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010F01黑DB23龙江省地方标准DBT2567—2020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23/T2567—2020 DB23/T2567—2020 附录A(资料性附录)标准相关编码表 12附录B(规范性附录)能源数据采集仪表准确度要求 16附录C(规范性附录)端设备与省级平台通信流程 17IDB23/T2567—2020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起草。本标准由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研究院提出。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研究院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黑龙江)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永臣张蕊徐民周彤丁海铭刘丽丽李蕾侯雨含赵蕾魏万利白骁芦国恩1DB23/T2567—2020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黑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要求,包括省级平台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数据传输通信协议、基础信息编码、能源数据采集、系统安全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指导黑龙江省各级节能主管部门、重点用能单位等相关机构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代码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475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625.1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9582.1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GB/T29873能源计量数据公共平台数据传输协议GB32100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码规则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CJ/T188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DL/T645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JJF1051计量器具命名与分类编码3术语和定义3.1重点用能单位指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含一万吨)的用能单位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标准煤以上(含五千吨)、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2DB23/T2567—20203.2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控制系统对用能单位的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计算与分析,支持用能单位实施能源动态监控与管理。3.3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国家、省两级平台(数据中心)以及重点用能单位端系统,并可按规定的通讯协议进行数据传输。3.4国家平台国家平台指设立在国家相关机构,接收、存储、汇总、分析全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相关数据的国家数据中心,也称“国家数据中心”。3.5省级平台省级平台是部署在省(区、市)相关部门,接收、存储、汇总、分析本地区内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数据,为本地相关政府部门、用能单位提供应用服务,也称“省级数据中心”。3.6重点用能单位端系统重点用能单位端系统又称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是对企业能源转换、输配、利用和回收实施动态监测和管理的信息系统,一般由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计量器具、工业控制系统、生产监控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及相应的管理软件组成,通过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实现数据采集、分析、汇总、上传等功能。3.7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指放置在重点用能单位,用于采集、分析、汇总用能单位能耗数据并将数据上传到系统平台的设备总称。4省级平台4.1省级平台机房建设省级机房建设应满足等保二级要求,参照GB50174标准建设。机房电气、环境、空调、消防、安防等配套设施参照标准中B级机房要求建设。机房关键设备,如电源、空调系统等采用N+1冗余要求配置。4.2硬件配置要求3用能单位子系统公众子系统能耗监测能效分用能单位子系统公众子系统能耗监测能效分析能耗监测标准规范标准规范能效分析新闻动态政策法规节能管理计量管理4.2.1服务器配置服务器系统必须符合标准化、开放式系统互联的原则,易于开发维护,同时拥有较强的网络通信和数据库管理功能以及较强的扩充功能,至少满足以下要求:a)服务器支持SMP对称多处理方式和Cluster方式;b)虚拟化宿主机每台服务器内存应不低于128G,CPU不低于2颗,每颗CPU不少于6核。4.2.2存储配置磁盘阵列配置容量应满足监测数据需求,并根据数据存储发展趋势预留扩展空间。磁盘最大可扩展数量≥110块。支持磁盘类型应包括SAS、NL_SAS及SSD(固态硬盘)等类型。需配置相应数量的路径冗余软件,并支持I/O通道故障切换和链路负载均衡(Windows/Linux)。4.3平台应用系统功能4.3.1功能框架省级平台应用系统可参照图1开发建设。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政府子系统图1省级平台应用系统功能模块4.3.2主要功能模块能耗监测模块应具备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数据的在线采集、监测和统计分析功能。能效分析模块应具备利用采集的能耗数据从能源品类、行业、地区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功能。计量管理模块应提供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汇总查询功能,具备对用能单位安装的计量器具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的功能。基本信息包括计量器具的生产厂家、规格型号、准确度等级、检定校准情况等。计量器具管理模块具备为重点用能单位录入其安装的计量器具的基本信息情况与设备运行信息的功能。5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4DB23/T2567—20205.1硬件功能要求5.1.1硬件配置硬件应不低于以下配置:a)CPU:单主板CPU,宜采用低功耗处理器,双核1.4GHz及以上;b)内存:单主板内存容量应不小于2GB,频率800MHz及以上;c)存储:容量500G及以上,宜采用无旋转部件的固态硬盘或电子盘;d)显示:不小于128×64点阵式LCD显示屏,支持显示工作状态,便于现场维护操作。5.1.2接口类型及数量接口类型及数量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a)内网主机接入串口(RS232/RS485)至少2路,数据接入以太网接口至少2路;b)外网主机数据发送以太网接口至少2路;c)人机接口至少支持USB接口3个(含CA证书接口1个),具备VGA等视频接口1个。5.1.3性能要求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的性能要求见表1。表1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性能要求名称指标连续无故障时间(MTBF)>30000小时工作温度-20℃~+55℃运输存储温度-45℃~+75℃工作相对湿度10%~80%,无凝结运输存储湿度10%~80%,无凝结绝缘阻抗≥20MΩ供电电源220V(1±10%),(50±1)Hz电磁兼容性遵循GB/T17626.2、GB/T17626.3、GB/T17626.4、GB/T17626.5中3级及以上试验标准谐波标准遵循GB17625.15.2软件功能要求5.2.1能耗数据采集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提供数据接入软件配置,支持多种类型数据的接入。包括支持从现场的仪表获取数据、从数据采集器获取数据、从自动化信息系统获取数据、支持手工填报数据。5.2.2能耗数据处理和存储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具备基础数据处理、本地存储基本功能。基础数据处理应包括数据汇总计算、数据格式验证、数据查询和统计等。数据存储应保证本地历史数据存储6个月以上,并方便导出。5.2.3能耗数据传输上传协议5图2协议层DB图2协议层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具备数据上传功能。数据上传协议应符合本标准关于数据传输通信协议的要求,对数据加密后上传到系统平台。上传周期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具备设定能耗数据上传时间间隔的功能。上传数据按照上传周期不同分为日上传数据和月上传数据。其中日上传数据可包含实时上传数据,实时上传数据要求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的采集频率设置为15分钟或3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重传及补传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具备数据重传和数据补传的功能。在网络异常或其他原因导致能耗数据传输失败时,端设备应自动重新上传,在重传失败时可在下一个上传周期自动补传。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还应支持人工补传功能,当上传的数据不完整或不准确时,可通过人工填报的方式进行数据补传。5.3运维管理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具备本地维护和远程操作功能。本地维护指可通过自带显示屏或其他维护接口方式进行查看设备工作状态,以便排除故障。远程操作包括远程监控、远程配置和远程升级功能。6数据传输通信协议6.1协议层次传输层基于TCP/IP协议,应用层基于HTTPS协议。国家平台与省级平台、省级平台与端设备之间的协议关系见图2。6.2通信模式本标准中通信模式为客户端和服务端采用请求应答模式。通讯请求的发起端作为客户端,通讯请求的应答端作为服务端。请求应答过程由客户端发起服务端应答组成。6.3通讯协议通讯协议按GB/T29873要求执行。通讯协议构成如图3所示。端设备与省级平台通讯协议6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上传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上传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下载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下载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上传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上传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下载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下载图3端设备与省级平台通讯协议构成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与省级平台的交互操作:a)端设备注册: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注册到平台并获取接入传输平台的服务地址;b)基础数据下载: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从接入传输平台下载基础数据;c)平台版本校验: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定期检查平台版本号信息,如检查到版本更新,则端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新下载;d)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上传:用能单位上传基础信息至省级平台;e)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上传:用能单位上传采集数据至省级平台;f)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下载:从省级平台下载用能单位基础信息;g)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下载:从省级平台下载用能单位采集数据。6.4通讯流程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与省级平台的通信流程分为3种类型:a)首次注册并上传数据:包含端设备注册、基础数据下载、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上传、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上传、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下载、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下载流程,见附录C图C.1;b)基础信息修改及平日数据上传:按照平台下发时间,每日定时向省级平台上传数据;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修改后上传省级平台。包含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上传、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上传流程,见附录C图C.2;c)平台版本校验:端设备应至少每天进行一次平台版本校验,见附录C图C.3。7基础信息编码7.1基本要求本标准中规定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赋予相关信息以代码形式,即信息编码,其中对行政区划、行业、重点用能单位、生产工序和工序单位等基础信息进行的编码为基础信息编码。7.2行政区划代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中采用的行政区划代码,按照GB/T2260执行,按6位数字代码分别代表省、市(地区)、县(区)的名称。7.3行业编码7DB23/T2567—2020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中行业编码参照GB/T4754执行。将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代码由一位拉丁字母和四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具体如下:a)门类代码用一位拉丁字母表示,用字母A、B……依次代表不同门类;b)大类代码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从01开始按顺序编码;c)中类代码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代码,第三位为中类顺序代码;d)小类代码用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三位为中类代码,第四位为中类顺序代码。7.4重点用能单位编码重点用能单位编码采用该单位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按照GB32100规定。7.5生产工序编码生产工序编码按照行业分别编码,编码规则由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不同行业生产工序编码可参考相应的行业规范定义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7.6工序单元编码工序单元编码按照行业分别编码,编码规则由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01、02,……。不同行业工序单元编码可参考相应的行业规范定义的编码规则进行编排。7.7用能设备编码用能设备是重点用能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消耗能源的设备实体。用能设备编码由5位编码构成,第1位和第2位代表设备类型,第3位、第4位和第5位代表设备编号。7.8数据采集来源编码数据采集来源是指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中采集、识别和选取的数据源,其来源和编码见表2。表2数据采集来源类型编码采集数据来源编码管理信息系统1生产监控管理系统2工业控制系统3现场仪表4手工填报5能源供应单位6其他77.9采集数据类型编码采集数据类型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码,采集数据类型可分10类,其分类和编码表见表3。表3采集数据编码表数据类型数据编码类型一次能源01二次能源028DB23/T2567—2020数据类型数据编码类型耗能工资03非能源类型04一次能源折标系数05二次能源折标系数06耗能工质折标系数07能效指标08经济指标09其他指标7.10能源品种编码能源品种编码用4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码,第1位和第2位数编码为能源分类编码,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第3至4位数编码为能源分项编码,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如01、02,…。能源品种编码见附录A表A.1。7.11耗能工质编码耗能工质用4位阿拉伯数字进行分类分项编码,第1位和第2位数编码位能源分类为分类编码,用2位耗能工质编码见附录A表A.2。7.12计量器具编码计量器具编码由计量器具类型代码、计量器具等级代码和计量器具序号代码等3个部分组成。其中计量器具类型代码参照JJF1051进行编码。每个计量器具类型代码由8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计量器具等级代码根据进出用能计量器具、主要次级用能计量器具、主要用能设备计量器具等级分为三级,分别由1,2,3表示;计量器具序号是在前面两级编码的基础上对相同器具类型且相同等级的计量器具进行排序编码,计量器具序号由3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001,002,003,……。计量器具类型代码表见附录A表A.3。8能源数据采集8.1能源分类和采集项8.1.1能源品种根据能源形态和计量方式,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能源品种包括电力、热力、固态能源、气态能源、液态能源等五类。除电力为单一能源外,其他四种能源又包含多种具体能源种类。能源品种分类见附录A表A.1。8.1.2能源采集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数据采集量包括相关热工量、化学量、力学量、电量等,具体采集量应符合国家对各行业能耗数据采集要求。其中对于各种蒸汽,应由能耗监测端设备统一转换、汇总成热力数据后上传。对于各类能源数据,其折标准煤系数如与国家标准不同,且用能单位具备检验条件,应上传相应能源实际折标煤系数。9DB23/T2567—20208.2能源数据采集方式8.2.1一般原则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数据采集工作应遵循准确、完整、真实的原则。采集途径优先级别依次为管理信息系统(如ERP、MIS等)、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如SIS、MES等)、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如PLC、DCS、FCS)、现场仪表、手工填报等。8.2.2系统对接能耗监测端设备可通过接口与其他信息化业务系统对接获取数据。信息化业务系统一般有工业控制系统(如PLC/DCS/FCS等)、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如SIS/MES等)、管理信息系统(如ERP/MIS等)等。系统对接要求:a)管理信息系统。用能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和用能单位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中包含能源消费数据的,可通过相应接口(如SQL等)获取能源相关数据;b)生产监控管理系统采集。用能单位已构建企业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如SIS\MES等)。能源数据可通过相应接口(如SQL等)获取能源相关数据;c)工业控制系统。用能单位已安装工业控制系统(如PLC、DCS、FCS等),且控制系统中已包含能源相关数据的,可通过OPC等方式从相应系统中获取数据。8.2.3仪表采集能耗监测端设备可通过现场仪表定时采集相关数据,按本标准设置时间间隔自动采集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能源计量仪表生产现场安装的能源计量仪表,具备远传通信接口的,可直接接入能耗监测端设备。计量仪表应符合GB/T19582.1、CJ/T188或DL/T645等通信协议。按照不同分类,每类物料涉及到的计量仪表见表4,数据采集仪表准确度要求见附录B表B.1。表4数据采集计量仪表分类能源或物料种类计量设备热力热量表、蒸汽流量计、压力表、温度表等气态物料气体流量表、温度表、压力表等液态物料油流量表、液位仪、水表、加油机、压力表等固态物料汽车衡、轨道衡、皮带秤等其他能源或物料相关计量仪表数据采集要求各类数据采集要求:a)电力数据采集。用能单位的电力购进、消费或产出、外供数据,可通过具有通信接口的电能表采集。电能表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直接连接能耗监测端设备;b)热力数据采集。用能单位的热力购进、消费或产出、外供数据,可通过两种方式采集:一种是通过管道进出口处的智能热力仪表,得到热力累积数据,该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送到DB23/T2567—2020能耗监测端设备;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对蒸汽瞬时流量、压力和温度的计量仪表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送至热力积算仪中,并由其将计算得到的热力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送到能耗监测端设备;c)气态物料数据采集。在输送气态物料管道进口管或出口管段安装智能气体流量仪表,得到该类气态物料的流量累积数据,将该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送到能耗监测端设备;d)液态物料数据采集。在输送液态物料管道进口管或出口管段安装智能气体流量仪表,得到该类液态物料的流量累积数据,将该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送到能耗监测端设备;e)固态物料数据采集。在用能单位进出厂和消耗等环节,通过汽车衡、轨道衡、皮带秤等称重仪表及计量系统,得出该固态物料的累积数据,将该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送到能耗监测端设备;f)能源折标系数采集。各能源品种折标系数的选择,本着尽量接近实际情况的原则确定。对于有检测条件的用能单位,由用能单位按照其实际情况填报或从用能单位已有能源管理系统中在线采集,对于没有检测条件的用能单位,采用GB/T2589中规定的参考折标系数进行分析、计算。8.2.4手工填报对于无法通过自动采集获取的数据可通过手工方式填报。手工填报的周期可分为日上报数据、周上报数据或月上报数据,具体上报周期应根据能源种类和平台统一要求制定。9系统安全9.1省级平台9.1.1网络环境防护结构安全设计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应重点加强网络结构设计,以保证向各类用户提供稳定、持续的安全服务,应满足以下要求:a)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b)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c)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d)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关键设备安全保护安全设备防护应实现对平台网络、安全防护等关键设备设施的自身保护,包括在提供网络运营支撑及安全防护的防火墙、交换机,以及安全隔离网关等安全设备自身的安全防护。可采取以下措施:a)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b)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c)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d)每次更新网络设备或安全设备配置后,应定期进行配置文件备份,防止配置意外更改或丢失。9.1.2主机安全防护身份鉴别和访问权限DB23/T2567—2020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应通过以下方式限制异常登录:a)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和鉴别;b)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c)具有登录失败处理能力,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入侵防范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应具有入侵防范功能,并满足以下要求:a)操作系统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b)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9.1.3通信安全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应至少通过以下措施保证通信安全:a)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b)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c)对通信过程中敏感信息字段进行加密。9.2能耗监测端设备9.2.1结构安全及边界防护能耗监测端设备所在网络结构应满足下述要求:a)采用的网络设备性能及带宽应满足数据采集及上传需求;b)确定能耗监测端设备与所在用能单位的位置及各边界情况,并采用安全隔离与访问控制措施实现保护。9.2.2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能耗监测端设备应通过以下措施做到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a)采用统一要求的CA数字证书进行身份验证,通过身份验证后才能接入系统平台;b)在能耗监测端设备所在的用能单位网络,应建立数据安全传输及隔离控制措施,保证数据安全传输及用能单位内网边界隔离要求;c)在能耗监测端设备所在的用能单位网络,对向系统平台互联的互联网边界,建立安全隔离访问控制及入侵攻击行为检测措施,保证能耗监测端设备不被非法访问及攻击。9.2.3通信完整性与保密性在用能单位端的互联网边界,建立数据安全加密传输保护、数据完整性校验措施,实现与省级系统平台之间的安全通信。DB23/T2567—2020AA附录A(资料性附录)标准相关编码表A.1能源品种编码表见表A.1。表A.1能源品种编码表能源分类能源分类编码分项能源分项编码原煤01其他原煤00无烟煤02炼焦烟煤03一般烟煤04洗精煤06洗精煤00其他洗煤07其他洗煤00煤制品08煤制品00焦炭09焦炭00其它焦化产品其它焦化产品00焦油01粗苯02焦炉煤气焦炉煤气00高炉煤气高炉煤气00转炉煤气转炉煤气00发生炉煤气发生炉煤气00天然气(气态)天然气(气态)00液化天然气(液态)液化天然气(液态)00煤层气(煤田)煤层气(煤田)00原油原油00汽油汽油00煤油0煤油00柴油1柴油00燃料油2燃料油00液化石油气3液化石油气00炼厂干气4炼厂干气00石脑油5石脑油00润滑油6润滑油00石蜡7石蜡00溶剂油8溶剂油00石焦油9石焦油00石油沥青石油沥青00DB23/T2567—2020能源分类能源分类编码分项能源分项编码其它石油制品其它石油制品00热力热力0000煤矸石用于燃料煤矸石用于燃料00城市生活垃圾用于燃料城市生活垃圾用于燃料00生物质废料用于燃料生物质废料用于燃料00余热余压余热余压00其他工业废料用于燃料其他工业废料用于燃料00其他燃料其他燃料00A.2部分耗能工质编码见表A.2。表A.2部分耗能工质编码表耗能工质分类分类编码耗能工质分项分项编码气体类01其他气体00压缩空气01氧气02氮气03氩气04保护气05水类02其他水00工业水01净化水02循环水03除氧水04脱盐水05凝结水06分类03其他风00工业风01仪表风02A.3计量器具代码见A.3。表A.3计量器具类型代码表计量器具类型代码非自动衡器12040000非自动秤12040500非自动指示轨道衡12041000DB23/T2567—2020计量器具类型代码数字指示轨道衡1204150012060000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12060500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皮带秤)12061000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12061500动态汽车衡(车辆总重计量)12062000动态称量轨道衡12062500核子皮带秤12063000称重传感器12080000称重显示器12120000数字称重显示器12120500流量计12180000压差式流量计12180500速度式流量计12181000液体容积式流量计12181500转子流量计12182000靶式流量变送器12182500临界流流量计12183000质量流量计12183500气体层流流量传感器12184000气体容积式流量计(气体腰轮流量计)12184500燃气表12220000膜式燃气表12220500热能表12240000压力仪表12320000弹簧管式精密压力表和真空表12320500弹簧管式一般压力表、压力真空表和真空表12321000膜盒压力表12321500记录式压力表、压力真空表及真空表12322000压力控制器12323000数字压力计12323500压力变送器和压力传感器12340000压力变送器12340500压力传感器1234100015260000交流电能表15260500电子式电能表15261000DB23/T2567—2020计量器具类型代码分时计度(多费率)电能表15261500最大需量电能表15262000直流电能15262500DB23/T2567—2020BB附录B(规范性附录)能源数据采集仪表准确度要求B.1能源数据采集仪表准确度要求见表B.1。表B.1能源数据采集仪表准确度等级要求计量器具类别计量用途准确度等级要求衡器进出用能单位燃料的静态计量0.1进出用能单位燃料的动态计量0.5进出用能单位有功交流电能计量0.5S0.5Ⅲ类用户Ⅳ类用户2.0Ⅴ类用户2.0进出用能单位的直流电能计量2.0油流量表(装置)进出用能单位的气体能源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孩子探视权协议书范本3篇
- 交通事故全权代为鉴定委托书3篇
- 工作外出免责协议书3篇
- 前台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初二学生个人计划总结(30篇)
- 天燃气合作经营协议3篇
- 学会道歉夫妻吵架保证书3篇
- 债务转移协议书范本3篇
- 劳动合同中的加班与调休制度3篇
- 2025本月工作计划范文(9篇)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二模)数学试题 含解析
- 高二下学期《家校携手凝共识齐心协力创辉煌》家长会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学设计
- 2024年大模型+RAG最佳实践报告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解析与控制
- T∕CACM 1064-2018 针刀医学临床 通用要求
- 招聘求职简历制作表格模板可编辑下载 精品简历模板 标准表格单页02
- 凑十法加法竖式运算(可打印)
- 建筑垃圾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日标JIS法兰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