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91_第1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91_第2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91_第3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91_第4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9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课标要求本专题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所谓经济结构,即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Ⅱ我们应“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因此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不仅应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还应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做的努力,然后从中归纳出基本特点。具体要求如下:(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二、专题概述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所以本专题就是从农业谈起,这就是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这一课分6目,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介绍的古代中国小农户的个体经营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夺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权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第四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社会动乱往往成为封建王朝覆灭和社会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五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六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接下来,讲述古代的手工业,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本课分5目,首先从总体上详细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因此受到限制;其次介绍了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和后来的“匠户”的产生,说明新技术发明难以广泛推行,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第三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教材主要通过纺织、冶铸、陶瓷三大手工行业的发展状况来反映这些特点。随后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本课分4目,首先通过中国古代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并说明在明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地域商帮(如晋商、徽商等);其次叙述了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商业活动逐渐摆脱官吏的直接监视,从而有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介绍古代商人的生活,他们虽然拥有大量的财富,并且是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却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农抑商”的政策的实行而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第四介绍了中国古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的发展和繁华情况。最后一课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本课分4目,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其基点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却导致了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其次介绍了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通过例举秦和西汉两朝的经济管理说明最高执政集团的不同经济管理方式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替出现的分裂时期逐渐得到弥补;第三介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管理,教材列举了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在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也被“海禁”政策扼杀,从而使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第四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禁奢侈的经济政策,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由于历代统治者本身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禁奢侈的政令难以最终实现。三、学法指导1、学习经济内容时,应联系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2、应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便看清古代中国的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3、应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消极因素,汲取历史的教训。4、学习方法应灵活多样,如应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历史联想法、调查访问法、上网查阅信息法、集体研究法等去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标要求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钟的地位和作用。二、专题概述本专题介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分三课内容。一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讲了清王朝后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二是“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讲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即兴办实业潮——短暂发展——发展困境;三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讲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应视为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不断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其时,“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和技术;外商及洋务企业的产生的利润刺激了一部分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也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地域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1)以轻工业为主,因为这些城市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封建自然经济最早解体,再者通商口岸便于出口和运输,易于取得外国原料的技术、设备。当时中国投资(2)因为近代中国缺乏资本的原是鸡肋,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只能从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轻工业开始。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新的喘息。民族资产借机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后,孙中山领导缔造了中华民国,在民国初年出现了兴办实业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其背景从主观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民族资本注意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投资热情高涨。从客观方面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为巩固通知,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实施了法币政策,刺激了经济的复苏。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予中国民族工业以毁灭性的打击。而抗战的胜利并没有给民族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繁重的捐税负担,官僚资本的压迫,加之美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注意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前途黯淡,决定了只有社会主意才能救中国。三、学法指导1、从共性和个性出发,了解资本主义发展一般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而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形成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因此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2、理清专题线索,学会用联系和概括的方法,把握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也可采取列表法)3、以史实为依据(特别是各种数据),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4、知识拓展,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开办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二、专题概述建国初期,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本专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主要介绍社会建设的头二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第二部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主要介绍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一个窗口。第三部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主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行到一个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市场经济的机制引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强调解决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两大课题。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新的论断,这些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奠定了思想基础。三、学法指导本专题是中国现代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应了解本专题所涵盖的基本史实,把握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认识各历史事件间的相互联系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本专题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头绪多、理论性强。本专题为三课时,应围绕学习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围绕“探索”,从宏观上把握本专题的脉络。组织学生搜集“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图文声像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深入农村、街道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歌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二、专题概述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交通工具的更新及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第三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讲述了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在近现代中国的演变。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影视是音像媒介,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是电子媒介,它有着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便利了大众的生活,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本专题的核心思想是想说明自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变得越来越快捷、方便和有质量。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而要实现这个心愿,就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良好的政策环境,那就是要搞好改革开放。三、学法指导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主动探索,拓展学习的空间。搜集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或深入社区向身边的长辈访谈;或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调查,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课标要求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二、专题概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本专题从“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四个目介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首先,人类社会在古代是几大文明区域的点状分布,相互间几乎处在隔绝状态。其次,到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横向交流,地域性分散发展的格局开始改变。第三,工业文明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由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了重大的跨越,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在客观上又推动了工业文明的进程。第四,19世纪末,随着科技革命深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形成了欧洲列强支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三、学法指导学习本专题时,首先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根据本专题提供的内容,深入思考为什么能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为争夺世界市场的控制权出现了哪些冲突和战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这一历史过程中能揭示出什么基本规律?其次,结合世界地图,描绘出资本主义从地区性发展到世界性的时间与空间关系,并得出一些基本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发展变化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体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再次,学会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从生产力角度和道德角度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课程目标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能够分析和掌握大危机的特点和影响,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能够列举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能够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起到的作用。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叙述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情况。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和国内外有利的条件,使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繁荣掩盖了潜伏的危机,助长了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更加放纵资本的为所欲为,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大危机。这次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危害最烈、影响最深的一场危机,它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破坏了世界经济,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政治危机,也恶化了国际关系。这次大危机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展的结果,也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经济危机和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的产物。为摆脱危机,各国统治阶级采取了不同的对策。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减缓和摆脱危机的做法,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缓和了经济危机、调整了阶级关系,而且还通过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由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方法开始步入新的时期。二战后的半个世纪内,美国历届政府尽管在不同经济理论指导下采取和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但均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国家干预”,以此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使美国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从这一点上可以反映新政在美国的继承和发展。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在战后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中所进行的改革各具特色。无论是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法国的混合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还是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建立,都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内在机制之一。三、学法指导1、“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内容初中历史虽然讲过,但对原因的分析比较简单,本教材从全新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不难理解。要结合一战前后的历史,整体把握该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变化,为下面认识新政是时代的产物奠定基础。新政是工业社会发展的要求。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原有的经济体制不适应新的生产力。20年代的大发展只是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具体体现。同时,要认识美国垄断资本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把握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发现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进而了解危机爆发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辨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爆发在于其固有矛盾的存在。2、罗斯福新政根据教材和课堂提供的史料以及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学会使用比较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探究有关问题。要通过认识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初步理解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深远影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制定并实施了一些宏观性的经济计划,二是开始尝试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特别是运用了相关的财政、货币政策。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改变了政府职能。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比较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理解,新政实行的并不是计划经济,新政中的工农业措施带有很多计划性的成分,但它的基础仍然是市场经济。要能够用辨证的、科学的眼光来实事就是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能够认识到新政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对促进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发展,对稳定美国资本主义秩序,避免美国直接走上法西斯化道路,以及后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其他国家的推广和发展等诸多方面,对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3、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能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获取信息,了解二战使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获得绝对优势,分析国家的调节和干预,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新特点的过程。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能够认识到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进而认识到“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马克思语)。同时,理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深刻认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和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本质。时至今日,国家干预经济甚至参与经济活动的时代,它对我国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不无借鉴作用。4、战后的西欧和日本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是一个共同的趋势,因此,国家干预经济是本课的重点。要认识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从实践和理论上,印证了政府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各国干预经济的重点不同,能够了解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道路,理解新政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比较英、法、德、日的经济运作模式,培养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有下面几个特点:(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制定指导性计划等。(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学习本节内容时可以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主动探究,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如结合“国有化问题”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理解“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应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计划能补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使它失去优点”,以及“计划与市场具有互补性”等观点。本课与下一专题的联系: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模式化、固定化,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在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诞生的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权力大力干预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激发出活力。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不仅得到普及,而且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自我调整和改革,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到来。进而理解“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二、专题概述本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践踏民主与法治,形成个人专断;形成个人崇拜,思想极度统一。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三、学法指导1、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要分前期和后期,要认识到当时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也要从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认识其特殊性和“不合理性”。2、通过对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和作用;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中得到借鉴: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3、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成就和失误以及对苏联的深刻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评价社会体制和历史人物,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斯大林模式”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发挥了作用,对苏联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也有很大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4、通过学习苏联的改革,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而是要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社会主义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发展具有曲折性的特点。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标要求1、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2、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二、专题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全球化特征。1、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2、各自成因: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世纪,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两极冷战格局的结束带来较为缓和稳定的国际环境,这种趋势日益向着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又是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90年代,在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夜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的背景下,经济区域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3、双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对于当今正在全力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风险与问题。4、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三、学法指导一、欧洲的联合1.本目学习的主要内容:二战后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洲联盟”的历程;欧盟、欧元产生的影响。学习的重点是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和影响;欧洲走向联合则是学习的难点。2.从以下两方面理解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1)、阅读课文中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内容,从①西欧各国改革、政策调整;②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③采用新技术几方面概括出133页“学习思考”中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并学会从原因中分析“启示”的方法。(2)、了解“黄金时代”的时期、表现、对“欧共体”成立的影响。认识到欧洲走向联合的必然性。3.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学习时:(1)、关于“欧共体”的成立,①要掌握成立的目的、时间、成员国。②了解“欧共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2)、欧盟的成立,①结合阅读135页“材料阅读与思考”列举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的重大史实及成立时间,并认识到这是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过程。②从历史原因、美苏的威胁、生产力发展要求等角度思考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③结合“资料卡片——欧洲联盟的目标”分析欧盟的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④从欧洲走向联合的这段历史学习中,认识到当今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以及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4.“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1)、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知识链接”、“资料卡片——马约”和图片,掌握欧元产生的时间、曾用名称。(2)、结合课文内容,从对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的经济发展、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以及对国际货币和贸易等方面分析欧元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