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免疫检查防治_第1页
细菌感染免疫检查防治_第2页
细菌感染免疫检查防治_第3页
细菌感染免疫检查防治_第4页
细菌感染免疫检查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的与要求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细菌致病性及毒力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各种因素及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以及带菌者的概念。熟悉:抗菌免疫的组成因素及作用特点;感染的来源、方式与途径、类型;细菌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与常用的生物制品。了解:细菌的数量及侵入门户与致病的关系;细菌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第一页,共46页。细菌感染(传染)bacterialInfection——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非致病菌(非病原菌)致病菌(病原菌)条件性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概念第二页,共46页。人体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的对人还有利,为正常微生物群(表6-1)。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1、生物拮抗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正常菌群(normalflora)第三页,共46页。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微生态失调——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间各菌种间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菌群失调症/菌群交替症,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重叠感染。——正常菌群由正常定居部位转移到非正常定居部位导致的致病作用主要的原因是滥用抗生素1、寄居部位的改变(定位转移)条件致病菌致病条件2、免疫功能低下第四页,共46页。医源性感染——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格造成的感染。第五页,共46页。细菌致病机制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致病机制细菌的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部位第六页,共46页。菌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酶外毒素毒性表面蛋白铁离子结合蛋白内毒素鞭毛毒力(virulence)细菌的侵袭力(invasiveness)细菌毒素(toxin)菌体的表面结构:荚膜、粘附素侵袭性酶外毒素内毒素第七页,共46页。与粘附定居有关的表面结构与抗吞噬有关的表面结构菌毛多种革兰阴性菌可借助菌毛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细菌吸附定居在机体内,为细菌繁殖、进一步侵入细胞引起疾病创造条件。荚膜细菌荚膜本身无毒性作用,但具有的抗宿主吞噬细胞吞噬和体液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损伤作用。故可增强细菌的致病性,即增强细菌的侵袭力。脂脂磷壁酸人类多种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脂磷壁酸的受体,某些细菌可通过脂磷壁酸的介导与细胞粘附而引起感染。类荚膜某些细菌菌体表面的抗原成分,结构和功能与荚膜相似,也具有荚膜类似的抗吞噬作用。

第八页,共46页。粘附素普通菌毛产生表面组分磷壁酸第九页,共46页。抗吞噬结构荚膜(微荚膜)抗吞噬作用SPA(葡萄球菌A蛋白)抗吞噬作用第十页,共46页。酶功能及作用机理血浆凝固酶(coagulase)由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可使液态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固态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和病灶周围。使细菌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组织抗菌物质的杀伤和抑制细菌的作用,有利于细菌在局部增殖。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由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等产生,可分解结体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组织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细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周围组织扩散。故又称其为扩散因子(spreadingfactor)。链激酶(streptokinase)由溶血性链球菌产生。能使血浆溶纤维蛋白酶原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亦称纤维蛋白酶),从而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有利于细菌的扩散。胶原酶(collagenase)由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可分解结体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细菌易于扩散。第十一页,共46页。细菌侵袭性物质透明质酸酶使组织通透性增强,被称为扩散因子某些蛋白分解酶的抗吞噬作用第十二页,共46页。细菌外毒素组成:蛋白质毒性作用:强,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各引起特殊的病变。来源:G+菌与部分G-菌活菌分泌或裂解后释出。稳定性:不耐热,60~80℃30min即被破坏。

细胞毒素神经毒素肠毒素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0.3%~0.4%甲醛液处理脱毒保留抗原性——类毒素。第十三页,共46页。2个亚单位(A-B)B亚单位:与宿主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部位细菌外毒素作用机制A亚单位:毒素活性部分第十四页,共46页。细菌内毒素组成:LPS毒性作用:较弱。致热作用白细胞反应Shwartzman反应和DIC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性休克来源:G-菌,裂解后释放。稳定性:耐热,160℃2~4h才被破坏。所致临床症状相似抗原性:弱,中和抗体的作用弱。第十五页,共46页。细菌内毒素作用机制第十六页,共46页。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毒素来源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革兰阴性细菌产生存在部位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菌体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组成蛋白质脂多糖毒素性质较稳定、耐热弱,能否刺激机体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尚未定论,甲醛处理不能成类毒素

抗原性质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可脱毒成类毒素强,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毒性作用较弱,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DIC等不稳定,易被热、酸及消化酶破坏第十七页,共46页。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屏障结构:三大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分子的作用第十八页,共46页。屏障结构1、体表屏障2、内部屏障

血脑屏障血胎屏障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分泌杀菌或抑菌物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天然免疫第十九页,共46页。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的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第二十页,共46页。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分子

1、补体2、溶菌酶

3、防御素4、细胞因子

第二十一页,共46页。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即特异性抗体的作用,包括抗菌抗体、抗毒素抗体等,主要为IgG、IgM、sIgA。主要针对胞外菌。抗感染机制:1、中和作用;2、溶解、杀伤作用;3、调理作用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的作用。主要清除胞内菌。CD4+Th1(TDTH):造成单个核细胞侵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激活MØ、NK细胞等效应而杀伤病原体或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CD8+Tc细胞(CTL):直接杀伤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第二十二页,共46页。抗胞外菌免疫机制胞外菌感染是指机体发生感染时,病原菌主要停留在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寄居与增殖。主要引起急性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以及厌氧芽胞杆菌等胞外菌主要通过侵袭力和毒素致病。因此,机体抗胞外菌免疫机制以清除病原菌及中和其毒素为主。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消灭和清除这类病原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十三页,共46页。

以体液免疫为主。主要为特异性抗体(IgG、IgM、sIgA)、补体及吞噬细胞的协同作用将病原微生物破坏清除。抗胞外菌的特异性免疫机制中和毒素作用:IgG、IgM、sIgA的作用抑制细菌的粘附作用调理和促吞噬作用溶菌或杀菌作用第二十四页,共46页。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进入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称胞内菌感染。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麻风杆菌、伤寒杆菌等。NK、Mф、γδT细胞的非特异吞噬作用。但这种吞噬作用不能将其杀死消化。这种不完全吞噬反而有助于病原菌的扩散。细胞免疫应答为主第二十五页,共46页。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2.内源性感染(1)病人(2)带菌者:有些健康人携带有某病原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后在一定时间内仍继续排菌。是很重要的传染源。(3)病畜和带菌动物第二十六页,共46页。传染方式与途径2.消化道感染1.呼吸道感染3.创伤感染4.接触感染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6.多途径感染第二十七页,共46页。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为显性感染,通称传染病。当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时,病菌长期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病原体大量繁殖而引起疾病。病原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carrier)。带菌状态第二十八页,共46页。临床上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1.急性感染(acuteinfection)

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只有数日至数周。病愈后,病原菌即从体内消失。如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2.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

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多见于细胞内寄生菌引起的慢性感染,例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临床上按感染的部位不同分为:1.局部感染(localinfection)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的局限性病变。例如化脓性球菌所致的疖、痈等。2.全身感染(generalizedinfection,systemicinfection)

感染发生后,病原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

分类第二十九页,共46页。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仅在侵入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并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通过血循环途径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鼠疫杆菌、炭疽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pyemia)

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生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革兰阴性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致病。第三十页,共46页。细菌感染检查方法

防治原则第三十一页,共46页。第三十二页,共46页。细菌学诊断样本采集与送检原则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原则:采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4倍者有意义。第三十三页,共46页。细菌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无菌操作适当时间

合适的部位处理标本恰当第三十四页,共46页。第三十五页,共46页。致病菌的检验程序直接涂片镜检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试验PCR诊断技术分离培养动物试验第三十六页,共46页。第三十七页,共46页。直接涂片镜检单染法——只显示细菌的形态与排列复染法——可观察细菌的形态及其染色特性革兰染色(Gram’stain)抗酸染色(Acid-faststain)特殊染色法——荚膜染色、芽胞染色、鞭毛染色、异染颗粒第三十八页,共46页。分离培养与鉴定第三十九页,共46页。生化试验糖类代谢糖发酵试验VP试验(Vi)甲基红试验(M)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蛋白质代谢靛基质(吲哚)试验(I)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第四十页,共46页。血清学鉴定已知抗体(抗血清)待检抗原直接法——玻片凝集试验第四十一页,共46页。动物试验主要用于分离、鉴定致病菌,测定菌株产毒性等第四十二页,共46页。药敏实验——纸片琼脂法抑菌环第四十三页,共46页。PCR法第四十四页,共4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