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批评学建筑批评意识_第1页
建筑批评学建筑批评意识_第2页
建筑批评学建筑批评意识_第3页
建筑批评学建筑批评意识_第4页
建筑批评学建筑批评意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批评学建筑批评意识第1页/共104页

任何批评都是一种理解和认同,一种深入到被批评对象的意识之中的理解和认同,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同,而不是在作品、作者和批评之间建立某种距离。批评家要抓住批评对象的意识,抓住这种意识的生成。尤其是当作品是对于一种具有开放性的作品,一种每时每刻都在经历创造,不断向外开放,向未来开放,象建筑那样的作品时,更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开放性批评。这种批评不应当把作者封闭在作品已经完成的部分,也就是作者的“过去”之中。这种批评不仅描述作品和作者的过去,而且更注重描述未来,这种批评也具有开放性。第2页/共104页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3页/共104页

批评是读者意识和作者意识的重合以及对作品的开放性重构。在批评的过程中,批评对象在批评主体的身上产生体验作用。批评对象,亦即批评客体的深处隐藏着还原作者意识的那种欲望,通过批评,批评主体的意识被批评客体中体现的作者的意识所占据。这样一种批评主体的意识与批评客体的作者意识的融合,就是批评意识,也就是批评思维。

第4页/共104页逻辑思维和言语思维形象思维和视觉思维文字性非文字性分析性综合性符号性形象性概括性类比性暂时性永久性理性非理性数字性空间性逻辑性直觉性线性非线性第5页/共104页

批评思维是批评意识的核心问题,就是批评主体在批评活动中的具有主动性的积极思维。这种思维不同于非专业人士的一般的阅读意识,批评思维具有建构性,是自觉的理性思维。批评思维有不同的类别,就批评主体而言,有主观型的我向思维和客观型的受控思维;就批评的客体而言,有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就批评思维的性质而言,有论证型的思维、阐发型的思维和联想型的思维。第6页/共104页1.我向思维对于不同的批评家说来,同一个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表达,中国古代有句话:“诗无达诂”,西方的谚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都指明了批评中的我向思维的核心问题。对于主体的依赖形成我向思维,我向思维是指受个人的经历、身份、地位、修养、学识、信仰等的影响所形成的思维,带有明显的个人物征的一种思维。第7页/共104页

德国哲学家施普兰格尔(EduardSpranger,1882-1963)认为,从文化价值来看,有六种不同类型的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第8页/共104页雅克·德里达,1930~2004

理论型的人,主要兴趣在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抽象真理,对于人的行为、对书籍和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第9页/共104页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经济型的人强调实效,对金钱、市场情况、房地产,以及生活水平、事业及其组织感兴趣。第10页/共104页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审美型的人对诗歌、建筑、音乐、舞蹈、现代绘画、雕塑、文学等感兴趣,尊重历史,重视美感和华丽的事物,感觉敏锐,强调和谐,善于设计,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第11页/共104页但丁Dante1265~1321社会型的人关心人的权利,有利他主义、热心福利和助人为乐的倾向。第12页/共104页TonyBlair政治型的人对政府工作和行政领导感兴趣,善于言辞和组织群众意见,有想强烈地影响他人的倾向,会利用权术。第13页/共104页宗教型的人抱有信仰,热衷于精神上的启示,虔诚,追求灵性,积极探求终极目标,渴求理解宇宙的整体意义。第14页/共104页2.受控思维

受控思维是指思维的意图、方式、对象等方面受到思维主体之外因素的制约、影响和控制的一种心理的和认知的活动。批评必须围绕批评客体,批评主体的思维以文本为主导,受批评客体——文本的制约,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制约下的思维,这种批评也会产生一种来自批评主体外部影响而形成的偏见或误解,使批评带上时代和意识形态的烙印。建筑批评围绕着建筑现象和建筑事件来运作,因此,就本质而言,建筑批评必然是受控思维,是受到建筑师、建筑特性、时代精神和建筑思潮所调控的思维。第15页/共104页

悉尼歌剧院大部分的隐喻都是有机的,建筑师裘·伍重将建筑物外壳比拟为球体表面(例如桔子)以及飞行中的鸟翼。除此之外显然还有白色贝壳,而这个比喻又呼应悉尼港白色的船帆,这点已成为新闻媒体的旧调。此处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出现:对建筑引喻的诠释见人见智,而且其对当地信码的依赖更甚于言说或撰写语言中的隐喻。有的评论家说悉尼歌剧院的外壳像花朵绽放的过程,而澳洲的建筑系学生则嘲笑它像‘在行房的乌龟’。第16页/共104页

其他还有许多相当暴力的看法:撞烂了的一堆东西,像是没有生还者的车祸,或者其他有机的隐喻:‘互相吞噬的鱼’。歌剧院光亮、倾斜的外表都支持这些诠释,但其中一个最不寻常,最令澳洲人困惑的比喻是‘在争球的修女们’。这些壳都倾斜,两个主要面的方向都互相对峙,彷如头罩修士袍的两种对立势力,更夸张的说法是:这像资深修女掌控的一场缠斗。

第17页/共104页3.我向思维与受控思维的关系

单纯从字面上解释,我向思维和受控思维处于两个极端,相互之间有根本的区别,但二者又在许多方面可以相通。我向思维在通常情况下,在表达主观意愿的同时,也随时在调整与客观事实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受控思维在运作过程中,由于批评主体的思维意向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变化,在受控的批评思维中表现出主观印迹和个人的批评风格。第18页/共104页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发散-收敛方法论是由物理学家出身的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1922~)所提出来的。库恩的主要著作是《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和《必要的张力》(1977)。《科学革命的结构》曾被誉为“理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库恩认为,科学思维在“非常态科学”即科学革命时期表现为“发散式思维”,而在常态科学时期则集中表现为“收敛式思维”。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思维贯穿于科学史的各个阶段,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两者的相对地位和侧重不同。两者的并存产生了一种“张力”,由此而产生科学前进的动力。

第19页/共104页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式思维,人类创造力中的最重要的成分就存在于发散式思维之中。创造性思维并不等同于发散式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发散式思维,同时又包括完全自发性的思维。

第20页/共104页

辐合型的人一般赞成服从,低估自己,不与父母闹独立,常服从专家指导,有落套的见解,不善高度想象和缺乏艺术敏感。他们一般赞成与人友善相处,成为一个队伍中的好成员,注重个人风度和整洁,不赞成奇装异服,不赞成语言粗鲁。

第21页/共104页第22页/共104页RenzoPianoTjibaouCulturalCenter1991-1993奇芭欧文化中心新喀里多尼亚第23页/共104页

论证型思维是围绕一个问题来进行论证,思维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取材料,确定重点,进行推理式的思维。或者建立一种理论体系,在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使之更加完善。或者选择一个题目作为切入点,借题发挥,展开论证。论证型思维是我向思维与辐合思维的一种综合。第24页/共104页TellurideResidence,1998ClausSluter(d.1406)MournerfromtheTombofPhiliptheBold第25页/共104页FrankO.GehryLewisResidence1985~1995Lyndhurst,Ohio第26页/共104页巴黎美国文化中心草图第27页/共104页FrankO.Gehry,TheAmericanCenter,1988~1994,Paris第28页/共104页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全景第29页/共104页古根海姆美术馆FrankO.Gehry,GuggenheimMusiumBilbao,Spain,1997第30页/共104页WaltDisneyConcertHall,1987~2003,LosAngeles,California第31页/共104页FrankGehry,PuentedeVidaMuseo,PanamaCity,Panama,2000~2006第32页/共104页2.阐发型思维

阐发型思维是批评家针对某一作品或其它批评客体来阐发意见、见解、评论时的思维。或者是推荐可以采用的阅读方式、途径,或者指明作品可能具有的社会意义及其影响,或者提出某种现象上的逻辑联系。如同论证型思维有可能是建筑师的借题发挥一样,这种阐发型批评也可能是批评主体的一种借题发挥,借某一件或某些作品来表达批评主体的主张和审美理论。阐发型思维一般以受控思维的框架来表达,其目的是匡正读者的阅读经验。一般情况下的批评举例,就往往是一种阐发型思维,找到一个契合点,再进一步延伸。第33页/共104页3.论证型思维与阐发型思维的关系

论证型思维与阐发型思维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论证型思维是比较系统的,目的性比较明确的,经过一系列锲而不舍的论证而形成的思维方式。第34页/共104页

联想型思维又称侧向思维,联想型思维是一种由此及彼,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现象的思维活动,联想型思维主要是我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联想型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个主要特点。联想是一种创造思维方法,同想象有密切的关系,联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第35页/共104页联想型思维阿基米德Archimedes287?~212BC第36页/共104页第二节批评的意向性一、艺术意识与创造意识二、批评意识第37页/共104页第38页/共104页

批评家技巧越熟练,他就会更完全地具有下述6种品质并加以运用:1)对他所评论的艺术家的目的和作品的品质具有一种自然敏感性;2)有着批评不同种类艺术的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并从中获得了训练有素的观察力;3)足够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历史的、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画像[或塑像]的等等),使他能理解其批评的对象;4)一种思考能力,使其能够洞察并考虑到他个人偏爱方面的怪癖,运用这种思考能力,他将分析并认真思考和比较艺术创新作品对他的影响和印象;5)与古怪相对,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常状态,这种正常状态将是保证他的广泛经验能为其他参与批评的人加以利用的关键;6)能够成为艺术评价理论基础的一种批评体系。

海勒(BernardC.Heyl)

《美学与艺术批评中的新思想》第39页/共104页

建筑师应该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家的著述,具备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维特鲁威第40页/共104页第三节建筑批评意识的研究一、建筑批评的社会意识二、建筑批评的功能意识三、建筑批评的科学技术意识四、建筑批评的环境意识第41页/共104页

建筑批评意识就是批评者自觉认识批评主体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增强知识积累,培养深邃的批判精神和内省精神;另一方面,要善于从现象中洞察本质,培养敏锐的感受力和判断力。第42页/共104页雅克-热尔曼·苏夫洛Soufflot,Jacques-Germain1713~1780法国建筑师,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创导人第43页/共104页Jacques-GermainSoufflot先贤祠PanthéonSince1756Paris第44页/共104页建筑批评的社会意识

建筑以空间形式体现出时代的精神,这种体现是生动、多变而新颖的。要赋予建筑以形式,只能是赋以今天的形式,而不应是昨天的,也不应是明天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有创造性的。

密斯·凡·德·罗第45页/共104页第46页/共104页

建筑既是建筑师的创造,也是社会的创造。社会的创造表现在时代背景、时代精神、社会的“艺术意向”,以及与建筑有关的体制、规范等。由此表明了社会所能接受和可能提供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等,它包括了社会制度、文化、民族、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内涵。由于建筑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座建筑物的建成,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第47页/共104页第48页/共104页

如果把建筑师比作交响乐队的指挥,建筑师挥舞的指挥棒,且不说是社会在舞动他的手,至少也是按照社会规定的乐谱去挥舞指挥棒;如果把建筑师比作剧作家,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建筑师所创造的建筑,必定穿着不同的戏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舞台上演出各自的剧目。加之,观众也是各自相异的,不同的导演也有各自的处理方式。

第49页/共104页建筑批评的功能意识

我们在描述一种物体时,不仅可以用该物体的形状和材料来说明,也可以用它的功能来说明。亚里士多德

第50页/共104页

建筑的“功能”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建筑不仅要满足物质的功能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的功能需要。功能就是建筑的目的。建筑的“功能”在历史上是一个演化的概念,从原始的遮蔽物,只满足简单的功能需要,到复杂的、多层次的功能需要,这个过程是与人类社会的演变同时出现的。各种新的建筑类型的出现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佐证,就是建筑功能日益深化与多样化的结果。

第51页/共104页原广司(HiroshiHara,1936~)京都火车站(KyotoStationBuilding,1990~1997)

第52页/共104页第53页/共104页QuintadaMalagueiraHousingEstateÉvora,Portugal,1977~1997AlvaroSiza第54页/共104页

建筑批评的功能意识是指在设计与批评的过程中,功能关系和空间关系在设计和批评的思考中始终带有根本性,始终将功能与空间放在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来考虑,将功能和空间看作是建筑的本质。无论建造建筑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就是建筑的功能与空间,没有目的的建筑是不可能存在的。功能与空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建造的目的,功能与空间是经过建筑师思考并理解的功能与空间,从而在建筑形象上反映出来。

第55页/共104页

日本东京国际广场(TokyoInternationalForum,1989~1996)是一个大型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为145076平方米,包含了一个有5012座的大会场,一个1500座的剧场,一个1200座的剧场,一个300座的小剧场,其它还有34间大大小小的会议室,三个总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展示厅,以及各种多功能厅、停车场等。第56页/共104页1988~1989年举行的日本东京国际广场公开设计竞赛共有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395个方案参赛。第57页/共104页建筑批评的科学技术意识第58页/共104页

首先,科学是系统化,它是对个别现象的一般性、共同性、规律性的描述;第二,科学要对统一性和预测性做解释,力图对事物作出统一的、数量化的、因果性的解释;第三,科学是极为严谨的,科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第四,科学是一种自我补充、自我扩张的知识系统;第五,科学与技术之间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互动关系;第六,科学不仅是知识的本体,而且是一种思维方法;第七,科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第59页/共104页新泽西实验室

1984罗杰斯第60页/共104页HongkongBankHeadquarters1986第61页/共104页JeanNouvelInstitutduMondeArabe1981~1988第62页/共104页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既是解放的力量,建设的力量,也是破坏的力量,这个问题早就为人类所认识。技术从一开始就不是无所不能的,它也取决于什么人,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和意识去应用技术,应用什么样的技术。第63页/共104页建筑批评的环境意识建筑与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人口的环境意识建筑与城市环境文化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第64页/共104页

现代化大都市是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中心,这些问题影响着个人和整个地球。

第65页/共104页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简洁和俭朴■

减少街道上的交通工具■

增加郊区的建设密度■

使城市地区更“适于人类居住”■

混合使用,紧凑开发■

集中开发靠近公共交通站点的地区第66页/共104页建筑设计■环境影响小的设计

■经久耐用的设计

■可以重复使用的设计

■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自我遮蔽的布局

■在用户控制下的能源管理

■与气候协调的设计

■有益于健康的设计

向当地和自然学习第67页/共104页■

确定合理的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和布局考虑节能,重视现场条件,向自然学习■

将“绿色”作为重要的设计目标■使用可再生能源■合理使材料,使用当地的材料■高效率用水,中水利用,低维护费用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和保护用地上的植被■为垃圾回收创造条件

■设计的耐久性,建筑构件的可循环使用■避免潜在的健康危险■充分利用旧建筑,有意识地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保护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第68页/共104页信息时代城市的再生功能(re-generation)

再循环(Recycle)

再利用(Reuse)

再节俭(Reduce)第69页/共104页生态建筑的定义:有效地把节能设计和(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并保持了生态多样性的建筑。第70页/共104页古斯塔夫·派歇尔奥地利地面信号站1980詹姆斯·特里尔,罗登·克拉斯特计划美国亚利桑那州1977~2006第71页/共104页斯图加特国际生态建筑展1993德国的太阳能建筑第72页/共104页汉诺威原则2000第73页/共104页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日本馆第74页/共104页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提出的“汉诺威原则: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汉诺威原则包括9条思考的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的权利在健康的、支持的、形式不同的和可持续的条件下共存;■

认识互相依存。人的设计因素与自然世界互相作用,并依赖自然世界,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具有广阔的和多重的意义;■

尊重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在精神和物质意识之间,根据目前的实际与未来发展的联系,考虑人类安居的所有方面,包括社区、居住、产业和贸易;

第75页/共104页■

根据人的福利、自然体系的活力和两者的共存权利做出设计的决定,并对其结果负责;■

创造具有长期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要因粗糙制作的产品、程序和标准给后代留下负担,诸如要求为潜在的危险提供维护或预警管理;■

消除浪费的概念。对产品与生产过程的生存周期进行评估并最优化,使其接近自然体系的状态,消灭浪费;第76页/共104页■

依靠自然能源的流动。人类的设计应该如同自然的世界从永恒的太阳能量中获取他们的创造性力量,有效并安全地整合这个能源,并对其负责地加以利用;■

理解设计的局限性。人类的创造都不是永恒的,设计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创造和规划的人应该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对待自然如模范和师长,而不应认为自然是麻烦,需要回避或加以控制;■

分享知识,以追求不断的提高。鼓励同事、赞助人、厂商和用户间进行直接、开放的沟通交流,把长期可持续的考虑与道义的责任联系起来,重建自然进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77页/共104页让地球充满微笑让地球美梦成真让地球光彩照人让地球“声形并茂”第78页/共104页

欧盟政府首脑于1988年签署《环境宣言》,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所有欧共体政策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维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人类健康·

谨慎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机制第79页/共104页《绿色文件》列举的重要领域:■

城市规划——放弃土地使用中的地域划分原则,采取可以激励混合使用和更为密集发展的政策。■保护好城镇和乡村的文化遗产。第80页/共104页生态建筑的定义:有效地把节能设计和(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并保持了生态多样性的建筑。第81页/共104页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堪培拉2001第82页/共104页西西里岛度假旅馆第83页/共104页赖特,流水别墅,1936赖特,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