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与腧穴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绪论经络与腧穴理论指导的针灸推拿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其中针灸学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那么什么是经络腧穴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1、概念经络腧穴学是研究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气血相互关系及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和基本理论的一门基础学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2、研究内容经络腧穴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3、经络腧穴学形成与发展(1)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出土了一根长约4.5CM的石针,经鉴定,确认是古代的针刺工具——砭石。古代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2)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记录了经络的循行,从文字气象看,该书应该早于《内经》。通过当时医家的收集整理,写成《内经》一书,《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实际上,除却其中的论述基本中医理论的内容,余下的针灸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如汪机《针灸问对》所言:“《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实际上,作为《内经》,其中的立法及治疗多是针对针灸而言。因此,称《内经》是一部针灸专著并不为过。其中对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刺灸法、治疗均有论述,针灸理论在其中已经比较完善。这说明针灸的理论形成阶段已经完成。(3)发展阶段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补充了《内经》奇经八脉、原气的论述,提出了八会穴,对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作出了解释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立349个腧穴,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录针灸医方109条,99为灸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创“阿是穴”、“指寸法”,五色“明堂三人图”。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制造2座铜人模型,直观教学、考试医生王执中,收集南宋以前针灸精华撰《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压痛点诊治疾病。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明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撰《针灸大成》,及《内经》、《甲乙》之后的又一次总结。明徐凤《针灸大全》,祥评针灸各种手法。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重、辩证取穴,361经穴,当今教材所录用自《内经》产生至唐宋时期,是针灸的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针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明堂的整理,腧穴数目从《内经》后增长了许多,而且出现了经络的图示。二是临床经验不断丰富,这一点从腧穴主治的不断扩展中可以看出。而且,针灸的治疗也从单穴向多穴发展,治疗的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三是出现了系统的针灸教育,如唐时的太医署开始设有针灸教育,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宋时对唐时的针灸教育又进一步完善,将针灸分为针科和灸科,并铸成铜人供教学和考核之用,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4)兴盛阶段元明时期是针灸继《内经》以后又一兴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一是针灸理论的又一次大总结,此以《针灸大成》为代表,该书对元明以前的针灸进行了总结,涉及针灸的各个方面。二是针法发展迅速,在对《内经》中的针刺手法进行继承的基础上,阐明了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的具体操作。并出现了许多复式手法。三是按时刺灸理论发展迅速,子午流注等按时刺灸法均产生于此时。此时期的兴盛一致延续至清早期。四是针灸著述空前增多,针灸名家滑伯仁、王国瑞、高武、汪机等均有著作传世。(5)衰落阶段清代后期,清廷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名,禁止针灸在太医院的应用。针灸只能在民间流传。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曾下令废除中医,使针灸更受到打击,因此,该时期的针灸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只是解放区的针灸因得至我党的支持而有所发展。(6)复兴阶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相应的中医政策,使针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于50年代初成立了针灸的研究机构,对针刺麻醉、经络理论、镇痛机理、刺灸法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各中医院校多设有针灸专业。全面向世界推介针灸,使针灸的对外交流十分频繁,针灸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也相继成立了针灸的教学及培训。美国目前正准备将针灸引入大学及科研机构中。• 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二)经络生理学。(三)经络病理学。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二)腧穴疗效的总结。(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二)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三)作用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1、分布特征:(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2、走向特征: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3、排列特征(四肢)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外侧: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4、经气传递特征(流注关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5、表里相配特征:6、脏腑属络特征:7、相互衔接特征:二、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组成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硚脉、阳硚脉、阴维脉、阳维脉。(二)命名«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对经络起统帅、联络和调节作用。三、十二经别(一)定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沟通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四、十五络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面的任脉络,躯干后面的督脉络,躯干侧面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故称“十五络脉”。(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五、十二经筋(一)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大型医院建设施工合同范本包工不包料
- 2024年度婚姻财产鉴定合同
- 2024工程项目借款合同
- 2024工地防水材料买卖合同书
- 2024年度基于BIM的建筑物流管理服务合同
- 合同履约的会计分录-记账实操
- 2024年商标许可使用权合同
- 全民节约用水倡议书范文(6篇)
- 2024年度建筑施工质量安全合同
- 2024年城市轨道建设特许经营协议
- 2024年消防设施操作员之消防设备高级技能每日一练试卷B卷含答案
- 气液两相流-第2章-两相流的基本理论课件
- 学会宽容善待他人
- 算法及其描述-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2019)必修1
- RITTAL威图空调中文说明书
-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 GA 1809-2022城市供水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
- 幼儿园绘本故事:《老虎拔牙》 课件
- 2021年上半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真题
- GB/T 706-2008热轧型钢
-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