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都文化渊源及其弘扬对策研究_第1页
茶都文化渊源及其弘扬对策研究_第2页
茶都文化渊源及其弘扬对策研究_第3页
茶都文化渊源及其弘扬对策研究_第4页
茶都文化渊源及其弘扬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为茶都”文化渊源及其弘扬对策研究一、打造“X为茶都”的时代背景一个城市发展需要很多亮点,但对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科学的目标定位,需要一个社会各界认同的精神寄托,需要一个简单而又寓意深刻的宣传品牌。打造“X为茶都”不仅符合XX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和谐XX、创业XX和人居XX的有效锲入点。“X为茶都”城市品牌建设将成为又一次发展XX茶产业、凝聚XX文化精髓、提升XX城市竞争力的机遇和挑战。虽然XX在茶叶科技、教育、产业、文化、国际交流和茶文化旅游等方面具备了“茶都”的基本条件,但是如何进一步建设并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都”,是XX市委、市政府和广大茶叶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二、XX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研究XX是我国茶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发祥地。我国茶学研究与教育历史悠久,唐代陆羽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标志着古代茶学体系的形成。陆羽著《茶经》与XX关系密切,据史料记载“唐陆鸿渐,隐居苕霅,著茶经之地”。表明陆羽在XX余X双溪陆羽泉著《茶经》。XX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XX余X径山寺与径山茶,始于唐代,盛名于宋。吸引了众多日本禅师先后到径山留学研修佛学,回国时把“茶宴”和茶科技传播到日本并加以改进,演化为日本“茶道”。朝鲜法师了然法明也曾到径山寺学佛习茶,之后将中国茶文化传至韩国。如今XX已成为现代高层次茶学人才培养中心,同时也是茶产业高速发展、茶科学和茶文化研究活跃并最有可能成为世界名茶生产和绿茶贸易中心的城市。三、“X为茶都”的文化内涵XX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中的茶文化元素,是XX茶都的重要基础和灵魂。随着茶科学研究的深入、茶产业的壮大以及茶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XX的茶文化已经走出了“为文化而文化”苑囿,成为集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体的良好载体和新兴的朝阳产业。“X为茶都”将成为精致、大气的XX精神的代名词。四、XX现代茶文化与茶产业、茶旅游发展和市场建设的关系XX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即1979-1990年的恢复发展阶段、1991-1997年的茶文化由从属走向独立阶段、1998-2004年的茶文化与茶产业良性互动阶段以及2005年以后的高潮阶段。XX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不仅使茶知识、茶文化等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带动了茶叶生产和消费,加快了茶叶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升级,促进了茶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2004年XX茶叶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2005年则高达12.9亿元,分别占浙江省和全国当年总产值的26%和8%。另据统计以娃哈哈和康师傅XX生产基地等为主茶饮料产值已达20亿元,而且XX的茶馆和茶楼业营业收入也超过10亿元。此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等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茶人和普通民众,增加了旅游收入。五、X为茶都品牌建设对策建设XX“中国茶都”主要包括六大系统工程:即以科技创新平台、人才聚集、成果转化和科技奖励机制建设等为核心的茶科技创新体系工程,以茶文化教育普及机制和培训中心建设为核心的茶文化和茶科学培训工程,以完善茶企业投资机制和建设大型多功能茶叶专业市场为主要内容的茶叶产业化和市场化工程,以特色鲜明的茶旅游功能区建设和茶题材旅游消费品开发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工程,以组织大型国际茶学学术交流大会、编写高水平茶学专著、设立宣传专栏和专项基金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工程,以丰富茶叶博物馆展品和整合大型茶事活动资源为核心的茶文化展示工程。1.茶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1)茶叶科技发展背景和趋势我国茶叶产业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与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关。20世纪50-60年代栽培技术的进步,使茶叶产量大幅度上升;20世纪70-80年代平衡施肥以及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推广,使茶叶产量出现第二次飞跃。20世纪90年代,名优茶加工技术推广使茶叶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进入21世纪,茶饮料和茶叶抗氧化剂等茶叶深加工技术的成熟,促进了茶产业的升级,茶叶深加工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现状与差距XX有国字号茶叶科技和文化研究机构8家,省级学会和研究会各1家,集中了全国最强的人力资源以及相对丰富的物质资源,但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各单位之间协作攻关项目很少,重大创新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成果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资料,自1996年以来的10年中,在X主要研究机构申请的与茶叶有关的专利申请数110余项,但这些成果大多数没有在产业中转化。(3)茶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目标: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资源优化和共享,经过5-10年的建设,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茶叶科技创新体系。=1\*GB3①茶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在X茶叶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为基础,组建茶叶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和部分资金投入,整合现有研究装备,实现共享;组合现有研究力量,成立协作组,针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高成本、资源利用不充分和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等关键问题,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为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2\*GB3②茶叶科技人才集聚机制建设通过茶叶科技创新平台的开放机制和现有教学科研单位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机制,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研究人才来XX开展茶叶科技研究和开发,一方面补充现有研究单位的研究力量,可使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另一方面又可为茶叶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引进资源,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3\*GB3③茶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举措。在茶叶主产区,如余X、建德或淳安,设立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和开发区,吸引科技人员和有关投资者带技术和资金进入开发区成立茶叶科技型企业,加速成果转化;鼓励茶叶教育、科研单位与茶叶专业技术协会成立茶叶技术推广组织,举办技术培训和提供技术指导,促进适用技术直接向茶农推广。=4\*GB3④茶叶科技创新投入和奖励机制建设由于茶叶生产受到自然因素影响多、成果的目标用户是茶农,知识产权的市场垄断性差,投入的风险大。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政府在茶叶科技开发和转化的投入占重要地位。在目前政府财政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建议设立茶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金,为茶叶科技创新平台的协作攻关提供经费支持的同时,对育成茶树新品种和受益面广、推广成绩显著的科技成果通过奖励的形式给予扶持。2.茶文化、茶科学培训工程建设(1)国内外发展趋势科学技术是推进茶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的力量源泉,而茶文化是促进茶叶消费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叶,日本为了换取外汇,80%的茶叶出口到美洲,进入20实际50年代以后,茶文化宣传的深入、饮茶意识的普及和国内消费增长,茶叶逐渐由外销转变为内销,目前日本已经成为茶叶纯进口国。我国目前茶叶内外销发展较均衡,也主要得益于名优茶开发和茶文化宣传。另一些国家,如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等,由于茶文化的宣传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国内消费市场没有得到扩大,茶叶主要依靠出口,茶叶产业的发展缓慢。(2)现状与差距=1\*GB3①茶叶消费量有待提高:据浙江大学抽样调查显示,XX市民茶叶平均年消费量不足300g,远低于英国(2500g/人•年)、日本(1000g/人•年)和印度(650g/人•年)等国,同时也低于广州(2000g/人•年)、北京(1000g/人•年)和上海(900g/人•年)等城市。=2\*GB3②茶文化的普及有待加强:浙江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XX市民对茶文化及相关事件的关心度并不高,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已经15年,但65.74%的人没有参观过该馆;观看过茶艺表演的市民比例也不足50%;真正了解茶文化内涵的市民更少。=3\*GB3③大众化的茶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教育机制不完善:上海已经明确规定,茶文化课程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这样使青少年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茶文化知识。在浙江大学,中华茶文化、茶叶概论等课程已经列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而且XX在“茶艺师”和“评茶师”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针对普通市民的大众化茶文化和茶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尚存在明显不足。(3)茶文化、茶科学培训工程建设=1\*GB3①茶文化教育普及机制建设:按照青少年教育、市民教育和职业教育3个不同层次进行。参照上海的做法,将茶文化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结合我国传统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小了解茶文化知识,并培养饮茶习惯。把每年“谷雨”的“爱茶日”活动作为向市民宣传茶文化知识的专门节日,培养广大市民知茶、喝茶、爱茶的风俗,促进茶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点进行“茶艺师”、“评茶师”等职业上岗培训。=2\*GB3②茶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建设:以浙江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中心、供销合作总社XX茶叶研究院、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省茶叶学会、树人大学以及民间茶文化教学机构为基础,组建“XX茶文化教育培训中心”,面向国内外招收学员,开展茶文化和茶科学教育。一是结合现有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资质,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等高层次专门人才;二是开展以“茶艺师”、“评茶师”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和文化素质;三是面对广大茶农,进行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促进茶产业技术改进和升级。3.茶叶产业化和市场化工程建设(1)国内外发展趋势=1\*GB3①产学研结合、技术集成化、资源利用综合化:Lipton是世界著名的茶叶品牌,也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该公司与各国有关大学合作开展茶产业有关技术攻关,并设立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从事茶学领域的研究,或毕业后到茶企业就业。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美国家通过技术集成、综合开发利用茶资源有较好的经验,如优质茶树鲜叶加工成直接饮用的茶叶;茶叶加工过程产生的茎梗作为日用品或食品加工的原料或辅料;产生的茶末等副产物用于提取茶叶抗氧化剂、咖啡因、茶氨酸等功能物质。=2\*GB3②重视茶叶有效成分的健康功能,引导茶叶及其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茶叶具有多种健康功能,已经被大量科学研究所证实。各国茶叶产品开发者从茶叶的保健功能出发,开发并宣传茶叶有效成分制品的功能,引导民众消费茶叶及制品,推动了茶叶深加工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的不断扩大。=3\*GB3③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加速产品流通: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伦敦茶叶拍卖市场是世界茶叶价格的方向标。之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相继建设本国的茶叶拍卖市场,使世界茶叶流通量重新恢复并增加。目前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和山东济南茶叶批发市场运作较为成功,其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0亿元和12亿元人民。上海先后也建设了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大不同天山茶城等多个茶叶专业市场。浙江新昌、松阳建立了茶叶专业市场,年销售额4亿元以上。福建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年交易额也在3亿元以上。=4\*GB3④网上茶叶市场初步形成:目前大量茶叶企业都设立了网站,在宣传企业形象的同时,在产品销售方面也初露端倪。以专业销售茶叶为目的的网上茶叶市场已经有100余家。但由于送货、结算及信用等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目前的网上茶叶市场基本是以宣传为主,网上成交比例还比较低。(2)现状与差距=1\*GB3①虽然“X为茶都”已经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而且茶叶产业化是“X为茶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X为茶都”建设的茶叶产业化配套政策。=2\*GB3②虽然XX在名优茶开发方面已经非常成功,但与茶叶产业化相配套的茶叶深加工与厦门、天津、苏州、长沙、深圳等城市相比,仍然相对落后。=3\*GB3③与北京、上海、济南、广州等城市相比较,XX的茶叶市场建设还有较大距离。(3)茶叶产业化和市场化工程建设=1\*GB3①为了配合“X为茶都”建设,建议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的“茶叶产业化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茶叶产业化的发展;茶叶产业化企业应该享受农业企业的免税政策。=2\*GB3②建议在XX郊区建立一个大型茶叶专业市场,通过3-5年的发展,使之成为具有集散商品、价格导向、资金结算、信息传递和品质监督等多功能的茶叶市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绿茶拍卖市场。4.茶文化旅游工程建设(1)国内外发展趋势=1\*GB3①以传统茶文化特色吸引异地游客:日本和韩国分别把“茶道”、“茶礼”作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展示本国茶文化的重要手段。由于“茶道”、“茶礼”表演等活动互动性强,使游客、导游、旅游点之间更为和谐。=2\*GB3②以丰富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都非常丰富多彩,包括茶叶及茶制品、茶具、茶叶食品等。既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又能扩大旅游产品范围。=3\*GB3③以特色旅游线路开发激发游客的兴趣:台湾和日本以茶园风光和茶叶加工现代化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引起了各国游客的兴趣;韩国以丰富的茶叶食品和茶具为特色的旅游,受到游客的赞赏;我国川藏一带近年开发的“茶马古道”旅游线,又是传统茶特色文化旅游的另一种表达形式。(2)现状与差距=1\*GB3①茶文化旅游区布局特色不明显,如XX龙井、梅家坞、龙坞、茅家埠等主要茶文化旅游点功能和内容雷同,没有特色,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2\*GB3②茶文化旅游线路少、特色旅游纪念品欠丰富,XX目前形成特色的旅游线路不多,游客滞留时间短;而且体现明显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也欠多。(3)茶文化旅游工程建设=1\*GB3①合理规划,以功能分区,科学开发,形成特色:通过合理规划,形成以市区茶(艺)馆为主的茶艺文化区;以浙江大学、供销合作总社XX茶叶研究院、中国茶叶研究所为主的茶叶科学研究旅游区;以包括茶叶博物馆在内的龙井一带的茶叶科普和茶叶加工旅游区;以梅家坞、龙坞为主的农家茶楼旅游区;以茅家埠为主的茶及茶制品旅游区;以官窑及陶瓷市场为主的茶具旅游区;以径山一带为主的茶园风光和现代化生产旅游区;以桐庐、新安江、千岛湖一带为主的生态茶园旅游区。=2\*GB3②积极开发以茶为原料或题材的旅游消费品:含茶食品,既有健康效果,又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与茶叶相配套的精美茶具,XX的名茶应该研究出与茶叶性质相适应的茶具及冲泡程序,促进茶具的发展;以茶树或茶叶副产品为原料的工艺品,如日本研制出以茶渣为材料加工的茶船、花盆等,以茶梗为原料加工的保健枕头等;与茶叶典故为题材的工艺品;以茶叶抗氧化剂等功能成分为原料加工的保健产品,如抗菌服装、化妆品、功能食品等。5.茶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工程建设(1)国内外发展趋势=1\*GB3①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日本的静冈市自2001年以来,每2年举行一次“茶科学、茶文化国际大会”,吸引了世界30余个国家500余人参加,密切了国内专家与各国同行的联系,同时也收集了各国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各国在茶产业与文化领域的动态。国内有关茶饮料技术研讨会自1997年以来每年一次。=2\*GB3②通过媒体、书籍和Internet等渠道,广泛宣传:法国DEPALAISTHES公司,为了推广中国绿茶,还专门组织了电视拍摄队伍到中国云南、四川、XX等地拍摄有关中国茶叶原产地、茶叶生产的情况,请中国茶叶专家介绍茶对健康的作用等内容,在有关电视台和茶叶销售处播放。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的电视台专门设有茶点制作讲座,有关茶叶及其与健康关系的书籍出版数量不断加快。香港阳光卫视拍摄了系列电视片《茶旅天下》,定期播出。=3\*GB3③设立研究基金,鼓励国内外科研人员从事茶科学和文化研究:日本静冈市为了鼓励世界各地科学家在“茶叶科学与文化大会”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建立了研究基金,在大会之前选择优秀项目予以研究经费支持和参加大会的旅差费资助,对发展中国家的杰出研究人员在大会发表优秀论文起积极作用。Unilever在世界主要产茶国有关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都设立奖学金或研究基金,资助优秀项目的立项研究和人才培养。(2)现状与差距与茶文化国际交流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XX存在以下差距: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不够;媒体在配合“X为茶都”建设方面内的宣传力度小、内容不够丰富;适合外国读者阅读的茶叶科学与文化书刊少;缺乏吸引世界优秀学者前来从事茶叶科学和文化研究的专门基金。(3)建设建议=1\*GB3①组织一个定期召开的大型国际茶学学术交流大会:以政府出面牵头,并与争取国家科技部或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由在X的主要茶学领域研究机构承办,邀请国际上著名的茶叶科学与文化专家前来报告最新研究成果,每2年举行一次,通过2-3次的组织,把该大会办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茶学学术大会。=2\*GB3②组织专家编写一套英、日、韩等文字的高水平茶学专著:分别介绍XX的茶叶历史、文化、生产、科学研究和旅游产品。有条件时与国际著名出版社共同出版,借助国际出版社在国外的影响力扩大在国际上的推广普及。=3\*GB3③在XX生活频道电视、电台、报刊设立“X为茶都”专栏:介绍“X为茶都”建设的进展、茶叶的知识、旅游产品特色等,让更多市民及时了解“茶都”建设情况,关心茶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业。形成更为浓厚的“茶都”氛围,也让来到XX旅游和公务的客人感受到“茶都”氛围。=4\*GB3④设立茶学研究基金,资助优秀的茶文化和科学研究项目:基金的来源可以由政府财政拨款、国内外企业和热心茶学事业的人事赞助。基金面向世界茶界科学家和社会学家或相关领域研究生。让“X为茶都”建设这项活动引起世界的更多关注。6.茶文化展示工程建设(1)国内外发展趋势茶文化展示一般是与茶文化旅游、产品促销等结合起来进行的,其手段之一是建立茶叶博物馆,形式之二是博览会,既有纯粹贸易的商品博览会,也有商品交易与学术交流、名优产品评比相结合的博览会。由于后者更能衬托文化气氛,增加博览会学术层次,所以这种形式的比例越来越高。(2)现状与差距XX是最早开展茶文化展示的城市之一。早在1986年,XX就开始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茶叶专业博物馆。名优茶开始兴起的时候,1987年浙江茶叶学会就推出了第一届“斗茶会”,展示并评比全省各地名茶产品。1998年由“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并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但由于后来不同形式的类似活动增多,组织者和参展者力量分散,活动效果也大打折扣。(3)建设建议=1\*GB3①加强茶叶博物馆建设:中国茶叶博物馆借助于XX茶叶科技、茶文化、茶叶生产和贸易的优势,已经成为最成功的专业博物馆之一。应该在场地使用和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并进一步丰富展品,尤其是具有XX茶文化特色的展品。=2\*GB3②整合茶叶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资源:目前举办的茶叶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等活动次数多、规模小、效果差,企业参展积极性受到打击。应该对这些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每年举办一次,集中参展,提高茶叶商品博览会效果。7.“X为茶都”城市品牌建设近期工作重点(1)成立一个以项目为纽带的茶叶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为了提高和保持XX市茶叶科技和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