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1.gif)
![《桃花源记》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2.gif)
![《桃花源记》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3.gif)
![《桃花源记》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4.gif)
![《桃花源记》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0ee10b78c94108c843b05d4b56d9718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二)能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情感目标1、理解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2、理解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神。二、学法引导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解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4、怎么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2、有关课文的插图。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2、了解作家陶渊明。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怎么?(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m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57岁时所作,标志着思想发展的高度。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解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漂亮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V笔。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标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二、陶渊明简介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解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六、分小组进行诵读竞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七、字词训练(投影)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4通假字:“要”同“邀”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标。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漂亮、神秘、幸福)四、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漂亮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三)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八、深入讨论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虚构的)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九、总结结束陶渊明不为五斗m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桃花源记》教案篇三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课堂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坚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2、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3、在导入环节,我使用成语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在积累成语的同时,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练、语言容量大的特点。4、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传达的感情,在读的过程中独断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5、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在组内的存在价值。许多学生从过去不敢读、不敢写,到主动上台,而且表现很不错。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小组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较好的读书氛围。2、注重教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3、提高自己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桃花源记》教案篇四【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的写作意图。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3.正确看待的社会理想。【学习重点】: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2、了解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习难点】:1理解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怎么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解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2、读课文,结合课下解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3、朗读课文,2—3遍。(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了解的写作背景。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理想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陶渊明哪位“小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学生”介绍。之后要问他从哪里获取的知识。历史课本有对他的介绍;语文课本上夜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下面注解中有“陶渊明”一条;网上也有(有学生上网搜索到有关知识,请他拷贝下来向大家展示如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过着俭朴的生活。三、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①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②读完后结合课下解释理出难解的字词句。然后畅谈:桃源带给你怎样的”世外”感受?(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比如:奇、美、乐等。)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重点字词如:异穷属悉咸延语寻古今异义词语如: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五、加强诵读,教给方式。(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V;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六点拨讲解(1)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对照解释,试讲课文。(2)学法指导: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鲜嫩”、“美——漂亮”、“交——交错”不可望文生义。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省略的部分要补上。例如:“具答之,便要还家”具,详细;要通邀,邀请。(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译文,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第二课时一、探究桃源之”奇”故事确有传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产生”奇”的感受?1.自主探究。2.合作探究。3.交流展示。在学生展示中,教师相机点拨、纠正、穿插、强化重点词句的积累。(1)入源经过奇。奇在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此美景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奇在--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2)桃源中人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3)桃源消失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奇在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二、感受桃源之”美”1.请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口头描绘桃源的环境美。(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预设:1段自然风景美2段乡村生活美3段人民情感美4段社会环境美然后对照这些地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2.桃源的美,不仅表现在环境,更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上。请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节,然后把它改写成一组具体生动的人物对话。先由同桌之间表演,然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师生共评。3.观看《中国水墨动画系列之桃花源记》水墨动画以其画面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人物形象的诙谐对初学校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能够理解动画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动画加深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进入桃花源的历程,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有些东西用言语表达时总感到比较苍白。借助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三、设计对话采访深化文章主题先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以下活动,活动分两组进行:1.如果让你对桃源百姓说一段话,你会怎样说?2.如果让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陶渊明进行采访,你会问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先拟出采访提纲。(说明:活动一的目标是,通过学生与文中人物的直接对话,深化对桃源社会实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把课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18-0-d7-GD2-Ceramide-d18-1-18-0-d7-生命科学试剂-MCE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 2025年超低频测振仪项目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综合报告
- 2025年毒杀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卡饮水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应变式称重传感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民办中小学校长任期学校信息化建设聘用合同(2025版)
- 2025年十斗一门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BE美学”现象的审美问题研究
- 钯催化及铜介导的C(sp2)-H硒(硫)化反应研究
- 2025年三方买卖协议标准版本(2篇)
- 【历史】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2025年度文化演艺代理合作协议书4篇
- 【数学】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 输变电工程监督检查标准化清单-质监站检查
- 2024-2025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 中国银行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小脑梗死护理查房》课件
- 江西专业红娘培训课件
- 领导学 课件全套 孙健 第1-9章 领导要素- 领导力开发
- 《PC级自动转换开关电器(ATSE)》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