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仝仝Aa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仝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仝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管理方案”:一切为了不管理作者/转载者:许健强发表时间:2006-8-2419:47:21Programof'o"beingmanaged:Alldoneaimsatnomanagement现在看来,近百年的管理学史,人们仅仅是致力于对组织内部所有的“有”展开了管理和研究,且不见得有效;而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组织内部除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才、物和产、供、销等外,还有一些本该引起高度重视而却一直被忽视甚至受歧视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可被名之为“无”的东西。诸如“自生自发”的文化、隐形秩序、隐性知识,等等。本质上,上个世纪人们一直谈论的正是如何管理这些“有”的问题,而恰恰就是没有人有意识地来谈论关于“无”的管理。而在终极意义上说,这些“无”具有更为决定性的意义。这是因为,正如老子所说,是“无中生有”、“有生于无”,而绝无反例。“无”作为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始终决定并操控着所有的“有”。深入一步说,我们对所有的“有”所展开的管理,最终目的恰恰应该也必须是为了对“无”展开有效的管理,并进而实现真正的“不管理”。正如理论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理论,管理的最高境界竟然就是不管理。我们对于管理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实现这种“不管理”。或者更准确地说,“不管”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管”,“管”是为了实现真正的“不管”。于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有机管理了,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善于管理,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无”,包括是否对“无”进行了管理以及能否做到“不管理”。由此看来,管理学发展至此,不能不重新归“0”,即归于“无”,并亟需对“无”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实现对“无”的管理。正是为了对“无”展开有效的管理,我们提出“‘o’管理方案”。这里的“o”是一个无极圈,也是一个“0”,即“无”。正如我在《中国人的道德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所指出的,“无”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意念或意境,有了这个“无”,中国自然哲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等便由此开启,并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在世界文明史上早熟的民族之一。中国古圣人有了“无”这个概念,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就不知激发了多少富有创造力的头脑的好奇心和创造热情。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孔子读《易经》,读懂了一个“中”字,那么老子读《易经》则正是读懂了一个“无”字。据统计,《道德经》全文共有5298字,总用不同的汉字792个,其中“无”字的出现频率为100次,位居第7位。出现频率居于前6位的是:“之”(248次)、“不”(238次)、“以”(164次)、“其”(139次)、“而”(117次)、“为”(114次),这些字几乎全是虚词或者是起过虚词作用,而“无”出现时却基本上都起着实词作用,大多有空灵、静虚、清灵等意思。由此可以见得老子对于“无”的推崇。周敦颐《廉溪集•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周敦颐这里所说的“无极”就是一种关于“无”的意念或意境;而所谓的“太极”便是一种“有”的状态。在周氏看来,宇宙万象在“无”中生“有”后,所有的“有”,都是“负阴抱阳”的,也即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问题的关键是,“太极本无极也”,也就是说,宇宙万“有”(即“太极”)都“本”于“无(”即“无极”)。由此看来,抓住了“无”就能搞清楚所有的“有”的来龙去脉。在“有”与“无”之间,“无”是本,是根。同样道理,就组织管理而言,管理了“无”,也就抓住了管理工作的根与本;管理了“无”,也就抓住了管理工作的总纲。纲举则目张,所以,若真正管住了“无”,也就可以实现真正的“不管理”。有了前述关于“无”这样一个意念或意境,现在来谈论“‘o’管理方案”就较为轻便了。下文将从三个步骤或者说是三个层次展开我们的“‘o’管理方案”。第一步:要实现对“无”的管理,首先必须修炼一颗“无常心”,将心境反推至“无”--空灵的境界。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所谓的“无常心”,绝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要求我们不但不能固执一己之见,而且还要有一颗厚实博大的包容心,要有一个海纳百川的大胸襟。明代大学问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对老子的“无常心”作了精彩的解说:“举世都是我心。去了我心,便是四通八达,六合内无一些界限。”“无常心”正是要做到“去我心”,达到“举世都是我心”。显然,“无常心”这样的境界,恐怕只有把自己的心“修炼”到空灵、静虚、清灵,即“无”的境界,才能达致。在老子看来,世俗中人,往往装满了自己的想法,固执拘泥,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样的心犹如一块顽石,不仅不可能突破自身,超越自我,还往往带着一孔之见、一己偏执,步入“死地”。所以,圣人应该“无常心”,解放自己的心灵,使自己达致意志的自由。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这个“虚极”、“静笃”的境界就是一种“无”的境界,也就是“无常心”的境界。我们要想对“无”展开管理,就必须把那颗被世俗蒙蔽或侵袭得千疮百孔的心,反推到“无”--“空灵”的境界。这并不是要求人们去搞什么闭关修炼,去做不食人间烟火的修道士,实际上,在世俗组织里生活的人,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去我心”,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即“举世都是我心”,那么“无常心”的境界同样是能够达致的,而且,这种“空灵”的“无常心”的境界对于组织管理来说,至少有五大作用:一是“无”的心境有利于增强思维的敏感度。“无”是空灵、静虚、清灵的境界,属于人类意识里比前意识、潜意识更深层次的“空灵层”;这样,所有这些前意识、潜意识层的丝丝律动,都将在这一“空灵层”裸露无遗,所以思维的敏感度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二是“无”的修养有利于增进组织内部的和合度。正是因为思维的敏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将愈能深入到人的“真正智力的根部”,进而愈能觉察组织内部参与互动的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的种种“不一致”,并且还将有望进而察知产生所有这些“不一致”的真正根源。找到了这些根源,组织内部的和合度就有望得到空前的增强,最至少是将能实现真正“和而不同”的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是“无”的修炼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无”是一张白张,一片未开恳的处女地,可以描绘出最靓丽、最美好、最宏伟的蓝图。不仅如此,正如我在《中国人的道德怎样“炼”成的》一文中所指出,“无”的境界不仅能更清晰地透视“真相”,而且,“无”与“愿景”之间将远比彼得•圣吉所说的“真相”与“愿景”之间的距离更远,也因此必将产生更为强大的“创造性张力”;四是“无”的境界有利于增进人的包容度。正如我在《与霍金对话--中国自然哲学之于新宇学》所指出的,那个图示“无”的境界的“无极圈”,佛家称之为“圆觉”,意思是圆满之灵觉,即指佛家所觉悟之道,周备圆满,毫无缺漏,就像这个大圆圈。显然这只有觉悟到了最高境界,才能觉通此道。道家把这个圈称作“金丹”。这“金丹”指的是以自体为炉鼎,自气为药物,抱一守“中”,炼心养气,养修身性,达到一种“静”、“虚”、“空”的境界,用图像来表示,就是这个大空白圆圈。显然,能达此境界的人,当然就能做到“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五是“无”的境界有利于培养人的公德心。“无”是一张纯净的白纸,也是一面“照妖镜”,因而,前意识、潜意识层丝丝恶念的律动,将都不可能逃出“无”的法眼,也因此而有望唤醒人们内心良善的美德。老子在《道德经•十六章》继“致虚极,守静笃”一句,紧接着又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所说的“知常”,就是要知“道”。“道”是什么东西呢?“道”就是“无”。因为道生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十章》),他对万物起作用了却从不炫耀、从不居功自傲。而“道”之“德”还集中体现于“天道无亲”《道德经•七十九章》),“道”是永远不会搞亲亲疏疏的。所以知“道”有容,有容乃大,能容则公,天道是最宽容、最大度、最公“道”的。所以天“道”富有最良善的道德品质和最健全的人格魅力。有了像“道“这样的“无”的境界,岂能有私?第二步,通过心的归零、归“无”,实现对诸如隐性知识、隐形秩序、“自生自发”的文化的有效管理。这是因为,归零、归“无”的“无常心”境界,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潜意识层,而是我们所说的“空灵层”。我们说过,这一“空灵层”,是人的“真正智力的根部”,将使思维的敏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此时,不仅潜意识层的丝丝律动会裸露无遗,所有那些隐形秩序、隐性知识、自生自发的文化之类的东西也必将会倏然凸显,现出原“形”。显然,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进而可以着手对这些“无”的东西的管理。所以,不仅“无”中会生“有”,“无”中也会生出“无”,进而实现以“无”管“无”。显见不争的是,现在管理学界还非常缺乏关于“无”的管理理论。在无意间对“无”展开了有效管理的,当首推张西振等人提出的“模式语言管理”理论。该理论直接针对的是组织内部那些隐性知识的管理,认为组织中应该重视那些附着于员工身上且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关键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这些关键性知识对于一个组织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企业组织正是依靠这些关键性支撑的;关键性知识是其核心竞争力。而这些关键性知识非常隐蔽,它们附着一些员工的头脑之中,随着调动、升迁、退休、亡故而使这些隐性知识流失。为此,张西振等人提出要运用“模式语言”来管理这些隐形知识,办法是把这些隐性知识通过描述性的语言疏理成一种“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这些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而得以保存;另一方面,通过模式语言的描述,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标准”,可以在今后解决同类问题时重复使用。模式语言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是卓有成效的。隐性知识的特征正在于它的隐密性,而通过模式语言加描述,可以使之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化,变成一种模式。模式是流动的标准,标准是凝固的模式。模式语言的活力正体现于它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标准,进而成功地实现了对“无”的“标准化”管理。王国锋提出的“流管理”思想则是直接针对隐形秩序的。他从“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中医理论出发,认为必须树立整体企业观,要从“功能管理”(基于西方分解主义的管理思想)转而为“流管理”(基于中医理论)。认为管理过程就是主体对企业内部意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产品流的控制过程;这其中意识流控制并决定着信息流,信息流控制并决定着资金流,资金流控制并决定着产品流。这一模式正好与中医理论关于人体的神、气、血、身四个要素一一对应。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由“神”指挥“气血”在全身的流动,进而确保身体的健康;在“流管理”思想里,意识流同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在最深层次控制并决定了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的最终“流”向。其它所有的“流”是否畅通,关键要看意识流是否通畅。于是“流管理”思想的着力点必然在于“意识流”。“意识流”本质上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因此,在我们看来,流管理最终落脚点正是要管理这种“无”。只有实现对“意识流”这样一种“无”的管理,然后才能进一步实现对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等“有”的管理,因为在所有这些“流”里流动的肯定是“意识流”。而“意识流”显然又受文化所控制,所以在本质上说,“流管理”思想必然需要展开文化及其质量的管理。在我们看来,管理说到底就是文化及其质量的管理。于是,我们提出关于“文化质量管理”这一管理理念。我们认为,任何管理模式只不过是设计了一种新的人-人、人-物的互动模式。有人参与互动的场域,就必然会互动出群体控制的文化。文化是一个飘荡的幽灵。她看不见又无时不在,摸不着却无孔不入。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她远比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因为,文化的控制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占据着的势力范围。她浸透进了我们的每一个毛孔,操纵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甚至通过“换血”,也很难完全摆脱她的控制。显然,无论是张西振等人所说的附着于员工头脑里的关键性知识(隐性知识),还是王国锋所说的意识流控制下的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本质上控制这些隐性知识、这些“流”(隐形秩序)的,正是文化。我们认为,文化乃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或习得或累积或创造的内在制度(潜规则)与外在制度(显规则)互动的和。所以,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系统。对治这样一个有机系统,就必须运用我们所倡导的“有机理论”。我们深信,只要整体地、系统地、有机地对治文化系统,在显规则层予以适当操控,在潜规则层予以不断强化(或者是弱化),处于流变之中的文化是可以管理的,而且可以展开质量管理。这在本质上,则正是要对组织内部所有的“无”展开全面的质量管理。第三步,通过对这些“无”的管理,来完成对“有”的控制,实现真正的“不管理”。这不仅是因为“无”中可以生“有”,也是因为通过对“无”的管理,可以让我们走出“控制的怪圈”,实现真正的“不管理”。为了避免市场经济沦落为市场社会,我们必须要共同来关注关于经济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工作仅仅是获取收益的工具吗?二、经济与美德可以兼容吗?显而易见的是,那种把工作仅仅看作是为了获取收益的“工具性工作观”,正是直接渊源于西方基于分解主义的条快分割的“功能管理”为主导的官僚制。这种官僚制,被当代西方一些批评者抨击为是“由天才设计而由白痴管理”的一种体制。奥斯本与普拉斯特里克在他们所著的《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一书中评述道:“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残酷,但其中却蕴含着真正的要义。在官僚机器的深处潜藏着一个‘控制’的怪胎。雇员只是高度规制化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工作被分解成不同职能并加以详细描述。管理者重在思考问题,而工人则依吩咐完成指派的任务。雇员行为由详细的规则和程序加以约制。监督者检查和监督员工的执行情况。”在这种“‘控制’的怪胎”作祟下,对业主与管理者而言,工厂只不过是赚取利润的工具,雇员只是赚取利润的“一个齿轮”、一枚螺丝钉;对于组织中的雇员而言,工作是为了赚取收入,工作中所赚取的收入是为了用来支持他们去做“工作外真正想做的事情”。也即是说,对绝大部分雇员而言,日常的工作并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工作。--这正是现代组织中绝大部分人的工作心态。这样的工作心态,是典型的消费者导向的工作观:工作是产生收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题库
- 《市场营销学》期末复习章节试题及答案
- 第3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高频非选择题25题)(解析版)
- 八下期末考拔高测试卷(3)(原卷版)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析版)
- 《电镀工艺流程》课件
- 院线电影投资发行合同三篇
- 七夕情人节课件15
- 酒店管理中的设备设施管理
- 高一的军训心得笔记10篇
- 移动发布推介会服务方案
- 供应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 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及检验批划分方案
- 器乐Ⅰ小提琴课程教学大纲
- 主债权合同及不动产抵押合同(简化版本)
- 服装厂安全生产责任书
- JGJ202-2010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 液压爬模系统作业指导书
- 2018-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数学试卷
- SFC15(发送)和SFC14(接收)组态步骤
- LX电动单梁悬挂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