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_第1页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_第2页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_第3页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_第4页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其次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智、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预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支配: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适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妙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暖和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在夏天的时候,小伴侣都喜爱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

2、你们的夏天可真好玩。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殊喜爱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特别好玩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

(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

谁熟悉这两个字?你怎么熟悉的呢?指名读课题。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观察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录音范读、同学听老师范读古诗、(同学一边听一边留意生字的读音)

2、听出来了吗?袁枚观察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爱的符号把不熟悉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

4、离开了古诗,这些生字宝宝你还熟悉吗?(课件出示生字认读——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

师出示卡片,同学认读,启发同学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留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平舌音:所

所:(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它是一种特殊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殊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5、现在,淘气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熟悉他们,我们肯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方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竞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同学,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欢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适呀!多欢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唱歌,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课件出示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同学自由练读----男生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同学在争论沟通中体会到牧童的自由、欢乐、和闲适)牧童在干什么?他的心情怎样呢?

师:你们都是欢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好神气呀!小伴侣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欢乐的小牧童》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响亮!好听吗?“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呢?(由于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观察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由于他眼睛始终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同学体验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爱这只蝉了,特殊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立刻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留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方法呀!(生争论沟通想到的各种方法)(踩石头、踩牛背)

师:小牧童最终捉住了这只蝉,你兴奋吗?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伴侣们喜不喜爱这个小牧童?喜爱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开心语气,读出其次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诗、林”,同学认读。

2、师范写,生跟写。

3、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

4、同学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2

目标:

1、在观赏与嬉戏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图画。

预备:

相关图片,树林、蝉等背景图。

过程:

一、引导叙述

1、师:今日我班要来一个小伴侣,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好哇。(出示牧童图片)

2、提问:熟悉吗?和我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服饰、头发上辨认)。老师讲解: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所以和我们的穿戴都不一样。

3、(出示牧童骑牛图)提问:这个小孩在干什么?老师解释什么是牧童。并引出第一句:牧童骑黄牛。

4、他快乐吗?从哪里看出来?你快乐了会干什么?

5、出示第三幅图片,引出其次句:歌声振林樾。师小结:这个牧童骑着黄牛也很快乐,大声的唱着歌,把树林里的小鸟也惊醒了。师念:歌声振林樾。

6、出示第四幅,师:突然,牧童观察了什么?熟悉蝉(播放蝉鸣的声音)。哎呀,鸣蝉唱得这么好听,你想不想去抓它?抓了它干嘛?

7、师:牧童也想去抓这只鸣蝉呢,抓住了养在家里,让它每天给牧童唱歌。引出第三句:意欲捕鸣蝉。

8、怎么去抓?你有什么方法?(在幼儿叙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述去要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去抓)。让幼儿学学怎么样才是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引出第四句:突然闭口立。

二、学念古诗

1、师:我们学了许多古诗,刚才的故事也是一首古诗,名字叫《所见》,听陈老师念一遍。

2、师完整念古诗,引导孩子一起念2—3次。

三、情景嬉戏

1、(播放鸣蝉叫声)听,我们这里也有鸣蝉,快找找在哪里?引导幼儿观看树林背景图,上面也有很多鸣蝉。

2、想不想抓住它们?要怎么抓?(引导幼儿说出轻轻的没有声音的去抓、或者捂住嘴巴等)

3、师幼一起边念古诗边把椅子当黄牛嬉戏,念到最终一句时下椅子站立,没有声音,轻轻地走向背景图去抓鸣蝉。共享抓住后胜利的喜悦。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3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老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拘束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漫步     ,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其次张幻灯片)观看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同学认读生字的状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同学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解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同学边听边认真看图,思索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消失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争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消失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喜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预备

1.课文插图。

2.同学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的有关资料。

3.同学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沟通资料,了解背景

1.同学沟通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老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拘束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漫步     ,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认真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相互评议、相互教导。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解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沟通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沟通:小组指派代表沟通,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出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沟通,组内成员相互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老师可相机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拘束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依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同学观看范字,沟通识字写字阅历。

3.同学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5

学问目标

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欲、捕、鸣”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背诵课文。

力量目标

引导同学通过看图,培训观看、想象力量,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育同学的口语表达力量,让同学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品尝古诗,体会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井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体会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的意境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有感隋地朗读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教学预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观看课文配图

1、请看图上都画着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认真观看图画,看看这个儿重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揭示课题

解题:牧童骑牛唱歌,突然听到蝉叫,停住歌声,跳下牛,预备捕蝉。这景象被诗人袁枚观察了,觉得特别好玩,就把它写下来成为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三、读诗歌

1、复习有关音节。(出示卡片、指名读)

2.把握生字读音,并在诗中用笔画出来。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读。(让识字差的同学多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同学读。

5.检查读的状况:实行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形式。

6.老师范读。(指导同学领悟诗句中的停顿)

四、初步了解诗文

1.看插图,读课文,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指名同学朗读全诗。同学边听边思索:起初牧童骑在牛背上做什么?后来呢?

3.读诗文,关心同学了解词意。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鹊”:“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看插图)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4.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熟读课文

二、了解诗句的意思(打出幻灯片、边看图边了解)

1.读第一、二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洪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同学带着开心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象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看图或幻灯,思索)

(1)齐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看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同学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怎样?(活泼、顽皮、机敏、开心、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朗读全诗

1.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2.大声朗读,想象涛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及写字

1.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边读边组词。

2.读下面的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可联系学过的字记忆。

所牧振欲鸣闭

3.指导写字。

(1)认真观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起笔、落笔,照样子在田字格中每字写两遍。(老师行间巡察)

(2)依据同学实际状况进行指导。例如:“所”字的两部分要写平;“振”右半部要宽,上下要均匀;“鸣”口字旁要靠上一点;“蝉”的“虫”不要写得太向下要写在“单”的一横上面。

4.听写生字新词。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能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2.把握诗的读法,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通过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4.转述练习,能清晰、精确     地转述开家长会的通知内容。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把握古诗的读法,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2.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培育同学的想象力量。

3.练习精确     清晰地转述内容。

教学难点:培育同学的想象力量,激发同学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初读课文,使同学对古诗内容先有一些感性熟悉。

1.课前在黑板上抄写好古诗。同学自己把古诗读一遍,边读边思索,试着理解每行的`内容,要读准字音。

2.请个别同学在班上读,老师要指导同学读出语气。

(1)古诗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告知同学这种格律的诗叫五言诗。

(2)指导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留意逗号、句号的停顿。依据古诗的内容,最终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3)练读,看谁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二、理解古诗的内容

1.理解题目的意思:所见的意思就是:所看到的。诗中所描写的这一情景是谁看到的呢?()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1)齐读古诗,想:古诗中写的是谁?(牧童)童指儿童,小孩。牧指放牧牲畜的。诗中所说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

(2)读第一句,说说这个放牛的孩子在干什么?(骑在牛背上唱歌。)

(3)。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枝叶稠密的树林。让同学依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振林樾的意思。(牧童的歌声特别洪亮,振荡着整个树林。)

(4)再读第一句,回答下列的几个问题:(用投影仪显示出问题)

①什么地点?

②人物是谁?

③他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背第一句,想象第一句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的漂亮景色。然后让同学们背第一句,说说自己的想象。

(5)学习其次句。

齐读其次句,:欲、捕各是什么意思?(欲:想。捕:捉。)鸣蝉是什么意思?(正在叫着的知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他想捉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其次句,想:突然是什么意思?(一下子、立即)闭口立是什么意思?(闭着嘴站在那里。)看图:他跳下牛背,站在那里干什么?(他在查找树上的知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大家观看一下他的外貌和神态,然后同桌的同学一块说说。(他穿着古代人穿的衣服,发髻高盘,光着脚丫。右手握着放牛鞭,左手的食指不自觉地摸着腮,眼睛看着树上,用心致志地在查找着蝉的踪迹。)

听一个同学读其次句,想象这个孩子听到蝉的叫声后那一连串的动作。(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动作词语:停、跳、站、望。

说说这首古诗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夏天)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樾,蝉)为什么?(樾:树阴,夏天树木的枝叶茂密,才会有树阴。蝉: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

用自己的话说说其次句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读古诗后解释。)

说说振、欲、捕三个字的意思,然后做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个人背、齐背。

读生字卡片。

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其次节

一、检查背诵古诗。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一个背诗,一个说古诗的意思。

二、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练习口头组词。有些同学常用古诗中和生字相邻的字组词,老师要告知同学古诗中相邻的字许多都不是一个词,不能任凭用。

三、指导书写

1.这五个字中哪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几个?(三个:振、鸣、蝉)

2.说这这三个字怎么记。振:右边是晨字的下半部。鸣:口字旁写在田格的左上格里,鸟的第一笔写在竖虚线上,最终一笔要写大些。蝉:为什么是虫字旁?(蝉属昆虫类。)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害虫,它吸食树木的汁液。)抄字头。

3.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左右各占一半。)谷的第四笔写成点,右边的欠第三笔起笔在前两笔的相接处。抄字头。

闭:书写挨次是先外后内,部首是门字框、门的笔顺是:

四、听写。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听写,其它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

作业:1.写生字。2.默写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三节

一、导语:

今日,我们上一节说话训练课,内容是练习转述。依据同学们的理解说说什么叫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板书:转述。今日让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是:转述通知。

二、请同学们看126页:

读一读。先自己小声读,再请一个同学读,边读边想:要求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板书:

1.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晰。

2.转述要精确     。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练习转述

1.默读通知内容,把通知中表示时间、地点、内容的部分画下来(3月18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召开家长会)通知的后半部分是盼望和要求。

2.假如你接到这个通知,回家后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老师提示:要把通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次序也可以打乱,但内容要说全,说清晰,不能转达错了。

先自己说一遍,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相互练习转述,要相互检查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例:我们学校定在3月18日下午两点召开家长会,地点在学校礼堂。肯定要准时参与,别迟到,万一有事不能去,要事先和老师说一声。

3.最终让几个同学在班上练说,大家评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好通知,让同学练习转述。通知内容是:为使学校门口不再发生堵塞现象,从明天开头请同学家长在离学校门口50米外的地方接自己的孩子。盼望同学们做好家长的工作。

2.先让同学们把通知的内容读明白,想一想怎样转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转述要精确     ,把内容说清晰。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转述,大家评议。

4.老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听到许多事情,当你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学说另一个人的话时,盼望同学们肯定要把内容转述清晰,说精确     ,既不要罗嗦,也不要漏掉内容,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转述力量。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7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熟悉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同学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沟通,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同学搜集诗人的资料,沟通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同学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同学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依据拼音、解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争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同学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意同学的情感体验,同学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同学边读边画,培育同学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同学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解释理解)。

(2)其次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由于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拘束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独孤独     的心情就会很简单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许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特别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简单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意同学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同学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解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

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观察儿童玩得那么兴奋,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依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依据状况调换词语、诗句的挨次。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挨次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同学沟通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同学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化思索,品词析句,乐观思维,绽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尝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留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嬉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同学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相互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持“以读为本”,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意积累,通过嬉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同学的语言积累,品尝古诗的诗蕴,敏捷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长,丰富同学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长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爱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沟通共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同学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班级同学的特点,要留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同学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熟悉“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爱好

重点:

仔细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

体会诗歌美妙的意境。

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赛诗会。导入:今日,月亮姐姐给小伴侣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伴侣,情愿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老师范读。

5、同学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熟悉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小树林。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重点指导:所、蝉)

2、同桌沟通识字方法

3、全班沟通: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六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熟悉它们吗?

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

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漂亮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学习第一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

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其次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唱歌)

①问:牧童兴奋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

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

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突然闭渴立)

②指导朗读。

③老师范读。

4、师说诗意,同学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师生协作)

5、配上动作激趣朗读。

6、全班朗读。

四、练习背诵

1、看板画,练习背诵。

2、同学自由背诵。

3、男女生竞背。

五、写字训练(课件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诗、林。偏旁以红色闪耀)

1、同学认读。

2、口头组词。

3、指导观看生字的占格位置。提示同学“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4、老师范写,同时讲解。

5、同学描红,练写。老师巡察指导,提示写字姿态。

6、展现。师生共同评议。

六、课外拓展(课件《小儿垂钓》整首诗和插图)

1、老师解说诗意,激发同学有朗读的意愿。

2、老师范读。

3、老师领读。

4、回家把《小儿垂钓》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智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看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认真观看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同学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看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观察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预备捕获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观察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读题。

3.介绍: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同学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精确     ,读通顺。

2.检查自读状况。

zhènyùchánhūbì

(1)出示生字词卡:振欲蝉忽闭

(2)留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老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同学读全诗。要求同学边听读,边看图,思索: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同学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头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看图使同学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老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洪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熟悉“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预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当留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受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知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熟悉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竞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留意些什么?

(观看、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相互评一评,看要提示对方那一笔写得不美丽,那一笔写得很美丽。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嬉戏好吗?

1、玩嬉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章,理解“林樾”。

2、玩嬉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章,理解“歌声震林樾──突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伴侣,留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突然)背。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立”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振”、“意欲”、“突然”的意思。

2、深化体会“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的含义。

3、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沟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1、师:刚才我们聊了同学们观察、听见了什么,这是同学们的“所见”,老师观察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听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日,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读准“所”的平舌音,再全班齐读。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闻名诗人写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袁枚),正音“枚(méi)”。

(二)新授。

1、一读:读准字音。

师:那诗人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古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注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带读。

所(suǒ)见(jiàn)牧(mù)童(tónɡ)捕(bǔ)鸣(mínɡ)蝉(chán)闭(bì)口(kǒu)立(lì)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3)去掉词、读生字。师:请同学们来熟悉今日的生字宝宝。男、女赛读。

所、牧、蝉、捕、闭、立。

①所:分析字型,“所”字左边的偏旁是“户”的变形,表示与房屋建筑有关。

②牧:与“枚”区分辨认。

③蝉:课件展现图片,简洁介绍。俗称“知了”,属于昆虫类,雄性的腹部有发声器,会发出叫声。

④捕、闭、立:引导同学做相关动作来学习。

3、二读:读通诗句。师:淘气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们还会读吗?留意读流利。

4、三读:读出节奏。师: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节奏感、韵律美,所以,要把古诗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线的古诗句。)(点名读、齐读)

5、联系插图,想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沟通,读词,贴生词卡片。如:牧童、黄牛、林、鸣蝉

(1)“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依据字型,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生:鸟叫)这里是指谁叫呢?(生:蝉叫)这就是“鸣蝉”。

(2)预设同学没有说到“林樾”。师:观看插图,图上还有什么呢?(生: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生:林樾)对,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一棵树叫林吗?密密麻麻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荫,这就是“林樾”。

6、逐句品读,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美。

(1)品读:牧童骑黄牛。

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牧童骑黄牛。牧童每天放牛,和牛可亲了。他骑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那感觉怎么样啊?(生:快乐、欢乐、拘束、闲适)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像成小牧童骑在牛背上,读出“骑”牛拘束、闲适的感觉。

(2)品读: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走进了什么地方呢?(生:树林里)

那树林会有什么呢?(生:树、草、花、蜻蜓、蝴蝶)

看到这样的美景,小牧童的心情会怎样呢?(生:欢快、兴奋)

多美啊!多舒适啊!小牧童忍不住(生:唱起歌来)

那歌声怎么样?

(生:洪亮)从诗中哪个词知道他的歌声洪亮呢?(生:振)

这就是—歌声振林樾。请同学们读出歌声的洪亮。他的歌声这么洪亮,连树上的叶子也听到,它们一片一片把歌声带到更远的地方,歌声在树林间回荡。请同学们再读读,读出歌声的回荡、悠长……

(3)品读:意欲捕鸣蝉。

正值小牧童唱得兴奋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唱了起来,你们听,它是谁?(生:蝉)

它的歌声多么得意呀!看看插图,小牧童这时有什么表现呢?(生:呆了、愣住了)

他为什么发呆呢?(生:被蝉的歌声吸引了)

他还会想什么呢?(生:想要抓住蝉)

对,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小牧童特别想捕到这个鸣蝉,请同学们读读,读出想要捕蝉的紧急、急迫。

(4)品读:突然闭口立。

牧童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生:不能)

所以他就(生:停止唱歌,闭口立)。

从唱歌到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化快还是慢呢?(生:快)

从哪个词看出来?(生:突然)

这就是—突然闭口立,请同学们读读,读出停止唱歌的快速。

既然是停止唱歌,我们还要读出宁静、无声的感觉。再读读吧。

7、多可爱的小牧童啊!这一切看在诗人的眼中,于是诗人把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也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接下来,通能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试一试,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呢?(自由背、个人背、全班齐背)

8、古诗不仅读起好听,唱起也很好听呢!下面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学唱歌曲《所见》吧。

9、指导书写:立、童。

(1)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它写好?要留意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2)看老师写,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在桌子上书空。

(3)在自己的田格本上写一写,每字写一行。(老师巡察)

(三)拓展、链接。

这首诗的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大多写对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清爽自然,语言通俗流畅。下面老师向大家推举一首。(老师带读)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ōu)眠。

学校语文一班级古诗《所见》教案篇12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旧实行了让同学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沟通的方式。然而,由于同学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熟悉又少,且部分同学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消失了肯定的偏差。特殊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同学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实行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同学的感性熟悉。

教学本课时,针对同学了解河(海)面渔火学问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