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1页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2页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3页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4页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ehavenoeternalalliesandwehavenoperpetualenemies.Ourinterestsareeternalandperpetual,andtheseinterestsitisourdutytofollow."

-LordPalmerston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一、美、欧、日关系的变化“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尼克松演讲(1971年7月6日)“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所处的地位”指的是怎样的地位?美日欧关系的重组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欧洲复兴日本经济实力快速崛起美日欧三足鼎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多边自主的外交政策法国退出北约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1967年欧共体成立英国结束美英特殊关系二、中苏关系的破裂1、原因:2、导火线:3、表现: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严厉批判斯大林中苏论战、边界冲突4、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三、美苏争霸时间特点表现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美国凭优势打压苏联打压苏联。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退让。苏联全面挑战美国美国困于越南战争,苏联全面挑战美国。美国强硬,苏联收缩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经济困难,被迫收缩。1966年3月,戴高乐致函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正式退出北约各军事机构,并宣布在7月之前撤回受北约指挥的全部法国军队,同时还取消了北约军用飞机在法国过境和降落的权利,限令美军及其基地在一年内撤出法国。7月1日,法国退出北约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至今日,北约总部还屈居于布鲁塞尔城郊结合部一家医院的改建工程里,可见戴高乐当年的举动对北约是多大的打击。法国退出北约夏尔·戴高乐(1890-1970)back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包括:①改善与苏联的关系,1970年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条约,双方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承认民主德国与波兰以奥得—尼斯河为边界线;②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1972年两个德国签署《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实现了国家间的关系正常化,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③改善与东欧其他国家的关系,分别与波兰、捷克斯洛代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新东方政策back欧洲煤钢共同体《巴黎条约》(1952.6)欧洲经济共同体《罗马条约》(1958.1)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罗马条约》(1958.1)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布鲁塞尔条约》(1967.7)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欧洲联盟条约》(1993.11.11)法国外长舒曼欧元(EURO)是欧洲货币联盟(EMU)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是EMU国家的统一法定货币。欧元(€;代码EUR)是欧盟中十六个国家的货币,这十六个国家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马耳他、塞浦路斯和斯洛伐克,他们合称为欧元区(Eurozone)。back美英特殊关系

虽然美英特殊关系并没有具体的文件约定,但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是一个现实存在,自二战以来就体现得很充分。这种“特殊关系”表现为双方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中目标上的共同一致和行动上的相互支持。

美英特殊关系的基础是历史血脉的联系。美国成为英国殖民地后,两国就产生了割裂不断的关系,美国独立后也是如此。美国虽然是一个多元社会,但决定美国价值观标准与文化走向的主体仍是盎格鲁-萨克逊民族。

美英特殊关系的发展是美英两国在大国地位变化过程中相互调整的结果。孤悬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国,在欧洲各大国的关系中一直充当战略“平衡者”的角色。美国崛起后,英国沦为二流国家,面对欧洲大陆国家的团结,英国只能根据自身力量选择方向,美国恰是它用来维持大国地位的最后依赖。而美国也需要借英国来平衡欧洲权势。双方的相互需要产生了这种特殊关系,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凸现出来back中国突然采取的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之所以触怒了莫斯科,并使赫鲁晓夫感到愤怒不已,其原因在于:第一,事前中国丝毫没有向苏联透露早已谋划的这次行动。赫鲁晓夫认为中国的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不啻为对盟国的蔑视和侮辱。第二,毛泽东有意向苏联显示中国可以独立行事的地位和能力: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无须向别人请示或与别人协商。第三,炮击行动本身充分表明中国不赞成苏联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对外政策。毛泽东认为,中国也可以搞“战争边缘政策”,因为“国际紧张”实际上对美国不利。第四,中国拖延向苏联提供在台海危机空战中获得的一枚美国“响尾蛇”导弹,这使赫鲁晓夫愤怒不已。总之,在赫鲁晓夫看来,毛泽东根本无视同盟的存在。台海危机反映出中苏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分歧,赫鲁晓夫对此不能容忍,苏联决定给中共一些颜色看。此外,公社问题反映出中苏在对内政策上的严重分歧,毛泽东对此不服,中共决定公开批评莫斯科。于是在1959年10月两国领导人发生激烈争吵后,中苏分别确定了处理两国关系的相同方针:继续维护中苏之间的同盟,但对方必须承认错误。1960年伊始,双方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意在规劝和说服对方。后来又在世界工联会议和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互相攻击,双方没有一个愿意让步。于是,赫鲁晓夫终于决定撕破脸皮,宣布限期撤退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从而使中苏分歧公开化。back苏共二十大(1956.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召开,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共二十大会场赫鲁晓夫在会上作《秘密报告》《秘密报告》中斯大林的七大错误:1、个人迷信;2、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3、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4、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5、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6、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7、实行个人独裁。苏联教训的迟到的总结——《苏共二十大新论》1、回看苏联历史是苏联人惊醒;2、秘密报告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地混为一谈,此举预先注定了苏联在冷战中的失败并且使俄罗斯遭受了无法补救的损失;3、没有任何证据令人信服的报告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及冷战中被敌人人利用;4、苏共二十大是“走向分裂的第一步”;5、抹黑斯大林做到了敌人作不到的事情;6、共产党人自己给了自己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幸的是,当时苏联人民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里;7、损坏领袖形象是一个严重的事关价值观的全局问题,是“为了个别人的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8、报告不是代表党的利益,实际是代表了“巩固自己权力”的私利;9、报告改变了苏联的命运,改变了苏联前进的方向。——[俄]A.C.谢尼亚夫斯基著back中苏论战中苏论战是60年代国际共运中的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发生,是中苏国家关系迅速恶化的产物;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尖锐化的结果;就中国方面来说,也是中国共产党“左”倾指导思想急剧变化的结果。中苏论战的实质,既是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一场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之争。论战对全局指导上日益“左”倾的中国政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不仅迅速发展,而且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back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1969年3月珍宝岛全景中苏军人对峙1969年3月2日,冲突前的中国边防军珍宝岛上的苏联军队手持火箭弹的中国军人中国炮兵在反击back中苏同盟的解体对于中国、苏联乃至世界政治的发展都发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同盟的破裂对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尝试产生了阻断性影响。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新纲领,是继20年代新经济政策和战后列宁格勒派之后,苏共第三次开始的改革尝试。同样,中共八大也开始思考和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但是,中苏分裂阻断了这种尝试和思考。其次,对冷战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如果说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美国远东战略的走向,从而使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那么,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则最终导致中美关系趋向缓和及正常化,以至中国实际上退出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为标志的冷战舞台。此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构想。此外,它对苏联在冷战对阵中败北的结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苏分裂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从而导致在以美苏为首的两个阵营对抗中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苏联在不得不分散力量对付中国的威胁时,不仅增加了本来已不堪重负的国力消耗,而且大大削弱了自身对抗美国和控制东欧的能力。因此,苏联最终解体与中苏分裂不无联系。back修建柏林墙柏林墙勃兰登堡门back古巴导弹危机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你的政府可能会不能正确理解美国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的意志和决心。因为我并没有认为,您或者任何其他神志清醒的人会在这个核时代故意要使这个世界陷入战争,而非常清楚的是,这种战争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取胜的,其结果只会给包括侵略者在内的整个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给赫鲁晓夫的信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