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页/共26页福建省春季高二年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挺水植物芦苇常常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B.调查草地某种植株种群密度时,需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C.在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常用到的调查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估算值将偏大【答案】D【解析】【分析】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缘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不能体现出群落的结构;调查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估算值将偏大。【详解】A、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湿地边的挺水植物芦苇属于种群,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否则调查结果不准确,B错误;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如果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D正确。故选D。【点睛】2.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错误的是()A.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B.碳元素通过①进入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C.②、③和④表示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是无机环境、乙是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光合作用,②③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生产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部分。【详解】A、碳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进入无机环境,即②③④,A正确;B、乙表示生产者,生产者可进行光合作用将碳元素转化成含碳有机物,从而使碳进入群落,B正确;C、由分析可知,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作用,C正确;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D错误。故选D。3.下列关于群落的主要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②荒漠中动物多以独特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③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宽大,表面有绒毛④热带雨林地区,林中植物的花多为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2.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详解】①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二者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①正确;②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的地区,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②正确;③草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其中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适应水环境,③错误;④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高热湿润的环境,植物大多是常绿的,乔木高大,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结果的植物,且虫媒花多,果实鲜艳多汁,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种子,一些林下草本植物在秋季落叶期生长、开花、结果,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④错误。故选B。4.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A.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适时灌溉农作物与定时饲喂家禽、家畜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答案】B【解析】【分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其信息类型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详解】A、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B、适时灌溉农作物与定时饲喂家禽、家畜并没有采用信息传递,B正确;C、D均是物理信息,C、D错误。故选B。5.如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若该生态系统引入鹰,则该食物网会增加1条食物链B.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田鼠的数量也随之减少C.自养型生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D.鸟和蝗虫之间的捕食关系会使两个种群的数量波动甚至其中一个种群灭亡【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详解】A、鹰可以以图中多种生物为食,所以若生态系统引入鹰,该食物网可以增加多条食物链,A错误;B、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田鼠因捕食者蛇的数量减少而使田鼠的数量大量增多,B错误;C、自养型生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C正确;D、鸟和蝗虫之间的捕食关系会使两个种群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不会使其中一个种群灭亡,D错误。故选C。6.酸菜古称菹,《周礼》中就有其名。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祖先用白菜(古称菘)等原料腌渍酸菜的多种方法。2022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曝光的“土坑酸菜”由于制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使其中含有的杂质较多,给食品安全留下了隐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腌制酸菜主要是利用植物体表面天然的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B.“土坑酸菜”发酵过程中可以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抑制杂菌生长,防止其腐败变质C.腌制的酸菜“咸而不酸”的原因很可能是加入食盐过多,抑制了菌种发酵D.在无氧条件下,其他杂菌均不能进行细胞呼吸【答案】C【解析】【分析】泡菜(酸菜)的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先增加,然后下降至相对稳定。【详解】A、制作酸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A错误;B、乳酸菌属于细菌,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B错误;C、“咸而不酸”的原因为加盐过多,使乳酸菌生长的环境溶液浓度过高,使乳酸菌失水,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C正确;D、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故选C。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B.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而数量金字塔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形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C【解析】【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光合作用)或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A正确;B.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生物数量金字塔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形,比如一棵树上可能会有很多昆虫,B正确;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故选C。8.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C.铅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烧等返回无机环境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是减少铅的生物富集现象的有效措施【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详解】A、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可推知,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C、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不能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可知大气中铅的来源之一是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D正确。故选C。9.如图表示某湖泊中的某种生态金字塔,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图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B.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入下一营养级C.图中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之间可形成多条食物链D.从图中浮游生物到食草动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8%【答案】A【解析】【分析】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详解】A、该图为正金字塔,可表示能量金字塔,但不能表示数量金字塔,因为浮游生物的数量可能多于食草动物,呈现出倒金字塔,A错误;B、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B正确;C、图中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可能有多个物种,所以可能会形成多条食物链,C正确;D、从图中浮游生物到食草动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491÷36629×100%=6.8%,D正确。故选A。10.研究人员对林区两种主要乔木黄牛木和鸭脚木进行了调查。如图表示两物种种群数量的比值(D=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c时间段黄牛木对生活资源的竞争力逐渐减弱B.不能在同一区域对两种乔木同时进行取样调查C.黄牛木幼树和成年树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0~d时间段,鸭脚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都在逐年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D表示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D值在下降,说明黄牛木的种群数量在下降。【详解】A、D表示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0~c时间段D值在下降,说明黄牛木的种群数量在下降,所以0~c时间段黄牛木对生活资源的竞争力逐渐减弱,A正确;B、可以用样方法在同一区域对两种乔木同时进行取样调查,B错误;C、黄牛木幼树和成年树高度不同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因为不同高度的黄牛木属于同一个种群,C错误;D、D表示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0~d时间段,D值在下降,说明鸭脚木种群数量在逐年上升,但K值是否发生改变,根据题意无法判断,D错误;故选A。11.常乳是母牛泌乳期一周后直到泌乳停止前一周这个时间段内分泌乳汁。奶牛自身乳房和乳头中可能含有的细菌,加上挤乳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污染,常乳中会有一定量的细菌存在。研究小组要检测一份常乳样品中细菌的总量(不考虑菌种),检测流程如下图,每个平板上接种菌液量为0.1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倒平板时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细缝,不要完全打开,防止杂菌污染B.上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基要营养全面,适合各种细菌生长C.也可以通过连续划线的方法接种,通过菌落数计算样品中的细菌总数D.若三个平板上的菌落平均数为59,则每毫升样品中细菌总数为5.9×107【答案】C【解析】【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是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详解】A、倒平板时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细缝,不要完全打开,防止空气中杂菌进入,造成污染,A正确;B、由图可知,该操作包含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因此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该实验目的是检测常乳样品中细菌的总量,不考虑细菌种类,因此所用培养基要适合各种细菌生长,营养要全面,B正确;C、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C错误;D、取105倍稀释的稀释液0.1mL分别涂布到3个平板上进行培养,若三个平板上的菌落平均数为59,则所每毫升样品中细菌总数为59÷0.1×105=5.9×107,D正确。故选C。12.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生态学家通过对某高山冰川不同时期的冰川退缩区典型样地的调查,反演了历史上植被演替的动态。研究发现各样地乔木层的几种优势植物各具不同的生长特性: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冬瓜杨生长迅速并形成较大树冠占据的上层空间,而云冷杉幼体喜荫成体更为高大但生长相对较慢。对乔木层生物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山脚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柳、沙棘,山顶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云冷杉B.演替早期,土壤的含氮量增加,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C.冬瓜杨快速生长取代了柳、沙棘,并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D.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详解】A、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山脚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长,优势种为云冷杉,山顶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短,优势种为柳、沙棘,A错误;B、演替早期,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B正确;C、冬瓜杨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种取代了柳、沙棘,并且其可以形成较大树冠占据上层空间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C正确;D、据调查结果分析,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D正确。故选A。13.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答案】D【解析】【分析】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该地区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则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详解】A、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获的野生动物,A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减少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B错误;C、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濒临灭绝的物种)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C错误;D、对于濒危物种,应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并采取人工繁殖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加以保护,D正确。故选D。14.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生长着少量灌木,没有乔木。现有两种植食性动物A、B及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它们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动物A、B和C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该群落属于草原生物群落,土壤含水量低不适合乔木的生长C.A种群数量产生波动与C的捕食作用和B的竞争作用密切相关D.B种群数量达到P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详解】A、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包括种间关系、空间结构、演替等,动物A、B和C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正确;B、由“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生长着少量灌木,没有乔木”可知,该群落属于草原生物群落,土壤含水量低不适合乔木的生长,B正确;C、由图可知,A与B为竞争关系,A与C是捕食关系,A是被捕食者,故A种群数量产生波动与C的捕食作用和B的竞争作用密切相关,C正确;D、环境达到平衡时种群数量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图中P点属于B种群的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增长速率为0,D错误。故选D。15.下图中的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高低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至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至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C.若M表示种群密度,a至d表示同种生物四个种群,则b种内竞争最激烈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至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是最高营养级【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物数量越多,竞争力越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b的多样性程度最高,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A正确;B、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则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最小,B错误;C、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b种群密度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C正确;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能量最少,则a是最高营养级,D正确。故选B。16.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研究团队以四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物种观察数量觅食生境出现率/%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生境1生境2生境3小坚果颈尖草屑螺类贝壳砂砾甲壳类其他绿翅鸭21206703352.8163701213005.5绿头鸭1513981178.30.807.15.61.17.1鹤鹬1678640360050.025.025.000青脚鹬15172928430033.333.3033.30.1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A.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的生境基本相同,两者的食物种类基本相同B.若两种鸟觅食生境相同,则意味着生态位相同C.四种水鸟均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生态位重叠度越大,说明资源丰富,种间竞争越不激烈【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绿翅鸭和鹤鹬虽然选择觅食的生境基本相同,但两者的食物种类不同,A错误;B、即使两种鸟觅食生境相同,但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不同,故生态位不一定相同,B错误;C、四种水鸟均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正确;D、生态位重叠越多,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越大,不同物种通过减少生态位重叠来减弱竞争,D错误。故选C。17.某海岛风景秀丽,岛上和临近的海域中自然资源丰富。科研小组调查发现岛上有122种蚯蚓,其中106种仅分布在海岛某个地理区域,且不同季节岛上蚯蚓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海岛上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B.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海岛某区域中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C.不同季节岛上蚯蚓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海域中不同海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不同鱼的食性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调查活动能量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调查活动能量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详解】A、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B、蚯蚓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C、不同季节蚯蚓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属于部分物种季节性的种类数量变化,C错误;D、不同海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不同鱼的食性有关,D正确。故选D。18.为探究湿地植物菖蒲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测定了2种不同水样的BOD(即微生物分解水中机物所需要的氧气量)和总含氮量,加入菖蒲水培15天后,再次测定了相应指标,部分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测定指标A水样B水样BOD(mg/L)培养前247150培养后5149总含氮量(mg/L)培养前5453培养后1919A.由表中数据推测A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较低B.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C.可以通过观察菖蒲的根数、根长等生理指标来比较其在各种水样中的生长状况D.菖蒲净化污水的功能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中BOD(即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气量)和总含氮量可以推断A水样的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详解】A、据表中BOD(即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气量)和总含氮量可以推断A水样的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A错误;B、菖蒲能够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吸收N、P等无机盐离子,进而有效地缓解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C、菖蒲的根数、根长越多、越长,菖蒲在水中生长得越好,故可以通过观察菖蒲的根数、根长等生理指标来比较其在各种水样中的生长状况,C正确;D、间接价值是指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故菖蒲净化污水的功能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A。19.如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进行C.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葡萄和蔬菜的产量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循环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答案】B【解析】【分析】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并没有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但提高了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详解】A、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虽然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但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A、正确;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错误;C、合理使用农家肥,不仅能提供无机盐,还能提供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葡萄和蔬菜的产量,C正确,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没有提高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20.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B.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图乙中t2时间的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若该种群为某天鹅种群,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使K值升高D.图乙所示曲线模型对应的数学方程式为Nt=N0λt【答案】C【解析】【分析】1、甲图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乙图是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曲线,在t0~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详解】A、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B、甲图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题图乙中t2时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年龄结构很可能是稳定型,B错误;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可使环境容纳量升高,使K值变大,以此来保护天鹅种群,C正确;D、题图乙所示曲线为“S”形曲线,而Nt=N0λt对应的曲线为“J”形曲线,D错误。故选C。21.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两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互利共生关系B.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答案】C【解析】【分析】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由图可知,两岛社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点上下波动。5~6月,甲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5~6月,乙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详解】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不生活在一起,不存在共生关系,A错误;B、环境容纳量会受到天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有改变,B错误;C、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月到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6月到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正确;D、6-8月B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包括黄鼠狼的捕食,另外还包括竞争等,D错误。故选C。22.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C.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生态系统D.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特点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详解】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C、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产出比农田低,故其生态足迹要大于农田,C正确;D、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越大,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越大,D正确。故选B。23.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C.图中乙、丁两种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D.c中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捕食关系、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e和f表示动植物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详解】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B、在生长期水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应该有部分未利用,所以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B正确;C、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C正确;D、某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c属于流向下一级的能量,其中不包括未利用的能量,D错误。故选D。24.联合国发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针对自然的现状提供了最权威评估。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与大自然的关系,并考量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自身福祉产生的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修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时,人工重建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造林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生态系统多样性B.退牧还草有助于修复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草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对于出现水华的淡水湖泊修复重点在于促进蓝细菌和绿藻生长及控制流入水体的水质D.在对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中,统计保护区内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答案】D【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低,植物丰富度低且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较简单,无法实现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B、退牧还草过程中草地还存在原有植被,故发生的是次生演替,B错误;C、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故修复重点在于抑制蓝细菌和绿藻生长及控制流入水体的水质,C错误;D、藏羚羊的活动能力强且活动范围法,适用于标记重捕法,D正确。故选D。25.如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作用的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y值大小可以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答案】D【解析】【详解】A、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A错误;B、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关,因此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数量都有关,B错误;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外来干扰越大,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越长,即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C错误;D、TS值是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面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值越小,说明生态系统恢复原状越快,则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26.2022年11月5日至13日第十四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在我国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会上落实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审议公约发展战略等重大事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2)湿地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__;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并且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简单,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3)对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首先要恢复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答案】(1)间接(2)①.负反馈调节②.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③.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3)①.次生演替②.生产者【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②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③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小问1详解】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是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的体现。【小问2详解】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主要机制,即湿地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负反馈调节;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低,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因而对光能的利用率较低,也因此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小问3详解】对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因为其中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繁殖体还存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首先要恢复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因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7.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鯪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图2表示鲮鱼在12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1)群落的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2)由图1可知,鲮鱼随体长增加的食性变化为______。若鲮鱼仅以绿藻和沼虾为食,在体长为2.8cm和4.2cm时,鯪鱼增长相同的体重消耗绿藻的质量比为______。(按传递效率20%计算)。(3)在图2的a~e中,______点处的鲮鱼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判断依据是______。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是在______点处,d点以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的结果。【答案】(1)①.物种组成②.种间竞争和捕食③.水平(2)①.植食性动物逐渐增加,肉食性动物逐渐减少②.3:2(3)①.a、e②.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③.b④.先减少后增加(4)协同进化【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小问1详解】区分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鯪鱼和沼虾都以绿藻、蓝细菌为食,说明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同时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说明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故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小问2详解】从图1看出,当体长较短时,以肉食性食物为食,随着体长增加,肉食性食物比例较小,植食性食物的比例增大。体长为2.8cm时,植食性和肉食性食物的比例为1:1,鲮鱼增长1个单位,则消耗绿藻0.5÷0.2+0.5÷0.2÷0.2=15个单位,体长为4.2cm时,植食性和肉食性食物的比例为3:1,鲮鱼增长1个单位,则消耗绿藻0.25÷0.2÷0.2+0.75÷0.2=10,鯪鱼增长相同的体重消耗绿藻的质量比为3:2。【小问3详解】只要λ大于1,则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所以图2中a点和e点λ大于1,a和e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点之前,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b点种群密度达到最大,超过b点λ小于1,种群密度减小;d点以后入先小于1,然后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先减小,再增加。【小问4详解】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28.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主要植物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项目主要植物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区海蓬子互花米草472014只/m22.3只/m2对照区海蓬子海蓬子472013只/m2111只/m2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1)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3)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4)互花米草与植食性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速度和方向(3)①.7/9②.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种群的繁衍;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该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小问2详解】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小问3详解】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为2:1时,鸟增加X千克需要的互花米草=2/3X÷20%+1/3÷20%÷20%=35X/3,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为1:1时,鸟增加Y千克需要的互花米草=1/2Y÷20%+1/2Y÷20%÷20%=15Y,在生产者同化量不变的前提下,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Y∶X=35/3÷15=7/9。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小问4详解】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属于捕食关系,因此互花米草与植食性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作用。2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市郊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猪—沼—鱼—肥—果”小型农业生态工程时绘制出了如下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__________的特点。(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的消费者有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4)建立该农业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答案】(1)可持续(2)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3)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