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打造新颖文章的三个途径_第1页
考前打造新颖文章的三个途径_第2页
考前打造新颖文章的三个途径_第3页
考前打造新颖文章的三个途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点起星光,照亮文章——考前打造新颖文章的三个途径河北孔德普“文章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这是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一番肺腑之言,考场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就是打造亮点,用以照亮文章,也照亮阅卷老师的眼睛。一、巧借修辞,点亮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果不是命题作文,就应该在题目设计上下一番心思,给阅卷老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考场作文拟题的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引用(化用)等,如果能巧妙运用,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比喻拟题。用比喻的形式揭示话题或主题内涵。如“心愿”话题——《心愿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直接揭示话题的形象内涵;“诚信”话题——《守住你的金矿》,则用比喻的方式暗示话题内涵。2022年优秀作文比喻拟题:《善良是根,诚信是树》《诚信,人生的舵手》(全国Ⅲ)《责任是成功的阶梯》(辽宁卷)《思乡毒》《盛开在故乡的白莲花》(浙江卷)2、拟人拟题。把话题当成人来写,增强文章生动性和亲切感,如《携感动上路》《我与苦难的亲密接触》《诚信出走》等。2022年优秀拟题:《善行天下》(全国Ⅲ)《汉字之魂》(上海卷)3、对偶拟题。用对举的方式,从相同或相反的两方面揭示主题,题目分两部分,字数相等即可。这样的题目,形式优美、内容丰富、简洁明快,深受考生青睐。2022年优秀拟题:《精心雕琢,点亮人生》《扬长避短,彰显个性》(全国Ⅰ)《心存善念,阳光灿烂》(全国Ⅲ)《无须言,做自己》(上海卷)《历史之痛,家国之思》(江西卷)《直面弯道,笑傲人生》《把握弯道,超越自我》《孙悟空悟理,花果山传经》(安徽卷)《邂逅古典,情思蔓延》(浙江卷)4、引用或化用。对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作品、歌曲、古诗句、广告语、影视剧名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题目,常常显得典雅大方,新颖别致,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产生独特的魅力。2022年优秀拟题:《我的青春我做主》(全国Ⅰ)——套用影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最后的战役》(全国Ⅱ)——周杰伦的同名歌曲《紫藤萝般的善良》(全国Ⅲ)——(宗璞《紫藤萝瀑布》)《神话》(上海卷)——同名电影。《我很重要》(天津卷)——毕淑敏的同名作品《我很重要》《别拿常识不当干粮》(广东卷)——化用电视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二、善选文体,摆脱平庸。高考作文一般文体不限,考生有文体选择的自由权,也就有了灵活创新的主动权。我们可以写“三段论”式的议论文,也可以写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文学性散文”,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创新文体,如书信、日记、网络跟帖、故事新编、广告语、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等等。下面以2022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简单谈一谈几种创新文体的写法。1、书信体。可以用来信与回信的方式记叙故事或阐释哲理。书信体因为需要一个假定的阅读对象,可以较容易地进入写作情境,用第二人称的形式亲切、直接,很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文体还便于跨越时空地安排情节,省略中间的叙述过程,从而有效利用时间,适应考场作文的需要。全国Ⅰ《我的青春我做主——致野鸭教练的一封信》紧扣材料,巧妙采用书信的方式,以兔子的口吻写出自己对游泳和短跑的看法,感情充沛真挚,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而满分作文《告子书》却借苏洵给两个儿子写的一封信,阐明“人各有所长,当思扬长避短”的观点。全国Ⅲ《守住生命中的善良——给小孙的信》一文,则以成龙给中学生写信的形式作文,独树一帜而别具匠心。2、日记体。日记体因为可以采用心灵独白的形式,便于抒发感情,如果采用几篇日记连放的形式,则可以增加文章容量,交代复杂的主题。如四川卷优秀作文《熟悉》,采用三则日记来演绎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以“熟悉”为主线,写熟悉的天伦之乐,让人感动;写熟悉的同窗情,让人怦然心动;写对熟悉的理性思考,让人豁然开朗。书信体因为有“我”的经历和体验,所以真实可感。3、网络跟帖式。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多种讨论,或呈现事物的多种风貌,各单元相互独立又共同支撑主题。如安徽卷优秀作文《把弯道变成超越的机遇——一张关于“弯道超越”的贴》,作者采用博客发帖子的形式,把本来难以驾驭的材料用不同人发表不同看法的形式进行论述,选取的回帖典型、有针对性,版主的回复深化主题、画龙点睛。4、故事新编。这种类似于小说创作的形式,以全新的角度解读历史、文学或神话、寓言,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包装和演绎,进行再创作,从而对题目的内涵作出独特的诠释。全国Ⅱ优秀作文《最后的战役》,作者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艺术地再现了官渡之战的关键一役,通过曹操听许攸之计火烧乌巢,从而绝处逢生,恰切地表现了“困境中蕴藏着机遇”这一主题,人物描写有血有肉,心理刻画细腻生动。安徽卷《孙悟空悟理,花果山传经》则大胆对原著内容进行改写,塑造了一位“悟理传经”的悟空形象,新颖独到,文章选取的事例,暗合作文材料的主旨,巧妙自然,扣题贴切。如果你对历史或文学人物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到的发现,就可以通过“新编”的形式创造出这人人熟悉,又人人陌生的人物来。创新文体,让我们跳出一般形式的窠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不管是什么创新文体,都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题目的才是最完美的。三、论据选用,新颖别致。考场作文中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占了绝大部分,一篇文章在立意相同的情况下,论据选用是否新颖就成为区分优劣的关键。新颖,即新而别致,“新”指论据是新近出现的或别人很少用过的实例;“别致”指奇巧、不同寻常,即同一个论据我们可以选择与众不同的用法。1、用新人新事新言论。议论文写作讲究针对性、时效性,应该解决一些当前的实际问题,因此,论据的新颖可以增强议论文的现实感,使之充满时代气息。我们应关注媒体,关注时事,寻找新闻事件、科技前沿与自己认识的契合点,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做到声声入耳、事事关心。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我们应多采撷报刊杂志里的名人名言,诸如《读者》杂志的“言论”栏目等,就有很多含义隽永、耐人寻味的言语可以吸收为我所用。2、改造旧论据,通过多角度分析,使旧材料焕发新生机,变“人人皆知”为“人人惊叹”。一个材料的解读面是多向的,甚至相反的,根据需要我们可以选用一面或多面,最大限度地发掘材料的内涵。①、反用材料。材料的一般意义已经尽人皆知,我们可以出其不意,使用材料的负面意义。材料一:大臣、著名方孝孺誓死不写诏书,在朱棣的逼迫下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最终,方孝孺被朱棣“磔于市”(就是当众分裂肢体),他的家人和学生被处以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极刑。面对这个素材,一般可以这样论证,“方孝孺,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但反个方向,我们还可以这样议论,就抽象的个人道德而言,方孝孺是个铮铮铁汉,为了捍卫自己认定的“死理”宁死不屈,但他捍卫的“理”或“道”与科学家一生追求,甚至以死恪守的“真理”不同,布鲁诺刚正不阿,为守住“日心说”而被教皇活活烧死,他死是为了捍卫人类先进的思想,那方孝孺维护的是什么呢?是朱元璋的孙子还是儿子当皇帝,这里面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吗?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方孝孺的死没有选对方向,愚忠最没有价值。②、变用材料。即不再沿用材料中那层被人们熟知的意思,而是从中延伸出其他的“新鲜”的内涵。材料二:安徒生的童话里,丑小鸭因为长得难看一开始就处处被人嫌弃,最后连孵出它的母鸭也不喜欢它,它处处流浪,却处处受到欺负,只能独自跑到森林里去,忍受着严冬和饥饿,春天来了,它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个素材,一般的解读方向是“成功总要经过坎坷和磨难”“风雨之后见彩虹”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变一变:一变:其实,它本来就不是一只小鸭,它是一只天鹅,只是不小心错落在了鸭窝里,大家一直把它看成是鸭子,结果它就成了最难看最笨的鸭子了。如果它一开始就和天鹅在一起,就不会有它被欺负的那些遭遇了。假如这真是一只小鸭子,它最后怎么变,也不可能变成白天鹅,所以说,丑小鸭就是丑小鸭,不能强迫自己变成天鹅。(环境因素、自身因素的作用)二变:有很多人天生并不美丽,就总是用这个丑小鸭的故事来鼓励自己,其实美丽不美丽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为什么一定要变成天鹅呢?如果你是只可爱的小鸭子,有你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采,那就做一只丑小鸭好了,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守住自己,自信做自己)③、对比用材料。即选用一个历史人物的迥然不同的两面或具有相反解读方向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材料三:牛顿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在青年时代注重实际,勇于实践,在天文学、光学、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经典物理学奠基人。大家熟知的苹果落地事件就是他专注精神的体现。但是,牛顿的后半生却很糟糕,他担任伦敦造币厂厂长27年,并沉迷于股票炒作,走上了他不熟悉的所谓“经济”事业,离物理研究渐行渐远,牛顿陷入了叛离自己的痛苦中。更加怪异的是,他居然花了25年时间去研究神学,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从上帝那里去寻找行星绕太阳转的“第一推动力”。到了晚年,牛顿的思想则完全沉浸在神学的狂热中,埋首于炼金术的研究,还考证了《圣经》中上帝在7天中创造世界这一类神话。他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稿,有关宗教神学等方面的著作,竟达150万字之多,这种研究必然谬误百出,一事无成。说明: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但牛顿晚年的颓唐处境同样也让人扼腕叹息。牛顿的前半生为人所熟知,而后半生的“遭遇”却不为人所常用,如果在“专注”“选对目标”“善始善终”等话题下使用牛顿的事例,一前一后,一正一反,定会新颖别致,极具说服力。这种两面性的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