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动机测量、前因、后效及形成机制_第1页
体育锻炼动机测量、前因、后效及形成机制_第2页
体育锻炼动机测量、前因、后效及形成机制_第3页
体育锻炼动机测量、前因、后效及形成机制_第4页
体育锻炼动机测量、前因、后效及形成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锻炼动机:测量、前因、后效及形成机制李娜;史文文【摘要】本研究首先介绍锻炼动机的五种测量工具,其次是梳理锻炼动机的前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自我效能感、身体自我和自尊、目标定向、社会支持等,再次是分析锻炼动机的后效,包括锻炼参与行为、锻炼依赖行为、积极情感体验.最后对上述研究进行评述,并提出未来研究运用现代化手段测量锻炼动机,注重文化取向对锻炼动机的影响,关注动机理论的整合及应用.期刊名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15)005【总页数】8页(P1-7,20)关键词】锻炼动机;测量工具;前因;后效作者】李娜;史文文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6Author'saddress:1.SchoolofSportsScienc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ubeiUniversity,Wuhan430062,China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1]。体育锻炼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锻炼的心理动因和内部动力,它直接决定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强度、频率和效果[2]。有关体育锻炼动机问题的较系统研究可追溯到1968年,盖拉尔德•肯雍首先提出了一个解释身体活动原因的理论模型[3],随后国内外学者围绕锻炼动机的测量方法、前因和后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身体活动动机量表Ryan和Frederick(1997)基于认知评价理论及自我决定理论,设计了身体活动动机量表(MotivesforPhysicalActivitiesMeasure-Revised,MPAM-R),共有30个题项[4]。该量表包括五个因素: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外貌动机、健康动机、社交动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验证了量表的有效性。MPAM-R量表在当时被国外学者广泛运用,有学者将MPAM-R量表引入国内,且通过一系列研究检验了其在国内的适用性与实用性。陈善平(2006)通过测量1179名大学生锻炼动机,对MPAM-R中文版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发现,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5]。然而,MPAM-R量表存在局限性,它的5个维度同属一种动机类型,即只关注了个体的内部动机,忽略了个体外部动机的测量,为了弥补这一缺憾,陈善平(2008)构建了大学生外部动机测量模型,扩展了MPAM-R量表⑹。随后,陈善平(2013)考虑到MPAM-R部分条目的重复性和过多的条目会增加被试负担等因素,对MPAM-R中文版做了缩减,得到了只有15个条目的简化版量表,该版本的信效度也达到了心理测量学标准,是一个效率更高的测量工具[7]。运动情境动机量表Guay,Vallera和Blanchard(2000)开发了运动情境动机量表(theSituationalMotivationScale,SIMS)[8]。情境动机指的是个体当前的行为动机。Deci(1971)做了一个实验,让被试参与一项有趣活动的同时接受金钱奖励,在后续的活动时发现个体的内部动机(乐趣动机)在逐渐降低[9]。相关实验研究也揭示外部事件(如竞争、最后期限、期望)会改变个人的情境动机。这种特定时间点的动机量表有利于理解个体当前的自我调节过程。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内部动机,认同调节,外在调节,无动机,共计16个题项。量表采用Likert5点量表评分,“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量表的编制过程存在一些问题:选取的被试均为大学生,未来需要检验测量其他群体(如工人、妇女、老年人等)时问卷的信效度;SIMS并未纳入内摄调节,将来需要澄清该维度是否有助于理解个体的情境动机。锻炼行为调节量表Markland和Tobin(2004)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编制了锻炼行为调节量表(TheBehavioralRegulationinExerciseQuestionnaire-2,BREQ-2),该量表是当前国外研究锻炼动机最常用的量表[10]。根据自主程度的不同分为5种动机调节方式:外部调节(如:我参与锻炼是因为其他人觉得我应该这么做)、内摄调节(如:如果我不锻炼身体,会心存内疚)、认同调节(如:我觉得锻炼身体对我来说很重要)、内部动机(如:锻炼身体很有趣)和无动机(如: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参与锻炼)。BREQ-2各分量表分数进行权重后合并成一个相对自主指数(RelativeAutonomyIndex,RAI),用以测量个体锻炼行为的自主性动机和受控动机。具体做法如下:(-3x无动机)+(-2x外部调节)+(-1x内摄调节)+(2x认同调节)+(3x内部动机)。当RAI是正数时,绝对值越大说明代表动机调节方式的自主性程度最高,当RAI是负数时,绝对值越大说明代表动机调节方式的受控性程度最高。以上三种量表虽为国外主流的测量工具,但学者们研制测量工具的视角不尽相同。MPAM-R量表是以个体内部需求为焦点,倾向于测量体育锻炼本身带来的满足(锻炼行为是自主的),而不是外部奖励、压力(锻炼行为与自我分离,主要受外在环境的调节);SIMS量表是以外部情境因素为焦点,倾向于测量具体的锻炼情境中,个体锻炼动机的变化情况;BREQ-2是以自我的整合程度为焦点,倾向于测量从无自我决定到自我决定的连续体中所有的动机类型和调节类型。本土化锻炼动机量表国内学者蹇晓彬等(2008)基于对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及开放式问卷,提出了中国情境下的锻炼动机的五维模型:即兴趣爱好、自我表现、社会归属、体质体形和缓解压力。初始问卷共计30个条目,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了修订,形成包括17个条目的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模型的拟合指数分别为CMIN/DF=2.61,GFI=0.952,NNFI=0.941,CFI=0.915,RMSEA=0.039,均达到可接受水平[11]。另有,魏瑶等(2009)根据季浏修订的体育锻炼内在动机量表编制了体育动机量表,用于测量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12]。该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分别是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运动能力感、自主感和归属感。之前学者对锻炼动机的研究都是运用西方文化背景下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而这两个测量工具是针对国内锻炼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锻炼动机研究的内容。在对锻炼动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路线,一种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即从理论结构出来,寻找测量特征指标,如Markland和Tobin(2004)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编制了锻炼行为调节量表,设计了包括5种动机调节方式的量表[10]。另外一种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思路,即从测量特征角度出发,主要通过开放式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提取锻炼动机的相关内容,运用聚类分析或者因子分析提炼并检验结构,最终确定锻炼动机的种类。如国内蹇晓彬等(2008)开发的体育锻炼动机量表就属于后一种路线[11]。第一种思路的局限性在于基于理论的锻炼动机的分类可能无法反映中国情境下锻炼行为驱动因素的独特性,而第二种思路研究所得的锻炼动机的类型并不完全一致,不利于未来相关研究的比较与整理。2.1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发现,人们本身所具备的个体特征会引起锻炼动机的差异。不同性别的个体在锻炼动机的类型上差异明显。如Kilpatrick等(2005)指出男性更注重竞争力、挑战、社会认同等,女性参与锻炼则主要为了塑身健美[13]。个体锻炼动机之所以存在性别差异,可能因为性别本质主义规定了性别形象,生物决定论认为女性特征应是温柔的、美丽的、感情型的;男性则被归纳为勇猛的、具有攻击性的等。但需要注意是,Kilpatrick等(2005)发现现代男性与女性同样注重体重管理,只是女性的外貌动机更强烈[13]。可能原因是:现代商业社会推出了“标准化”美丽女性及现代完美男性。这种市场主导、媒体强化最终催生出一种符合大众文化的“性别形象”。个体锻炼动机还受年龄的影响。Egl:等(2011)研究发现年轻人注重身体形象,其次他们希望锻炼活动能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14]。汤晓玲(2000)发现老年人主要以强身健体、增强社会交往为主[15]。大多退休的老年人知觉到自身社会价值的减弱,不适应相应的角色转化,希冀群体式锻炼活动能促进社会交往,重新确立自我概念。此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体位的感知能力均明显减退,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退行性变化也成为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最大障碍。为确保晚年生活质量,老年群体会通过参与锻炼加强身体能力。2.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预期目标的能力判断以及主观感受与信念[16]。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属于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动机水平[17]。这一观点提示我们:个体对锻炼项目的持续兴趣源于感知到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他们对特定的运动强度、耐力、频率的掌握能力。然而,当个体知觉到自己无法胜任逐渐增加的运动强度时,人们的运动乐趣会逐步削弱。Bandura(1986)进一步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内在动机的激发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18]。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久坐者),尽管个体能够感知到一定水平的自我效能,但锻炼最初不会有太多的愉悦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效能感增强了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估,从而增强个体内在兴趣动机。Mcauley等(1991)基于265名有氧舞蹈者的研究也证明了以上观点,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不同水平对内部动机产生的作用存在差异,高自我效能者在锻炼过程中拥有更高的内部动机。如果人们自我效能感较高,由此诱发的内部动机会促使人们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相反,如果人们对自己完成某项锻炼活动持怀疑态度,自然容易中断体育锻炼[19]。2.3身体自我和自尊在诸多自我研究中,身体自我和自尊是影响个体锻炼动机的重要内部因素。身体自我指个体对于自己身体有关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评价(身体自我概念、身体意象)及由此产生的对身体的满意度和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管理三个方面[20] 。国外研究身体意象、身体满意度与个体锻炼动机有明显相关。Martin等(2002)研究发现健康的身体意象会影响个体锻炼动机,从而有效的增加锻炼投入[21] 。Pearson等(2013)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为37位超重和肥胖的女性设计了一套为期18周的健身项目,以6周为一个时间节点,研究者在四个不同时间节点上要求被试做相应的心理测验,主要包括身体自我调节量表和锻炼行为调节量表。结果发现被试开始因外部动机(身体不满意)而参与体育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锻炼改变被试的身体形象,提升了其外貌满意度和身体特定部分满意度,让他们感知到愉悦、快乐的心情。到锻炼项目后期,被试的体育锻炼动机逐渐由外部动机(外貌、身材)转向内部动机(兴趣、爱好)。因此,身体自我在动机内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2]。身体自我不仅预测个体锻炼动机,而且与自尊存在积极关联,研究指出健康的身体自我能够提升个体自尊。自尊也是自我的核心成分之一,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评价[23]。有研究发现,高自尊女性锻炼者与自主性锻炼动机相关,并能有效的预测未来体育锻炼的参与水平[24]。一种可能解释是高自尊反应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积极而肯定的看法,高自尊者容易自我接纳,对自身状况有着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通常不会因大众审美观而强迫自己加强锻炼,大多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保持身心健康。国内研究者的实证研究也发现自尊能够预测个体的内外部动机。2.4目标定向有研究指出目标定向与自我决定存在一定关联性[25]。个体活动过程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目标定向: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任务定向的个体使用自我参照标准判断自己的能力,强调在自身能力提升过程中努力的重要性。自我定向的个体使用社会比较标准衡量自己的成功,关注外界对自我能力的有利评价,回避消极评价。Dweck(1999)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目标定向影响着个体的自主性,任务定向与个体的内在动机存在关联关系,而自我定向与其无关。也有研究者认为两种目标定向均影响着个体的锻炼动机[25]。由此看出,目标定向与锻炼动机之间可能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为澄清这一点,魏瑶(2009)考察了大学生群体不同的目标定影响锻炼动机的因果路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任务定向正向预测个体的内部动机,自我定向负向预测个体的内部动机[12]。依据目标定向理论和相关的实证研究可知,任务定向的个体通常提倡依靠自身努力改变现状,自我改变的过程容易满足基本的心理需求,因此这种类型的个体参与锻炼的内部动机较强;相反,自我定向的个体对社会性评价较为敏感,喜好以他人的观点判断自身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可能更多是屈服于外界压力、期许或评价。2.5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科技资源和体育设施是促进个体锻炼动机的重要物质基础。熊明生(2013)将锻炼知识宣讲作为操作变量,将个体的锻炼动机作为因变量,研究锻炼知识宣讲对个体锻炼动机的影响。研究者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组间设计,为被试提供5个水平的实验刺激,结果显示锻炼知识的宣讲对锻炼动机诸变量的干预效果总体上是显著的[26]。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指出人类是适应性的有机体,常依据环境所提供的线索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行为,并根据相关信息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知识宣讲活动为个体提供的锻炼信息,让其感知到体育锻炼的益处,这种鼓励性、支持性的信息可能激发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有利于增强锻炼投入。除锻炼知识、方法等科技资源外,体育公共设施也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蹇晓彬等(2008)发现运动设备是影响个体锻炼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11]。政府投入的偏向问题导致城乡体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发展,乡村居民参与锻炼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场地设施、缺乏科学方法及科学指导等[27]。父母、同伴、体育教师和社区指导员等重要他人也对个体的体育锻炼动机有影响。蹇晓彬等(2008)发现家庭环境、教师素质正向预测个体的锻炼动机[11]。社会学习理论可以对该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个体通过父母的锻炼行为学习锻炼的方式、手段,从而激发他们持续参与锻炼的内部动力。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学习到父母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正向态度,有利于将维持体育锻炼。另外,社区指导员、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培养人们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同样能够激发他们的锻炼动机。3.1锻炼参与行为“生命健康”已成为现代人的热议话题,参与体育锻炼便是重拾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诸多研究者揭示了健康动机与个体锻炼行为的关系。现代女性的健康观具有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已成为女性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28]。褚跃德等(2009)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的关系,指出男、女大学生都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健康功能,且健康动机与锻炼持续时间显著相关[29]。体育锻炼的健身功能是无可厚非的,而增强个体的愉悦体验、保持良好心理状况的功能也不可小觑,因为追求乐趣是人类最普通的行为动机。关于乐趣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有学者发现体验锻炼乐趣对女性锻炼的参与性和坚持性有着重要预测贡献,大多数女性希望通过体育锻炼的乐趣性提升生活质量[29]。陈善平等(2008)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资料分析发现,除了“增加健康、增强体质”外,从体育锻炼中获得快乐体验和刺激体验无疑是他们参与锻炼的另一重要动机[6]。另有国外学者Rahman等(2011)采用纵向研究设计,通过为293名病人制定为期12周的锻炼计划,探索个体在锻炼计划的进入、退出和随后的6个月跟踪时期,锻炼动机与行为结果的关系。结果发现从进入到退出锻炼计划,追求乐趣的内部动机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锻炼坚持性及习惯性锻炼行为[30]。人们除了追求生活乐趣,也会借助锻炼行为摆脱压力、痛苦等。追求快乐与摆脱痛苦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体育锻炼不仅能让人获得愉悦体验,而且帮人们脱离世间痛苦。面临诸多生活压力的老年人,会通过体育锻炼慰藉内心的苦闷,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在基本心理需求理论中,关系需求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关系需求,是指建立一种与他人相互尊重和依赖的关系[31]。体育锻炼可以满足人们这种需求,因此社会交往动机可能影响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现代的老年人不论是退休后的适应不良或是与子女的聚少离多,易知觉到孤独、沮丧和苦闷等不良情绪,这些会促使了他们需求一种替代性的社会关系。参与集体式的体育活动有利于老年人思想交流、凝聚共识,获得良好情感支持,构建独有的社会心理秩序。当下风靡的广场舞锻炼活动便是最好的例证。方媛和季浏(2003)发现社交需求是促进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外部诱因[32]。3.2锻炼依赖行为锻炼依赖是指锻炼依赖者将体育锻炼视为每天生活的最主要事件,一旦停止规律性锻炼便会出现类似物质成瘾者戒断的症状,包括焦虑、失眠、食欲减退等[33]。有研究者探索了锻炼动机与锻炼成瘾之间的关系。McCabe等对于早发育、发育合适和晚发育的个体来说,控制体重都是预测个体锻炼成瘾的主要指标,身体不满(bodydissatisfaction)、身体重要性(bodyimportance)是导致个体出现锻炼依赖症状的关键影响因素[34]。这可能因为现代审美观念赋予大众理想的身体美,即女性崇尚“骨感美”和男性强调肌肉力量的趋势。青少年为追求完美身材参与体育锻炼,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便可能强迫自己过度锻炼,最终导致锻炼成瘾行为另一项基于自主性动机的研究发现,虽然符合锻炼依赖标准的仅占样本量的3%,但大部分成人(59%)都存在部分锻炼依赖症状。与无临床症状的个体相比,有锻炼依赖症状的成年人有着更高水平的认同调节、外部调节和整合调节。但这一结论是否适用于青少年有待进一步澄清。为此,Downs(2013)测量了805名青少年的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及锻炼依赖的情况。结果发现,(1)性别、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及三者的交互作用解释个体锻炼依赖的39%的变异;(2)整合调节(男生、女生)、内摄调节(男生、女生)和外部调节(男生)都是预测个体锻炼依赖的重要因素。以上结果表明,受控动机可能更容易导致锻炼依赖行为[35]。3.3积极情感体验只『3口等(2009)指出,自主性动机不仅直接个体激发和维持持久体育锻炼,而且对个体的情绪体验、心理健康等产生间接而长远的影响[36]。个体锻炼动机的内在调节方式是预测主观活力的最强动力[37]。这说明内在需要驱动下的动机水平越高,个体获得健康幸福水平可能越高。然而,也有实证研究未能与以上结论达成一致。Shin(2014)等基于30名男性(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大学生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在锻炼结束后,内部动机对个体的情感反应并不产生影响[38]。有研究者提出锻炼恢复期的情感平衡应归因于个体分组环境的调节作用,而非个体的内部动机[39]。他们通过测试具有同质性的被试解释了锻炼后情感变化趋于一致的原因,实验结果显示身体健康的个体在体育锻炼结束后表现出几乎一致的积极情感体验,而不经常参与锻炼的个体在大强度体育锻炼后则表现出不一致的情感变化。因此,为了澄清内部动机在大强度运动后对情感反应的影响,未来注意测量指标的选取、调查人群的差异性(妇女、久坐者、老年人)等因素。动机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形成机制是比较复杂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到身体活动领域,研究者提出了众多影响个体锻炼动机的关键因素,并且探索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学者基于理论框架进一步揭示了锻炼动机形成机制,其中以自我决定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最具代表性。Vallerand和losier(1999)[40]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引入体育运动领域,提出了运动动机整合理论,该理论强调促进个体锻炼动机内化的外部环境因素的重要性,指出关系、能力和自主三大心理需求是跨情景、跨文化广泛存在着,人类会为满足这些基本需求而努力,并且趋向于满足这些需求的环境。基本心理需求是联结外界环境与个体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键因素,当外部环境满足了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时,才能有效的促进外部动机内化(即形成自主性动机)。Rahman等(2011)、Moustaka等(2012)和付桂芳(2013)通过实证调查也验证了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体育锻炼领域的适用性,结果发现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在自主支持性环境和自主性锻炼动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0,41,42]。也就是说,自主性、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进而促进个体锻炼动机的内化,最终激发或者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综合前人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影响锻炼动机的路径过程可以概括为图1:个体锻炼动机除受制于外部环境因素,个体内部资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外部环境对不同个体的自我整合过程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为此,魏瑶等(2009)依据目标定向理论提出了锻炼内在动机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图2)[12]。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目标定向显著影响着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同时目标定向的选择会受到个体体育锻炼的自主感、能力感和归属感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的产生受到两种目标定向和三种需求感知的共同作用。具体的影响路径为:任务定向不仅直接正向预测内在动机,还通过归属感、自主感间接的影响内部动机,不通过能力感产生影响;自我定向负向影响内部动机,通过能力感变量正向影响内在动机,不会通过自主感、归属感间接削弱内在动机。目前,关于锻炼动机的个体差异研究较少,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运用现代化手段测量锻炼动机目前,测量个体锻炼动机的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虽然自我报告法简单快捷、省时省力,但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随着学者们对外显和内隐动机系统的概念区分,对锻炼动机的测量不能只停留在个体的外显动机上,要注重内隐动机的测量;问卷测量存在社会期许性反应偏差、外部效度低等问题;这种横断法容易得出相关关系结论,难以评判变量间的因果方向。因此,需要引入新方法解决以上问题。内隐联想测量(IAT)是一种以反应时指标来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新方法,未来可将该方法引入锻炼心理学领域,用以测量体育锻炼的内隐动机。多动机网络技术结合了内隐(主题统觉测验)和外显(问卷测量)测量的特点,是一种测量内隐动机的半透射方法,大量实证研究显示该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便于测量同一构念下的内隐动机。此外,未来还可采用脑电技术(EEG)、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MRI)等方法,从认知神经角度探索个体锻炼动机的形成机制,如考察内在因素、外部环境诱发的锻炼动机相关脑区的激活情况,及其不同方式诱发的锻炼动机是否在脑机制上存在差异。这些现代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更为精确、高效、便捷的动机测量,还可为锻炼动机的干预研究提供支持。如,激发个体的内部动机、改变动机强度、实现外部动机内化等,均可根据改变相关脑区的激活强度和范围来实现。注重文化视角下的锻炼动机研究发现中国人选择锻炼方式趋于多样化,人们通常按照个体喜好和条件选择适合的锻炼项目。但不同的文化背景(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形成的锻炼动机可能存在差异。不论是90年代掀起的“迪斯科热”、“气功热”,还是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舞,不仅是人们一种对健康追求的集体宣示,而且也是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合。那么集体主义取向文化中的锻炼动机有何不同?目前,关于锻炼动机的跨文化研究较少,未来展开锻炼动机的本土化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不仅能够明确锻炼动机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还能为将来锻炼动机的激发提供干预思路。我们认为在锻炼动机本土化研究中应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文化背景下,集体锻炼动机应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有效测量。(2)除集体文化影响,是否存在文化的其他方面影响锻炼动机。(3)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这种集体式锻炼动机将怎样影响个体的锻炼行为。为回答以上问题,未来研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明晰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锻炼动机的内涵、结构与发生机制。关注动机理论的整合及应用目前,依据基础性动机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从理论本身到实践应用都有待进一步延伸及扩展。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在运动情境中颇具影响力,但是学者们主要运用某一独立的理论框架探讨个体的锻炼动机,暂时还没有将两种理论进行对比及整合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在体育锻炼情境中的核心研究聚焦于自主支持性环境与基本心理需求,注重探讨外部环境对锻炼动机的影响过程;目标定向理论则聚焦于个体的目标取向与心理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对锻炼动机的影响机制在个体行为研究中,情境因素与个体差异的交互作用始终是不容忽视的内容,而在体育锻炼情境中关于个体目标定向与社会环境的交互性影响研究较少,是有着任务定向的个体在自主支持型环境中能够维持体育锻炼行为,还是有着自我定向的个体在控制性环境中能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未来研究可考虑将两种理论给予合理的整合,更可能真实的揭示锻炼行为背后的秘密。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具有普适性与广泛性,人们会为这些需求而努力,且趋向于满足需求的社会环境。因此,自我决定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研究强调的是外部环境下个体差异导致的锻炼行为结果,也就是说,激发个体锻炼动机的活动都应致力于满足人们内心需求的社会环境(如制度、政策、管理等)的改变。相关文献】龚高昌,孙宁•体育锻炼动机研究综述[几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54-55,58.李佑发,魏高峡,陆亨伯.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4-18.毛志雄,张力为•锻炼动机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2):35.RyanRM,FrederickCM,LepesD,etal.Intrinsicmotivationandexerciseadherence[J].IntJSportPsychol,1997,28:335-354.陈善平,闫振龙,谭宏彦•锻炼动机量表(MPAM-R)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52-54.⑹陈善平,李咸生,容建中•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4):135-138.陈善平,王云冰,容建中,等•锻炼动机量表(MPAM-R)简化版的构建和信效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66-70.GuayF,VallerandJR,BlanchardC.Ontheassessmentofsituationalmotivationscale(SIMS)[J].MotivEmot,2000,24(3):175-213.DeciEL.Effectsofexternallymediatedrewardsonintrinsicmotivation[J].JPersSocPsychol,1971,18(1):105-115.MarklandD,TobinV.Amodificationtothebehavioralregulationinexercisequestionnairetoincludeanassessmentofamotivation[J].JSportExercisePsy,2004,26(2):191-196.蹇晓彬,郭赤环•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7):58-62.魏瑶,洪冬美•目标定向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内在动机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⑸:442-445.KilpatrickM,HebertE,BartholomewJ.Collegestudents'motivationforphysicalactivity:differentiatingmen'sandwomen'smotivesforsportparticipationandexercise[J].JAmCollHealth,2005,54(2):87-97.EgliT,BlandHW,MeltonBF,etal.Influenceofage,sexandraceoncollegestudents'motivationofphysicalactivity[J].JAmCollHealth,2011,59(5):399-406.李强,许登云,乔玉成.中老年人群坚持体育锻炼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推拉理论的实证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30⑹:6-14.陈志霞,吴豪•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98-105.王颖•浅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4):131-132.BanduraA.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Asocialcognitivetheory[M].NewJersey:Prentice-Hall.1986.McauleyE.Self-efficacy,perceptionsofsuccess,andintrinsicmotivationforexercise[J].JApplSocPsychol,1991,21(2):139-155.陈红•青少年身体自我:理论与实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1]MartinKA,LichtenbergerCM.Fitnessenhancementandbodyimagechange.In:CashTF,PruzinskyT,editors.BodyImage:Ahandbookoftheory,research,andclinicalpractice[M].NewYork:GuilfordPress,2002:414-421.[22]PearsonES,HallCR.Examiningbodyimageanditsrelationshiptoexercisemotivation:An18-weekcardiovascularprogramforfemaleinitiateswithoverweightandobesity[J].BaltJHealthPhysAct,2013,5(2):121-131.陆欣欣,涂乙冬基于组织的自尊的情景化与适用性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⑴:130-138.黎力榕•自我同情、自尊对女大学生自我决定锻炼动机的预测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50-53.DweckCS.self-theories:theirroleinmotivation,personality,anddevelopment[M].Iladelphia:psychologypress,1999.熊明生,刘皓云•锻炼知识宣讲影响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7):75-79.张彦峰,江崇民,蔡睿,皱金辉,武东明•中国城镇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差异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3):3-9.江宇,吴翌晖•江苏省妇女体育锻炼动机、坚持性和参与程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469-1470.褚跃德,靳文豪,王英春•大学生锻炼动机及其锻炼坚持性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84-86.RahmanRJ,NtoumaniCT,ThatcherJ,etal.Changesinneedsatisfactionandmotivationorientationaspredictorsofpsychologicalandbehaviouraloutcomesinexercisereferral[J].PsycholHealth,2011,26(11):1521-1539.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goalpursuits:Humanneedsandselfdeterminationofbehavior[J].PsycholInq,2000,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