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5.1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提问方式,掌握提问的技巧与能力。2.认识并概括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并从中获得感悟。3.通过学习这篇小短文,从中汲取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并能运用到生活中。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苏格拉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的提问技巧,提升辩论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的技巧。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学习其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文化传承与理解:苏格拉底具有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学习其精神,培养正义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概括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理解他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论证的。难点: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学说充满智慧,但被指控“不敬神明”,因而被送上了法庭。他的朋友和学生让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但遭到了他的拒绝。他接受了陪审团的判决,为追求真理而死。他就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向朋友格黎东阐述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理念的。二、写作背景苏格拉底喜欢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后来因为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作者介绍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的形式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四、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录·格黎东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太庆译。略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文中苏格拉底循循善诱,步步说服格黎东赞同自己的观点:人应当坚持正义。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六、全文分析1.格黎东一早来到狱所,劝苏格拉底离开,苏格拉底针对格黎东的劝说,是怎样层层设问,一步步铺垫,阐述自己的道德信念,把格黎东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的?试作分析。明确:文本节选开始的一大段,苏格拉底的意思是:你的关心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你的;如果不合乎正道,我不会让步的。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问及了几个关键问题:①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尊重,有些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②在格黎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运用联想谈到了运动员,问及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③格黎东回答是听从一个人的意见。苏格拉底抛出第三个撒手锏:如果他听从了外行人的话,是不是就遭到损害?④在格黎东承认会受到损害后,苏格拉底进而腾挪思维,发问:道义与身体谁贵重?⑤层层诱导继续进行: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⑥结论:私自离开是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我们不能做。多层设问,反复引申,联想对比,迂回曲折,最后水到渠成,辩论至此结束,完美收官,苏格拉底胜利。2.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有哪些特点?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试分析。明确:①在谈话进行中,苏格拉底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②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从格黎东的回答中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地诘询,使朋友进入他的逻辑轨道。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也被人们称为“产婆术”。启示: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才能卓有成效地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提出问题,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并检验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可以说,这是做学问必须具备的方法能力,因此,请让我们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贯串于我们的整个学习中,不仅要爱学习,还要会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明确:①苏格拉底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与格黎东谈话洋洋洒洒,循循善诱,不温不火,水到渠成。②他是一个为人极为和蔼的老师,谈话技术高超。在狱中,他质询格黎东也从不给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格黎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③他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他有信仰,宁愿为正义而亡,不愿弃正义而苟活,他本可以自由,他本可以试图逃避,但作为一名哲学家,他觉得坚持自己的信仰更为重要。被雅典法庭以不信宗教的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成为哲学的殉道者。④热爱理想与浪漫主义,热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却难以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人格太完善,而当时的法律却并不完善,于是有了他悲剧的一生。4.格黎东想尽办法说服苏格拉底,向他讲述雅典法律如何荒诞不经,如何有失公正,而遵守这样的法律又是如何迂腐。但苏格拉底不为所动,视死如归,誓死不越狱。请查阅资料,说说苏格拉底不逃走的N个理由。明确:①苏格拉底被判入狱时,已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和道德知名度,是雅典文化界的知名人物,不宜选择逃走。苏格拉底被判入狱时,已70岁高龄,他身边有很多粉丝、学生和朋友;其中包括一些外邦朋友,如迪拜人裴多、刻比多等。这些人都很崇拜他,专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在当时的雅典城市,苏格拉底绝对是一位受许多人喜爱和追捧的文化偶像。再加上苏格拉底自视为雅典人的牛虻,一直致力于向雅典民众宣讲正义、美德、真理等价值观,大力呼吁雅典人关注智慧和灵魂。在很多雅典人心目中,苏格拉底是一张醒目靓丽的道德名片,其道德知名度应当非同一般。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社会和道德处境,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他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②苏格拉底尊重和雅典城邦签订的契约,维护雅典法律尊严,坚持按照道德原则做合乎正义的事。在执行死刑前一天,格黎东去监牢探望他的朋友,极力劝说苏格拉底逃走。苏格拉底从容淡定,以法律为第一人称,向格黎东分析了不能逃走的理由。苏格拉底说,自己作为雅典公民的一员,理应遵循契约精神,不应违背与雅典城邦签订的契约。如果私下逃走,就会伤害自己的国家,不合道德正义。③苏格拉底全面考量了私自逃走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最终选择拒绝逃走。比如他说,如果到外邦避难,外邦政府同样会敌视他这个不尊重法律的人;城邦民众也会嘲笑和瞧不起自己。最终,他将失去做人的脸面和尊严,无法和别人继续讨论真理、公正和正义的问题,而这种平庸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苏格拉底还谈到了由于自己逃走而带给周围人的伤害,比如朋友将受到牵连,被查抄财产、受到监禁或流放;自己的学生、朋友、亲人被别人嘲笑。七、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围绕苏格拉底和格黎东的对话,展现了苏格拉底在朋友劝说他逃跑的时候一步步阐明“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和坚守正义的人生准则。八、写作特点1、环环相扣,层层铺垫。首先,苏格拉底提出了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守”,固绕这两个问题,苏格粒底抛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格黎东思考;其次,苏格拉底围绕正义的问题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最后,苏格拉底回到了越秋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这个核心问题上来,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问题的铺垫,这时提出核心问题并不显得过于突兀,格黎东不得不赞同苏格拉底的观点。由此,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层层铺垫,一步一步地把格黎东的思路完全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2、步步设问,不断推进文中苏格拉底针对格黎东对自己越般送跑的建议,不断提问,慢慢推进,引导格案东一步步放弃了自己的建议,这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提问的艺术特色。苏格粒底善于在同客中经过反复话难和归的,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金。通过谋和的发问,不断引导格察东去思索,从而自己得出结论。九、补充资料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布置作业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米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说: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材料二: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材料三: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孔子所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少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苏格拉底所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的着力点在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之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而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对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D.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4.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理的?请结合论述层次简要分析。5.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答案及解析:答案:1.D;2.D;3.C4.材料二第1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第2段首先提出中西哲学存在内在的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西方哲学中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容,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5.①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②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解析:1.A.“苏格拉底……创立了形式逻辑”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继而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兽用预混剂项目发展计划
- 电网智能化的未来发展及趋势预测
- 投资入股合作协议
- 科技公司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提高品牌传播效率
-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系统优化
- 科技产业的市场进入与退出策略
- 2025年合成材料抗氧化剂项目发展计划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风险控制代理协议
- 知识产权教育提升公民创新能力的关键
- 环保工程项目建设安全免责协议
- 幼儿园家委会后勤安全工作
- (新版)广电全媒体运营师资格认证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保安员资格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800题)
- 2024年低空智联网发展研究报告
-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手术配合
-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教案
- 银行营销术语演练
- 工艺品雕刻工国家职业标准(2024版)
- 胃管的观察与护理
- 室内墙地砖铺贴施工技术交底
- 医院培训课件:《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