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陵春》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及目标“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支女儿花”。她就是一代词人李清照。她的词作总是带有一种淡雅而浓郁的离愁别绪,读罢,萦绕心怀。而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首词简炼含蓄,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根据“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在教学中以“愁”为切入口,以读带品,读写结合,主要设计“读涟漪清愁”“品万缕情愁”“寄一溪清愁”这三个教学环节,而本课的重点环节即“品万缕情愁”,以此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品析文本内容,品读词人情怀,完成一阙词、一个人、一生情的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朗读吟诵,感受词中的淡雅清愁。涵泳品味,领略词人的万缕情愁。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词的能力。二、教学过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前活动:组内吟诵清照诗词并展示。导入:古代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放倜傥,她就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独树一帜。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走进她的的淡雅情愁。环节一:读涟漪清愁要求:慢一点,读出愁思重一点,读出愁绪浓一点,读出愁情请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词。慢一点,读出愁思。(明确:慢一点——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重一点,读出愁绪。(明确:重一点——尽、倦、事事、泪、载)浓一点,读出愁情。(明确:浓一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齐读最后一句。环节二:品万缕情愁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首词中流淌的是怎样的情感,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明确:“愁”)过渡:古人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词人的愁体现在哪些词句中?(生赏析批注,组内交流,全班展示。)写景抒愁——“风住尘香花已尽”明确:这句是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一个“尽”字写出了花零落成泥的败落的景象,表现词人的忧愁。总结:在暮春时节的风雨中,百花凋零殆尽,风停天晴晴,落花与泥土混合成了粉尘,随风而起,香气依旧。一个“香”字,一个“尽”字,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对春残的惋惜。也暗指自己人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痛。拓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菊花、梅花正值开放季节,此时的心境是悲伤地凄凉的,这是憔悴之极之花,亦是憔悴之极之人啊!总结:以花为意象,写所见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描绘了一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以此渲染悲愁之深重。真可谓:半瓣花上抒愁情!(板书:写景抒愁)细节传愁——“日晚倦梳头”明确:这句是说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一个“倦”“晚”字传达出词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的态度。拓展:《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比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子?明确:一个女子梳洗打扮,登上高楼,渴盼见到日思夜想的人的那种盼望——失望——思念之情,而另一个女子却日上三竿了还未梳洗打扮,对生活厌倦——无奈——绝望之情。总结: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望江南》等人不归的失望,望穿秋水的等待化作相思泪。是一种相思之苦,是一种说得出的幽怨。而《武凌春》无人可等的无奈化作对生活的绝望,是死别之苦,是一种说不出的凄苦。正所谓:一般愁处别样情!这两个句子用同样的生活细节却传达出不同的生活状态。(板书:细节传愁)知事论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明确: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说明她已经痛苦到极点了。过渡:是啊!物是人非事事休。景依旧,人却变了。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幻灯片出示)李清照,出生于贵族书香世家。其母王氏,知书善文,是当朝状元的孙女。其父李格非,任礼部侍郎,著名学者、散文家。其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婚后情投意合,共同研究金石,编写《金石录》。早年的清照,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少女时,她有“误入藕花深处”的欢乐愉悦;新婚时,她有“犹带彤霞晓露痕”的灿烂清新;别离时,她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浓情相思。然而,此时此境,她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番境地啊!1127年:金灭北宋,金石被毁。毕生心血,付诸东流。几经丧乱,四处颠簸,流离失所,流落金华。1129年:丈夫离世,天上人间各半。金兵南下,半壁江山沦陷。1132年:再嫁他人,偏安一隅用奸。旋即离异,无奈判刑两年。此时此境,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双溪名胜,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写下了《武陵春》。明确:文物丧失、丈夫离世、国破家亡、生活飘零。(板书:知事论愁)总结:是啊!原来词人有这么多的愁绪。但在词的上阕中,却是句句无愁,处处关愁。请女生齐读词的上阕,慢一点,读出愁思。(生读: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过渡:古代文人墨客往往都寄情山水排遣内心的忧郁,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那李清照是否也曾寄情山水呢?再读词的下阕,找出表现词人的情感起伏跌宕的关键词。明确:闻说——也拟——只恐“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也拟”传达出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而“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打破,将词人再度拉回到愁苦的现实。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在读的时候前面两句要读出轻松欣喜的语气,最后低沉凝重。(女生读前两句,齐读最后一句。)比喻摹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明确: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将内心的一腔愁苦寄托在那一叶轻舟上,无奈愁苦太多、太重。这里的舴艋指小船,是以小昆虫来形容舟小的称呼,本应写作“蚱蜢”。《广雅·释水》“舴艋,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板书:比喻摹愁)总结: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的愁,有了韧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愁,有了长度。而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的愁,有了重量。过渡: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正应了那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那是一种怎样的愁啊!拓展:暮年的清照,膝下无儿无女,形影相吊孀晚。唯有秋风扫落叶,依稀门前盘旋,守着一孤清冷院落,孑然孤寂余生。她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文物,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她报国无门,情无所托,遭受排挤。过渡: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一位生在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这注定了她的不凡。她不能像李白那样把酒言欢,纵情吟诗,也不能像岳飞那样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更不能像辛弃疾那样把栏杆拍遍,使酒骂座。她唯有一腔热血寄于笔间。拓展:作为女性,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作为文人,处在社会思想的最高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这注定她的一生忍受这份旷世的孤独。过渡:她的苦,何人能懂?她的愁,何人能解?此时此刻,你就是那文中的李清照,用‘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____________’的句式,与词人对话。(生思考片刻)示范: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无子无女苦伶仃,明确: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红颜易衰人易老,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几经丧乱文物失,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身为女子志难酬,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国破家亡人逝去。(女生读第一句问话,男生读第二句答话)总结:愁之多,愁之浓,愁之重,那一叶小舟怎载得动那万缕情愁。词的下阕处处留情,郁郁深情。再读下阙,浓一点,读出愁情。(生读: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渲染课堂气氛,读、品、悟结合,以对话促生成,以体验为核心。采用师生间对话,小组内展示,词人与学生对话等形式,层层深入,完成一阙词、一个人、一生情的教学设想。)环节三:寄一溪情愁过渡:一阙词,我们真正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与她交杯换盏,做了知己。伴随着幽幽的乐音,用你的想象,用你的心灵,去走进你心中的李清照。把这首词改写为一首散文诗。(播放音乐)师出示范例:花瓣碾作轻尘,留住一脉余香。涸风卷去尘埃,凄凄惨惨戚戚。而今花容俱瘦,满园春色已逝。微晨倦举双眸,漾着涟漪清愁。(学生写作,完成的散文诗组内互相交流展示,每个小组推荐一篇好的文章展示。)学生齐读:多愁逢乱世,善感遇坎坷。半生付流浪,一世多颠簸。诗写断肠泪,词谱离恨歌。夜读梧桐雨,凄凄泪如梭。推荐阅读《漱玉词》总结:今天我们一起穿今越古,走进这位旷世才女,驻足回首,举目翘盼,伴着幽幽的音乐她渐行渐远,只留下一地的落花,时光弥留了她的叹息,却悄悄带走了我们的情愫。(在解读“愁”之后,让学生再回到文本,模拟情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诗化散文。与文本对话,与词人对话,组内交流,组间展示。在体验中触动学生内心,写作效果比较好。)板书设计:句句无愁处处关愁写景抒愁细节传愁知世论愁比喻摹愁处处留情郁郁深情
《武陵春》学情分析对于古诗词学生并不陌生,很多唐诗都耳熟能详。小学六年背诵的古诗词已经有73首,其中词共有四首,并已经知道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学习了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婉约派的词学习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并且在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中背诵学习《如梦令》,在七年级的时候还给学生补充了同词牌同作者的另一首《如梦令》,对于李清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步骤、方法。整个初中阶段诗共有67首,七年级重在基础知识,八九年级重在培养能力。每个年级的考察点分别是:七年级重在考察学生把握诗的内容,划分诗歌节奏,找出诗的韵律鉴赏诗的语言:特别是字词的妙用。八年级在此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理解写作的各种技巧,如用典、烘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区分诗人的风格特色,如现实派、浪漫派和田园派。九年级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根据用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出自己的观点。评价词共有18首,重在考察准确把握词的内容,进行语言赏析,区分两大词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体会各种写法曲共有4首,重在考察了解曲的文体知识,背诵默写和准确理解结合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旧体诗中唐诗、宋词是考察重点。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武陵春》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这首词篇幅短小,全词仅四十九个字,字字句句离不开一个“愁”字,学生能理解是写愁的诗词,却不知作者为何而愁,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与愁有关的很多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或《相见欢》);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现代诗如九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讲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积累、沉淀,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武陵春》效果分析在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效果分析:朗读、赏析、写作。一、在“读涟漪清愁”这个环节中,为了读的有层次,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慢一点,读出愁思;重一点,读出愁绪;浓一点,读出愁情”三个层次的朗读,并且落实到这首词中。明确:慢一点: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重一点:尽、倦、事事、泪、载。浓一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多数学生能够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读的悠长、抑扬顿挫。层层推进,在读中初步感悟作者的淡雅清愁。二、在“品万缕情愁”这个环节中,在解读“愁”背后的含义时,总感觉不顺畅,后来,观摩了名师的课堂实录,经过反复讨论后,再读课文,体会“愁”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以对话促生成,以体验为核心。抓住关键词句赏析,并将背景材料穿插其中。采用师生间对话,小组内展示,词人与学生对话等形式,层层深入,以读带品、读品结合。最后用这样的句式与词人对话:‘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____________’。此时,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渲染,学生渐入佳境,有感而发,教学效果愈来愈好。从而,完成一阙词、一个人、一生情的教学设想。三、在“寄一溪清愁”这个环节中,在解读“愁”之后,让学生再回到文本,模拟情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诗化散文。与文本对话,与词人对话,组内交流,组间展示。在体验中触动学生内心,写作效果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哀愁中铺展连缀,学生在层层朗读、赏析中渐入佳境,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更需要学生的文化积淀。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妆台静思寄幽怀一溪清愁照我心——《武陵春》教后反思她,一袭素衣,带着一溪淡雅情愁,款款走来,我与她擦肩而过,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她沉醉溪亭,误入藕花,吟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浓睡残酒,卧看海棠,却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道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东篱把酒,玉枕纱橱,莫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就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古人云:诗言志,词传情。一节课要形神兼顾、色香俱全。让讲者兴意阑珊,酣畅淋漓,观者坐享其中,悠然自得。举大气而不失文雅,厚重而不失活泼,是之谓也。反思这节语文课,感触颇深。一、读品结合,引领学生“身临其境”。古文言简义丰,一个词、一句话就是一段人生、一个道理,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而古诗文的教学艺术就在于选择那些“着一字而引一情”的词眼,展开联想,重构意象。因此,在教学中,以“愁”字展开,让学生抓住词中“尽”“晚”“倦”“泪”“载”等关键词解读诗词,在品析中理解词人的淡雅清愁。激发学生兴趣,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慢一点,读出愁思;重一点,读出愁绪;浓一点,读出愁情。在初读课文时学生朗读平平,在渐层渐入的分析中,学生的朗读效果确实有变化,在音乐的渲染中,达到“一石起而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二、点石成金,巧用资料“激活情感”。引用助读资料是语文教学必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关乎文本把握的深浅。化资源,化教材,化为己有,把课外资料的”契合点“与课内资源有机融合,即朱熹所谓的“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解读“愁”字时,我引入了词人的两段生平经历,让学生在理解中感知愁包涵的深层涵义:国愁、家愁、离愁、孤愁等。那“愁”之多,“愁”之浓,“愁”之重不言而喻。最后用‘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____________’的句式,与词人对话。学生的答案出乎意料,异彩纷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句“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身为女儿身”!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此达到推波助澜的艺术效果。三、诗化散文,再现情境“异彩纷呈”。一阙词,只有真正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才会与她交杯换盏,做一知己。在解读词人万缕情愁之后,伴着幽幽的音乐,让学生以李清照的口吻,用散文化的语言情景结合、入情入境的去描绘当时的画面。我出示了自己改写的散文诗,作为示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作,学生体验积极,兴趣盎然,写作效果明显提升。然而,在写作过程中,由于我的要求不够明确,部分学生不知道诗化散文该怎样写,只是一味的在翻译诗词,不加整合的利用。在解读上个环节用时较多,这环节的展示稍显紧凑,有些遗憾。同时,让我明白要想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自身就需要与学生对准音调,合二为一,才能奏出最美的音符。一阙词,一个人,一生情。一个旷世才女,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走进她,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在读、品、悟、写中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将学生引入凝练、深邃、隽永、典雅的诗词殿堂,在品读中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泱泱民族之风。驻足回首,举目翘盼,伴着幽幽的音乐她渐行渐远,只留下一地的落花,时光弥留了她的叹息,悄悄的带走了我的情愫。《武陵春》教材分析一、从整个单元的高度分析教材《武陵春》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词五首之一。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结交历史人物: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有情思汹涌的诗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学习这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这些优秀人物的智慧、勇气并受到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第二十五课把不同风格的五位作家、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这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二、跨单元从知识整合的角度分析教材从李清照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练习二“诵读与欣赏”学习《夏日绝句》这首诗,然后初中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如梦令》,八年级下册25课词五首中《武陵春》,在九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醉花阴》,李清照的作品从小学一直贯穿于整个初中解读,完全可以看出李清照作品的文学魅力所在,艺术成就之高。以上不算是立体整合,知识罗列了小学、初中、教材中入选的李清照作品,应该重点分析《夏日绝句》和《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等入选作品的内容风格,内容联系和脉络,从中看出李清照的人生轨迹,这才是真正的解读教材。对本篇课文或者教材的理解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李清照在词史上成就卓异,屹然为一大宗诗文的创作也斐然有声,卓有独诣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这首词简炼含蓄,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词人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独特感受出发,寓邦国大事于生活场景之中,借个人琐事抒发她关心时政的忧思,将时代与自身无限的悲愁用巧妙的手法融进有限的艺术境界,从而使词人那种不能言明、难以排遣的身世之悲、家国之思、飘零之痛得到了深刻的传递与表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普遍的社会审美意义,从而形成了李清照“感愤时事之作”的独特风貌。我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而《武陵春》正是这样的作品。她,以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谱写了一曲哀婉欲绝的孀妇悲歌。《武陵春》评测练习阅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望江南》1、《望江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4分)2、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全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二、《武陵春》1、《武陵春》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号___________,宋代著名女词人。初一课本中,我们学过她的作品:_______________。(4分)2、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你同意吗?请作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或问: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比较阅读】《望江南》和《武陵春》1、《望江南》事件:梳洗罢,登楼盼人归。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情感(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武陵春》事件:倦梳头。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⑴、《武陵春》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内心哀愁,将它们找出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4分)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陵春》课标分析《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古诗文学习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达方式,对开阔初中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较多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是中学生学习古代文言知识的难得模本。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一有利工具,结合新颖有趣的古诗文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这里,新课标连用三个“打下基础”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打底”功能。一是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二是语文课程是学习做人的基础,学语文同时也是在学做人,三是语文课程是学生继续发展的基础,语文学好了,学生才能健康地继续发展和完善。初中古诗词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饱满的精神气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主要是读写能力。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而这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明确在2011版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哪些问题得以强调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强调“实践运用”。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二,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学生读书时,老师就要少加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画脚地粗暴干涉。读书从来都是很个性化的事,要想知道一本书好不好,光听别人讲,肯定是不行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去读,才能知道这本书到底好不好,才对这本书有发言权。而且阅读能力只有在持续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总结,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光听阅读方法讲座,是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正像游泳是无法在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环境监测系统采购与安装合同
- 2024年建筑工程混凝土材料供应合同
- 2024年度广告媒体采购服务合同
- 农业干旱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度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合同
- 2024屋顶停车设施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4电视媒体广告合同
- 2024年度自然人汽车租赁合同
- 2024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测协议
- 2024年度大型设备搬迁安全合同
- 《我是班级的主人翁》的主题班会
- 酒店安全设施及安全制度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作业设计
- 租赁机械设备施工方案
- 屋面融雪系统施工方案
- 二年级家长会语文老师课件
- 结构加固改造之整体结构加固教学课件
- 教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方案全套资料(2019-2020新标准完整版)
- 历史(心得)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 有机磷农药中毒课件-整理
- 轮对故障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分析及其防范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