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_第1页
中国古代经济_第2页
中国古代经济_第3页
中国古代经济_第4页
中国古代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第一节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考点及学习基本目标要求1、农业的起源:知道中国农业的始祖及其传说;知道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特点。2、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了解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的演变情况,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进而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3、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重大的水利设施;了解中国古代对治水经验的总结情况;分析中国古代水利设施逐渐得以完善的原因,理解水利的兴修是农业生产的命脉。5、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的演变;认识耕作方式演变的原因;认识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分析其作用。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主要土地制度形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7、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能结合史实概括说明其特点。一、农业的起源(一)原始农业形成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发展(二)原始农业的发展特点:1、起源多元化:(史实说明)2、地域差别明显:(史实说明)3、以种植业为主,还包括家畜饲养业:Q1:“五谷”、“六畜”指什么?五谷:麦,稻,黍,菽,稷六畜:猪,马,牛,羊,鸡,狗Q2: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原因:南北气候的显著不同。北方气候干燥,适宜于粟、麦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启示: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二、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一)情况:1、原始社会: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2、夏朝:耒、耜仍是主要农具。3、商周时期:青铜器虽已广泛出现,但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仍是木、石、骨、蚌等。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过去的石制、骨制的农具,特别是到战国时期,铁农具成为最主要的农具。5、汉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作用?6、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新式的播种工具耧车。7、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作用?意义?8、灌溉工具的演变:A、三国时期:马钧改进翻车;B、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二)影响: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促使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演变: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原因是当时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到春秋战国时期,牛力犁耕(或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因为这时出现了铁制农具并得到不断的推广。三、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1、最初的时候:人们只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后来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播种(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3、春秋战国时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又出现垄作法。4、西汉时,赵过发明代田法;之后又出现适于旱地采用的区田法。5、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记载当时已经开始推广轮作和绿肥种植,比西方早一千多年。6、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7、宋元时期: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8、明清时期:普遍出现多熟种植,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一些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也得到推广。四、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一)重大的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时期:建成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2、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坎儿井。(二)治理黄河Q1:为什么许多王朝都重视对黄河的治理?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Q2:中国古代历史上治理黄河最为成功的是哪一次?简述其情况?有何效果?最为成功:东汉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情况: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效果:使黄河安流将近800年(三)重视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1、水利专家:李冰,郑国,王景,徐光启,郦道元……2、水利著作:《水经注》、《农政全书》……Q3: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按功能主要分为哪几类?A、防洪减灾型,如汉武帝、汉明帝等治理黄河。B、灌溉农田型,如郑国渠、白渠等。C、舟楫航运型,如灵渠、隋朝大运河等。D、综合功能型,如都江堰等。五、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演变情况1、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集体土地所有制基本内容:最初所有土地都是由公社全体成员一起耕作,平均分配产品;到氏族公社后期,除了部分公共田地由全体成员共同耕作,产品用于公共开支外,大部分田地平均分给各个家族或家庭耕种,产品也由各个家族或家庭支配使用。2、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1)性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内容:A、一切土地属于国王;B、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内的土地,而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民人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分封给他的土地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他人。诸侯也采取同样的办法,将他们占有的这些土地和民人分封给卿、大夫、士;C、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位于中央一区,由贵族占有,私田位于公田四周,是分授给农夫的份田。公田由得到份田的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而且得到份田的农民还必须向贵族缴纳一定数量的贡物和赋税。(3)发展历程:A、商朝时出现;B、西周时达到鼎盛;C、春秋时期瓦解:D、战国时期废除:史实原因:根本原因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直接原因是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史实)。表现:一方面,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之间争夺田地的现象频繁发生。(4)影响:A、成就了商周时期奴隶制经济的繁荣;B、但这种经济制度在加强国家权力方面存在缺陷,即国王收益好时,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国王收益差时,不利于对地方(诸侯国)的控制,春秋战国时期500年的战争不断,与此密切相关。Q1:井田制与分封制构成我国奴隶社会的两大支柱。二者之间是何关系?3、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称为“公田”或“官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如均田制、王田制、屯田制等。(2)土地私有制:A、君主土地私有制: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B、地主土地私有制:来源?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Q1:战国以来的土地国有制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这种土地制度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的。授田时,对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Q2: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大支柱。地主通常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方式。地主田庄经济有何特点?田庄经济的发展有何消极影响?特点:A、聚族而居;B、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人形成强烈的依附关系;C、拥有私人武装;D、田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消极影响:A、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壮大,成为地方军阀割据的基础;B、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Q3: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出现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允许自由买卖。具体原因:A、伴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增强;B、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形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商人阶层;C、统治者的举措不当;D、土地在我国封建社会被看成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看待:A、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B、土地兼并促使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即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C、土地兼并使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严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安定;D、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不利于国家的统治。E、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Q4:土地兼并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它主要激化了哪些矛盾?并因此导致了什么现象的发生以解决这些矛盾?A、一是激化了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这一矛盾直接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B、二是激化了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Q5:统治者常采用“均田”“限田”的措施解决土地兼并的矛盾。从北魏到唐初都实行均田制。这一制度实行的目的和前提条件是什么?其基本内容如何?如何认识它的作用?它与土地兼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直接目的是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前提条件:政府掌握有大量无主荒地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作用:A、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均田制对土地兼并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它未触及地主土地私有制,因此对土地兼并的限制是十分有限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最终无法实行下去。关系: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Q6:租佃关系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这一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如何?简述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发展情况。其发展趋势怎样?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内容: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式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发展情况:A、秦代开始产生;B、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C、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在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发展趋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作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Q7:租佃农民与自耕农有什么区别?A、产生的原因不同:租佃农民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自耕农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的。B、身分、地位不同:租佃农民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而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C、后期作用不同:租佃农民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自耕农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Q8: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有何不同?A、形成的时代和背景不同:租佃关系形成于封建社会前期,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而雇佣关系形成于封建社会晚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生。B、剥削的方式不同:租佃关系下,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关系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C、身分、地位不同: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分更为自由。D、作用不同:租佃关系下的佃农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雇佣关系则是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六、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一)演变的情况1、从生产力角度: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二)演变的原因具体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Q1:“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小农经济有何特点?如何认识它的作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特点:A、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经营单位;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积极作用: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己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消极作用:A、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B、自给自足限制了消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C、小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农民生活常会陷入困境,导致社会动荡;D、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严重,人均占有的耕地减少,导致自耕农对山地、草原等过度开发,恶化了生存环境;E、小农经济是近代以来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Q2:小农经济有何弱点?弱点:A、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B、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C、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D、脆弱性: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承受风险能力差。Q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A、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同时并存,相互补充;B、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生产技术;C、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D、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要生产资料所有制;E、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七、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司马迁根据汉代的经济分布特点,把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特点: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办牧区。Q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概括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1、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战乱纷纷。3、南方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4、气候变迁导致在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进攻中原。过程:1、三国时期,江南的开发2、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3、南宋以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Q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影响?1、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在全国人口比重不断上升。3、人才教育相应变化。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促进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今后对外开放、对外交通贸易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第二节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点及学习基本目标要求1、手工业发展的重大成就:了解我国古代冶铸业、纺织业和陶瓷业发展的史实,确认其中的重大成就;2、手工业生产经营的方式:了解主要生产经营形态及其特点和地位的变化;3、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为依据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一、手工业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冶铸业1、青铜冶铸业的发展(1)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2)青铜冶铸业发达的表现:冶铸方法先进;青铜器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2、冶铁业的发展A、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评价?);B、汉代:开始用煤作冶铁的燃料;C、南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作法?评价?);D、北宋时:普遍用煤冶铁;E、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F、明朝时:流行用焦炭冶铁。(二)纺织业的发展1、丝织业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1)上古时代:人们已学会养蚕缫丝;(2)西周以后:形成丝织业中心城市临淄等;丝绸源源不断外销,中国获得了的“丝国”称号;(3)唐代:出现缂丝技艺;出现“蜀桑万亩,吴蚕万机”之说,说明南方成为我国丝织业的重心;2、棉纺织业的发展(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向内地传播;(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还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3)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推动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中你对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有何认识?主要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农业是手工业的基础,手工业反作用于农业(三)陶瓷业的发展1、制陶业的发展A、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B、仰韶文化中期:C、大汶口文化晚期:2、制瓷业的发展—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A、商代中期:开始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B、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C、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D、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进入成熟期;至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E、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F、元代:烧成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G、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H、清代: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二、手工业经营形态的演变(一)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A、西周兴起,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明中期以后被私营手工业超过,走向衰退。2、经营特点:A、由政府直接经营;B、资金、技术力量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C、产品由政府指定,主要是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不入市场;D、劳动带有强制性。3、经营方式的变化:(1)变化原因: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雇募工匠(2)变化表现:征役制到雇募制(3)评价:生产关系的一大进步4、评价:积极方面: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消极方面: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越来越引起工匠的激烈反抗。(二)私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明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特点:A、由民间私人经营;B、规模小,技术落后,无细致的分工;C、主要生产由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走向市场;D、劳动者是帮工和学徒,有较多的人身自由。3、经营方式的变化(1)变化原因:A、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B、商品经济的发展。(2)变化情况: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3)评价:规模小,产品进入市场,雇佣工人有较大人身自由,提高生产积极性4、如何评价私营手工业?(三)农村家庭手工业1、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起,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中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2、主要特点:A、由农户自己生产和经营,是农户的副业;B、生产技术低,分散经营;C、产品主要供自己使用、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Q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A、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B、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C、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D、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E、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F、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G、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国外备受欢迎。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点及学习基本目标要求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商业(1)原因: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2)表现: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物物交换2、商朝:商业活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专门通过物品交换牟利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壳)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内容?)4、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有了重大突破表现:出现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私商;货币;商业都会(临淄、大梁)5、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活动十分萧条原因:社会动荡不安,聚族而居、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盛行。表现: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少,以物易物成为主要手段。6、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原因:A、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B、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C、对外开放的政策;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间的联系密切;表现: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等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集镇,夜市兴盛。元代以纸币为主要的货币7、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1)原因: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交通的发达;C、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特别是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D、政治上的统一。(2)表现:货币(交子)、集镇夜市兴起、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市中出现了“瓦舍”、出现闻名世界的商业城市如大都和泉州等、海外贸易的兴盛等。8、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达到新水平(1)原因:A、农业与手工业的恢复发展;B、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C、社会上经商风气的浓厚。(2)表现:A、商业市镇的兴起;B、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C、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D、大量经济作物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成为商品;E、劳动力成为商品;F、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发展快;G、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Q1:商帮形成的原因?特点?影响?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成就)(一)货币的发展(略知)1、新石器时代和夏代:使用天然贝壳作为货币;2、商周时期:出现骨贝、铜贝等人造贝币;3、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铸币形制各异,取材一般以青铜为主,也有贵金属黄金和白银。4、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币制,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通行天下,奠定此后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汉武帝时铸五铢钱;5、唐宋时期:铜钱发行量越来越大;6、宋元时期: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7、明清时期:明初推行钞法,但后被迫废行纸币;明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法定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原因?作用?)(二)城市的发展1、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1)自周秦到唐代城市的特点A、有专门的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B、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C、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D、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宋代城市的特点A、坊市界限消除,形成街市;B、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D、城市中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商业活动与饮食娱乐活动相结合。(3)明清时期城市的特点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Q1: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A、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B、城市的商业活动所受的限制逐渐减少直至消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C、商业活动与饮食娱乐相结合,促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D、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三)对外贸易的发展1、丝绸之路的发展(1)丝绸之路的大致线路:起点长安向西,敦煌、楼兰、于真、莎车、疏勒等,(2)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2、陶瓷之路的崛起Q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有何特点?A、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B、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着力加强友好往来,对外贸易既是经济活动,也是外交活动;C、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Q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A、商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但是总的趋势是逐步放松;B、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C、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至宋元时期空前繁荣;D、商业自始至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三、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主要表现:A、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B、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C、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D、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E、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3、发展历程:(1)从战国至秦汉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代;汉高祖和汉武帝(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表现?)(3)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表现?4、形成原因:(1)经济方面:从根本上说,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2)政治方面: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3)思想方面:战国以来形成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5、评价:(1)这一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2)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