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南(升学部)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试卷高一语文说明: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土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选自费孝通1948年首版《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新华社哈尔滨9月29日电题:“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清晨时分,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来到稻田旁,指导种植户检修农业机械,为即将开启的忙碌做准备。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2018年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他步入正在收割的地块,察看水稻收获情况。看到总书记来了,收割机驾驶员们下车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亲切交谈的情形,陆向导仍历历在目:“我们唠的都是家常,收成、粮食价格、家庭收入还有子女就业,总书记样样关心。他称赞我们农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作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我感到特别光荣!”从亘古荒原到中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挥别了“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的艰辛岁月,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新时代。“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要端稳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难忘,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摆满展台,习近平总书记走近前去,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把穗观粒,察土问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的粮食安全,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让黑土地“增绿”、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七星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200个监测点,形成覆盖100万余亩耕地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根据土壤地力分布,实施黑土地保护分级管理;根据等级制定黑土耕地保护措施,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1年的4.279%。陆向导说:“土壤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用更多有机肥代替化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珍惜我们的黑土地,保护我们的命根子。”秋风送爽,稻浪滚滚。陆向导擦去汗水,语声爽朗:“我们有信心、更有底气,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2022年9月29日新华社记者陈聪、杨思琪、闫睿、孙晓宇报道)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原人即使迁徙,也常常是忠实地守着直接向土地去讨生活的传统,这与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有着很大关系。B.

身处异乡,若水土不服,可以用家乡家里灶上的泥土煮一点汤吃,可见泥土在以种地谋生的人心中的可贵地位。C.

游牧或工业与农业不同,它们非取资于土地,故游牧的人可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择地而居,迁移是常态。D.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的话语,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中国》1948年首版,受时代的局限,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B.

两则材料都重点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通过对比,突出了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土地观念的改变。C.

黑龙江在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上贡献巨大,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于国于民意义非凡。D.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题目连用两个四字短句并以感叹号作结,意在强调减少粮食进口的紧迫。3.

下列选项,不属于科技助力北大荒发展的一项是(

)A.

七星农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诸多监测点,形成覆盖耕地面极广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B.

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主要领导分别作为辖区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各级田长,层层落实目标责任。C.

周德华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实现了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智慧农业”硕果累累。D.

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导航系统介入高速侧深施肥,助力七星农场走上优质、丰产、高效道路。4.

材料二是一篇以“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为核心进行报道的通讯,客观真实,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它是怎样实现这一效果的?请简要分析。5.

请结合材料,谈谈“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答案】1.C

2.C

3.B

4.

①运用比喻,“巨型地毯”“压舱石”“耕地中的大熊猫”等比喻,增强了报道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易于理解。②再现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深情的讲话,陆向导对习总书记与大家交谈情形的回想,曾想放弃种地的周德华成了示范户,生动感人。③注重运用数据,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大量详实数据引用,客观真实,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5.

改变:乡土社会,农民黏着于土地,向土讨生活,看不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现代社会,农民借助科技力量,想方设法增加粮食产量,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食。不变:对土地的深情和依恋。【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C.“它们非取资于土地”错,原文“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可见“游牧或工业”的特点应为“不是直接取资于土地”,“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游牧是取资于土地,但不是“直接”。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理解错误,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无偏颇;

B.“两则材料都重点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理解错误,材料二重点探讨的不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另外“通过对比”理解也不恰当,两则材料并未形成鲜明的对比。D.“意在强调减少粮食进口的紧迫”理解错误,材料中没有相关内容,属无中生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田长制”工作考评不属于科技,只是一种管理方式。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让黑土地‘增绿’、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可知,文章运用“巨型地毯”“压舱石”“耕地中的大熊猫”等比喻,增强了报道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易于理解。文章通过“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深情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亲切交谈的情形,陆向导仍历历在目:‘我们唠的都是家常,收成、粮食价格、家庭收入还有子女就业,总书记样样关心。他称赞我们农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作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我感到特别光荣!’”陆向导对习总书记与大家交谈情形的回想,“‘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曾想放弃种地的周德华成了示范户,这些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的再现,生动感人。“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1年的4.279%”,文章注重运用数据,大量详实数据的引用,客观真实,增强报道的感染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土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可知乡土社会,农民黏着于土地,向土讨生活,看不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根据材料二“新华社哈尔滨9月29日电题:‘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清晨时分,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来到稻田旁,指导种植户检修农业机械,为即将开启的忙碌做准备”“‘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可知,现代社会,农民借助科技力量,想方设法增加粮食产量,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食。这是“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改变之处。根据材料一“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和材料二“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

“‘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可知,“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不变之处是对土地的深情和依恋。(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杨遥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B.

“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C.

“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D.

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B.

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C.

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D.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8.

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

7.C

8.

①既是对上文中父亲微信朋友圈的视频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的“卖小米”做好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突出父亲种谷子时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性。

9.

①父亲具有新时代农民的先进意识。父亲种“羊粪小米”,卖各种地方农产品,特色鲜明。②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父亲能够熟练使用微信,展示小米的种植过程和优点,让“我”帮忙宣传,这都是积极学习的成果。③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父亲用三瓶矿泉水解决了西藏朋友的“米不好喝”的问题,售后服务到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表述错误,根据“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对父亲邋里邋遢不顾形象的不满。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综合鉴赏能力。C.“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表述错误,此处先写西藏朋友怪米不好喝,然后写认可,最后写父亲的叙述,从叙述时间来看是顺叙,而不是插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在情节结构上,第十段“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是对上文“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中父亲反复让我转发的朋友圈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做铺垫,为下文展开“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人物塑造上,由“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可知,通过言行突出父亲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勤劳认真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依据原文第一段“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和第十一段“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可知,父亲不仅卖“绿色小米”,还卖各种地方特色农产品,体现了“父亲”紧跟时代特色,具有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依据原文第一段“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以及第十段“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父亲让我转发朋友圈,让我加微信帮忙宣传,可知“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依据原文第十一段“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可知,“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节选自《鸿门》)【乙】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责不归故多,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采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草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泰。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今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唯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通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主道逢得孝患、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10.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

素善留侯张良

善:交好C.

沛公军霸上

军:军队

D.

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四月/汉皆己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B.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C.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D.

四月/汉皆己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12.

对文中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由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本纪、十二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B.

季: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C.

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这里属于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意是指男女双方一种人际间取得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D.

“致命”指传达言辞、使命。文中“使人致命怀王”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项王的有关指示。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B.

甲文中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C.

乙文中项羽手段残忍。为夺天下,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D.

乙文中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飓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2)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答案】10.C

11.B

12.A

13.D

14.

(1)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私下会张良,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他,想要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项羽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知道他富贵了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

军:驻军,驻扎。句意:沛公驻扎在霸上。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四月,汉军已经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于是引兵向西从萧县进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推进到彭城,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皆已入彭城”,“彭城”是入的地点,主语为“汉”,谓语为“入”,这是完整的句子,“汉”前“城”后断开,排除AD;“日中”下一句的时间状语,说的是“日中”时“大破汉军”,故“日中”前应断开,排除C。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是由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错误,应是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十本纪、十二表”错误,应为十二本纪,十表。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羽做事迟疑……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无中生有。文中说的是“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可见,这是自然现象不利于楚军,属于客观因素,并非主观人为,所以不能说是项羽的问题。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夜”,连夜,名词作状语;“之”,动词,到;“具告以事”,状语后置,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他;“去”,离开。(2)补充主语“项羽”;“衣”,名词作动词,穿;“夜”,名词作状语,在黑夜中。参考译文:【甲】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与项王的军队匹敌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乙】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给怀王一个徒具虚名的尊贵称号叫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但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本来也是应该的。”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建都彭城。这一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精兵三万人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前后相随掉进谷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卒十多万人。汉兵向南逃入山地,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后退,由于楚军的逼挤,很多人被伤杀,汉军士兵十多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大乱,队阵崩溃,这样,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从沛县经过,接取家眷向西逃,楚军也派人追到沛县,去抓汉王的家眷;但汉王家眷已经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西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水龙吟①·老来曾识渊明辛弃疾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②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③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④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注】①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②参差:仿佛。

③直饶:即使。④东山:指东晋名士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淝水之战。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B.

“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C.

“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D.

“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16.

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为知音。结合词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答案】15.D

16.

从作品文字来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①“曾识”“梦中一见”,都是离开仕途,选择隐居;②“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贵;③“应别有,归来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表示惋惜”错,“白发西风”写的是陶渊明白发归隐面对西风,词人流露的是一种敬佩之情。B.“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错,“折腰五斗”写的是陶渊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C.“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错,词人只是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词句“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大意是“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见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陶渊明与辛弃疾,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辛弃疾早年有志于抗金,只是后来不受重用,受到压抑与排斥,在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想起陶渊明。他们都因残酷的现实打击而离开了仕途,选择了归隐。词句“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意思是“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陶渊明也看淡荣华富贵,他们都是不慕名利与富贵之人。词句“应别有,归来意”意思是“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甚东山何事”用了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他是为了拯救苍生。辛、陶两人在归隐中都还有所期待,希望有所作为。(三)理解性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庖丁解牛》中,最能代表庖丁观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秦晋之间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臣之所好者道也

④.

进乎技矣

⑤.

阙秦以利晋

⑥.

唯君图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尔、毋、臣、技、阙、唯。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游子因方言对于乡土有

的眷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

的部分。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

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去的

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为“人们对方言的态度转变,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答案】18.

①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牵肠挂肚;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③穷乡僻壤/穷山恶水/不毛之地。

19.

①“更多人”能够显示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的人在数量上的变化,“更坚定自信”“更强烈认同”中的“更”字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程度的加深。②“可能”表猜测、推断,原句中使用“可能”表示后文的结论属于作者的推测,增强了表达的严谨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此处是说方言给游子带来的眷恋感,突出更强烈的牵挂,可用“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牵肠挂肚”一类的成语。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形容万分思念。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②处,文中强调“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的重要性,已经成为“Z世代”日常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填“必不可少”或“不可或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