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课件童年期的认知心理发展_第1页
心理咨询课件童年期的认知心理发展_第2页
心理咨询课件童年期的认知心理发展_第3页
心理咨询课件童年期的认知心理发展_第4页
心理咨询课件童年期的认知心理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咨询课件童年期的认知心理发展第1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C心理网整理编辑/

—————————————————

整理:何星2023/4/82心理医生/第2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p243】

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3、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基本的学习任务

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2023/4/83心理医生/第3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p244]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的广度和成人接近7+2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主要方式

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2、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2023/4/84心理医生/第4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一)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

1、复诵策略:

是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实验证明5岁儿童有10%.7岁60%.10岁85%的复述行为

2、组织策略:把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进行识记。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1)归类:苹果、香蕉、桌子、椅子、电视

(2)系列化:动物、哺乳动物、马、大象

(3)类比:天空---小鸟飞大海---鱼

3、系统化策略

4、巧妙加工策略

2023/4/85心理医生/第5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023/4/86心理医生/第6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p245]

具体运算阶段,其基本特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1、经历思维发展的一个质变:

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发展。2、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

9-10岁左右也即小学四年级,是儿童思维发展产生质变的关键年龄。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2023/4/87心理医生/第7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1)直观形象水平:它概括的是指所概括事物特征和属性是事物的直观形象特征.如对鸟的概括,从毛色,大小,生活的环境方面概括7—8岁儿童(2)形象抽象水平:它概括的是指所概括事物特征和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如鸟是有羽毛,没有齿的动物。

8—10岁儿童能够进行形象抽象的概括.(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它概括的是指所概括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接近科学概括。鸟是有羽毛、会飞的动物2023/4/88心理医生/第8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词语概念的发展[p246]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第二类属于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2023/4/89心理医生/第9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3、推理能力的发展(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即由一般到具体根据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够通过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自觉的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即由具体到一般小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4、5年级是发展的转折点。因素多,归纳难度大,归纳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A>BB>C推出A>C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2023/4/810心理医生/第10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儿童形成几种守恒概念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数量守恒和长度守恒较早形成(6~8岁)

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稍后形成(7~9岁)

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的形成(8、9~10岁)

容积守恒(11~12岁)。儿童形成不同的守恒概念的年龄不同,是因为这些概念的抽象程度不同,儿童必须在一个领域内获得相当多的经验后,他才能掌握相应的守恒形式。1、掌握守恒(三)新的思维结构形成[p247]2023/4/811心理医生/第11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可以分:恒等性 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以液体守恒为例,7岁儿童看到一杯水倒进广口杯中后液面下降,他会说:“水还是那么多,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因为如果你倒回原来的杯子后它还是原来那么高(可逆推理)”,或“你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水,所以还是一样多(恒等性)”,或“虽然水变矮了,但是它变粗了,所以还是一样多(两维互补)”。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2023/4/812心理医生/第12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自我中心化: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四)自我中心表现和摆脱自我中心化幼儿认知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出脱离自我中心的变化过程。8岁左右(7岁6个月至8岁4个月)儿童特殊的自我中心式表现是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2023/4/813心理医生/第13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觉知和自我评价从1岁左右开始发展,经过前幼儿期和幼儿期已经初步具有稳定的自我意识了。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夸张的特点,往往是受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影响的结果。进入童年期后,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多,儿童获得了更多的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机会,他的能力在更多的领域内表现出来,所以,此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评价变得更加客观和分化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身体活动社会和心理的自我。第三单元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2023/4/814心理医生/第14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p249]

1、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

2、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关联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自我评价的总趋势: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从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2023/4/815心理医生/第15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是自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发展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业的成功、控制攻击、协调人际关系等等,都需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在儿童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等待的情形:幼儿需要等待小朋友与自己交换玩具;小学生需要等待老师的点名提问;我们为了获得长远的更大的满足常常需要放弃眼下微小的满足;为了考试得到好成绩需要放弃一场周末电影或聚会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自我控制的表现。

(二)自我控制能力[p250]2023/4/816心理医生/第16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延迟满足(delayofgratification)2023/4/817心理医生/第17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罗腾伯格对6~15岁儿童的自控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要求儿童完成一项任务,然后给儿童提供两个可选择的奖品,一个是当时就能得到的小奖品,另一个是第二天才能得到的更好的奖品。他们发现,

6~8岁的儿童仅有1/3愿意等待,

9~11岁儿童有1/2愿意等待,

12~15岁的儿童几乎都愿意等待。

说明,小学阶段延迟满足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2)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2023/4/818心理医生/第18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斯金纳认为,如果儿童能够将注意力从奖赏物上转移开,将使等待变得轻松容易。

迈克尔和艾伯森(1970)设计了4种实验条件来考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第一种是好的和差的两种奖赏物都放在儿童面前,第二种是只有好的奖赏物在眼前,第三种是只有差的奖赏物在眼前,第四种是两种奖赏物都不在眼前。

结果发现,儿童在第一种条件下等待的时间最短,依次递增,在第四种条件下等待的时间最长。当奖赏物不在眼前时,给儿童造成的心理紧张程度就低,儿童在等待的时候就比较容易。

(1)认知和策略2、影响自控行为发展的因素[p250]2023/4/819心理医生/第19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进入童年期后,儿童掌握了比较多的策略来应付诱惑所带来的心理紧张,所以,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明显地提高了。

策略包括:将奖赏物转移开,从事其他分心的活动或想象奖赏物是一个不吸引人的东西等等。

策略的发展和运用是与儿童一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联系的。2023/4/820心理医生/第20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班杜拉和迈克尔(1965)的研究表明,成人的榜样是影响儿童自控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让儿童观察两种榜样,一种榜样总是选择即时的微小的满足;另一种榜样则总是选择延迟的大满足。榜样在做出选择后还要总结他们这样做的道理。结果发现,观察即时满足榜样的儿童变得冲动、放弃了自控;观察延迟满足榜样的儿童有相当一部分变得倾向于等待。这种变化在相隔1个月之后仍然保留着。

2、榜样的作用2023/4/821心理医生/第21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一些研究表明,在独裁型和惩罚型家庭教育方式下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二者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成人过度严厉的控制使儿童失去了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另一些研究发现,如果父母赞成儿童的独立性,那么,儿童抗拒诱惑的能力就比较强,二者之间为中度的正相关。3、家庭教育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2023/4/822心理医生/第22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道德认知:

道德发展: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哈特普工具性(年龄小)

敌意型(年龄大)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又称为利他行为.表现为合作、分享、帮助、关爱等.

攻击行为: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破坏性、伤害性的行为.又称为侵害行为.

二、道德的发展[p205]2023/4/823心理医生/第23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道德内涵:道德感情;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包括: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2023/4/824心理医生/第24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道德认知是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儿童尚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阶段(4、5-8、9岁)

以他律为主要特征,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的支配。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道德判断受他人的影响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又称道德相对论阶段(8、9岁以后)

能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个人的良心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二)道德认知的发展2023/4/825心理医生/第25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道德行为是以习得的道德准则为指导的行为。(三)道德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的获得需要付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道德动机的发展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需要具备亲社会行为能力2023/4/826心理医生/第26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攻击行为(p251)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主要表现:身体侵犯、言语攻击、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控制措施:

1、改善环境条件,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

2、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

3、发挥榜样的作用2023/4/827心理医生/第27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欺负是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

1.欺负的主要特征(p251)

2.欺负的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

3.欺负行为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为20%左右,并有随年纪的升高二下降言语欺负最高,其次是身体欺负,间接欺负最低欺负的性别差异:女生多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多为身体的欺负儿童的欺负行为可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原因外部特异性假设:有外部性特殊特征的儿童易被欺负依恋理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心理理论”是指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认知.或说是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情感和动机的方式。

有关研究者认为欺负他人的儿童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对对方心理有很好的把握。

2023/4/828心理医生/第28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p252)(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是童年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2、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好社会责任感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1)受欢迎的儿童:成绩好、独立、热情、助人、合作(2)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不友好、不合作(3)受忽视的儿童:退缩、依赖或顺从、不被喜欢也不讨厌基本因素还在于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2023/4/829心理医生/第29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1、受欢迎型儿童13.3%女>男类型特征:同伴喜欢、接纳,非常愿意与他交往,在群体中地位高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喜欢交往、社交能力强,亲社会行为较多2、被拒绝型儿童14%男>女类型特征:同伴排斥、拒绝,同伴关系紧张,在群体中地位低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喜欢交往、缺乏适宜社交策略,消极行为多攻击型:退缩型:易形成外部化问题,如逃学、人际敌意、暴力、犯罪易形成内部化问题,如恐惧、焦虑、退缩2023/4/830心理医生/第30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p253】儿童自身因素:性格、气质、脾气等个性特征能力(认知、社交)行为特征(交往行为的主动性和正向性)身体吸引力(长相、身高、体质、力气)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体验和对社交失败的归因外界因素:

(主要是家长和教师)

自身特征:性格(急/慢性,内/外向,热情)交往特征(交往的积极主动性、行为、能力)

对儿童同伴交往的教育(重视、允许、创造条件、指导)对儿童的态度与评价对儿童的基本对待方式(引导?讲理?解释?——

不搭理?不理解?强制、命令?简单粗暴?)社会环境:独生子女、高楼住房等2023/4/831心理医生/第31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如何帮助适应困难儿童改善人气特点第一是直接干预第二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第三是发挥班集体的帮助作用系统工程:儿童自身、同伴、教师、家长……2023/4/832心理医生/第32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四、友谊的发展(p253)

(一)友谊对儿童的重要性(二)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2、单向帮助关系:6—9岁

3、双向帮助关系:9—12岁功利性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三)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距离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2023/4/833心理医生/第33页,共3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进入童年期后,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的注意开始转向认识外界和同伴交往上。此时,同伴之间友谊关系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第一阶段:3—5岁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是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他完全依赖成人来满足他物质的、情感的和社会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