.什么是坡向?4.坡度、坡向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5.高度、坡度的组合,能反映地貌的什么特征?6.除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之外还要观察哪些内容?小组1:坡度是地表陡缓的程度。小组2: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小组3:坡向是指坡的方向,如西坡、东坡。根据风向,坡可以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根据热量不同可分为阴坡和阳坡。小组4:坡度小,地形起伏小,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坡度大,地形起坡度伏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区公路常呈“之”字形,主要是为了降低坡度;坡向因为光照热量、降水不同,影响植被生长。小组5:高度、坡度的组合,能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小组6:除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态、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都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结合讨论,总结坡度、坡向的概念。教师总结: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地貌观察的内容除了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态、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都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设计意图)依据教材,使学生理解坡度、坡向的观察,理解坡度和坡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除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之外还要观察其他要素【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坡度、坡向及其他要素1.坡度:地表陡缓的程度。2.坡向:是坡面对的方向。3表示形式: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4.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对土壤的侵蚀。(2)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5.坡向的影响: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6.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7.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态、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都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实践活动(方向与建议)1.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地貌。(1)阅读地形图,识别宏观地貌类型和微观地貌类型。(2)找到本地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3)绘制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地形剖面图,了解地势起伏状况。(4)分析考察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明确规避风险的措施。2.开展实地考察,在考察路线上选择合适的观察点,进行地貌观察并记录。观察过程中可以拍照或画素描图。3.整理地貌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报告。4.交流和展示观察成果。(解释和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家乡地貌,学生能够形成地理实践能力。教学评价(设计意图)对照地貌的观察顺序和地貌的观察内容等教学内容,通过试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综合和推论能力、迁移和探究能力,并逐步使学生形成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为________地形区,E为________地形区。【解析】由图可知,A为盆地。E为鞍部。【答案】盆地鞍部(2)a、b两条支流水流较急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a、b两条支流水流较急的是a,原因是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水流急。【答案】a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水流急(3)A在B的________方向;疗养院位于________(南、北)坡。【解析】A在B的西北方向;疗养院位于南坡。【答案】西北南板书设计(以学定教)使学生学会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观察地貌,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是高度、坡度、坡向。教学反思本节设计优点:1.以学生熟悉的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精心设计两处问题组,以链条的形式将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和高度、坡度、坡向及其他地貌要素串联起来。不足:未将初中所学的等高线知识关联到本节教学内容中。(以学论教)以链条的形式将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和高度、坡度、坡向及其他地貌要素串联起来,利于学生学习新知。第三部分:本节学习评价—巩固学科素养【学习目标分析】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1.宏观地貌和微观地貌;2.地貌观察的内容1.观察记忆不同层次地貌形态特征,比较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区别;2.在实践中选取恰当观察位置,运用适当辅助手段,按照地貌观察要求进行地貌观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深度学习建议】1.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认识并深度学习不同尺度的地貌。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探究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评价任务】任务一知-能迁移评价:在宏观地貌和微观地貌等必备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和记忆能力、综合和推论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素养。任务二能-知渗透评价:运用迁移和探究能力、评价规划能力,分析地貌观察中遇到的通视问题巩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任务三学科素养评价:在具体分析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区域地貌的观察、选址与规划过程中,运用观察和记忆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区域判断定位能力、评价规划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巩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典型评价设计】◆任务一:知-能迁移评价◆必备知识深度探究(探究点1)宏观地貌和微观地貌1.宏观地貌地貌等高线特征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高原海拔高度大(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2.微观地貌地形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地形特征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地内高、符号四周低中间高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山脊(线)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山谷(线)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鞍部由一对山脊等高线和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处悬崖壁立◆任务二:能-知渗透评价◆学习能力深度探究(区域判断和定位能力)通视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通视问题既可以通过看等高线的形状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三种情况。一、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三、看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所以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下图所示)。(评价规划能力)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影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方式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线路选址及走向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选线一般应按地形来确定路线走向的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方便人们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任务三:学科素养评价◆(考情分析)本节内容是高考的必考部分,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描述地貌特征;判断不同地貌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虽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是基本每年都有涉及。主要以客观题为主,难度系数较大。【深度学习】地形中的坡向问题探究1.阴坡与阳坡(1)概念丘陵、山地中朝着太阳的一坡,称为阳坡;背着太阳的一坡称为阴坡。(2)判断由于一年中太阳只能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坡日照多,所以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我国古语就有山之南为阳的说法,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坡日照少,所以南坡是阴坡,北坡是阳坡。(注意)1.东西向的山脉南北坡的阳坡和阴坡较明显,而南北向山脉可为东坡和西坡,光照差别不是很大,那么阳坡与阴坡就不明显。2.正如古代文献所言“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原因是以前的中原地区指的是黄河中游一带,这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所以对于山来说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的也就是有阳光为阳,而北面则为阴;相反对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水岸)来说,太阳也不会照到河流的南岸只会照到北岸,所以水北为阳、水南为阴。(3)影响①气候分异a.坡向与太阳辐射阳坡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阳坡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随坡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讲,随着坡度的增加,获得的太阳辐射先增加后减少。当太阳光线与坡面垂直时,获得的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为临界值。临界值时的坡度等于纬度差,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当太阳光线与阴坡平行时,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为0。b.坡向与气温坡向不同,日照和太阳辐射条件各异,一般来说阳坡气温高于同海拔的阴坡(南枝向暖北坡寒,一样春风有两般)。阴阳坡除了气温大小不同以外,其气温的昼夜变化也是不同的,这会对阴阳坡的地貌演化产生重要的影响。c.坡向与湿度由于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导致阳坡蒸发强度大于阴坡。同时,阳坡的积雪融化时间较早,造成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减少。因此,阳坡的湿度(不管是大气湿度,还是土壤湿度)一般低于阴坡,这现象在温带地区,特别是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明显。②植被差异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2.迎风坡和背风坡(1)概念迎风坡指的是迎着风的来向的一坡,另一坡为背风坡。(2)判断我国东部丘陵山地东侧迎着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所以东坡为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我国西北内陆的天山由于距太平洋和印度洋遥远加上山脉的重重阻挡,所以得到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少,北坡迎着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所以北坡为迎风坡,南坡为背风坡。安第斯山南段处于西风带,其西坡为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由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常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3)影响①气候的差异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而增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迎风坡上不同的高度降水也有差异。山麓和山顶地带降水较少,是因山麓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