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小说《促织》-上课课件_第1页
蒲松龄小说《促织》-上课课件_第2页
蒲松龄小说《促织》-上课课件_第3页
蒲松龄小说《促织》-上课课件_第4页
蒲松龄小说《促织》-上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促织蒲松龄第一课时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题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题联

蒲松龄

山东淄州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聊斋志异》《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积少成多,我像刘义庆妄续幽冥之录;一面喝酒一面写作,独自酿成像韩非子的《孤愤》之篇;我将志向就这样寄托于文字中,这是一件让我足够伤怀、伤感的事情。集腋成裘,出自《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腋:指狐腋下毛皮。裘,皮袍。浮白:本义为罚满饮一杯酒。浮,旧时行酒令罚酒之称,后指满饮。白,古代罚酒用的杯子。后以“浮白”泛指饮酒。浮白载笔:一面喝酒一面写作。旧时比喻文人雅量和才气。幽冥之录:南朝刘义庆著《幽冥录》,记神鬼怪异事。这里泛指志怪小说。孤愤之书:战国韩非著有《孤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引云:“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此指代《聊斋志异》。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从主题的角度来看,《聊斋志异》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之情的爱情小说,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第二、官绅批判小说,即暴露批判官府官吏和恶霸的罪恶,歌颂人民的反抗。名篇有《席方平》、《胭脂》等。第三、科举批判小说,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第四、还有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内容梗概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蟋蟀为什么叫“促织”?蟋蟀促织趣话来源于蟋蟀的叫声。“促织”是蟋蟀的别名,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谓其声如急织也”,形容蟋蟀鸣唱如织布机的声音时高时低,仿佛是在催促织女飞梭速织,“促织”之名由此而来,又有促织、趋织、催织、纺纱娘之称。蟋蟀是秋天才有的昆虫,它到了成虫的时候,天气也就凉了,蟋蟀在寂静的夜里响起的鸣叫声代表着天气渐渐的转凉了,所以古代的妇女们听到蟋蟀叫了,就开始织布,做准备过冬的衣物了,所以,古代把蟋蟀叫做促织。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的深刻性。2、理解情节、人物与主题深刻性的联系。3、掌握通过对情节、人物的分析来分析主题的方法。

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四个部分来分的;一种是按段紧扣线索划分的,情节结构的划分促织情节发展过程:(1)征蟋蟀(2)觅蟋蟀(3)求蟋蟀(4)得蟋蟀(5)失蟋蟀(6)化蟋蟀(7)斗蟋蟀(8)献蟋蟀(9)议蟋蟀情节起讫段

所写内容起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7段第8段宫中尚促织之戏成名因无促织受苦成家求卜得虫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成名因祸得福第二课时

<<促织>>是一篇借前朝故事寄托”孤愤”的佳作,它是一篇揭露封建皇帝荒淫无道的愤怒的控诉书,也是一幅人民在横征暴敛下无法生存的凄凉画。作者鞭挞了宫廷生活的荒淫无道,揭露了大小官吏的谄媚逢迎,寄托了作者对备受欺凌压迫的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题: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1、整体情节特点: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

报充里正,严遭杖刑(一落)

按图索虫,终获佳品(一起)

毙虫失子,陷入绝境(二落)

魂化促织,出现转机(二起)

比之他虫,惭怍不已(三落)

虫显异能,惊喜万分(三起)

进献令宰,令宰怒呵(四落)

呈献皇上,裘马扬扬(四起)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乐极生悲化忧为喜因祸得福悲而转喜喜而生忧喜而再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其作用:①这样的情节设置,充实、丰满了故事,避免了阅读小说一览无余的乏味,曲折多变的情节发展能引人入胜,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者效果的角度)②作者要让主人公反反复复备受促织的折磨,从而将批判的力度得到充分写足,更充分、深刻地表现统治集团的荒谬、苛酷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主题)2、局部情节特点:故事情节的虚幻性(浪漫主义手法)思考:文中写“问卜得佳虫”(3段)与“魂化促织”(5—7段)皆属幻想。这样写,作用何在?a.情节:意在推动故事的发展。否则,成名就只有死路一条。倘如此,故事悲则悲矣,却过于平直,无法形成曲折而引人人胜的情节发展。 b.人物:突出了成名夫妇走投无路的绝望,突出了一个九岁孩子,所经受的巨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

以超现实手法写出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c.主题:虚构的情节本身具有特定的讽刺意义。这样虚构,不会削弱作品的批判性。“神示”与人化促织,其现实的不可能性尽人皆知,故而故事虽以喜剧结束,其中却蕴含着深沉的悲哀。

3、结尾的特点:故事结尾的喜剧性你是如何看待故事的结尾的?1、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成子以自身性命化成促织让皇帝玩赏,才有这样的喜剧结局,这正鞭笞了皇帝视人命如草芥。2、通过这个结局,看到了上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真是可悲可叹。3、这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隐藏的仍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作者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来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府之暴虐,社会之黑暗,人民所受灾难之深重。

明确:1、上自天子,下到贪虐的官吏,是酿成民众悲剧的祸根。作者为民请命,应予肯定。2、成名一贫一富反映“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明显属于宣扬封建迷信,客观上只能起麻痹被压迫群众反抗斗争的消极作用,应予否定。3、用“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说明封建官僚升迁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抒发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感。作者评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认识?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

这种形式,最早楚辞每一篇结尾有“乱曰”,后来《史记》有“太史公曰”,《汉书》有“赞曰”,蒲松龄用“异史曰”这种形式表达了他欲用小说写史的愿望,同时也突出小说主题。补充一:作者的评论

古:宣德年间是明代“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今: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被目为“英主”。古: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今: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创作意图:借古讽今,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补充二:故事的创作意图

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5、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多样化。无论是叙述故事,描写场面,还是人的对话,作者所调遣的语言,都能曲尽其妙,恰到好处。1、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由“征虫—捉虫—得虫—化虫”一条主线贯穿。2、细腻的心理描写,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比如写成名捕捉蟋蟀时,根据具体情况作了有区别的描述,情节细腻,心理真切。3、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成名儿子死后“复活”,且化为蟋蟀,本属子虚乌有的事,但在作者笔下却演绎得绘声绘色。《促织》艺术特点概括4、借古讽今的笔法1、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由“征虫—捉虫—得虫—化虫”一条主线贯穿。2、细腻的心理描写,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比如写成名捕捉蟋蟀时,根据具体情况作了有区别的描述,情节细腻,心理真切。变形的悲剧|比较《变形记》和《促织》的异同1、相同的变形题材,不同的变形内涵两个人都从人变成了虫,都从人形化成了虫形①“变形”的主动与被动:格里高尔的变形是被动的/成名之子主动地变形,只要变成蟋蟀能得到荣华富贵②形神分离与形神不分格里高尔身上,人的形态和神态不是完全分离的。成名之子的身上,人的形态和神态是分离的。延伸变形的悲剧|比较《变形记》和《促织》的异同2、人物形象之异同(1)相似的身份虽然格里高尔和成名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但两个人的形象具有相似性。①都是社会中的老实、踏实的小人物②都是社会的“机器”“奴隶”,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2)不同的命运同样都是变形,两人的命运最后完全不同:一个在孤独中死去,一个受到了促织的“恩荫”。变形的悲剧|比较《变形记》和《促织》的异同3、环境之异《促织》:执政者不务正业/官吏欺压百姓成为惯例/人敬鬼神、信占卜/不公正科举制度《变形记》明显地反映西方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的影响:工业时代给予人们巨大的压力/人们之间存在着隔膜让关系变得冷漠与孤独变形的悲剧|比较《变形记》和《促织》的异同4、情感的宣泄:悲哀尚促织之戏居为奇货

假此科敛丁口操童子业,久不售会征促织靡计不施,迄无济蹑迹披求

径造庐访成翘然矜鸣俾入邑庠崇尚、爱好囤积、储存利用、借助摊派、聚敛(mǐ)没有追随分开径直到夸耀使毕竟,终究举重点实词考试得中成功。副词,恰好。成妻具资诣问厚赉

信夫细疏其能宰严限追比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少年固强之裘马过世家焉闻妻言,如被冰雪

于败堵从草处巫从旁望空代祝准备赏赐的确,确实陈述追征止坚持,一定超过蒙受,遭受墙祷告

而又无所赔偿()儿渺然不知所往()

迷其所在()成仓猝莫知所救()

抚军不忘所自()没有什么用来的办法去的地方所处的地方救助的方法来的地方“所”字结构昂其直手裁举而翁归翼日进宰虫跃去尺有咫通“值”,价值通“才”,刚刚通“尔”,你的通“翌”,明天通“又”通假字此物故非西产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岁征民间问者爇香于鼎掭以尖草既而得其尸于井焚拜如前人

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省略句特殊句式儿涕而去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裘马扬扬

大喜,笼归

试使斗而才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流泪。成仙。挨棍棒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