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案_第1页
《哈姆莱特》教案_第2页
《哈姆莱特》教案_第3页
《哈姆莱特》教案_第4页
《哈姆莱特》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时间

哈姆莱特

课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

教知识与能力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1、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过程与方法文章主旨

2、注重读台词,理清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标3、注重读、说、研、写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教学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

重点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

难点人物的写作特点

课时

1.5课时

安排

教学随记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1877年开始到现,平均每十二天就有一篇或

一部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问世,真是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道不尽的哈姆莱

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在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

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之一的《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英国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

奠基者之一。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

叙事长诗。

他被称为是“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人生经历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

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

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

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

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

1

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

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

“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

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

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

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

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了历史剧《亨利四世》等9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中期:悲剧时期。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后期:传奇剧时期。

一生共创作剧本37部。154首14行诗。

莎士比亚艺术成就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

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

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

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

象、深入的刻画。

他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154首十四行诗,特别是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坛

上的艺术珍品。四大悲剧是代表他最高成就的作品。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

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

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

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

本。习惯上将本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

悲剧”。

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

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

人。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

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

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2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

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难怪英国有了这句谚语。

虽然这话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但莎士比亚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

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

三、生字词

傀儡kuílěi觊觎jìyú吮舐shnshì害臊hàisào

缔结dì厮守sī郁郁寡欢貂皮diāo

四、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概况

据专家考察,《哈姆莱特》是1600年以后莎士比亚在第二个时期创作的一个五幕剧,

据说是根据观众的记录本出版的。

《哈姆莱特》的素材来源于丹麦的一个历史史话,在原剧中,只有王子复仇一个单一

的故事,而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对《哈姆莱特》的冲突和线索加以改变,安排了几

重线索纠葛在一起。

《哈姆莱特》第一幕主要是表现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老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

莱特他的死因:哈姆莱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莱特的母亲结婚。

这就是哈姆莱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就此揭示了悲剧的前因。

第二幕中哈姆莱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莱

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

第三幕中哈姆莱特把鬼魂所讲的谋杀老王的情节编成戏演给新国王、自己的叔父克

劳狄斯看。果然叔父没看完戏就愤然离开,两人都知道对方已经知道真相,对立的冲

突暴露:哈姆莱特要报仇,而克劳狄斯要杀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还没有想到具体的复仇计划,克劳狄斯就安排了一系列计划,想借英王的手

杀死哈姆莱特,被哈姆莱特识破,更对他的叔父怀有满腔仇恨。

哈姆莱特进内宫见母亲时,路遇叔父克劳狄斯独自跪在神像前忏悔。这对身带佩剑的

哈姆莱特是一个复仇的好机会,他却开始犹豫。

因为按西方的基督教观念,人在临死之前忏悔,无论他犯了什么罪行,灵魂也会得

到宽恕和拯救。想到父亲因为没有进行临终忏悔就被叔父谋害,所以灵魂永远在地狱

受煎熬;为了不让叔父的灵魂进天堂,哈姆莱特一时犹豫,放过了克劳狄斯,反而使

叔父有机会谋害自己。

第三幕中,哈姆莱特在宫内和母亲谈话。证实父亲是被叔父害死后,他不禁激动地

谴责母亲,在母亲面前大发莱霆,哈姆莱特的母亲惊恐不已。

哈姆莱特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躲在帷幕后的大臣波洛涅斯以为哈姆莱特要杀死王后,

一时多事,大喊“救命”。被哈姆莱特当作其叔父误杀。

由此剧本多了一条线索。

哈姆莱特与叔父克劳狄斯之间有杀父之仇;到了第三幕结尾时,哈姆莱特又误杀了

波洛涅斯,与其子莱欧提斯之间有了冤仇

到了第四幕,这两个冤仇进一步发展。哈姆莱特识破叔父要借英王之手加害于自己

的阴谋;而莱欧提斯听说父亲被杀害,因父亲被恋人杀死而发疯的妹妹奥菲莉娅又落

3

到河里淹死,令他非常痛苦。

剧本中出现双重的仇恨纠缠在一起。

第五幕中,两个仇恨的年轻人相互比剑,而真正的罪人克劳狄斯却在旁边观战。等

到真相大白,身中毒剑的莱欧提斯临死前说出克劳狄斯的奸计,哈姆莱特终于杀死克

劳狄斯,报了父仇。但他的母亲已无意中替他喝了毒药而死,哈姆莱特自己也与仇人

同归于尽。

整个悲剧在舞台上的一片悲哀中结束

五、课文初步感悟

1、节选课文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剧中人物及关系

剧中人物

地点丹麦宫廷

人物哈姆莱特王子

克劳狄斯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王后

波洛涅斯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大臣

罗森格兰兹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讨论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

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

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

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

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

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

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结论

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

亲情爱情友情

4

六、课文探讨: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1: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2: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

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注意心理分析)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实行毒计——实现复仇

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

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莱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4、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莱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的语言:

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

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名家评论

“看到这些强烈的词句你怎样想?它们是这样出人意料,不是迟缓地吃力地一个跟着一

个而来,而是流畅地大量地成千上万蜂拥而来,犹如泉水中涌出无数水泡,簇拥在一

起,纷纭杂沓,层出不穷,使人来不及看到它们的扩展,也来不及看到它们的。”

——法·泰纳

莎士比亚剧作语言特点

1、语言形式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

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

5

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如:P29哈姆莱特他在母亲怀抱里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恭维几句,然

后吮吸。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礼撑撑场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

他们的浅薄的牙慧使傻瓜和聪明人同样受他们的欺骗,可是一经试验,他们的水泡就

爆破了。

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激起你的愤怒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

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

做这种事。要是哈姆莱特在丧失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

样的事不是哈姆莱特做的,哈姆莱特不能承认。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既然

是这样,那么哈姆莱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当

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在无心中射出的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

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

2、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

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

3、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

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这些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例一: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

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P29)

例二:他的钱袋已经空了,所有金子般的漂亮话都用尽了。(P28)

6

授课

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时间

课题《哈姆莱特》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知识与能力2、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

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学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1、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过程与方法文章主旨

2、注重读台词,理清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标情感态度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与价值观

教学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

重点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

难点人物的写作特点

课时

1.5课时

安排

教学随记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讨论:在你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忧郁的王子

愁容满面沉默寡言

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莱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莱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莱特是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姆莱特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莱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莱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

7

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总结: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

人文主义者。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

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

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

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延宕的王子。

后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

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

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

重要原因。

三、关于“哈姆莱特悲剧的探讨: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一部悲剧《哈姆莱特》

的悲剧性表现在哪里?

英雄死亡的悲剧性结局。

哈姆莱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

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针锋相对

的思想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和抉择。哈姆莱特虽然死了,令人心痛,

但他为之奋斗的人文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哈姆莱特经历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

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不幸。

哈姆莱特,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

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

爱情随之毁灭。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

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

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

的典型形象。

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

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

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

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名家观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

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

时候高明。”——别林斯基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