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选自《秦时妇人》)【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第1页共26页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自:本是。弊:压迫。译文: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侍奉佛,侍奉佛必须剃光头发,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1处1分,共2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每个1分,共4分)(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2)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3)并衣草叶:穿(衣) (4)僧具言之:详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A.乃不知有汉/汝乃何人B.寻病终/遂寻洞入・・・・C.皆出酒食/初食草根D.悉如外人/悉逐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2页共26页译文: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2分)(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译文: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2分).以下两题选做一题。(2分)(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答: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答: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至少答出两点)(二)【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⑴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⑵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⑶偶舍骑步行:放弃,舍弃⑷方担粪灌园:正,正在第3页共26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译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⑵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译文: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答: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答:和谐安宁;自得其乐。(每项1分)二、《小石潭记》对比阅读(一)【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涧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土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敲: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土: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涧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第4页共26页

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土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潭)水和(游)鱼;[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清流触石,涧悬激注。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大概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大概.③南流数十步南:向南*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②以其境过清清:凄清,冷清清*④不可名状名:说出*(6分)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第5页共26页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壬网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观第五泄□记(节选) 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口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注]□第五泄:第五级瀑布。□罅(xiA):裂缝。口掉:摇动。译文: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或坐或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1.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D)(2分)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第6页共26页

B.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疾趋,度石罅.必为有窃疾矣*D.山行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每句2分,意对即可).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3分)(1)《次北固山下》水的特点:平(或:绿)(2)《小石潭记》水的特点:清(3)《观第五泄记》水的特点:伟(或:疾)(每处1分).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2分)诗文语句表达的感情《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⑴思乡之情《小石潭记》心乐之心情快乐《观第五泄记》⑵而犹不忍去(每处1分)依依不舍(三)第7页共26页【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文】①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雁山,从两家僮。冬日妍燠口,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然如浮屠氏口。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口,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绝可爱。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口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口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口,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选自《五峰集》【注释】□选自《五峰集》。作者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口妍燠,暖和。□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口浮屠氏,和尚,今译“佛陀”。口空嵌,孔窍玲珑剔透的样子。口瓴,瓦沟。口铿镗,这里指橡栗落在积叶上的声音。口沾醉,大醉。【译文】泰定元年的冬天,我与客人张子约、陈叔夏带着两个仆人又来到雁山。冬天天气暖和,黄叶布满大地。两位客人看见北面山口立着一块石头,很像一个和尚。这时落日直射在东南山上,山中尽显紫气。鸟儿犹如赶着回家的人一样彼此呼唤,一道进入石梁过夜。石梁拔地而起,向上看,就像有架大梯子靠在房檐;向下是一中空的石梁洞,其中可以容纳千人;地上石梯玲珑剔透,就像腐木的根。石檐的外端有一棵只有一尺来高的小树,倒挂在绝壁上,树叶因为霜的关系变成红色,十分可爱。石梁下有一石梁寺,寺中的僧人沏茶端酒,主人和客人都喝醉了。月亮消失了,白云如流水般从西面飘来;风将橡栗吹落到瓦上,第8页共26页又弹到岩石下小屋上,从瓦沟上迸出,击中地上的落叶,发出咚咚的声音,几乎不像世间敲击金属石头的声音。点灯对望,没有话说。午夜来到,架起两张床,面对面躺着,子约已大醉,等到天亮,还在唤他的仆人,不知道他的仆人已经睡在了岩石下面了。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2分)口隔篁竹:成林的竹子(竹林) 口斗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口从两家僮:使……跟从,带领 口小树长尺许:小树高一尺左右(小树一尺来高)・・・口比晓:等到*.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楚,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②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然如浮屠氏。路上,(两位)客人看见北面山口立着一块石头,光秃秃的,很像一个和尚。.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2分)A.甲文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往来翕忽”从侧面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B.乙文除了描写“景美”之外,还写到了子约的醉态,表现了人的性情之美。C.甲文按“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思路写景;乙文交代了空间的变化,但主要采用的是时间顺序。D.甲文动静结合,画线句将石潭静景展露无遗,富有色彩美、谐调美。乙文形象生动,画线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橡栗落地“三级跳”的过程,妙趣横生。4.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以及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乙文表达了作者纵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第9页共26页三、《核舟记》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亥lj“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魏学洢《核舟记》)【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电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节选林嗣环《口技》)译文: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第10页共26页

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2)如有所语:说话(3)两股战战:大腿.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启窗而观*俄而百千人大呼.B.A.启窗而观*俄而百千人大呼.B.佛印绝类弥勒*群响毕绝*C.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高可二泰许D.高可二泰许*珠可历历数也*.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空间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侧面(间接)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第11页共26页.【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四、《北冥有鱼》对比阅读(一)【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庄周家贫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注释】①贷粟:借粮。②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③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④中道:道路中间。⑤波臣:水里的小人物。⑥激:引。⑦吾失吾常与:我失去曾经做伴的(水)。⑧处:安身之地。⑨然:乃,就。第12页共26页译文:【乙】庄周家里穷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好的!我将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税,收到后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气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路中间有呼救声。我回头一看,原来车辙中有条鲋鱼困在那里。我问它说:‘鲋鱼,你(在这)做什么呀?,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水族的臣民,你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鲋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离开住惯了的地方,就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来找我!”.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断两处)(2分)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是鸟也:这 (2)志怪者也:记载・ ・⑶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使……活(4)君乃言此:竟然,却・・.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你)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来找我。.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监河侯的形象特点。(4分)见难不助,却用空话骗人,十分虚伪。(二)【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第13页共26页

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译文: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作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1373236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3分)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父利其然也B:怒而飞自钱孔入,B:怒而飞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我酌油知之D:彼且奚适也D:彼且奚适也且父未尝语我也C项,“以”均译为“介词,凭借”。A项,前一“其”表示选择,后一“其”译为“这样”;B项,前一“而”译为“连词,表修饰关系”,后一“而”译为“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前一“且”译为“副词,将要”,后一“且”译为“副词,况且”。.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口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口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口志怪者也记载口口志怪者也记载第14页共26页.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口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的形象。(4分)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斥鹅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所以斥骗目光短浅。注意结合从鹏与斥鸿的体形、眼界和理想追求方面入手。注意文中关键句“鲲之大……垂天之云”“斥骗笑之……彼且奚适也?’”。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一)《庄子》故事两则【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鹦葡射子知之乎?夫鹦^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用髓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几日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鹦雏(yuanehU),你知道它吗?鹦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鹑雏鸟(yuanehU)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鹦雏鸟,发出第15页共26页

‘吓’(h。)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恐吓(此处作动词,读h。)我吗?”【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脩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DA.惠子相梁相:做宰相.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游玩*D.请循其本本:本心*D.句意为: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本:最初.(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A.其名为鹦^*其如土石何*B.CB.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拔山倒树而来*子墨子闻之,起于鲁*D.我知之濠上也 辍耕之垄上・・A.①句意为:它的名字叫鹑雏.其:它的;②句意为: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B.①句意为:鹦雏鸟从南海起飞.于:从;②句意为:墨子先生听说这件事后,马上从鲁国动身前往.于:从.C.①句意为: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而:表转折,却.②句意为: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翻译.D.①句意为: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之:代词,指代这件事.②句意为:停止耕种到田间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第一个文段,借鹦窗鸟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B.鹦^的故事中,庄子用“鹦窗鸟”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第16页共26页C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一致的。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C.错误;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不一致的.(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译文: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②脩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文:修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二)【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用髓鼠子知之乎?夫用髓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用髓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甲】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鹦^,你知道它吗?那鹦^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鹑褊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日:”所贵于天下之土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选自《史记》)第17页共26页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即:如果。译文:【乙】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一次次推辞谦让,最后还是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摆酒宴请他.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来走上前,用金子为鲁仲连祝寿.鲁仲连笑着说:“对天下有品德学识的人来说,看重的是为别人排除忧患、消解困难、解开纷乱的事情,却不索取什么.如果有索取的东西,就是商人了.仲连不愿意做这样的事."于是,他就辞别平原君离开了,一生不再来拜见平原君.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文言语句和理解内容.第四小题是难题,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来分析完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或谓惠子曰有人 ②非梧桐不止栖息・ ・③是商贾之人也这 ④递辞平原君而去离开・・(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A.非练实不食*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C.为人排患*D.仰而视之日*食之不能尽其材*去国怀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解纷乱而无所取也*A项第一个“食”指吃;第二个“食”是通假字,通“饲”,喂养.B中两个“国”都是表示国都.C项第一个“患”指忧患;第二个“患”指害怕.D项第一个“而”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所以选B.(3)翻译下面句子。①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译文:惠民子在魏国(染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②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译文: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4)回答下面问题。第18页共26页①【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①阅读两篇文章,梳理文字,读懂内容,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两人的志趣:庄子借写南方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来表达自己的志趣;鲁仲连不受平原君的“千金”;从这来看,两人的志趣是相同的,都淡泊名利.②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鹦骞息”(把惠子比作“鸱”;氢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②根据两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庄子以“鹦^自比,是比喻说理;鲁仲连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是对比说理;但都强调自己的志趣.六、《虽有佳肴》对比阅读(一)【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日:“可以益矣。”孔子日:“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日:”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日:“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日:“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日:“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日:“师盖云《文王操》⑤也。”(选自《史记》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译文: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第19页共26页

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丘未得其为人也*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丘未得其为人也*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丘得其为人,黑而长*B.弗学,不知其善也*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D.学而不思则罔*本题考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A项中的“其”字第一个是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B项的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C项中的“反”字第一个是“反语”之意,第二个通“返”;D项中的“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所以选B(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巧).(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第20页共26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错误.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二)【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选自《论语•八侑》)【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译文:子夏问孔子说:美丽的笑容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转,把洁白的面容打扮得绚丽多彩,说什么呢?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子夏说:礼是不是也建立在“义以为质”本性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子夏谈论诗经的问题了啊.(1)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①然后/能自强也 ②起予者/商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不知其旨也甘美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 ・③何谓也什么 ④子曰:“绘事后素。”先生,即孔子・・(3)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①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感到理解不了,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或: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第21页共26页

②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启发我的人是卜商,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4)用文中语句填空。甲文中的句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教学相长也”。(5)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提示:围绕“重视实践(或学以致用)”“不懂就问(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博览群书(或多读书,读好书)”之一来谈即可.七、《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讲信修睦A.讲信修睦B.是故谋闭而不兴C.天下为公D.莲,花之君子者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水波不兴不必为己能以径寸之木【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22页共26页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小题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小题6】《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后文则是进行阐述。【小题7】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惶有所终,幼有所长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小题8】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相同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的社会都是大同化,理想化,和谐化。不同点:《桃花源记》中追求的是像桃花源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社会,逃避现实,比较消极;《大道之行也》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八、《马说》对比阅读(一)第23页共26页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千里之马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日:”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日:“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译文: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