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优秀课件_第1页
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优秀课件_第2页
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优秀课件_第3页
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优秀课件_第4页
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第一节我国土壤分类和颁布概况一、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以指导生产实践为目的.(二)、土壤分类系统和各级划分的依据我国采用土纲、土属、亚属、土类、土种和亚种六级制。其中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单元。土壤分类是以土层、土种和亚种这三个基层分类单元为基础的。 土纲是根据成土过程的共同特点加以划分的。 土类是根据土壤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来划分的,不同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 亚类是在土类范围内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根据主导土壤形成过程以外的另一个附加的成土过程来划分的。亚类在土壤发生特征和土壤利用改良方向上比土类更为一致。 土属是在发生学上有相互联系,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分类单元。主要根据母质的类型与性质、水文地质地方性因素来划分的。 土种是分类的基层单元。根据发育成度和熟化程度来划分的。土种不是一般耕作措施在短时期内所能改变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亚种也叫变种。在土种范围内,根据表层或种层土壤性质的差异来划分的分类单元。各级分类单元之内具有发生上的联系。土类、亚类可以反映出地区土壤在合理利用土壤改良和农业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土种、亚种的区分则是为土壤利用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具体措施服务的。土属则介于两者之间。(四)、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1978年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并在召开的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交流会上,经过充分讨论,初步拟定了一个新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它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1984年又制定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修订稿,把全国土壤划分为12个土纲,57个土类,198个亚类。即铁铝土纲、淋溶土纲、半淋溶土纲、均腐殖土纲、钙层土纲、漠土纲、初育土纲、水成土纲、半水成土纲、人为土纲、盐碱土纲、高山土纲。1、铁铝土纲原称富铝土纲,其共性是都含有不同数量的氧化铁、铝,发球不同程度的富铝风化产物。下分4个土类,15个亚类

(1)、砖红壤砖红壤、黄色砖红壤、褐色砖红壤。(2)、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性红壤、黄色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性土。(3)、红壤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4)、黄壤黄壤、表潜黄壤、漂洗黄壤、黄壤性土。2、淋溶土纲其共性系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应有明显的粘粒沉淀。下分7个土类,35个亚类

(5)、黄棕壤黄棕壤、粘盘黄棕壤、黄褐土、暗黄棕壤、白浆黄棕壤、黄棕壤性土。(6)、棕壤棕壤、白浆化棕壤、酸性棕壤、棕壤性土。(7)、暗棕壤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暗棕壤性土。(8)、白浆土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青白浆(9)、灰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10)、灰化土灰化土

(11)、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棕色针叶林土、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4、均腐殖土纲系指腐殖质累积明显,含量高,腐殖质均匀分布于土层中,厚达半米以上的各土类。下分3个土类,15个亚类(17)、黑土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18)、黑钙土黑钙土、淡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盐碱化黑钙土。(19)、草甸土(暗色草甸土)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沼泽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5、钙层土纲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有的成层,有的作假菌丝状、斑块状。在不同干旱情况下,其有机质累积有差异,发生盐化、碱化的情况不同。下分4个土类,19个亚类(20)、栗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栗钙土、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土、栗钙土性土。(21)、棕钙土棕钙土、淡棕钙土、草甸棕钙土、盐化棕钙土、碱化棕化土、棕钙土性土。(22)、黑垆土黑垆土、粘化黑垆土。(23)、灰钙土灰钙土、淡灰钙土、草甸灰钙土。6、漠土纲指干旱至极端干旱下形成的具有砾幂、沙漠漆皮以及盐分普遍积累的土壤。下分3个土类,14个亚类(24)、灰漠土灰漠土、碱化灰漠土、钙质灰漠土、草甸灰漠土、灌溉灰漠土。(25)、灰棕漠土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26)、棕漠土棕漠土、石膏棕漠土、草甸棕漠土、盐化棕漠土、石膏盐盘棕漠土、灌溉棕漠土。8、水成土纲由于表层积水或地下水接近地表,在嫌气近原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土壤均属本土纲。包括泥炭土、沼泽土两个土类及以下8个亚类(38)、沼泽土沼泽土、腐泥沼泽土、草甸沼泽土、泥炭沼泽土、盐化沼泽土。(39)、泥炭土低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高位泥岩土。9、半水成土纲指地下水位较浅,地下水前锋到近地表形成的土壤。下分5个土类,19个亚类(40)、灰色草甸土灰色草甸土、石灰性灰色草甸土、盐化灰色草甸土、碱化灰色草甸土。(41)、潮土(浅色草甸土)潮土、湿潮土、灰潮土、脱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灌淤潮土。(42)、淋灌草甸土林灌草甸土、盐化林灌草甸土、碱化林灌草甸土。(43)、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44)、砂姜黑土砂姜黑土、盐化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10、人为土纲经长期耕作、施肥、灌溉改变了土壤原来的性状,获得了新的特征,其加厚土层或搅动土层的厚度一般在50cm以上。包括3个土类,14个亚类(45)、灌淤土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锈灌淤土、盐化灌淤土。(46)、灌漠土(绿洲土)暗灌漠土、灰灌漠土、潮灌漠土、盐化灌漠土。(47)、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脱潜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11、盐碱土纲土壤中盐分累积达到一定数量,引起土壤性状改变,或土壤中代换性钠达15me/100g以上的均层本土纲。包括4个土类,13个亚类(48)、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碱化盐土。(49)、漠境盐圭干旱盐土、残余盐土、漠境盐土。(50)、滨海盐土滨海盐土、潮间盐土、酸菜性硫酸盐土。(51)、碱土草甸碱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镁质碱土12、高山土纲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低纬度条件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高山土壤。包括6个土类,12个亚类(52)、高山漠土高山漠土。(53)、高山寒漠土高山寒漠土。(54)、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草毡土)、高山灌丛草甸土。(55)、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黑毡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亚高山草原草甸土。(56)、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草甸草原土(斑毡巴嘎土)、高山荒漠化草原土。(57)、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莎嘎土)、亚高山草甸草原土(斑毡巴嘎土)。1、东部地区纬度地带性土壤 纬度地带性土壤都是在森林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气候湿润,土壤受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较少,交换性盐基呈不饱和状态。(2)、有机质主要以植枝落叶的形态进入土壤,表层腐殖质含量很高,向下突然减少。(3)、土壤呈酸性反应等。表4-1我国东部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更替(由北向南)2、经度地带性土壤

主要是在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其中黑钙土和栗钙土为最典型的草原土壤,黑土是向温带湿润森林过渡的土壤。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1)、气候条件较干旱,土壤淋溶作物较弱,土壤盐基作物丰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2)、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3)、土壤反应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除黑土外,其他土壤类型地区可能有局部的盐碱化。这些特点与森林土壤有明显差别。(二)、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山地土壤随着海拔高度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称为土壤的垂直地带。这是因为气候、植被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土壤类型的变化。山地土壤从上到下的分布规律和土壤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分布大致相同。所以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结构也是随基带生物、气候与山体高度的不同而呈有规律的变化(表4-3)。如在热壤,其山地土壤垂直分布的基本组成是:砖红壤或砖红表4-3我国主要山地垂直地带谱(高度,m)第二节西藏土壤成土因素概述一、西藏气候基本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燥清洁、太阳辐射异常强烈。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并由于地势的影响远超过了纬度的影响,以致在较小的纬度范围内,呈现出东南向西北的带状更替,即形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和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带状更替,从而决定了高原动植物和农业分布的特征。西藏绝大部分农业的气温表现为冬不太冷,夏不热,春秋气温上升下降缓慢。西藏无霜期较短,除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低海拔处无霜期长达270-360天外,一般仅160天上下,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即使在盛夏也可能出现辐射霜。年降水量在西藏表现为地理分布不均,从东南4000毫米以上,往西北逐渐减到50毫米以下,多数地区400-500毫米,属半干旱气候。但是年内季度间变化大,有明显的旱季和湿季。西藏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所含杂质和水气少,干季云少,雨季中夜雨率高,白天亦很少云层密布,日照时数多,太阳直接辐射强烈,太阳辐射强度大致以索县、嘉黎、错那一线为界,其东南部小于5000兆焦耳/平方米年,其南部谷地及西北高原面上大都在5000-7500兆焦耳/平方米年之间。四、成土风化壳类型1、碎屑状风化壳2、碳酸盐风化壳3、硅铝风化壳4、富铝风化壳5、含盐风化壳6、还原系列风化壳五、西藏成土过程1、原始土壤形成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初级阶段,物理风化起主导作用,母质牲明显,矿物分解微弱,无明显的有机质积累,石质土、粗骨土、新积土、风沙土都属此类土壤。2、有机质积累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植物分解成有机质,在土壤中逐步聚集,是土壤形成的必然过程,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3、钙积过程它是指碳酸钙在土壤中过移和淀积的过程。由于季节性淋溶强度与区域差异不同,土壤中钙积程度也不同,随着降水的增多和干旱程度的降低,依次表现为土壤表层碳酸钙聚积,剖面中下部碳酸钙相对聚积,以致出现明显的钙积层或碳酸盐新生体等不同情况。藏东河谷地区的褐土、灰褐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钙化作用。4、盐碱化过程因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土壤中易溶盐类随水分上升,盐类积累于土壤表层,形成盐化层。该层内常混有白色粉粒状结晶盐体,表面结成壳,即为盐结皮。在藏北、藏南及阿里较干旱的渣地普遍存在着这种成土过程,在一些起水成、半水成土壤形成过程中,常伴生一定的盐碱化过程,形成盐水沼泽土、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等。5、粘化过程指土壤中的粘土矿物生成,淋移和聚积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较温暖气候条件下,土体内原生矿物分解形成次生粘土矿物;二是土壤表层粘料随着土壤水分向下淋移。由于两者的共同作用,结果是在土壤一定深度形成粘化层。藏东“三江流域”干旱谷地的褐土、灰褐土,雅鲁藏布江中游各地灌丛草原土都有这种现象。棕壤、暗棕壤及黄棕壤等淋溶土则比较明显。6、漂灰化过程西藏东南部的山地森林土壤,因土壤表层过度湿润,造成大量盐基淋失,在亚表层中被还原的铁、锰与有机酸(主要是富里酸)淋溶下移,二氧化硅残留于亚表层内,形成灰白色或淡白色的漂灰层,呈强酸性反应。这种漂灰化过程常见于暗棕壤,棕壤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的形成过程中。7、淋溶棕化过程在盐基和游离态的碳酸钙被淋失的土壤中,亚铁化合物下移至心土被氧化淀积,开成棕色薄膜包于土粒表面,使土体呈棕色。这种酸性淋溶棕化过程是西藏东南山地棕壤、暗棕壤的主要成土特征。在亚高山灌丛草甸地的形成过程中,也存在着弱酸性淋溶棕化作用。8、富铝化过程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温热地区,地壤中的硅酸盐强烈水解,盐基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铁、铝、锰等氧化物残留于土体,也使土体呈红黄色。西藏境内的黄壤、红壤及砖红壤普遍进行着富铝化过程。9、氧化还原过程主要指水成、半水成土壤中,因地下影响出现的还原或还原与氧化交替作用的过程。在地下水的长期淹没下,土层内因还原低价铁的存在,土壤形成青灰色的潜育层,随着水源季节性的升降,铁、锰不断的被还原氧化,形成锈斑层。一般在沼泽土中主要进行着还原潜育作用,在草甸土、潮土、水稻土中,氧化与还原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10、耕种熟化过程批自然土壤在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壤熟化过程。它可分为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两种。水耕熟化反映水稻土的形成过程;旱耕熟化反映河谷类旱作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熟化程度的高低,反映土壤耕种的历史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第三节西藏土壤类型、面积与分布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成陆时间晚、海拔高、气候干寒、广阔的高原面广布草甸、草原植被,拥有众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成土母质及成土过程,因而使高原土壤的发育具有年幼性、粗骨性,有机质分解缓慢而有利于腐殖质的累积,形成了各种不同土壤类型它既有我国绝大部分山地森林土壤类型,也有我国乃至世界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的高山土壤类型。科学的对土壤进行分类,将有利助于更好的认识自然,认识西藏土壤,科学地利用与改良土壤,更好的为农牧林生产服务。一、自然土壤 自然土壤是没有人类活动的干预,在漫长的风化过程中,经物理、化学、生物、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步演变而成的各种类型土壤。根据西藏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西藏土壤分为高山土纲、水分土纲、盐碱土纲、人为土纲、初育土纲等9个土纲。各土纲又细分为28个土类,67个亚类,362个土属,2236个土种。在不同的土类中,以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亚高山草甸土面积为最大,依次为74375.3万亩,28095.38万亩,21272.92万亩,14198.03万亩。4个土类的面积共计137941.63万亩,占全区总土壤类型面积79.87%。土类面积最的是灌淤土和水稻土,分别只有1.3万亩和2.2万亩。西藏土壤的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的特点,又有垂直地带性的特点,而且两者紧密结合,形成高原土壤分布的特殊表现形式。(一)、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西藏地域辽阔,横跨东经近20个经度,北纬10个经度。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势高度和距海远近的影响。从藏东南的察隅河谷到西部的阿里高原,降水由多到少,温度由高到低,气候带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过渡,依次分布着砖红壤、黄壤、黄棕壤地带→褐土、棕壤地带→山地灌丛草原土地带→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地带→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地带→高山寒漠土地带。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察隅、墨脱、陈塘、樟木等地,基带土壤是黄壤、黄棕壤、建谱土类为棕壤、暗棕壤、高山上部出现亚高山草甸上。横断山脉地区及林芝大部分地区,河流切割剧烈,山高谷深,河谷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来自印度洋的暖气流开始减弱,其基带土类多为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棕壤、建谱土类为暗棕壤,高山上部分布着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寒漠土。在昌都、丁青、边巴等县的高原山地内,因海拔升高,基带土壤则为暗棕壤,其上为亚高山草甸土或高山草甸土。在“三江”流域的谷地,气候干热形成褐土、灰褐土,构成特殊的基带土壤类型。阿里、那曲、日喀则西部的高原面上,气候极端干旱,已无森林分布,只有耐干旱的红树林,土壤带谱结构简单,全部为高山土壤类型。(二)、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西藏可分为季风性(湿润、半湿润)与大陆性(半干旱、干旱)两类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系统。1、季风性带谱系统主要分布在藏东南及喜马拉雅山南侧地区,它又细分为热带湿润、亚热带湿润、温带半湿润和亚寒带半湿润四种结构类型。在该系统中,森林土壤和高寒的草甸土类垂直带谱的主要构成,特别是热带、亚热带湿润型带谱结构中,灰化暗棕壤分布较广,同时亚高山林灌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的发育与分布都甚于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分布高度地较低。这充分说明这类带谱所在的山地水热条件比较丰裕。2、大陆性带谱系统分布在西藏全境的约大部分地区,以高寒草原土类和漠土类为主,没有森林土壤,高寒草甸土类的发育也受限制,而高山寒漠土的分布更广,上限也更高,充分反映了成土条件对高寒干燥的特征。(1)、温带半干旱型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河谷基带土壤为山地灌丛草原土,上接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寒漠土等。(2)、温带干旱型分布在阿里南部山地,基带土壤为亚高山漠土,上接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及高山寒漠土。(3)、亚寒带半干旱型分布在藏北高原面上,基带土壤为高山草原土,除南部与东南部稍湿润的山地接高山草甸土外,大多数接高山寒漠土。(4)、寒带干旱型分布在西藏西北高原上,它以高山漠土为基带,上接高山荒漠草原土,高山寒漠土。二、耕地土壤(一)、类型与面积耕种土壤包括耕种高山草原土。耕种亚高山草原土、耕种亚高山草甸土、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耕种暗棕壤、耕种灰褐土、耕种棕壤、耕种褐土、耕种新积土,耕种黄棕壤、耕种黄壤,耕种黄红壤、耕种草甸土、潮土、水稻土、灌淤土等16个土类,总面积680.57万亩(毛面积,下同)。种类耕种土壤占宜农土壤的面积,以山地灌丛草原土比例为最大,占33.81%,其次是潮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褐土、灰褐土、分别占宜农土面积的12.8%、13.38%、9.47%、8.11%、7.99%。水稻土、新积土、红壤、棕壤、灌淤土等5个土类耕种土壤较少,依次占宜农土地的比例为0.33%、0.32%、0.36%、0.25%、0.19%。(二)、耕地的分布1、区域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流域(简称“一江三河”)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河谷流域(简称“三江流域”),共有耕地478.2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70.3%。拉萨、山南、日喀则宽谷地带以耕种亚高山草原土、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和耕种草甸土为最多。东南部地我及喜马拉雅山南侧,耕地土壤以棕壤、黄棕壤为最多,部分发育在亚高山草甸土上。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等地区以耕种草甸土和耕种灌丛草原土为最多,河谷地带有相当数量的潮土。耕种亚高山草原土是西藏耕地土壤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山南中西部、阿里西南部地区。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均发达地区中等水平,耕层养分中上水平,全磷和速效钾较丰富,但区域差异大,一般日喀则地区低于山南地区,相差1-2个等级。质地多为砂质壤土,通透性良好,持水能力较差,易受干旱、风沙危害。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是耕地土壤的又一种主要类型,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均有较大面积,“一江两河”地区更为集中。耕作层养分含量低,区域差异明显,本部比东部常低2-3个等级,机械组成类似亚高山草原土,易受风水危害,但在耕地灌溉后耕作层熟化程度较高,保肥能力增强。 潮土是草甸土长期耕作后形成的,全自治区河谷地区均有分布。土层厚、质地好、砾砂、土地利用率和熟化程度较高,但由于人们掠夺式的经营,对养地重视不够,致使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比较低,需通过人为措施给予补充。 耕种棕壤、黄棕壤、黄壤和淋溶褐土分布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等地区的南部,其中耕种棕壤、黄棕壤多在林芝、日喀则地区,耕种黄壤林芝最多,耕种淋溶褐土林芝、山南最多。其共同特点是肥力较高,比草原类、草甸类土壤上发育的耕种土壤肥力高二、三个等级,有效肥力高一、二个等级,保肥性能也较好。土层较薄,机械组成中等,砾石含量较高,分布部位地形复杂、坡度大、雨水多、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发展种植也有较大的限制。水稻土、灌淤土、耕种棕壤、红壤是耕种土壤中面积最少的类型。水稻土集中分布在察隅、墨脱县。灌淤土分布在普兰县、札达县。棕壤、红壤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侧湿润地区。2、垂直分布耕种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与自然土壤相一致。在16类有耕种土壤发育的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发育的耕种棕壤、黄棕壤、暗棕壤海拔较低,多在3700米以下;耕种亚高山草原土、山地灌丛草原土、褐土多在海拔3500-4000米以上。潮土耕种草甸土则随河谷高度而变化,一般在2500-4000米;亚高山草甸土多在4000米以上。耕地最高上限为4975米,下限为610米,最高与最低相差4185米。3、行政分布耕地的行政分布,以日喀则地区为最大,拥有耕地203.3万亩,占全自治区耕地面积的38.84%(净面积,下同)。其余依次是昌都107.7万亩,占20.53%;拉萨83.3万亩,占15.91%;山南80.5万亩,占15.39%;林芝36.4万亩,占6.95%;那曲地区9.03万亩,占1.72%;阿里地区耕地最少,仅有3.4万亩,占0.66%。全自治区63个县(市、区)有耕地分布,占74个县(市、区)总数的85.14%。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各县耕地面积差异很大,少者数千亩,多者可达数十万亩。耕地面积在1万亩以下的有7个县,占耕地县数的11.11%,拥有耕地36668.2亩,最少的改则县仅有5亩耕地。面积在1-5万亩之间的有19个县,占30.16%,共有耕地646942.2亩。5-10万亩之间的有20个县,占31.75%,拥有耕地1498884.8亩。10-15万亩之间的有7个县,占11.11%,拥有耕地832800.6亩。15-20万亩之间的有3个县,占4.76%,拥有耕地496958.1亩。20-25万亩之间的有5个县,占7.94%,拥有耕地1075631.9亩。大于25万亩的有江孜县和日喀则市,占3.17%,拥有耕地646443.1亩,其中日喀则市375303.1亩,在全区有耕地县中名列第一。第四节西藏主要农业土壤类型概述一、潮土潮土是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地区的主要农业耕作土壤。由于直接发育在河流冲积物上,土层厚,水分条件好,土壤质地多为轻壤,结构较松散,增温快,地势平坦,土层下部有潜育化现象。大多数潮土中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低,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方法,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直接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的含量,这样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也增加了土壤粘结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另外,对有潜育化的潮土可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二、耕种草甸土耕种草甸土直接受地下水影响。由于人为的长期种植农作物代替了原来的草甸植被,耕作频繁,土壤的基本属性已发生了变化,有机质含量比原来有所下降,但其全氮含量仍然是比较高的。耕种草甸土分布在低平地带与沿河滩地,以雅鲁藏布江的拉萨河与年楚河最为集中,地下水道位较高,在雨量大的年份容易发生涝灾。此类土壤适宜种植小麦、青稞等对肥水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另一方面,要精耕细作、不断培肥土壤、用养结合,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 三、亚高山草原土又名巴嘎土是石灰聚积的粘壤土。主要颁布于喜马拉雅山北侧羊卓雍湖以西的高原宽湖盆地,4200-4700米之间在的地段,气候温凉而较干旱,年均温约1.20C,年降水量25毫米,植被以耐干旱的茅草为主的草原类型,覆盖度30-60%。土壤剖面特征,由于干旱缺水,腐殖质厚约10-25厘米,具弱粒状结构,自表层起即有石灰反应,石灰质含量较高,20-30厘米以下有较明显的钙积层,石灰多以斑点状或脉纹状形态存在,有机质含量一般在2%左右。 亚高山草高原土(巴嘎土)在我区大多数作为牧业用地,由于气候干旱而温凉,因此,在引水方便、背风、向阳的山麓洪积扇或滨湖平原有一些农用地,所以,作为农业用地时,首先要兴修水利,发展灌溉,解决土层薄、石砾多、易干旱、地力瘠薄。砂性较重的土壤还有风蚀威胁等问题。另外,还应采取职耕不耙,冬季灌水,营造灌木防护林等防风固土措施,避免土壤的风蚀。四、亚高山灌丛草原土(包括:山地栗钙土、山地棕钙土、山地褐色土、高原灰褐土),又名阿嘎土。阿嘎土的土壤下层有一层石灰盘层,藏族群众称阿嘎(白色物质)层而得名。此类土壤主要分布于高原南部河谷地区,分布高度藏南大致在3000-4200米之间,藏北分布较低,如昌都附近的河谷中,大约为2500-3500米,阿嘎土是我区的主要农业土壤,年降雨量300-700毫米,雨量集中于6-9月,气候上属半干旱地区,植被为灌丛草原类型,灌木比重很大,可占总覆盖度的50%以上。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2%,腐殖层厚约15-30厘米,色灰棕,土层棕色或淡褐色,质地较上层粘重,40-80厘米下出现钙积层,这一层石灰含量在20-30%以上,称“阿嘎”。这是一种天然生成的石灰,群众用它配制三合土铺地和筑房地,有的表层无石灰反应,有的全剖面均有石灰反应,土壤呈中性至碱性。兴修水利,发展灌溉是做为农业用地高产稳产产的关键;并有计划的营造防风林,种植牧草,在耕地多、劳力多的地区,可退耕还物,以牧养农。五、耕种褐土主要分布于昌都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有机质和氮素含量较丰富,个别地块石灰质量较多、缺磷、土质适中,土壤结构及耕性良好,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利用时应注意施磷肥。六、耕种暗棕土壤在林芝、米林、波密一带的高山下部森林开垦后形成的土壤。这种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偏酸性,质地适中,土壤肥力较高。此类土壤适宜种针阔叶树种,作为农业用地需保持水土,施用适量石灰调节酸碱度。七、耕种黄棕壤是低山代林后农用土壤,因水热条件较好,有机质积累少,含量1-2%,土质较结构坚实,偏酸性。作为农业用地要防止表土层侵蚀,需增加有机肥或掺砂改善土壤质地,调节酸碱度,在地势陡的地方最好恢复林用。八、沼泽土一般分布于河漫滩、洪积扇或湖泊周围的积水地带。沼泽土的形成与水分过剩有密切关系。在过湿的条件下,被毛莨、卢苇、报春花和藓类等植物生长覆盖。此类土壤中,植物残体分解困难,年复一年的积累而成泥炭层。参见书后彩图。九、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藏东南的墨脱,察隅县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及其支流察隅河等海拔2200米以下的湿热河谷内,面积很小。此类土壤起源于洪积台地与高阶地上的黄壤,砖红壤,或起源于低阶地的草甸土。在水稻生长期内,水稻土的耕层受淹水影响呈还原态,下层多为氧化态,仅起源于草甸土的水稻土的底层又为还原态。受母质影响,其耕层多为轻壤或沙壤土,淋溶作用强,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平均为6%,因耕种历史不长,犁底层不大发育,故保肥性能较差。第五节土壤剖面特征及评介一、自然土壤的剖面特征1、残落物层(O)2、腐殖质层(H)3、淋溶层(E)4、淀积层(B)5、母质层(C)及母岩层(R)二、农业土壤的剖面特征1、耕作层(熟土层、活土层)2、犁底层3、心土层4、底土层三、水稻土的剖面特征水稻土有特殊的剖面构造,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淀积层和潜育层。耕作层可分为浮泥氧化来层和糊泥还原亚层。四、土体结构的评价1、土体厚度2、耕作层或腐殖质层的厚度及性状3、土层排列情况要适合作物要求4、气候特点与土体构造5、深层土壤的构造6、有害层次第六节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 肥沃的土壤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土地平整、埂坝结实、能灌能排、抗旱抗涝、活土层厚、疏松绵软、粘沙适宜、有机质含量高、土肥相融、结构良好、养分充足、供肥保肥能力强、通气良好、温度适宜、易耕易种、高产稳产优质。 培肥土壤使肥沃土壤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一、实行合理轮作和种植绿肥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是用养结合、培肥土壤的有效途径。不同作物残留的茎叶、根系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物质积累和分解的影响不同,不同作物其根系深度,利用水分,水分的层次也有差异。实行轮作,是科学用地与养地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西藏作物轮作的历史比较悠久。但由于受高原气候的影响,农作物种类较少,主要作物是青稞、小麦、碗豆、油菜等四大类。作物种类单一,轮作方式也就比较简单,基本上是麦类作物与豆类,油菜等作物轮换种植。在民主改革以前麦类作物与豆科作物以混作为主,混作的方式有青稞╳碗豆或雪莎;小麦╳碗豆;油菜╳碗豆或蚕豆,青稞╳碗豆╳园根或藏罗卜。民主改革以后,随着作物品种的改良,机械播种面积扩大,混作面积逐步减少,豆麦轮作逐渐增多,主要轮作方式有:青稞╳碗豆→青稞→小麦;青稞╳雪莎→青稞或小麦;油菜╳青稞或小麦;油菜╳碗豆或蚕豆→冬小麦→冬小麦;油菜╳碗豆或蚕豆→青稞→青稞;油菜╳碗豆或蚕豆→青稞→小麦等轮作方式。通过合理的轮作倒茬,显著提高了土壤的养分状况。据山南地区土壤普查队测定青稞、油菜、碗豆轮作,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能氮含量依次为4.05%、0.25%、2.6ppm;青稞、小麦、油菜轮作,依次为3.13%、0.20%、105ppm;青稞、小麦、轮作,依次为2.51%、0.16%、72ppm。可见,只有麦类作物轮作,而无豆类、油料作物参加轮作,土壤养分迅速下降,分别比麦、豆、油轮作有机质下降39%,全氮下降36%,碱能氮下降65%。种植绿肥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拉萨、山南、林芝、昌都等地的河谷农区、气温较高、水源较好、收获一季中晚熟作物以后,尚有两个月左右的生长季节,利用其余热、复种绿肥,培肥效果十分显著。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表明:7月20日复种黑豌豆和箭舌豌豆,亩产鲜草达到2950公斤和2505公斤;8月20日复种上述两个品种,亩产鲜草1204公斤和707公斤。利用其根茬压青,除速效磷比对照下降1.15ppm外,有机质0.035%,全氮增加0.04%,碱能氮17.5ppm。同进,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0-20厘米耕层土壤含水量比时照增加1.6-3.82%,土壤容重比时照减轻0.347-0.0531克/立方厘米,土壤总孔隙度比对照增加1.31-1.94%。所以种植绿肥是一项经济培肥改土的有效措施。二、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学肥料1、积极开展人工造林2、利用太阳能资源3、发展农村小水电三、合理耕作、灭草保墒 实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采取科学的耕作方法,可以加速土壤熟化,有效地灭草保墒,为作物的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提高土壤肥力,达到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民主改革以后,自治区大力推广七寸步犁,山地犁和拖拉机耕地,加深了土壤耕作层,初步改变了耕层浅的状况。目前全自治区5%以上的耕地耕作层达18厘米以上,比民主改革前12厘米左右提高了二分之一。 早秋耕是藏族群众应用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经验,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