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总结_第1页
绿色建筑总结_第2页
绿色建筑总结_第3页
绿色建筑总结_第4页
绿色建筑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一:绿色建筑之心得绿色建筑之心得学习绿色建筑有些时日了,不仅仅局限于关于绿色建筑的知识,还有包括对于整体性的重要的了解。在能源缺乏的当今世界,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当是首当其冲。当前世界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为了更清楚的明白绿色建筑,本人还特别了查阅下国内外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资料: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3年v・奥戈亚(v•ol-gyay)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70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 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随之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放眼历史,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绿色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 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的人。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20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从而引发了一场绿色运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保护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发展的负效应行为将毁灭人类本身。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3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至此,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高潮。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已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土和木。土取自于大地,当建筑结束寿命时又回归于大地;木材则是可再生资源。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本质在于“源于自然融于自然”。一直以来中华文化里就有一股天人合一的气质,但是又有多少文人志士明白个中道理。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已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至此,传统的高物耗的发展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它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新的、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即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是该进行先进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时候了,这需要我们每个公民也有良好的意识,从点滴做起: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理性消费,低碳出行。珍惜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一片蓝天。篇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培训心得《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学心得从2015年1月1日起,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正式施行。新标准在旧标准基础上,更为精细、全面。其中包括,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修改部分评价条文,并为所有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分配评价分值。通过我的学习总结,了解到国内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即将实施,以下总结旧版与新版标准变化。第一,标准条文动态更新标准一个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涉及行业和国家标准,没有具体的年份,仅存有具体的标号,这意味着标准耦合建筑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变化,时刻更新,时刻升级。第二,标准评价难度增加。建筑行业诸多标准已经更新或将于近期颁布,譬如《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筑自然采光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意味着绿色建筑技术性能参数集体升级,绿色建筑设计难度不言而喻。第三,标准灵活性更强。旧标准采用的是条文条数判定,选择的余地和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很多绿色建筑设计师在追求更高绿色建筑等级时出现了瓶颈。旧标准很多控制项内容均已经设置在得分项内,譬如:人均居住用地、人均公共绿地、绿化率等当前居住绿色建筑设计棘手的问题,如今似乎都轻松得到解决或规避,充分表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以人为本、考虑整体、顾及个体的大局路线。第四,条文适用性更加清晰。每个条文均明确说明条文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例如:a条文适用公共建筑;b条文适用所有民用建筑;c条文适用设计标识;d条文适用于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这些具体的条文信息促使绿色建筑设计工程师头脑更加敞亮,绿色建筑技术方案博弈之间不需要更多的斟酌和思考,解放了旧标准存在疑虑和质疑的空间。定性分析与条文定量更加明确,新标准中在旧标准的一些含糊的技术指标和概念将做出明确解析,扩大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宽度,侧面折射出绿色建筑量体裁衣和因地制宜的思想,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本地特色特点,既不失绿色建筑设计元素,又增添绿色建筑设计师的创造力。更加详细和可靠的条文分数评价方法,为绿色建筑设计追求更高级别等级开辟一条全新绿色建筑设计通道。新标准针对绿色建筑某些专项设计的技术规定更加明细,定量分析已经占据整个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位置,旧标准绿色建筑设计主导定性分析已悄然“消失”。适用范围更广。新标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馆建筑等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总体表现新标准是一本繁杂和集成式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充分考虑建筑类型、建筑体量和气候区域。结构体系更紧凑。新标准保持原有“控制项”不变,取消“一般项”和“优选项”,旧标准二项合并为“评分项”,新增“施工管理”、“提高和创新”。由此修改,新增项内容促使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发挥空间更加宽广,致使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体现得更加完美。结构体系同样引用了国际主流绿色建筑标准leed结构体系,此结构体系已在国际大量工程中落地应用,评价方法和结构体系的更新升级,体现出国内绿色建筑逐渐向国际主流轨道靠近。评价方法升级。旧标准用的是条数计数法判定级别,新标准改为分数计数法判定级别,这是新标准重要的更新。新标准与国际流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保持了一致性,体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吸取和传承了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精华和特点,扬长避短,同时真实反映我国绿色建筑认证师们内心的声音。新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判定级别的最大优化特点是条文权衡性和弹性空间更为灵活,为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方案提供更为丰富的遴选空间。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保护建筑物的环境、建筑物能够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它资源、重视室内空气质量、尊重地方文化传统、追求建筑造价与使用运行管理费用经济的整体合理,既不能单纯强调低建造成本,使建筑付出高昂的使用代价,也不应为一个过高的目标付出不切实际的初投资。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学习,我总结出推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加大。绿色建筑运动是可持续发展运动的一部分,是市场经济进行生态重构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它在整个可持续发展运动中所起作用的一个缩影。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绿色建筑的推动,政府可以在税收、激励补贴、建立交易配额、资助基础性绿色建筑科技研究等方面,规范、引导、推动绿色建筑市场的成熟与完善。第二,目前政府在推动力度上的加大主要表现在节能环保宣传力度空前、中央指导性政策与配套措施相继出台、地方政府有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动力等方面。住建部要求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国务院发文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以上。财政部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与财政奖励:二星级45元/m2,三星级80元/m2。第四,消费者的绿色建筑消费意识逐步增强。随着中央对环保节能宣传力度的加大,结合近年来有关能源紧张的切身感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光转向绿色建筑产品,节能、健康、环保正成为市场的普遍呼声。几年来,在多方有力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新增设加分项,创新类绿色建筑项目将在评价中得到额外加分,这就从客观上鼓励了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也给了绿色建筑设计工程师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绿色住宅将现两极分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回归自然”的健康意识也在逐年增强,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绿色建筑中由“浅绿”转型“深绿”的关键品类-绿色住宅的行业标杆也伴随着新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出台更加精细化、可视化。也就是说,用于居住的绿色住宅将真正迎来严格、可量化的标准区分,这也是绿色建筑中最具市场应用前景的细分领域。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施行,将在绿色住宅行业内掀起新一轮的市场洗牌:“由于新的标准更为清晰、明确,旧标准中模糊的空间不再存在。对于参与绿色建筑的相关产业来说,是否有真才实学将更具判断尺度,这将加速行业洗牌,并促成行业两极分化。”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是行业的革新契机,会成为我国推行绿色建筑及可再生能源长远规划的重要一步。2014.12.20篇三: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国内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即将实施,以下总结旧版与新版标准变化。1、标准条文动态更新新标准另一个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涉及行业和国家标准,没有具体的年份,仅存有具体的标号,意味着标准耦合建筑业最新发展动态变化,时刻更新,时刻升级。2、标准评价难度增建筑行业诸多标准已经更新或将于近期颁布,譬如《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筑自然采光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意味着绿色建筑技术性能参数集体升级,绿色建筑设计难度不言而喻。二标准灵活性更强旧标准采用的是条文条数判定,选择的余地和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很多绿色建筑设计师在追求更高绿色建筑等级出现了瓶颈。旧标准很多控制项内容均已经设置在得分项数内,譬如:人均居住用地、人均公共绿地、绿化率等当前居住绿色建筑设计棘手的问题,如今似乎都轻松得到解决或规避,充分表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以人为本、考虑整体、顾及个体的大局路线。么条文适用性更加清晰每个条文均明确说明条文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例如:a条文适用公共建筑;b条文适用所有民用建筑;c条文适用设计标识;d条文适用于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等等。这些具体的条文信息促使绿色建筑设计工程师头脑更加敞亮,绿色建筑技术方案博弈之间不需要更多的斟酌和思考,解放了旧标准存在疑虑和质疑空间。八定性分析与条文定量更加明确新标准中在旧标准的一些含糊的技术指标和概念将做出明确解析,扩大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宽度,侧面折射出绿色建筑量体裁衣和因地制宜的思想,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本地特色特点,选择条文合适规定分数,既不有失绿色建筑设计元素,又增添绿色建筑设计师创造力。更加详细和可靠的条文分数评价方法,为绿色建筑设计追求更高级别等级开辟一条全新绿色建筑设计通道。新标准针对绿色建筑某些专项设计的技术规定更加明细,定量分析已经占据整个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位置,旧标准绿色建筑设计主导定性分析已悄然“消失”。&适用范围更广新标将标准适用范围由1、住宅建筑。2、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3、商业建筑。4、旅馆建筑等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总体表现新标准是一本繁杂和集成式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充分考虑建筑类型、建筑体量和气候区域。7、结构体系更紧凑新标准保持原有“控制项”不变;取消“一般项”和“优选项'”旧标准二项合并为“评分项”;新增“施工管理”、“提高和创新”。由此修改,新增项内容促使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发挥空间更加宽广,致使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体现得更加完美。结构体系同样引用了,国际主流绿色建筑标准leed结构体系,此结构体系已在国际大量工程中落地应用,评价方法和结构体系的更新升级,体现出国内绿色建筑逐渐向国际主流轨道靠近。&评价方法升级旧标准用的是条数计数法判定级别,新标准改为分数计数法判定级别,这是新标准重要的更新。新标准判与国际流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保持了一致性,体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吸取和传承了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精华和特点,扬长避短,同时真实反映我国绿色建筑认证师们内心的声音。新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准判定级别的最大优化特点是条文权衡性和弹性空间更为灵活,为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方案提供更为丰富的遴选空间。9.保持级别不变新标准绿色建筑等级依旧保持为原有三个等级,一星、二星和三星,三星为最高级别。7大项分数各为100分,提高和创新为10分,7大项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分数,并且各大项分数不应少于40分。7大项包括:1、 “节地与室外环境”。2、 、“节能与能源利用”。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么“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7、“运营管理”。得分评星为如下:1、 一星:50〜60分;2、 二星:60〜80分;篇四:2014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情况总结报告附件5:年度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编写大纲)一、 总体概况简要说明全省建筑节能工作进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省内政策的出台及执行情况,介绍自查基本情况及检查结果等。二、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重点工作(一)新建建筑节能包括节能标准设计阶段执行情况、施工阶段执行情况、省内城镇建筑面积变化情况、累计节能建筑面积和年度新增节能建筑面积情况,以及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情况等。(二)绿色建筑包括绿色建筑推广情况、优惠激励政策、标识项目数量及面积、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重点领域强制推广情况等。(三)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包括年度任务目标及完成情况,资金配套情况,管理机制,技术路径与改造方案,组织实施与验收测评,政策标准与宣传培训等,并附省、市两级的政策标准基本情况表(见附表1、2)。(四)公共建筑节能包括省市公共建筑节能平台建设进展及数据使用情况、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情况、节约型高校实施情况、中央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资金配套情况、相关政策标准制定及执行情况等,并附工作进展情况统计表(详见附表3)(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包括日常管理机构情况、相关政策、标准制定情况、能效检测情况、中央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科技研发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并附实施进度统计表(详见附表4、5)。三、 供热计量收费工作(仅限北方采暖地区)包括供热计量收费总体情况,供热计量装置安装情况、热价制定以及按用热量计价收费情况,相关政策、标准制定及执行情况。四、 整改工作详细介绍对上年度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下发执法告知书的工程整改情况。五、 主要经验及做法六、存在问题七、下一步计划附表1: 年度省级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基本情况表填报单位:(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盖章)填表日期:附表2: 年度市级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基本情况表填报单位:市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盖章)填表日期:篇五:《绿色建筑技术》学习总结《绿色建筑技术》学习总结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早已从最原始的遮风挡雨、御寒避暑的地方发展成为能够完成人类梦想,实现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建筑的功能正在被无限延展。而人类追求建筑的功能和舒适的同时,建筑能耗也不断增长,已与工业、交通并列,成为全球公认的能耗大户。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节能、降耗、绿色、健康,已成为全世界对于未来建筑的共同追求,建筑能耗降低,将对全社会节能减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一、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是一种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少,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少的建筑,目前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发展潮流。我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定义是: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X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已取得相当的发展,例如在建筑外皮结构的外表面上设置超薄的光伏发电膜它只遮挡少量的光线进入,但可以建筑所需绝大部分能源;还有的建筑采用了多种太阳能收集形式,住宅不但可以通过自身的太阳能系统获得自身所需的能源,而且多余的能源可以转入市政能源网中,体现出极大的经济和能源优势;有的地方总结了一套环保拆卸技术,以减少噪音,实现废物再利用。要发展绿色建筑,首先要明确怎样去界定绿色建筑,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除了绿色建筑评估技术,绿色建筑还集成了自然通风采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