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文化资料的能力;提高分析历史人物、历史文化事件和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竭源泉,知道民族精神的含义,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三、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丰富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六、教学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背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严密封锁,国内物质条件极其困难、技术基础十分落后,两弹一星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取得成功法国是8年零6个月。美国是7年零3个月。英国是4年零7个月。苏联只用了不到4年。我国只用了不到3年,2年零8个月。为了研制“两弹一星”,我国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靠的是什么精神?------报效祖国、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民族精神耀中华”看学习目标

(二)多边互动

合作探究

一、五千年文明熔铸民族魂看课本整体感知第一站:寻根民族之魂

1、名言赏析------学生读课本P99页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名人名言大家都非常熟悉。今天再一次读到它们,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了什么?)这些名人名言都体现了什么思想?你发现这些思想有什么内在联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至理名言所蕴含的做人要有志气、有骨气、不断探索、自强不息、忧国忧民、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思想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脉相承。(多媒体展示)

2、交流展示师: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反映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或事例?它们都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各组代表将课前准备时搜集的展示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历史故事等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通过交流,进一步感受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教师:同学们列举的这些名人名言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中华民族不断奋斗的壮美画卷。老师从中撷取几个中华民族奋斗的足迹。(多媒体展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图片)同学们发现这些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中国共产党在这些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交流)第二站:感悟民族之魂

教师总结:这些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更加丰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更多新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多媒体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精神发展中的作用)

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生存和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把民族精神的内涵找出来。(多媒体以醒目大字出现民族精神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图片都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多媒体展示图片:)

我们了解了民族精神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有谁知道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古老而又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思考课本P101“想一想”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1、回顾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提出问题: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2、多媒体出示定西发展的两张对比图片:贫瘠与富庶的面貌对比定西

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这里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6倍。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曾断言“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定西人民没有退缩,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40多年的努力,使97%的耕地实现了梯田化,粮食亩产、人均产粮、人均纯收入分别比治理前提高了3.1倍、3.6倍和10.2倍。

从“苦瘠甲于天下”到闻名全国的“马铃薯之乡”、“花卉之乡”、“中药材之乡”,定西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让定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靠着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国人民改造了恶劣的生存环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靠着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抵御了外来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教师提出问题: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多媒体出示答案。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提出问题:回想起这些,你有何感想?学生畅谈感想。教师提出问题:这体现出民族精神的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

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给美国国会的陈述信中发出警告,称中国正在迅速成为美国的对手,美国的太空霸主地位可能会逐渐丧失。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3、合作探究(多媒体)第三站:践行民族之魂为弘扬民族精神,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能够做些什么。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三、总结:交流收获

体会意义学生各抒己见,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四、巩固训练

学以致用分类设计相关习题,当堂演练。如:五、布置作业【达标测试】

1.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能体现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有()

①我给航天科技工作者客服重重困难,吧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送上太空②过人创造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伟大奇迹③我过体育健儿奋勇拼搏,在大运会上获得优异成绩④我国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国务院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3个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范围。这样调整有利于()

A、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B、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C、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D、发挥全体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3、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美发表联合声明,美方宣布今后4年想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人员,学习中方文化,双方还要举办文化论坛。这()

①表明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差异已经消除②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③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④说明中国文化比美国文化先进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4、在2011年的深圳大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体育健儿们顽强拼搏,勇夺75枚金牌、39枚银牌、31枚铜牌,夺得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一名,实现了振奋人心的重大突破。这()

①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②能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③表明体育运动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④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力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香港义工黄福荣在青海玉树服务期间,玉树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他在奋力抢救地震中被埋压的师生的过程中自己却被余震带来的房屋垮塌夺走了46岁的生命。一时间,这个普通的香港义工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带给无数人深深地感动。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②把个人的安危放在首位③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④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中国南极冰盖考察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到达了南极冰盖的最高点。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这是人类艰苦奋斗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